(完整版)上海高考18虚词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18个文言虚词课件

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
表示假 设关系 表示修 饰关系 表示因 果关系 表示目 的关系
假如,如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地,着,或不译 因而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 (3)副词,将要。 (4)连词,表并列,并且。 (5)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都。
参考译文 “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 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 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邪谄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在这 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涟漪泛起,还算过得去,朝廷中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必将危 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 又有什么用呢?
(六)且
词性 用法
释义
例句
连词
表示 又,并且,一边……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并列
一边……
士死者过半……且.引且.战(《李将军列传》)
表示递进
况且,而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 家》)
表示假设
如果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知士》)
表示让步 尚且,都,还,即使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代词
表示第 二人称 同“尔”,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助词 表示语气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剧中语气词
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助词
所字结构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与prep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处所、目的、方法或工具、条件等
从……地方(时间)、……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地点)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表约数
上下,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v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用在动词前,代处所、人、事
“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若不阙,将焉取之
adv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因果
因而,因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褒禅山》
转折
却,然而,可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惑而不从师。——《师说》
假设
如果、假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Pron
通“尔”
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
像、好像
关山度如飞。——《木兰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Conj
假设
如果
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烛之武退师》
选择
活着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助词、副词等作用,用来表达语义关系、修饰词语或者起到语法上的辅助作用。

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解释: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何: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何事”等。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等。

乃: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或强调。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它的”等。

且: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若: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

所:用于强调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因为”等。

焉:表示地点、状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怎么样”等。

也:表示选择、转折、感叹等关系。

以:表示手段、方式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便”等。

因:表示原因、理由等关系。

于:表示处所、时间等关系。

与:表示并列、对等等关系。

则:表示对比、转折等关系。

者:用于名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等。

之:表示所属关系、代词宾语等。

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清单

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清单

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清单1.而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2.何用法释义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什么,哪里③作定语什么,哪副词④表示提问(动词前)为什么⑤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多么,怎么,怎么这么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呢③表示推测语气吧④表示感叹语气啊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⑥形容词、副词词尾的,地,或不译介词⑦相当于“于”在,或不译4.乃用法释义副词①表示承接就,于是②表示结果才③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却④表示判断是,就是⑤表示递进甚至代词⑥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⑦指示代词这,这样代词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自己)③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④远指代词那,那些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副词⑥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⑦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⑧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⑨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应当,千万连词⑩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⑪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助词⑫用在句中,无义不译6.若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假设如果,假如代词②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动词③表示比拟,比较像,如,好像7.且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又,并且,一边……一边……②表示递进况且,而且③表示假设如果,即使是副词④表示让步尚且,都,还⑤表示将要将,将要⑥表示暂时暂且,姑且⑦表示将近将近,将要8.所用法释义助词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的事,……的情况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的地方……的办法(原因)③为+所,表示被动被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的,……的凭借⑤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代词⑥表示处所处所,地方9.为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对象替,给②表示原因,目的因为,为了,因此③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被助词④表示疑问语气呢动词⑤表动作行为认为,做,是,治理等10.焉用法释义代词①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②表示疑问语气什么,何,怎么兼词③相当于“于+之”对它,对他(她)④相当于“于+是”在这里,对这件事⑤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助词⑥表示各种语气了,呢,啊,或不译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11.也用法释义助词①表示判断语气不译②表示肯定语气不译③表示疑问语气不译④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吧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12.以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拿,用,凭②表示对象把③表示时间、处所在,于,从④表示原因因,因为,由于⑤表示方式按,或不译连词⑥表示并列、递进而,而且,并且⑦表示承接而,来,或不译⑧表示目的、结果用来,以便⑨表示原因因为⑩表示假设如果,假如⑪表示修饰不译动词表动作行为认为,做,用13.因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依据依靠,凭借②表示条件趁着,趁机③表示方法通过,经由连词④表示原因因为,由于⑤表示结果因此副词⑥表示承接于是,就动词⑦表示动作行为沿袭,接着14.于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时间,处所在,到,从②表示对象对,向,对于③表示对象与,跟,同④表示被动被⑤表示比较比⑥表示原因由于15.与用法释义介词①表示对象跟,替,同连词②表示连接和,及副词③表示范围都,整个助词④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动词⑤表示动作行为结交,亲附16.则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承接就,于是,便②表示转折却,反而,然而③—“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副词④表示确认就,就是17.者用法释义助词①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情况)②表示判断不译③表示停顿不译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⑤数词+者个,样,件18.之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们②表示近指这,这种助词③表示修饰,限制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⑦补足音节不译动词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

高考中常见的18个虚词

高考中常见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表示并列关系。

而字连接前后两项并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前后两项变换位置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侣鱼虾而又麋鹿(《赤壁賦》)④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⑤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指在复句中后一分句(後項)须以前一分句(前項)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前項)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到底表示什么关系?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hao)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也叫顺承关系,一般用在两个动词之间,两动作有先后之分。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⑤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4.表示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是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常见的转折关联词主要有: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高中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计划.docx

高中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计划.docx

高考语文常见的18 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 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 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 为的读音[ w 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 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之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时活用为一、二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称代词)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指示代词,多表近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指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曲。

(《廉颇》)助词结构助词的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师说》 )定语和中心语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间主谓间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倒置的动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之间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游音助/ 后v.以介作行使用的工具、方式作行以的条件(即凭借)象≈与、所事准、行依据原因并列:接 2 个v/adj/ 以 v 或 adj中心的短目的承接修:接状和中心因果助方位句末气通“已”n.褒禅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之到⋯⋯去胡乎遑遑欲何之?——《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逍遥游》拿、用、把愿以十五城易璧。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a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b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c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d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f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e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f表方位今译为:以(2)音节助词不译(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5)代词a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b近指今译为:此、这样(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a什么;b谁、哪一个;c何处、哪里(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怎么、怎么样;何故、为什么;多么(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3、乎(1)语气词a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b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c表推测今译为:吧、呢d表祈使今译为:吧e表商榷今译为:呢f表呼告今译为:啊g表肯定今译为:也(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在、对4乃(1)代词a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b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2)副词a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b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c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e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f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3)连词a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b表他转今译为:至于(4)助词无义不译5其(1)代词a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b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c表其中的d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e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2)副词a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b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c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d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3)连词a表假设今译为:如果b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c表让步今译为:尚且(4)助词 a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高考大纲语文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语文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虚词归纳1、“之”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需翻译。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三)用做动词,表示“去”“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2、“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本句倒装,“应该啊,百姓认为我很吝啬”)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以记之。

”(《戴公重修水利记》)(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1、在;2、比。

)④“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原君》)(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乎 : 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3、“者”的用法(一)表示“……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

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2、“……的样子”(“……似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聊斋志异·促织》)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庖丁解牛》)(二)表提示、停顿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

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三)其他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4、“也”的用法“也”是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5、“焉”的用法(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6、“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句子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五)“何”组成的双音节词1.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2.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3.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4. 【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7、“而”的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8、“为”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