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51.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52.道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3.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54.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6.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况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景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
77.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
78.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是,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
88.心理疲劳:并不是单纯身体能量的消耗而引起,而是审理疲劳的主观感受,或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89.神经系统疲劳:是指大脑神经兴奋消耗能量超过恢复过程而产生的疲劳。
90、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均可以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91、智能不足儿童:是指具有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行动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8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8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定或衡量。
86.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
87.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工作效率组建减弱的现象。
55.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成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沿革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起源于19世纪末。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瓦尔多等致力于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

20世纪以后,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支柱,为教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探讨了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家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3. 教学方法与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指导。

个性化教学、合作学习等策略是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1. 多元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教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 课堂管理与教师角色教育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提供有效的课堂管理建议,引导教师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五、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将更加重视教育现场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提供更有效的教学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研究。

结语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学习和发展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未来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深入探究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实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以及这些心理过程与学习、教学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一般来说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来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调查研究则以问卷调查为主,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观点和情况;观察研究则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刺激与反应规律,达到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是学习发生的关键,通过对思维、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研究,深入揭示学习的机制和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道关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内在价值观和个性特质的学习者,教育者应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成就及其测量、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室管理、学校文化和组织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制定帮助措施、评估学习成果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人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 50年代)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 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 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 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 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 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少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做 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随着信息科学与 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的研究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 能力的有机结合。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 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 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 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一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 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 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 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 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单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

心理意识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

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马斯洛概念:教育心理学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概念: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答: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和学的现象。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概念: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简答: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简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的控制和引导来实现。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并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手段来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向的奖励或者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理论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地关心和支持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安全感。

四、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的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涉及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现象的学科,它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实践,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和经验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学习可以是意识的、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非特定的。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存储和恢复信息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暂时存储的信息,而长期记忆是永久存储的信息。

3.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的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

4. 动机:动机是指个体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欲望和兴趣,而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奖励和惩罚。

5. 智力:智力是指个体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估,如智商测试。

6. 情绪:情绪是个体感受到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

7.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感受。

高自尊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相关联。

8.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计划和方法。

学习策略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个体差异。

10.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育评估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机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思维过程。

二、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是记忆的敌人。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的强度和持久性受到信息的重复、编码深度和意义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者应该设计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动机与情感
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标;情感则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情感需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和环境。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感、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希望本文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包括内容

教育心理学包括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

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

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

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薛恒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

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

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
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

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3.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

1)五要素①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研究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2)三过程①研究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后的检测和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是XXX。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学生心理 三.教师心理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五.学习心理 六.教学心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01
02
教育心理学 的基本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01 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拥有独 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Q&A
学科范畴:是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交叉学科。
学科性质: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中间科学。
学科作用:以应 用为主。
0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巩固练习
1、在宏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子系统过程。下列不属于该系统过程要
素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育机构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
3、【判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 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巩固练习
4、1898年《动物的智慧》一文公开发表,该文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之父,他是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华生
5、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牡丹江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名解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现实的反思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2、学习风格:也称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3、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4、学习层次说: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

这一观点就是加涅的学习层次说。

5、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6、普雷马克原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这一原则有时也叫做祖母的法则。

7、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

8、连锁:就是有步骤地训练复杂行为的方法。

9、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10、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1、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12、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3、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14、自我调节: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6、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后者在他人的协助和支持下都不能完成的任务,处在两者之间在他人的协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1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的制定有关学习的复杂的方案。

18、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9、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

20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

填空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①信任对怀疑---出生-18个月②自主对羞愧—18个月-3岁③主动对内疚—3-6岁④勤奋对自卑—6-12岁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⑥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⑦繁殖对停止---成年中期⑧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6、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种因素是(家庭、同伴和教师)。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8、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层面。

9、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包括(生理刺激、时间节律、感觉通道和大脑的单侧化)。

10、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1、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五种学习结果(①言语信息②智力技能③认知策略④态度⑤动作技能)。

12、桑代克根据其实验结果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他提出(效果率、准备率和练习律)。

13、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14、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其中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5、情境性学习的四个特征是(①真实任务情境②情境化的过程③真正的互动合作④情境化的评价)。

16、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有(需要、情绪状态、动机信念)。

17、情绪状态包括(唤醒水平、好奇心、兴趣、心流、焦虑)。

18、学习动机的情景因素有(学习任务、评定与反馈、家庭教师及同伴、情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

19、学习任务包括(任务性质、任务难度、任务价值)。

20、迁移的分类(①不同领域的迁移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正迁移和负迁移④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⑤近迁移和远迁移⑥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21、问题解决过程是(①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②寻求解答阶段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④评价结果阶段)。

2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23、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任务界定、目标设置和计划、策略执行和元认知调节)四个阶段。

24、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5、生理刺激包括(声音、光线和温度)。

26、齐默耳曼的自主学习过程是(计划阶段、行为表现阶段、自我反省阶段)。

27、学习结果分类有(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28、学习技能的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29、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分类(①进行的方式—接受的-可发现的、②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关系---机械的-有意义的)30、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31、行为的学习分为(塑造和连锁)。

32、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设计策略、自我监察策略、自我调控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状态管理策略、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简答1、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启示或意义:①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②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彰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③启发了对儿童学习的潜能学习的动态评估。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品德是个体现象、是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除了社会发展还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道德是社会现象,反应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学校道德教育、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作用。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

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⑴从测量学的观点来区分:①陈,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②程,只能通过观察行为间接测量⑵从心理表征和提取来区分:①陈,命题或命题网络②程,生产式和生产系统⑶从它们激活和提取来区分:①陈,激活速度慢是一个有意义的提取过程②程,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⑷从它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结果来区分:①陈,相对静止,输入和输出没有变化②程,动态的,输出前后不同⑸从学习和遗忘的速度来区分:①陈,学得快,忘得快②程,学得慢,忘得慢。

4、认知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启示:①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重要影响②对于学科领域的学习必须抓住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③有效的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活动④工作记忆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⑤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加工深度对于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5、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与行为主义的外在学习的区别: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论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

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

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内发地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通过内在学习可以发现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并发现一个人的事业,这就是学校和教师所应追求的使命。

6、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的知识结构③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④新旧知识相互联系⑤具有潜在意义的知识真正能理解之后就具有了心理意义。

7、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①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为了促进这种联系的建立,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出关系图或列表②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述义、解释、推论、应用。

8、桑代克的学习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原则:㈠效果率: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减弱。

㈡练习律:使用率㈢准备率:满意、烦恼。

9、比较范畴—主要代表人物—行为—顺序—学习的发生;经典性条件作用—巴普洛夫—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操作性条件作用—桑代克、斯金纳—有意的—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

10、两种意义学习的比较:比较范畴—代表人物—概念—概念范畴;认知派的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而联系—属于认知的范畴;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罗杰斯—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深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之中的学习—属于知情统一。

1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12、语义网络假说:重点揭示的是一个人的各个知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或直接或间接,它说明了知识的一般组织方式。

理论假说则强调,在一个人的知识网络之中,有些知识要素比其他的知识要素更为重要、更为核心。

图示假说重点解释了,人的知识经验之中经常重复发生的模式,与某主题有关的抽象信息框架经常作为一个知识单元重复调用、组织和解释新信息。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