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中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这一特点不仅仅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更受到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口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
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发达经济、便利的交通以及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使得广东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香港、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更是人口密集的代表。
其次,中国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一现象与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就业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活动等方面有关。
此外,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存在区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高、城市化程度高;中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农业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西部地区人口分散、资源丰富而开发程度较低。
这一区域差异既与自然条件有关,也受到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人口规划研究,需要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
首先,应加强沿海地区人口的管理与调控。
沿海地区人口密集,适当减缓人口增长速度,避免城市病现象加剧,是必要的。
其次,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口获得感,减少人口外流现象。
同时,人口规划研究还需要关注城乡发展的平衡。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于迅速,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应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推动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互促进,避免产生过多的城市贫困人口和城市社会问题。
总之,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影响因素多样。
针对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人口规划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范文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1. 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探讨人口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3.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均衡性:世界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临海性: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聚集性:人口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即人口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4.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东多西少: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的格局。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3)农耕区人口多:农耕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较多。
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3)政策制度:政府政策、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7. 人口分布的意义(1)了解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特点。
(2)研究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3)关注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8. 结论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学习人口分布,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人口小论文
人口小论文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
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
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
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
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
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
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
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
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31.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
地区人口调研报告范文
地区人口调研报告范文根据对某地区人口的调研分析,以下是对该地区人口情况的报告:1. 人口总体情况:经过调查,该地区人口总数为X万人。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此外,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X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相对均匀。
2. 人口性别比例: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XX%,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XX%。
性别比例大致平衡,没有明显的性别失衡问题。
3. 年龄结构分布:在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口(15-39岁)占比较高,占总人口的XX%;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占比也有所增加,占总人口的XX%。
相较之下,中年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
4. 人口流动情况:调查显示,该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高。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外出就业或求学,而年老者则有一部分选择去其他地区居住。
同时,也有一些人选择迁入该地区,从事工作或定居。
这种流动性使得人口结构的变化较为显著。
5. 婚姻状况:对该地区的婚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口已婚,占总人口的XX%,未婚人口占比为XX%。
其中,离异或丧偶人口的比例较低。
6. 教育水平:该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调研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较高,占总人口的XX%。
这体现了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7. 就业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该地区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失业率较低。
大部分人口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就业。
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
8. 社会保障和福利: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相对完善。
大部分人口享受到了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社会福利待遇。
9. 人口发展趋势:据预测,未来该地区的人口总量有望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该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突出。
此份报告旨在通过对该地区人口情况的分析,为决策者和社会研究人员提供有关人口分布、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有效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地理人口分布(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人口的地理分布则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分布状况。
地理人口分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理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首先,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
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高,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分布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因素有关。
由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导致人口密度较低。
其次,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可以吸引人口聚居,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例如,世界上的沙漠地区、高山地区和极寒地区人口稀少,而河流流域、平原和温暖地区人口稠密。
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再次,经济因素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地理分布。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多,而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相对较少。
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人口众多,而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产业发达、职业机会多样化。
最后,地理人口分布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人口过于集中会导致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城市过于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逐渐显现。
其次,人口分布不均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平衡。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消耗较多,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
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地理研究人口分布
地理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口的分布对于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能够揭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信息,进而为各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包括各个地区、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等情况。
人口分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 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的不同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人口相对较多,而高山区和沙漠地带的人口较少。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分布。
发达地区和经济中心通常人口密度高,而落后地区则较低。
3. 社会因素:文化、宗教、习俗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例如,人口密度在农村地区通常高于城市地区。
4.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政府政策和规定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的分布。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二、全球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全球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人口的60%以上,而非洲则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2. 城市化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一些超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上海等成为了人口负担最重的地区。
3. 人口老龄化严重: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各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这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
4. 人口流动性增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性增强,国际移民和人口迁移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政治、宗教、环境等各种因素。
地理研究人口分布
地理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人口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本文将探讨地理研究人口分布的方法、人口密度的变化以及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分布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分布常常采用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各个地区的人口普查数据,制作人口密度分布图,以直观展示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
此外,地理学家还会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图像对大范围地域进行遥感测量,以获取准确的人口分布信息。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
二、人口密度的变化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常来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往往集中在平原区、沿海地带和河流流域等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些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而山区、沙漠等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由于资源匮乏和生存条件的限制,人口密度往往相对较低。
人口密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不断流动,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显著提高。
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仍是主要经济活动,人口分布更加均匀,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此外,人口密度还受到政府的规划和管理的影响,通过城市规划和区域开发,可以有效调控人口分布,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三、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较高,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更为密集的生产和消费网络,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然而,经济发展也可能导致人口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限制或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能有效吸引人口和投资,导致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引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研究报告
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研究报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人口地域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上,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
此外,新的科技和交通发展也为人口地域分布带来了影响。
因此,研究人口地域分布变化对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数据,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四、研究结果1.人口地域分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选择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因素都会对人口地域分布产生影响。
3.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为人口地域分布带来了新的变化。
新的科技和交通便利性使得人口更容易迁往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从而改变了人口地域分布的格局。
五、研究结论1.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
2.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因素应该得到充分考虑,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的均衡发展。
3.科技和交通发展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确保人口地域分布的公正和均衡。
六、研究建议1.加强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解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2.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人口地域分布的合理发展。
3.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吸引人口回流。
4.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升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
七、研究局限本研究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未能全面考虑。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细致地研究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探索地理中的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
探索地理中的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一、引言人口分布和城市规划是地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了解人口分布和合理规划城市成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现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口分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 产业结构决定了人口流动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员流动。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造成该地区的超载效应;而相对贫困落后地区则面临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产业在当地所占比重,确保就业机会与居住需求平衡。
2. 土地利用紧张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高密度人口聚集导致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并可能增加环境污染风险。
大城市常常面临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平衡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居民的环境舒适度。
三、城市规划对人口分布的调控1. 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过去,许多国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导致大多数资源和机会聚集在少数发达城市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并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来改善农村地区条件。
这样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或留守当地发展,有效减轻大型都市供需矛盾。
2. 合理规划新型工业园区与人口安置点未来产业发展将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和智能化。
建立新型工业园区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就业环境和居住条件。
然而,在建设这些园区时需要兼顾当地自然环境保护、交通便利性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科学评估各项指标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布局。
四、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资源压力不可否认,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如何平衡人口密集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问题。
经济膨胀、水资源供应紧张以及危机管理能力低下等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规划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的均衡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分布特点1.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东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其中,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地人口聚集程度高,居民密度大。
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2.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并且尚未完全开发利用。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的新热点,同时也对人口和社会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3.城乡人口差异明显: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明显的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相对较差。
二、人口空间规划研究1.促进东中西地区均衡发展:通过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协调发展,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问题。
2.加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解决城市人口过多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还需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使城乡人口空间有机结合。
3.优化城市人口分布结构:通过推动城市群发展,引导人口向二三线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流动,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农村人口。
5.科学研判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方法,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人口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前预测和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状况、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并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以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
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ABSTRACT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driving factor analysis目录1.引言 (4)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4)1.2研究背景 (4)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5)2.1研究区概况 (5)2.1.1自然地理概况 (5)2.1.2社会经济概况 (5)2.2数据来源 (6)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6)3.1确定研究指标 (6)3.2各个指标的计算 (6)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7)4.数据分析 (7)4.1人口密度 (7)4.2人口集中指数 (8)4.3基尼指数 (8)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9)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9)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0)5.2经济因素 (10)5.3利益因素 (10)5.4政策因素 (11)5.5教育因素 (11)5.6其它因素 (11)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理人口论文
我国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层属性。
从各种因素的地位看,人既是人地相关系统中的主体,又是环境和资源的组成要素。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与社会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一)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10.3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93%。
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
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为1,332,810,869 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如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长率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26‰。
2014年出生率为12.37‰,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发达国家为4‰,发展中国家为20‰。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
(三)地区分布不均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东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人口分界线。
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向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
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地理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主要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吸引了大量人口和外商投资。
尤其是一些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等,其人口数量庞大且日益增加。
二、内陆山区人口稀少相比之下,中国的内陆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这主要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
内陆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缺乏发展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人口流动性较低。
此外,内陆山区通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滑坡等,也影响了人口分布。
三、城乡人口差距明显中国城乡人口分布的差距也十分显著。
城市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农村。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很多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农村地区受制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人口外流,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
四、沿江人口分布的独特性中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等在沿岸地区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人口分布。
这是因为河流带来了大量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这些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河流附近居住和发展农业。
同时,沿江地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五、人口分布的原因分析地理人口分布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地理条件、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等。
地理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通常会吸引大量人口的聚集。
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驱动力。
发达的经济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此外,资源的分配不均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发展资源而人口稀少。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和城市地区人口集中,而内陆山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稀少。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分布与迁移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人口稠密的国家。
非洲人口虽然较少,但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
欧洲则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吸引了许多移民。
人口分布差异主要受到地理、经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条件,如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对人口居住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条件则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工业发达地区、商业中心和农业富饶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
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1. 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这种迁移通常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可以是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城市之间。
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是最常见的国内人口迁移形式,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2.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寻求更好的生活、政治和经济动荡、战争和灾害等。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于源地和目的地都有深远的影响。
1. 源地影响人口迁移导致源地人口减少,特别是年轻、有技能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
这可能导致源地的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能减轻源地的人口压力,减少贫困和失业率。
2. 目的地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目的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方面,迁入的人口可以为目的地提供劳动力和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迁入也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冲突。
而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人口迁移的加速。
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
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人口分布和迁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地理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和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模式的不同。
举例来说,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密集,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以及更好的气候条件。
而丘陵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因为丘陵地区的地形较为陡峭,交通不便,资源相对较少。
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徙,形成人口密集的区域。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以及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比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众多,是因为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政治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和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
政治稳定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而政治动荡的地区则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或离开。
例如,战争、灾难等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会迫使大量的人口迁离受影响的地区,寻求更安全和稳定的居住地。
四、人口分布和迁移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预计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农村地区的人口将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影响,人口迁徙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一些地区可能会因为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总之,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经济、政治等。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为未来的城市规划、人口控制以及资源分配提供重要依据。
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研究
,
3
一大宁 县 一 曝县 一永 和 县 一 蒲县 一汾 西 县 一侯 马 市 一霍 州 市
7 6
.
0 4 5 2
.
7 3 2 5
1 7
16 5 87 5 36 9
.
.
5 ” “
.
.
、
、
59 8
。
一 平均
·
262 7
2
影 响 临 汾 市 人 口 分 布 的 地 理 环 境概 述
,
人 口 分 布 是 一 种 复 杂 的 社 会 现 象 任何地 区 的人 口 分 布 都 受 各 种 自然 地 理 要 素 及 人 文 要 素 的 综 合 影 响
,
,
西 部 是 吕梁 山
,
,
。
度的 倒 数 单 位常 用 h 澎 / ; 区 人或 耐 人 接 近 度 是 描 述 某 域 内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平 均 距 离 单 位 常 用 m 表 示 通 过 对 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数 据 的 统 计 分 析 得 Z 出 临 汾 市 各 县 市人 口 广 狭 度 及 接 近 度 一 览 表 见 表 .
地理研 究
·
G EO G R AP H
Y
es
、 、 、
临汾 市人 口 分布 地域特征研究
张 莉汝 ( 山西 师范 大学
。 、 、
,
王 国梁
山西
、
临汾
4 0
。
,
100
)
,
摘 要 人 口 地域 分 布 是人 口 发 展 过 程 在地 理 空 间上 的 表 现 形 式 由 于 受地 形 地貌 气候 水 文 土 壤 等 自然 要素 及 区 位 交通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研究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分布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而这种人口的集聚与分散背后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城市规划、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人口分布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往。
例如,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人口较为集中,这与该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水资源较为丰富以及交通便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由于缺乏水资源和交通条件不便,吸引力相对较低,人口分布相对较为稀疏。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对人群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山区、平原、河流以及湖泊等地理要素的存在都会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区地形多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因此山区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相反,平原地区无崎岖的地形,河流和湖泊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地,因此人口更多地聚集在这些地区。
此外,地理环境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比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因此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可能是农耕;而气候寒冷的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畜牧业。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对人口分布的均衡性产生影响。
大城市往往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和医疗条件等,因此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
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分散。
在这一过程中,地理环境会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建设良好的交通网络,将城市与乡村地区连接起来,可以促进资源的跨区域分配,减少大城市人口压力。
最后,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研究还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人口分布,避免人口过度集聚在某一区域,有助于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论文范文:1936-2000年我国人口时空分布与成因解析
论文范文:1936-2000年我国人口时空分布与成因解析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中华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国这块广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近200万年,历史悠久、人口庞大、分布极其广泛。
但由于基本自然环境的特殊限制,中国迄今为止仍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常住居民['1。
在其余区域内,人口分布状态也及不平衡。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瑷珲-腾冲一线,以此为界,东南半壁,人口高度稠密,西北半壁人口远为稀少,两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
这一明显差异是中国人口分布最为显著的特点。
以第五次人口普査数据为例,2000年二者的人口比为94比6,东南半壁的人口密度平均达到285人每平方公里,西北半壁的人口密度平均为14人每平方公里,相差20倍之多。
这一差距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恒定,预计未来基本格局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而在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密度相差非常悬殊,这是各地区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巨大差距造成的。
同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上海的人口是西藏的6.4倍,土地面积却仅为其1/193,人口密度相差近1256倍。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是中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任何一位观察过中国人口地理的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故而研究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情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毋庸质疑,对于中国人口的研究,传统人口学已经硕果累累,但不得不承认,传统人口学局限于自身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关于人口空间分布的问题难以解释和分析。
而新兴的GIS空间分析学科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新的契机。
地理信息系统其良好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是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
近年来,己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最有力工具。
本文借助于GIS学科独有的基础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变动趋势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人口密度与自然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人口分布变动的驱动力进行解释,揭示其中的规律。
我国人口普查研究论文范文
人口普查是指通过普查方式来了解基本国情、国土面貌、人口数量分布、社会和经济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其中最新的一次是在2024年进行的。
人口普查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人口普查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
最近,我国有相关研究人员发表了关于人口普查的最新研究论文。
该论文主要针对2024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针对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城乡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论文指出了我国人口数量的总体情况。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4.96亿,相较于2010年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11.8%。
论文作者指出,这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人口增长速度最缓慢的一次,这通常意味着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人口红利”的衰退期,峰值已经过去,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趋势。
该论文还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5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3%。
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中老年群体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
同时,该论文讨论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比如2010年,我国15-29岁的男性人口比女性多达了3200万,而2024年则缩小至2800万,这表明我国的性别比例已经得到了调整。
该论文还详细分析了我国城乡人口的差异。
目前,我国现有城镇人口数量为9.73亿,较2010年增加了13.5%,而农村人口数量为5.23亿,相比增加了2.9%。
其中,年轻人在城市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
该论文指出,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的差异程度将在未来持续扩大,这也提醒我们改进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
该论文对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新的信息技术如何用于人口普查进行了探讨。
论文作者指出,在人口普查中,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例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人口普查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
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ABSTRACT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driving factor analysis目录1.引言 (4)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4)1.2研究背景 (4)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5)2.1研究区概况 (5)2.1.1自然地理概况 (5)2.1.2社会经济概况 (5)2.2数据来源 (6)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6)3.1确定研究指标 (6)3.2各个指标的计算 (6)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7)4.数据分析 (7)4.1人口密度 (7)4.2人口集中指数 (8)4.3基尼指数 (8)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9)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9)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0)5.2经济因素 (10)5.3利益因素 (10)5.4政策因素 (11)5.5教育因素 (11)5.6其它因素 (11)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人口移动、人口构成及人种和民族的分布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1.2研究背景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虽然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社会经济规律。
人口分布本身也有它特殊的发展和运动规律。
人口是生产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劳动技能的人口分布,就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布局。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规律基本决定着人口分布的过程。
总之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的承载力不相适应,是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动的重要原因;而人口分布发生变动之后,又将为生产力发展,区域结构与经济部门的组合等带来新的推动力。
我国的人口政策要求人口地域结构合理化,要求人口在全国比较均衡的分布。
这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区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合理布局生产力的主义政策。
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
它是通过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不断调整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瞬时表现,也是人口动态变化的静态映象。
1.3研究目的和意义人口的地域分布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山东省重要经济城市。
临沂市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72.59万,临沂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6年、2001年、和2006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计算临沂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临沂市发展水平的影响。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2.1研究区概况2.1.1自然地理概况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临沂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
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
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
截至201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072.59万,土地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所辖的行政单元包括三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九县(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
本文根据距离临沂市中心的远近,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对象,将临沂市分成3个区域层次:其中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为主城区;沂南、费县、苍山、郯城、临沭、莒南为近郊区;沂水、蒙阴、平邑为远郊区。
2.1.2社会经济概况2010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
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临沂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
县域经济十分薄弱。
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县域多分布于丘陵和山区,基础条件差别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临沂市县域经济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将苍山县、蒙阴县和沂南县归为农业大县,将沂水县、费县、郯城县、临沭县归为工业主导县,将平邑县归为旅游推动县,将莒南县归为外贸拉动县。
从临沂市县域经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产值仍然不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有较快增长。
2.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临沂市1996、2001、2006、2011年统计年鉴[2][3][4],利用临沂市各县区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进行各县区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均衡指数的运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指出了临沂市各县区的地域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
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3.1确定研究指标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的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在研究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容量的过程中,使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基尼指数,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均衡与否及集中性,并了解在 1996年~2011年这15年间人口的分布状况。
3.2各个指标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2)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U 、基尼指数G [1]的计算公式U=()n Y X i i ∑=⎥⎦⎤⎢⎣⎡-n1222(X i 代表人口比重,Y i 代表面积比重) G =⎪⎭⎫ ⎝⎛∑=+n i i i Y X 11-⎪⎭⎫ ⎝⎛∑=+n i i Yi X 11(3)集中指数为了反映人口在某一地域分布的集中程度,美国学者弗·胡佛(F. M.Hooler)提出了一个人口分布的统计指标——人口集中指数( Index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