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

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目录

1.引言 (4)

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4)

1.2研究背景 (4)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5)

2.1研究区概况 (5)

2.1.1自然地理概况 (5)

2.1.2社会经济概况 (5)

2.2数据来源 (6)

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6)

3.1确定研究指标 (6)

3.2各个指标的计算 (6)

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7)

4.数据分析 (7)

4.1人口密度 (7)

4.2人口集中指数 (8)

4.3基尼指数 (8)

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9)

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9)

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

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0)

5.2经济因素 (10)

5.3利益因素 (10)

5.4政策因素 (11)

5.5教育因素 (11)

5.6其它因素 (11)

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

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人口移动、人口构成及人种和民族的分布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1.2研究背景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虽然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社会经济规律。人口分布本身也有它特殊的发展和运动规律。人口是生产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劳动技能的人口分布,就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布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规律基本决定着人口分布的过程。总之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的承载力不相适应,是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动的重要原因;而人口分布发生变动之后,又将为生产力发展,区域结构与经济部门的组合等带来新的推动力。我国的人口政策要求人口地域结构合理化,要求人口在全国比较均衡的分布。这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区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合理布局生产力的主义政策。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它是通过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不断调整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瞬时表现,也是人口动态变化的静态映象。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口的地域分布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山东省重要经济城市。临沂市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72.59万,临沂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6年、2001年、和2006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计算临沂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临沂市发展水平的影响。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2.1.1自然地理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临沂市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等类型。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截至201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072.59万,土地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所辖的行政单元包括三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九县(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本文根据距离临沂市中心的远近,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对象,将临沂市分成3个区域层次:其中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为主城区;沂南、费县、苍山、郯城、临沭、莒南为近郊区;沂水、蒙阴、平邑为远郊区。

2.1.2社会经济概况

2010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尽管如此,临沂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十分薄弱。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县域多分布于丘陵和山区,基础条件差别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临沂市县域经济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将苍山县、蒙阴县和沂南县归为农业大县,将沂水县、费县、郯城县、临沭县归为工业主导县,将平邑县归为旅游推动县,将莒南县归为外贸拉动县。从临沂市县域经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产

值仍然不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有较快增长。

2.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临沂市1996、2001、2006、2011年统计年鉴[2][3][4],利用临沂市各县区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进行各县区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均衡指数的运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指出了临沂市各县区的地域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

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3.1确定研究指标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的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在研究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容量的过程中,使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基尼指数,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均衡与否及集中性,并了解在 1996年~2011年这15年间人口的分布状况。

3.2各个指标的计算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2)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U 、基尼指数G [1]的计算公式

U=

()n Y X i i ∑=??????-n

12

22(X i 代表人口比重,Y i 代表面积比重) G =??? ??∑=+n i i i Y X 11-??? ??∑=+n i i Yi X 11

(3)集中指数

为了反映人口在某一地域分布的集中程度,美国学者弗·胡佛(F. M.Hooler)提出了一个人口分布的统计指标——人口集中指数( Index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在分布领域内部,为了测量特定的分布现象是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域,还是均等分布在各部分地域,可用“集中指数”这个指标来表示。C 值介于0与1之间,C 越小,说明人口向某一地域集中的偏向越小,趋向于0时,说明人口几乎均匀分布于各地域;C 值越大,说明人口分布越集中,趋向于1时,说明所有人口几乎集中分布于某一“点”。 以临沂市的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面积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口的集中指数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临沂市人口在总体上分布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及其变动趋势。集中指数C 的计算公式:

C=∑

=-

n

i

i

i

Y X

1

2

1

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表1 不同年份的指数数据

年份不均衡指数U 基尼指数G 集中指数C

1996年0.01527 0.1165 0.1071

2001年0.01821 0.1190 0.1238

2006年0.01735 0.1189 0.1215

2011年 0.01842 0.1196 0.1325

4.数据分析

4.1人口密度

1996年以来临沂市的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见表2),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临沂市1996年人口密度为562人/ km-2,2011年人口密度上升为人624/ km-2,15年上升11.03%。各县区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是一直增加。比如兰山、莒南、沂南、沂

第一圈层

第二圈层

第三圈层

第四圈层临沂市 562 临沂市 582 临沂市 593 临沂市 624 兰山区 1147 兰山区 1442 兰山区 1372 兰山区 1459 罗庄区 1070 罗庄区 1112 罗庄区 1152 罗庄区 1340

河东区 793 河东区 807 河东区 839 河东区 911 郯城县 707 郯城县 744 郯城县 750 郯城县 796 苍山县 618 苍山县 626 苍山县 657 苍山县 716

临沭县 570 临沭县 575 临沭县 610 临沭县 635 莒南县 553 莒南县 550 莒南县 565 莒南县 577 平邑县 517 平邑县 533 平邑县 543 平邑县 553

沂南县 497 沂南县 490 沂南县 512 沂南县 533 费县 469 费县 475 费县 486 费县 514 沂水县 456 沂水县 434 沂水县 455 沂水县 464 蒙阴县 319 蒙阴县 334 蒙阴县 331 蒙阴县 340

4.2人口集中指数

由表2可以看出临沂市人口有向集中发展的趋势。1996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017, 2001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238, 2006年人口集中为0.1215, 2011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1325。这种人口的分布特点与临沂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十分密切。临沂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由此临沂市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这样人口分布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另一方面,临沂市经济中心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及周边县区,大量的就业机会会吸引人向这些地区集中。我们知道,指数值越小、越接近于0,则分布现象对特定地域的偏向越小,表示均等分布。反之则分布现象向特定的部分地域的集中度越大,表示不均等分布。表中的数值说明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起伏不大,人口地域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先是表现为差异扩大,由分散向集中渐趋的均衡化方向变动;之后又出现逆转,由集中状态向分散状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由分散向集中变化,且变动的幅度较大。预测未来十几年将继续呈现这种集中化的态势。这种集中的态势主要是由于临沂市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人口总量的增加有关。

4.3基尼指数

基尼指数反映的情况同集中指数相同。1996年,临沂市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是0.1165,基尼系数比较大,说明人口的分布不是均等的。2001年和2006年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又不断加大,分别是0.1190和0.1189,说明人口的分布更趋向于集中,分布不均等。到了2011年指数达到0.1196,人口分布更不平衡。

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在过去15年中,临沂市的人口密度呈梯度上升,临沂市各个县区的密度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加的趋势。第一圈层兰山区的人口密度先增后减,进一步说明临沂城市经济中心的偏移,尤值一提的是第二圈层的迅猛发展速度,这表明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其他圈层的县同样存在在过去的时间里,密度有增有减,这说明这些县的人口变化有波动,并不是持续增加,有可能与政府的政策或者外出就业有关。

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从计算结果中我们定量的得出结论临沂市的人口分布较均匀、集中。在过去15年中人口分布向不均衡、集中发展,但这种趋势较弱,这符合临沂市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即临沂市总体差异不是很大。

总之,临沂市的人口地域分布较均匀,各个指标变化缓慢,人口分布有小幅度地向不均衡和集中展,且有地域的差异。而人口密度的圈层结构要求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临沂市各区、县应该立足自身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握政府政策倾斜的机遇、迎刃而上,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大而美的新临沂形象。

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6]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提供了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并是人们创造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自然基础。所以说,人就是劳动和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当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品和其它生活资料为生时,人口分布受着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新疆阿克苏地区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总面积6% 的绿洲地带,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吐地中的绿洲上,人口密度高达376人/平方公里,而绿洲以外不足一人或为无人区。西南地区虽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岖,石山裸露,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在一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农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由于临沂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莒南等县。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因此这些平原地区的总人口和人口密度很大。相反,由于蒙阴位于临沂市的西北部,多山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5.2经济因素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经济因素对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力日益增强。经济因素是影响临沂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临沂处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历史时期,国家政策扶持与原有区位条件的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二者交互作用的良好效益成为人口数量与分布变化的直接动力。但是近几年由于城市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的地域转移,拉动人口向近郊区,乃至远郊区的扩散。中心区域[7]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人口高度集中区域。随着中心区域人口的饱和,准入门槛提高,加之近些年来近郊区比如河东区承接的部分产业转移,都构成了人口迁移的巨大引力。

5.3利益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为人口迁移提供了宏观环境,提高自身的收入才是其迁移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比三个片区的职工平均工资变化情况可知,临沂市居民的工资收入虽然仍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这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同时看到,三大片区[8]的职工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因此一些打工者则选择迁往郊区,使郊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另外,由于临沂市的工资水平在全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落户于此,由于市中心区域进入门槛偏高,加之生活成本等因素,则多数外来人员会选择在郊区居住,这也成为了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快的重要原因。

5.4政策因素

城乡二元分化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对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医疗、教育产生排斥作用,因此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向郊区集中。郊区化进程加快,这不仅使城市发展形式面临挑战,也使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面临转变,郊区化发生后,城市规划必须由传统的“集聚式发展”思路转变到“离心扩散”[9]或“由向心集聚为主导力量向离心扩散为主导力量转变”的思路上来。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为人口新的分布格局奠定了基调。

5.5教育因素

在教育因素中,文盲及半文育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38[10],与人口因素类似,教育因素与人口密度之间也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他们之间也是交互影响的,一方面发达的教育或者说教育发达的地区,更能吸引人口,另一方面,人口密集的地区更容易发展教育。

5.6其它因素

传统的区位、交通因子在影响人口分布格局中依然不可替代,近年来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口密度增大,远郊地区人口逐步向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区行政中心集聚的原因也在于此。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的更新,中心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了集聚高素质人才的区域。但同时,临沂市周围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相对较低的就业门槛,也使郊区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另外,劳动者自身的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打工者更倾向于回家务农,造成局部人口回迁现象。

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首先,从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域差异的变动来看。因为主要由地形、气候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地域结构相当稳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临沂市人口的地域分布仍将长期保持市中心密集、远城区密度稀疏的基本模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及其地域差异的易变待点,今后临沂市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其地域差异变动的较大影响。从目前发展及其态势来看,以后临沂市经济必将获得进步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将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县区之间差异的扩大趋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这将引发临沂市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向东南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

其次,考察人口地域分布的出生、死亡、迁移等直接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

第一,从人口的自然变动来看,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已使各地区的死亡率普遍降低到较低的水平;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也导致整体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和各县区差异的明显缩小。出生、死亡的这一变动,使其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已明显减弱。今后随着医疗、技术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今后十数年也能持续下去的话,则出生、死亡及其所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对人口地域分布及变动的影响必定进一步减小并更趋稳定。

第二,与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同,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临沂市人口迁移不仅日趋活跃,而且地域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带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带的人口迁移,已成为临沂地区人口迁移的主流,上述人口地域分布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就与主要由西向东的人口迁移流向密切相关。因为农村目前仍有许多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政府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二元社会结构的弱化以及对人口迁移控制政策的进一步缓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可避免有相当一部分要发生迁移,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临沂市中心地带的经济极化和临沂市东西差异的扩大变动,今后主要受此影响的人口迁移必将更趋活跃,并将继续主要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迁移的流向选择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中、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

势。

综合上述,我们可对临沂市将来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作如下展望:第一,临沂将来人口的地域分布,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与受其深刻影响的人口迁移的作用,继续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向东倾斜的集中化变动趋势;人口地域分布的这种变动,将使其更趋相对合理。第二,由于受稳定的自然环境地域结构的决定性制约,人口地域分布的上述变动不会很大,不可能引发人口地域分布基本模式的明显改变;临沂人口地域分布东密西疏或偏集东南半壁的基本模式仍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5~323.

[2]临沂市统计年鉴 (1996年)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54~59

[3]临沂市统计年鉴(2001年)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3~65.

[4]临沂市统计年鉴(2006年)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0~56.

[5]临沂市统计年鉴(2011年)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2~54

[6]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人口,2002,26(1):58-65.

[7]俞路,张善余.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0-14.

[8]周春山,许学强.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热带地理,1997,17(1):53-60.

[9]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及城郊关系演进[J].城市问题,2010(6)∶7-11.

[10]杨上广,丁金宏.极化开发的人口空间响应及社会效应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5):66-71.7期谭涛等:中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比与分析193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

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doc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 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重点难点]:1、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前提2、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3、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讲授过程]:导入:必修二介绍: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必修二主要介绍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它三个主题,同时也贯穿于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人口:主要介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人口增长模式p4读图1-1-2,[问题]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1、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按时间分成明显的几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加速阶段、快速增长阶段。描述人口增长的快与慢一般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比率分别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人口发

展的共同点:人口增长的变化具一定规律性:低高低——高低高——低低低的过程。人口增长的阶段:阅读材料中的上图:分析几个阶段中: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图1-1-3,用人口金字塔来表示世界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金字塔介绍:坐标:横坐标:比率,纵坐标:年龄。不同人口金字塔表示了不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说出其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的模式: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和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自己阅读三种模式,回答三个问题:[问题一]三个模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问题二]代表国家主要有哪些?一: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二:主要是发达国家(欧美日);三:中国、阿根廷、土耳其、新加坡等国。[问题三]三种增长模式有哪些有利与不利之处?一:人口剧增带来的各种问题:就业压力、住房问题、人均资源不足等;劳动力充足等。二: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过渡型中的两种类型:[介绍][问题]中国的人口转变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承转]由上面可以看出,不同模式的代表国家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阅读表1-1-1:[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三个率从时间发展角度来看分别有何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分化较明显。尤其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各个大洲的差异:阅读图1-1-7,[问题]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1、各大洲人口数量差异2、各大洲人口增长差异(亚非拉快,欧美日大洋洲慢)

全国个区县人口分布明细

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黑龙江:2018年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3个县(市), 其中县级市19个。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788.7万人。 哈尔滨市:常住人口1066.5万人,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南岗区10184人;道外区90.6万;平房区19.2万;松北区20.2万;香坊区92万;呼兰区61.9388万人;阿城区596856;依兰县40.9万;方正县225639人;宾县579303人;巴彦县59万;木兰县26.55万;通河县25.5万人;延寿县25.2601万人;尚志市584225人;五常市918622人.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总共分7区,9县(市),七区:龙沙区34万、建华区 29万、铁锋区29.3万、富拉尔基区25.619万、昂昂溪区10万、碾子山区8.1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7.1万。九县(市):甘南县39万、龙江县60万、克山县53万、克东县29.9万、依安县49.3万、拜泉县59.6万人、泰来县32万、富裕县30万、讷河市。

江南新区18万,下属县市,海林市37.79万人,宁安市42.23万,穆棱市30万,绥芬河市7.01万,东宁市20.72万、林口市43.7万。

县:桦南县46.86万、桦川县20.28万、汤原县25.52、抚远县12.66万,2个县级市:同江市17.97万、富锦市43.71万。 山4.48万、兴安7.4万、东山17.4万

16.4万。肇州县38.万7、肇源县38.8万、林甸县24.4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3.3万。

鸡东县 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四个辖县,

上海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2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习、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的总量与分布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仅几个人(表2)。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多少?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居住在上海半年以上的少数民族作了统计。上海现有53个少数民族(缺阿昌族、德昂族),共有103639人。其中,人数超过万人有回族,人数在千人以上还有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10个民族;人数在百人以上还有布依族、畲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水族等11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上还有黎族、仫佬族、佤族、门巴族、纳西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羌族、高山族、鄂温克族、拉祜族、傈僳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撒拉族、毛南族、赫哲族、布朗族等20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下有基诺族、裕固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景颇族、珞巴族、怒族、保安族等11个民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31.3%)比全市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18%和3.5%)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7.1个和1.6个百分点。 2 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姜婷)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1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学案导学 1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 2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 先学后教 1.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数量:已超过___________ (2)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增长________;工业革命以后,增长速度____________,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____________。 2.增长速度: (1)表示方法: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出现了负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世界人口的分布: (1)表示方法:人口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稀疏。 小组合作

1.综合分析人口稠密区的地理共同点? 当堂达标 (2014.厦门)读图1,完成1~3题。1.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非洲 2.亚洲人口集中分布在亚洲的() A.东部和南部 B.北部和西部 C.中部和东部 D.西部和南部 3.南极洲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缺乏 B.地震灾害频繁 C.地形崎岖不平 D.气候酷寒干燥 4.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2013.潍坊)读 甲、乙两个国家 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据表,回答5、6小题。 5.关于甲、乙两个国家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2和229.9人/千米2 B.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 C.甲国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

上海市北各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

一、人口 杨浦: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注2)为13132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437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9465人,增长5.59%。平均每年增加694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4%。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275303人,占总人口20.96%。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5250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2801人,增长80.52%。平均每年增加1228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08%。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57653户,家庭户人口为116493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人减少了0.25人。 宝山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为1904886 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11月1日的1161423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43463 人,增长64.01%。平均每年增加74346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7%。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766116 人,占总人口40.22%。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11 月1 日零时的322425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 443691 人,增长137.61%。平均每年增加44369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04%。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73782 户,家庭户人口为1716951 人,平均每 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2 人减少了0.17人。 虹口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为862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07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250人,减少0.96%。平均每年减少8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0%。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虹口区常住人口数196105,占23.00%,同第五次人口时的1048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221人,增长86.97%,年增长率为6.46%。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4963户,家庭户人口为80248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3人减少0.36人。 普陀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注2]为128888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5167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37209人,增长22.56%。平均每年增加2372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362977人,占28.16%。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3109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887人,增长57.07%。平均每年增加13189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62%。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

题目:一、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二、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俊,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的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2000年年前者(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9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每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平原超过900人每平方千米,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600~700人每平方千米;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10。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每平方千米左右。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km 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每平方千米, 200~5000km范围内为226人每平方千米,下降了一半还多, 500~1000km范围内160人每平方千米,下降近2/3,1000km以上仅 为23.6人每平方千米。 (3人口主要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1995年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m为 17.2%,500~1000m为7.7%,1000~2000m为8.9%,2000~3000m和3000m以上分别仅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 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易)

当前测评试卷: 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 (第1周) 适用对象:高一 试题总数:20 考试时限: 20分钟 姓名: 套题难易程:易 一、 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A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低死亡率、低出生 率,(均小于1%),故选A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 布 【难易程度】易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选C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③接近2%,最高,故选C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答案解析】选B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先后出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依据图示,故选B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中 4.对目前中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严重老龄化 B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D .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答案解析】选D 。目前中国人口状况刚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故选D 。 【相关知识点】2.1.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难易程度】易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部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5.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生育观念不同 C .自然环境不同 D .营养水平不同 【答案解析】选A 。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

0908-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 2011年5月5日 )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通过4000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虹口区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1]: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2]为852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07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250人,减少0.96%。平均每年减少8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0%。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虹口区常住人口为196105人,占23.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48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221人,增长86.97%。平均每年增加912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6%。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4963户,家庭户人口为80248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2509人,占49.56%;女性人口为429967人,占50.4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9下降为98.27。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8736人,占6.89%;15-64岁的人口为672816人,占78.9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0924人,占14.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6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43696人,占98.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780人,占1.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537人,减少1.23%,比重减少0.2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287人,增长34.64%,比重增加0.28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普通高中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地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地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地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地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地关系地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地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地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地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地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地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地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地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地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地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地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地历程?人类地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地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地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地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地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