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如何影响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政治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的扩张与衰退)。

2.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政治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

3.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治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4.重大的政治事件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举例)

美国的汇率法案

一、政治经济周期西方我国

西方是多党执政,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保住他们的职权。从而他们会以一种使他们可望获得的选票数最大化的方式来干预经济。在选举和当政的问题上,执政方会尽可能地使用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资源。在各个层面上给选民以感染力和心理暗示,增大自己当选的几率,从而在外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很显然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同时,由于每个参选者都代表一定的团体利益,因而为了能够顺利当选,必然对选民许下种种诺言。当其当选后,必然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已体现其执政能力并维护其所代表的团体利益。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经济过热,当政者不可能让经济一直过热下去,必然在一定时间采取抑制经济的相关政策,从而使经济转入紧缩期。这种种非经济因素造成了经济的跌宕起伏,客观上形成了西方国家所谓的政治周期。

在我国,由于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体制,也就不存在中国共产党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再次当政而人为地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发展而扭曲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政治层面上(选举)主要体现为各层级领导人的更迭变动,而且也主要是人事变动,大政方针没有很大的变化。统一的政治制度使得每一位领导人在任时的经济政策必须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样也不存在着某位领导人为了当选而人为地拉动经济的观点。

(二)平台不同

西方国家政策平台是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他们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观点(看不见的手),变动的主要是政府调控经济手段的强弱,有些时间段政府调控要强些,而有些时间段政府则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

中国的政策平台是正在健全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从建国伊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府控制与管制经济,主要采取一些政策性的行政指令来调控经济,导致经济波动的起伏较大、波动剧烈。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以宏观调控为主,所采取的也不仅仅是行政命令的方式,各种手段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在市场化改革中发育,发展的市场不是一种自然演进的市场,而是一种以行政政策催发的“人造市场”。这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政策性指令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历来就非常重要,考察194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史,就是一部政府干预和主导经济的历史。在传统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履行过程中,政府的指令与权力安排成为整个经济史中的主线。这条主线的走向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曲线高度重合,显示了政府导向型经济的特征。

中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两个冲击,包括“政治动员冲击”和“政治命令冲击”,前者直接引起经济扩张,后者直接引起经济紧缩。

政策反复变动的原因是中国国情限制因素的现实性与领导人发展目标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我们时时都可以感受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与政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大部分时间是合二为一的。政府是公有制产权所有者的最有权威的代表。各级政府作为国营企业的代表主导着投资需求的总趋势,放开缰绳的是政府、拉紧缰绳的也是政府。而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意义尤为深远。

二、产业结构的角度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国防的需要。工业的发展也很重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脉。

服务业的发展,是迫于能源的匮乏与成本的增加。

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当不合理,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总的趋势是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后到三、二、一。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产业规划

十五(2001-2005)期间,大体上可以认为政策是一促进重工业快速发展为主导,当时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重工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机械、电力、煤炭等行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2006-2010)时期,中国的经济基础油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经济具备了加速增长的潜力,同时政策规划逐渐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同时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关注度也逐年上升,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内需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的大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它不仅带来了上游重工业(如钢铁、水泥、机械)的

发展,也刺激了下游的消费提升。房地产的一些情况。

“十二五”,我们的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回顾过去,从历届五年规划的产业政策说我落实情况来看,我们政府总体上是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虽然经济转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但我们依然可以期望产业政策的落实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扩张,虽然短期内房地产投资的地位难以动摇,但我国的产业政策的重心逐渐在向新兴产业倾斜。

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y),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三、从地域的角度

均衡经济增长非均衡经济增长

从邓小平提出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十一省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域,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东缘地区、华东地区和东南地区以及中国东部、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总称。一般包括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华北东缘地区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东南地区的广东省、海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些中国东部的省份大多位于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

东部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7.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左右,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811.9亿元,同比增长10.8%。东部地区GDP占地区GDP合计的比重为53.7%。比西部和中部的总和还要多。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 10.7% 和 28.1% 。中部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摇篮,中国近代文明的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 80 年代开始的沿海发展战略,到 1999 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 2002 年提出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空间上覆盖了东部、西部和东北,唯独缺少中部地区。新世纪中部应该往何处去,面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构筑新的增长极?成为各方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