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的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

关于新中国史论文3000字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深入研究新中国的历史。

因此,关于新中国史的论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撰写新中国史论文进行简要探讨。

一、选题在进行新中国史论文的撰写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选题。

选题要具体,要围绕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属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新中国如何应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等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新中国史的选题内容。

二、材料收集在选择好论文的选题后,就需要开始收集材料。

材料可以来源于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多个途径。

在收集材料时,需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可靠性,尽可能的获取完整充分的资料,并根据分类、整理等方法进行管理,使得后续写作过程更高效。

三、逐字文献资料研读在大量材料的收集前期,需要做好逐字资料研读的工作,对新中国历史的常规史料,例如决议、文件、公报等进行阅读,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

同时,还可以透过一些图书、文章、专题资料等对新中国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四、总体思考收集足够的史料和资料后,就可以开始对新中国史进行总体思考了。

在研究新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证,从总体来考虑这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新中国历史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严谨地论述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

五、段落细节处理在新中国史论文写作中,段落结构的设计十分重要。

每一段的主题必须豁然开朗,充分展现了论文的思想,表明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深度。

在段落的细节设计上,注意通顺、连贯、自然、简洁这些基本要素。

篇章的逻辑思维和思路也要清晰明晰。

六、参考文献撰写新中国史论文,参考文献也必不可少。

在撰写时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作品撰写。

不合格的参考文献会严重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甚至引发学术抄袭等风险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国史论文

国史论文

从个人专断及个人崇拜角度分析建国以来的一些错误摘要:邓小平同志指出: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同志都有责任。

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制度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正文:今年是2008年,新中国成立已经61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30周年。

而对整个中国有着深远恶劣影响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也过去了40多年。

回顾这段沉重不堪的历史岁月,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着许多让人觉得可笑可悲可气的事情。

然而这段历史给我们的远远不是“可笑可悲可气”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可以概括的,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基本上整个瘫痪状态下的中国,不仅仅是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缓慢甚至是倒退,更多的还是给我们的思考。

一些权威学者们对于文化的革命的概述是这样的: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执政党的领袖亲自发动和领导,以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由党的中央委员会作出决定并号召全民参加,笼罩着反修防修的神圣光环,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性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形式是发动亿万群众自上而下地揭露党和国家的黑暗面,全面夺权。

显然,这样的“文化大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从文化大革命中,大跃进中,人民公社中,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不管是从上层领导人,中级干部,还是底层的人民大众都或多或少犯了一些错误,不管是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导向也都存在着一些弊病。

所有的这些错误与弊病集中到了一起,再加上一些极少数别有用心的阴谋家的阴谋策划,才产生了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发生的一片混乱。

究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当时中国的政治体系不够健全、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及个人专断等。

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个人专断与个人崇拜的交加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浅论“文革”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摘要:“文革”把此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弊端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专制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下的政治实践通过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对大众起了很多负面的作用。

关键词:文革经济文化影响第一,“文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质损失。

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

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速度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年至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年至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是比较缓慢的。

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6.8%分别低于前者的8.2%和后者的8.9%,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分别低于前者的6.2%和后者的7.5%。

如果能够持续”文革”前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这10年国民收入应该多增长2793亿元。

此外,从计划指标本身看,“文革”时期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到完成,但确定的指标并不算高,“三五”计划本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原定指标较高,后来也大大压缩。

更主要的是中国永远丧失了最好经济腾飞的机会,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差距。

再次,是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十年中,国民经济总量虽然有增加,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破坏也使经济效益降低,消耗增大,浪费严重。

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

大中型建设项目周期,“一五”时期为6.5年,“三五”和“四五”时期分别延长到8.8年和10.7年。

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也由“一五”时期的15.5%下降到“三五”、“四五”时期的11.5%和9.4%。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

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

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

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祖国发展历史论文

祖国发展历史论文

祖国发展历史论文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

祖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中国国内发展的历程,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

祖国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韧性和自我更新的活力。

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夏商周三个朝代开始追溯。

这个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萌芽期,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形成的时期。

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但始终坚持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封建社会的延续,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繁荣,都是古代中国发展历史的亮点。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和弱小,开始进行改革和探索,希望能够摆脱外国列强的压迫和掠夺。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史新的篇章,中国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创新精神。

祖国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进步和蓬勃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奋斗和追求。

祖国的发展历史是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但始终是一个不断前行、自我奋进的历史。

未来,中国将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祖国的发展历史,必将更加灿烂辉煌,为世界文明史贡献更多的精彩篇章。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一直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始终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国史论文

国史论文

国史问题(文化方面)本文将以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为主题,论述中国文化史上的问题。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开端应该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那个阶段。

当时正是中国文化被迫吸收外国文化的时期。

这里我决定介绍两位大家----胡适与辜鸿铭。

胡适极力提倡中国文化西化。

回国后,胡适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他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极力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主张“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胡适大力提倡文化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同是在北京大学讲学,辜鸿铭的追求,恰恰与胡适大相径庭。

辜鸿铭却是维护旧传统的顽强的奋争者。

辜鸿铭从言论、装饰到思想、学术,都自觉、顽固、执着地维护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是一个连传统文化中明显的陈旧部分都想维护的可爱、博学的狂儒。

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中国文化从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主开始向去儒家方面发展。

他们两矛盾的社会背景就是当时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

谈到五四运动,可以看看一个人和一本刊物------陈独秀和《新青年》这是中国文化剧变的开始,五四时期的青年所做大概是三件事:1.开展批孔,批判封建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反对封建文化与传统伦理道德。

提倡民主平等博爱的新思想新道德。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用科学观点看待社会和人生。

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方面。

这时期文化界分为两派“传统”和“西化”。

传统派的想法我用辜鸿铭的话来概括:“世若失仲尼,则长夜永难央。

”意思就是孔子建立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以来支撑和包含中国文化的精神大厦,万一这精神大厦到了,这不仅是中国的悲剧,世界也将陷入永久的黑暗中!而西化派则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提倡西化,从文学到经济政治甚至生活的各方面都要像先进的西方学习。

这时期的中国文化的特点便是崇拜民主科学,向往自由。

之后中国和全世界都经历了各种内战外站。

围绕中国发展的历史论文

围绕中国发展的历史论文

围绕中国发展的历史论文从古至今,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大国,其文明、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无比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远古时期的典石文化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大一统王朝,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辉煌中。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内乱、外侵、自然灾害等各种挑战。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拔,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探索前进,并最终取得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成果。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各种人才,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每年8-9%的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更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未来发展将继续走向更加宽广的道路,在世界舞台上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改革创新的历史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深化,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历史。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等举措,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贡献了积极力量。

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民族复兴和民生改善的历史。

中国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致力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使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小论文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小论文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小论文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纵横上下五千年。

在这个巨大而古老的历史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帝王将相纷乱过隙,朝代更迭此兴彼亡,纷纷扰扰,风起云涌。

在这漫长的数千年时光里,有多少故事典故遗落下来,有多少爱恨情仇尽情演绎,人的一生短暂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他们留下的痕迹却千古流传。

读史明鉴也好,知古鉴今也罢,今人回溯历史长河,将古人的生前身后事翻来覆去地拿来研究讨论。

研究历史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把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又有料的人却寥若晨星。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专栏作家温伯陵算是其中一个。

温伯陵,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阐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读者透过千年的重重迷雾,发现历史背后的运行规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的《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就是这样一本有趣又有料、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历史书籍。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这本书分为六部分,其中包括权利篇、转折篇、改革篇、奋斗篇、气质篇、情感篇。

在内容上从权力、豪门、战争、贸易讲到人文、经济、地理、气候、环境等等,文风幽默轻松,视角新颖而广阔,对历史事件的讲述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当代和当地,不局限于当事人的所行所为,而是从古溯“今”,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让读者的理解更透彻、更全面。

历史上任何一件大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因为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事情发生在那历史时代的一瞬间,但是蓄势的过程却用了上百年。

比如,《杯酒释兵权:一群戏精的表演》一文中,作者就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杯酒释兵权”一事发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这个皆大欢喜的故事背后是唐朝“安史之乱”后持续近百年的血腥暴力,才把皇帝都无能为力的、桀骜不驯的藩镇势力打压下去。

自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帝们就一直致力于削藩,但是从未成功过;随后唐朝覆灭,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直到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为终点,这中间两百多年的时光里,藩镇和掌权者们都在明里暗里地较量,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这中间有过多少阴谋诡计,有过多少战争杀戮,又有多少人命丧黄泉,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关于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中国在哭泣啊!怒火在燃烧啊!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关于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中国历史小论文【一】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

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毒品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

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

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大家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因为国家落后,所以才会挨打,所以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报孝祖国。

大家也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也就是被人欺负。

关于中国历史小论文【二】自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非常的气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又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爱国之情。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

到了圆明园,进去之后,看见富丽堂皇的宝物,开始实行野蛮的土匪行为,拿不走的就砸,当一车一车的宝物从北京城拉到他们国家的时候,手挽着手,都非常高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浅共谈和三国年史经论济文困难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1级)朱新发1107114013浅谈三年经济困难我们通常认为,经济状况不利或威胁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时,才称之为经济困难或经济灾害,纵观历史的各种灾害,无不是天灾与人害的结合才构成了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作为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灾害)同样如此,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析,铭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关键词:经济困难灾害决策一.经济困难的基本概况1.灾害状况1951—1961的三年经济灾害中受灾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高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称1958年以前自然灾害的程度基本为中等或以下,但在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之大达4463万公顷,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30.8%,同时,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的生长影响十分严重。

1959年的的灾害种类更是繁多,且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灾、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并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等。

到1960年,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50年来首位。

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1960年大灾害不仅成灾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的基础上连续发生的,危害更大。

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部分地区则持续干旱,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到1961年,全国第三年连续发生特大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1960年,为建国50年来的第二位。

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其中四分之一面积绝收,成灾人口16300万,也超过1960年。

巨大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加剧了经济困难2、经济状况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1959—1961经济状况严重告急的局面,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危和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史摘要: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中国近代史有开端一步步的发展,期间出现很多历史事件,由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党的成立极具代表性,从其失败与成功得出的教训或经验中,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其中汲取知识,以指导我们大学生的实践。

上述突出的“体制”上的共性,让我们明白,要变革的重要性。

从体制的转变从而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近代史事件启示体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源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这样悲情的开始为落后的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向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一印上清王朝的大印。

抚今追昔我们唏嘘不已,难道泱泱大国就真的成为了东亚病夫。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他们使中国不致亡国。

他们有的抗击外敌,有的谋求改革振兴中华之道,有的推翻腐朽的帝制,有的坚持革命。

最终有一群人坚持马列主义,成就了新中国。

读读中国近代史仿佛就是在解读在这些仁人志士们一步步的奋斗史,我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会从中获益良多。

1中国近代史的进程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虽然如晴空霹雳般出现,几乎席卷半壁江山,但在短短时间内又退出了历史舞台。

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观上:1.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且无法克服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滋长与长期的团结3.以宗教发动群众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2)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篇二我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纯属偶然。

在中学读书时,我数学学得不错,原打算毕业后考理工科。

不幸因为家庭发生变故,1946年高中二年级结业后不得不辍学。

一年以后再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时,没有学过高三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我,只得选择了因爱看小说而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学系。

同等学力的录取比例据说是百分之五,我自然对报考名牌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想也不敢想。

大学考上了,自己并不满意。

1948年春来到北平,由于特殊原因,先是在华北文法学院借读,秋后又转为正式生。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我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到过农村,下过部队。

到这时为止,我对中国古代史还是很陌生的,有关知识也极浅薄(仅在大学里学过一点点)。

用“一穷二白”去形容,决不过分。

然而命运却注定要把我与中国古代史拴在一起,拴一辈子。

1954年,由于某种机遇,我被调到北大,先在法律系辅导、讲授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开始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史;后转历史系,从此便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直到今天。

四十多年来,原本“一穷二白”,后来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脱产学习、进修的我,其所以在中国古代史工作岗位上未遭淘汰,还能基本上完成任务,靠的便是北大学术气氛的熏陶,而主要以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实现。

在这一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厚积薄发在燕园里很早就流行一个比喻:如果将讲课内容比作一杯水,那么教师本人的学识便应相当于一桶水,方能应付裕如。

每当我在辅导、答疑中被同学问得瞠目结舌、背上冒汗之时,便自然而然想起这个比喻。

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厚积薄发。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书,将王鸣盛《蛾术编》之“蛾”念é,一位老馆员委婉地指出我念了别字,当念y í,义同蚁。

这“一字师”也再次提醒我学海无涯,自己知识太浅薄了,必须尽快地积累,再积累。

在摸索中,我不断积累目录学、文献学知识。

这得力于藏书丰富的北大图书馆者綦多。

50年代的馆员个个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知无不答;而且教员可以自由出入书库,十分方便。

中国历史的小论文

中国历史的小论文

中国历史的⼩论⽂关于中国历史的⼩论⽂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家知道怎么样书写中国的历史论⽂吗?以下是⼩编整理好的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欢迎⼤家阅读参考! 【摘要】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王为核⼼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存续了两千多年,虽有王朝的更迭,但君主专制的制度始终不移,并未如西⽅⼀样⾛向民主道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的政治⽂化观。

【关键词】君主专制;政治⽂化观;儒学思想 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路沿袭⽽没有演变成西⽅式的王权治理,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社会的政治⽂化观,它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借以建⽴并不断推向极致的基础。

从⽂化与制度间关系的视⾓去探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存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实,剔除国家治理中的“专制”流弊。

⼀、⽂化与制度间的关系 制度由深厚的⽂化⽀撑,⽂化是制度的基础,作为⼀种集体⾏动的产物,制度有赖于传统习惯和⽂化观念的⽀持。

西⽅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化因素进⾏分析后指出,中国没能产⽣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其⽂化特性的不同,韦伯强烈地意识到宗教观念、⽂化精神、道德伦理等对于资本主义产⽣与否的重要⽀持作⽤,将制度变迁与⽂化演进联系在⼀起,指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到⽂化因素的⽀持。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化基础早在王朝政体成⽴之前的公社形态下就⼤致成熟了,在漫长的公社时期,社会关系靠伦理道德规范调节,⽽伦理道德⼜以宗法⾎缘关系为核⼼内容,“尊尊也,亲亲也,男⼥有别,此不可与⼈变⾰者也。

”(见《礼记·曲礼》)的伦常关系到了三代社会就不再仅仅是习俗⽽已,⽽是神圣化了,成为“不可与⼈变⾰”的法律规范,封建制度的⾦字塔于是在宗法规范与伦理纲常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并经过儒者⼤张旗⿎的理论宣传,以传统的制度和普遍的社会⼼理为基础,形成⼀种以伦理道德为中⼼的.深具中国特⾊的政治⽂化价值观,这种政治⽂化观之中⾚裸裸的⽗权、君权和神权思想⾃不必说,就是常为今⼈称道的仁政、平均主义、⼤同理想等等传统政治思维也从根本上区别于个⼈价值、尊严、独⽴、⾃由、平等之类在今天民主观念之下不可剥夺的天赋⼈权。

国史论文

国史论文

一段历史,几度凄凉030820131 刘兵翻开历史教科书,我很难在里面找到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的详细叙述,那段时期大家似乎都很陌生,因为历史教材里面很少提及。

之前我只知道曾经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是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失误,至于其中的细节,那是听了老师的课才有所了解的。

当代中国历史这门课所给我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也真真正正的做了一回历史的知情人。

我仿佛迷失在刚刚远去的这段历史里,分不清是虚还是实。

毫无疑问,这段历史绝对是萧瑟、凄凉而又肃杀的。

如果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是艰苦的,那么在那个争权夺势的政治斗争年代,人民的生活更是艰难险阻,举步维艰。

试想一批刚刚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和平的环境与安逸的生活。

但是文革的日子却让无数的人不得安宁。

国家的某些高层领导人,出于自己的某种政治目的,不惜以全国人民的安定生活和整个国家的蓬勃发展为代价,欺骗千千万万见识尚浅的学生,利用他们的满腔热情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太不负责任了吧?文革的年代,社会是怎样的躁动?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不得安宁,我想如果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们一定有诉不完的苦,流不完的辛酸泪。

换做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这也许真的就可以像编写历史教材那样,一笔带过。

但是对于当事人,这笔辛酸的血泪何时才能流尽?恐怕是要一直到生命休止,归于尘土的那一刻吧。

那么我,虽然不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但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知情人,一个被那种氛围感伤到不知所措的后人,又该怎样去面对那段历史呢?这也许就是这门课程向我提出的一个思考题吧。

我们一直强调,看一个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太过片面。

的确,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政治斗争是难免的事情。

虽说这不像是中国古代历次改朝换代的时候,江山到手了,下一件事免不了要争权夺势。

但是纵观两者,却也不乏相似之处。

不过说到底,他们还是为了攘除后患,为了以后的天下能够安稳太平,只是这种手段不是非常的高明,相信也不会为广大人民所认可的。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一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战争并形成对峙的局面,在这些对峙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共同现象:北方异族入侵后难以继续南下,南方多次北伐无一成功,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沿淮河――秦岭一线形成对峙。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地理、骑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民族融合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南北对峙;淮河――秦岭;骑兵;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南北战争并形成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在这种对峙当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南北政权的分界线大多就是在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最终的胜利者往往又都是北方政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个中的历史地理因素耐人寻味。

一、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中国古代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起因往往大多因为异族的入侵。

在战争的初期,异族往往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他们多是游牧民族,整个民族多有尚武之风,民风彪悍,在战争的初期优势明显。

他们行动迅速,攻伐迅捷,处于农耕文明中的汉民族往往难以抵挡其锋芒。

一旦突破长城和高山的阻碍,他们往往能以席卷之势长驱直入,迅速灭亡中原的汉族政权。

但游牧民族一旦占领中原,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无法适应广大的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的,他们也无法按游牧文化的方式对广大农耕文化的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因此,他们必须要融入当地的农耕文明之中,按农耕文明的方式建立起统治,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中国的疆界过于庞大,异族入侵的势头会随着战线的拉长而得到缓冲。

所以,当异族占领中原之后,一般不具备短时间大规模征服南方的能力,即使此时采取大规模征服战争,往往也会遭到各种抵抗,被迫将重心转为对已经征服的地区建立有效统治,金元莫不如是。

此外,北方即使统一,往往也存在诸多矛盾,民族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需要他们暂时停止大规模南征来进行调整(1)。

浅谈中国的发展历史论文

浅谈中国的发展历史论文

浅谈中国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之一,其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令世人赞叹。

中国的发展历史不仅影响了本国,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波澜壮阔的。

从夏代、商代、西周至秦汉,中国先后形成了多个朝代和王朝,其中有不少是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而著称。

如夏代的青铜文化、商代的青铜器工艺、西周的礼乐制度等,均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时期的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都为中国的发展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对世界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史更是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然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抵抗压迫,努力奋斗,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和现代的快速崛起,都为中国的发展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历史将会继续书写新的篇章,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中国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更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的发展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朽的文学艺术、深厚的哲学思想,都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今天,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艺术,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包含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班级:思政(一)班
姓名:贺龙
学号:1007114037
评《毛泽东科技思想》
近日阅读了《毛泽东科技思想》一书,重新认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深入理解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这么说,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在毛泽东的密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高瞻远瞩逐步形成了以“技术革命”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思想。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本质性揭示。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主要是一些战略性的思想,所以它对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多是起到了根本性、基础性、民族性和战略性的作用。

一、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早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央政府就积极筹备建立中国科学院。

1949年10月31日,毛泽东亲自将中国科学院印信颁给院长郭沫若,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这一行为在全国以及海外同胞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成为团结海内外一大批科学家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纽带。

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科技技术事业给予了厚望。

毛泽东在总结旧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的历史经验后,提出了导致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

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他一再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这强烈地反映了毛泽东作为党和人民的最高领袖,真切渴望中国人民尽快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以发展我国的经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他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发展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思想。

二、毛泽东制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机构体系。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我国的工业、农业和国防,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富强国家。

为实现这种战略构想,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中央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个是制定全国性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并加以实施,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另一个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毛泽东在1956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我国制定了
两个科技规划纲要:《1956—1967 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1963—1972科技发展纲要》。

在对外学习与引进先进东西的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以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主的总体性方针。

建国初期,我国的科技水平是很低的。

毛泽东有一段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应该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在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往往是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一条捷径。

它花费的代价较小,而且可以逐步缩小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虚心向外国学习,学习先进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三、毛泽东提出大力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为新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政治素质的人才队伍。

毛泽东十分重视科技人才,认为这是关系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早在延安时期,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
要条件之一。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于1940年,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同年8月,又创办了自然科学院,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培养科学人才的阵地。

建国以后,他更加重视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1953年,他明确指出:“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

”为了满足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与苏联协商,尽可能多的向苏联派遣留学人员。

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呼吁和帮助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人员返回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四、毛泽东科技思想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和国际地位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我国的工业、农业和国防,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富强国家。

在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广大的科技专家以及无数的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地、不断地和艰苦的努力,终于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地的进步。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业绩。

1955年5月14日,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在上海试制成功。

1956年7月13日,第一个汽车工业的基地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国产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58年6月13日,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

1958年8月1日,
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标志着计算机学科的建立。

1961年9月,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

1965年9月17日,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采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在标志着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国防科技领域,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苏联尔-2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6月,我国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5月14日核航弹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特别是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并且赶在了法国之前试验氢弹。

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反响,公认中国已进入世界核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邓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总而言之,我认为没有毛泽东科技思想,就没有我们中国今天的崛起。

所以我们必须学好毛泽东科技思想,了解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科技思想活的灵魂,才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正是在继承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邓小平科技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

“始于毛,成于邓”。

毛泽东科技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