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派在中国_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二级学科。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新闻学的介绍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新闻史的整体综合研究取得了学科内公认的完善的成果,这便是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1996-1999年陆续出版,共计3600多页。

中国新闻史的个案和时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成果。

世界新闻史的研究有所进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为完善的成果,已出版的数本专著,基本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世纪之交,各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出版或重新出版了成套的新闻传播学教材,这些教材注入了较新的材料和思想,基本适应了传媒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世纪新闻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还刺激了对百年新闻传播研究的回顾,出版了一些成套的历史性研究著作,其中一些水平较高(例如2001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这对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无疑是有意义的。

传媒科技迅速发展、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学较多地涉及到应用性的选题,而基础理论的选题因得不到现行课题申报体制的支持和现行成果评估体系的保障,研究力量的投入较少且分散。

但已发表的关于新闻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虽然不多,却显示出相对高的水平。

传播学的简介从90年代后期起,连续几年出版了数套传播学的译丛(数十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生代影响广泛。

这些新翻译的传播学书籍,尚以较新的外国教材为主,还有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边缘性研究专著,例如大众文化、传媒形态、传播科技方面的;少量传播学经典著作的译本已有面市,成套的这类译著自2003年起将陆续问世。

与此同时,关于传播学的学术会议和交流增多,论文数量明显上升,质量也所有提高。

除了及时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亦开始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论著。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指一批对传统传播学方法和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学派。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符号批判
符号批判关注传播中的符号系统,强调符号的权力和意义。

它认为符号不仅是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可以被使用和滥用的权力工具。

权力关系
权力关系指的是传播中人们之间的权力和控制关系。

传媒和政治力量等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信息来维护或改变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套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观念和理论。

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可以被用来塑造和加强特定的权力结构。

反意识形态
反意识形态是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抗。

传播学批判学派强调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揭示其中的操控和偏见。

传播学前沿讲座之五: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纵横谈

传播学前沿讲座之五: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纵横谈

传播学前沿讲座之五: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纵横谈李彬(2006-01-14 19:42:11.0)主讲人:李彬(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出自清华的骄傲陈寅恪之口。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他研究什么学问,怎么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所谓“历史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用哲人的话说,“我们来自何处”——过去、“我们身在何处”——现在、“我们将往何处”——未来。

别看这三个问题简单,这可是困扰着古往今来多少思想家的头号难题。

不管答案何在,其中都体现着一种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的沧桑与大气,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泣下”。

这里的审美意识不是琴棋书画,风花雪月、这些东西不过是小布尔乔亚的玩意儿,充其量属于小美小诗,就像江南的小桥流水。

而这里的审美意识,则是指一种超越性的生命情态和诗意化的人生状态,它旨在为有限的人生赋予无限的意义,属于大诗大美,就像漠北的大漠风尘。

处在这种人生状态下,人就不仅仅满足于形而下的东西,他还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与冲动.“登高壮观大地间,大江莽莽去”由此可见,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昭示的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境界。

最高的学问,最后无不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即陈寅恪、王国维、朱启清、闻一多等达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也就是荷尔德林那句被海德格尔阐释得淋漓尽致的诗——“人,诗意地牺居在大地上。

”今天,我想借谈传播学批判学派之际,与各位一起聊聊这种意境。

它既涉及为学,更涉及为人。

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次世上的事情和事物,总是矛盾而统一的。

比如,阴和阳、上和下、男和女、学生和老师、进攻和防御、定量和定性等。

说这个,就包含着或隐含着另一个。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同样,批判学派也不是孤立的。

说到批判学派,总要同它的对手即经验学派联系起来。

这两大学派或者说这一对冤家,构成了整个传播学世界里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批判学派呢?什么又是经验学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

批判学派纵横谈

批判学派纵横谈

批判学派纵横谈批判学派纵横谈[内容提要]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还未受到我国学者足够的重视。

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研究志向等,进行了宏观勾勒,以期推进对此学派的研究。

比起20余年前传播学在中国初兴之际的情形,现在人们对它的了解早已不可以道里计。

比如,就研究的风格和流派而言,如今稍习传播学者都至少知道有个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之别。

不过,与人们对经验学派的耳熟能详相反,批判学派在中国却总是烟波微茫信难求。

这一方面是因为批判学派总体上确实比经验学派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播学传入我国以来,由于主观客观条件的阴错阳差,经验学派一路大行其道而批判学派则始终若隐若显。

这种一边倒的状况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长此以往则显然不利于传播学在我国的健全发展,而且更使许多现实状态由于得不到相应理论的关照而陷入茫然或无序。

其实这种隐患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01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破天荒地把“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列入课题指南。

这里,笔者不揣谫陋,拟对传播学批判学派及其研究略作阐述,以期引起大家特别是已经、正在或将要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学人的兴趣与关注。

一说起批判学派,首先需要明确所谓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

这种思潮不仅渊源有自,而且源远流长。

大略说来,在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一是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一是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

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不言而喻,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二者都不可或缺。

如果说科学主义是现代社会的驱动系统如引擎、车轮,那么人本主义就是其操纵系统如方向盘、刹车。

名词解释——批判学派

名词解释——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意识形态/120视觉文本/123解构主义/126文化工业/128法兰克福学派/130霸权/133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136女性主义/女权主义/140符号学/142非语言符号/非语言传播/144所指与能指/146意指/148隐喻与换喻/车专喻/149元语言/151话语/153批评理论/156话语理论/158文化期待/161范式/163叙事范式/164叙事/165强语境与弱语境/168跨文化传播/170权力话语/173功能理论/175话语分析/178意识形态(Ideology)简而言之,意识形态是指形成经济或政治理论的一套观念,或者是为某一阶级、群体或个人所掌握的一套观念,是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

从广义上说,意识形态可以表示任何一种注重实践的理论。

就历史或社会意义而言,意识形态变成了阶级支配的工具,是阶级的知识和观念特征,或者与阶级利益有关的知识和观念,因而被看作“阶级作为的具体化”。

意识形态事关人所生活的世界——人与自然界、与社会、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活动,包括了他们的经济与政治活动之关系,构成了信仰与价值的连贯结构,它也可能被视为具有群体的特征。

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考察社会结构中的思想与政治统治权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三种含义:从中性的角度看,它反映了社会群体通过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到的客观现实;从贬义的角度看,它曲解了社会行为者同现实世界的关系,掩盖了统治体系所产生的矛盾;从褒义的角度看,它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驱动力”。

最早采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用此表示他所谓的“观念科学”。

马克思借用这个术语,指称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他强调既定的经济利益与出自其中并为其服务的法律、宗教和哲学的精神体系之间的联系。

到了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包括任何形式的偏见或党派利益,而且也包含了某一特定的体系所信奉的或掩饰的信念和它们所服务的利益之间的联系。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是中传传播学应试答题。

其实答题方法的训练,个人认为应该放在第三轮,十二月份,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都已经完成的时候。

那样脑袋里有了知识,肚里有粮,心里不慌,看着真题,做着模拟题,吃着火锅唱着歌,更有针对性。

当然,放到现在也有一个好处,很多同学现在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作为最重要的一轮复习,在进行之前由老师对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在复习和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性。

因此,这次授课我主要会根据中传传播学的真题,讲述大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应如何复习。

当然,如何答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讲义提纲:1,分析题目及评卷标准,结论:准备考试靠的是扎实的背诵2,分析如何准备背诵:资料选择,背诵方法,背诵注意事项3,分析如何准备问答题:论文,50题。

讲究的是逻辑关系,理论与事实间言之成理即可。

4,应试提示:4.1,做模拟题,背真题、细致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注意时间合理分配时间:2.5个小时讲述,0.5个小时答疑。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问答1,传播学真题及分析2011年传播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麦克卢汉2、媒介事件3、叙事分析4、霸权(hegemony)5、休眠效应二、简答题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宣传分析2、简述受众的选择过程三、论述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要评价“技术决定论”2、联系实际,谈谈公民新闻和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的现状和趋势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2010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杜威2.符号3.发展传播学4.刺激——反应理论5.女性主义研究二、简答题1.为什么“受众即是商品”?如何开发受众价值?2.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网络乌托邦的认识。

2.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传播学》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传播学》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人类社会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两种冲动代表两种人生观。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思想家曾以“幸福”与“尊严”来概括这两种人生观。
“幸福”: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尊严”:人生在世的意义则并非如此,尊严高于一切,把人的精神
看得高于一切,包括生命。
经验学派追求事功,批判学派体现超越。批判学派归根结 底是一种超越性价值与诗意化的追求。
三、文化帝国主义
此路数是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 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
美国 H·席勒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三、文化帝国主义
主要内容: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 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堪称第一份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并以“依 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分析 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 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广义的批判学派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以西方 哲学、当代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等学科表现突出。
第三节 批判学派在中国
20世纪90年代的“妖魔化”理论可视为我国批判学派研究的一家
创新之言。但若以经验学派“学术规范”进行衡量或有缺陷。 在我国开展批判学派研究,1.既要对广义的批判学派及其思想作出由此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批判学派同经验学派,构成整个传播学研究的一对基本的对立 统一关系。
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一、两种人生哲学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受到。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批判学派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传播符号学为例,对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批判性分析。

批判学派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它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力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和不平等状态。

批判学派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特定社会现象的研究,还对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传播符号学是批判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符号、意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揭示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符号学认为,符号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在传播过程中,符号的解读和接受往往受到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自20世纪末以来,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兴起。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入,中国学术界开始并接纳批判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在传播符号学方面,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领域。

这些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技术如何重构传播格局。

然而,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理论本土化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

本文通过对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背景及以传播符号学为例的分析,强调了批判学派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批判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反思现有社会结构的不平等。

然而,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仍需理论本土化和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融合发展。

未来,随着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迁,批判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发展批判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中国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进步。

中国学术界也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批判学派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作者:孙艺航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4期摘要:传播体制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一部分,可以说,社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传播制度,而國家的传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传播体制是政治宣传型,这也正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制度。

然而,在这种传播体制下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以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传播体制。

关键词:传播学批判学派;中国传播体制一、传播学批判学派概述传播学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

批判学派从宏观入手,强调用一种整体的眼光把大众传播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尤其重视大众传播制度与整个社会、政治统治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判学派的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如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等问题,弥补了经验学派在宏观层面的缺失;批判学派主要是对现行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了经验学派在既有体制下为既得利益者而服务的研究。

二、中国传播体制的特点(一)政府主导的传播体制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媒体经济归国家所有,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须坚持党性的原则等特点。

(二)受法律保护的传播体制我国对于传播制度制定有相关的法律,谣言传播、新闻传播等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相关法律的制定为我国的传播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我国传播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三)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是指一个事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传播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社会职能是指一个事物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做出贡献,传播行业的积极方面对于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具有推动的作用,而消极、负面的信息传播却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

浅谈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马澌濯辽宁师范大学摘要:传播学是传播业发展的产物,故也作用于传播业,所以传播学中很多知识理论都被应用到了中国传播业发展中,传播学批判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知识派别,对中国传播体制优化及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此,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探讨了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

关键词:传播学;批判学派;传播体制传播体制作为国家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大众传播活动产生影响,还对国家社会制度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传播体制还对大众传播活动起到制约作用,属于政治宣传型体制,在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能够反映中国传播问题,从而促进传播体制不断得到完善。

所以下文先简单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然后分析了中国传播体制的特点,接着分析了目前中国传播体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传播学批判学派视域下的中国传播体制完善措施。

一、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简单概述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批判学派就出现于西欧国家,在当时是为了完善西欧国家资本主义传播制度而形成的批判性学派。

批判学派主要是指宏观角度,对大众传播、社会环境进行全面性考察,然后将大众传媒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传播学批判学派,该学派不仅对大众传播制度给予了重视,还非常关注大众传播制度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并将其与政治统治及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学派体系,解决大众传播制度存在的很多宏观问题,诸如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因此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利益诉求作用[1]。

二、中国传播体制的特点(一)政府主导中国传播体制不同于其他社会性体制,传播体制的构建者及执行者都是国家,不是个人或者某单位,最近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新闻传播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执行时还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及党性原则。

(二)受法律保护传播体制属于我国社会体制,在构建时就配套了相应的法律体系来对其进行保护,以避免和减少谣言等不良传播行为发生,更在很大程度上了保证了新闻传播的规范性,从而促进我国传播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

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

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是指一种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传播学的批评和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观点是传播过程中信息是通过符号进行传递的,这些符号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姿势等。

通过分析这些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可以揭示传播活动中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符号的象征意义和符号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含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语言结构,并探讨传播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问题。

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在应用中通常采用以下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或主题,这可以是关于特定传播活动、媒体文本或传播现象的问题。

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并使用符号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这包括对符号的识别、分类和解释,以及对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的研究。

揭示深层结构:通过对符号的分析,揭示传播活动中的深层结构和意义,这可以涉及到对符号的象征意义、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解释,以及对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探讨。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关于传播活动的结论,这可以包括对传播效果、信息传递方式、受众解读等方面的研究。

总之,传播符号学批评范式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播活动中的深层结构和意义,并探讨相关的文化和社会问题。

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

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

传播学批判学派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传播学批判学派需要关注数字鸿沟背后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研究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未来研究领域与热点
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研究
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传播学批判学派需要深入研究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和全球的影响。
xx年xx月xx日
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
目录
contents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概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及观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影响与评价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中国传播研究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概述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对传播现象进行深入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探究传播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研究流派
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研究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雷蒙德·威廉姆斯和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等。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性的力量,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传播,并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化研究流派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受众研究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等,以揭示隐藏在传媒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02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传播学批判学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03
传播学批判学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关注媒介内容和社会效果,到后来的关注媒介结构和意识形态问题。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观点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社会运动
传播学批判学派对国际传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名词解释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这批判学派啊,可不是一般的存在呢!它就像是在传播学这个大舞台上的独特舞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跳出不一样的舞步。

批判学派可不会随波逐流,它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各种传播现象。

比如说吧,看到那些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它就会琢磨:这背后是不是有啥猫腻呢?是不是在操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呀?这不就像你看到一件华丽的衣服,你会想这衣服真的适合我吗?还是只是为了让我掏钱呢?
批判学派里有好多厉害的人物呢!像霍克海默、阿多诺,他们的思想那叫一个深刻。

他们觉得大众传播可不只是传递信息那么简单,它还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呢!比如说,让人们变得盲目跟从,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就好比给你指了一条看似光明的路,但没准儿走下去就是个大坑啊!
还有马尔库塞,他指出社会可能通过传播来压抑人们的真实需求。

哎呀呀,这就好像你本来想吃苹果,结果大家都跟你说香蕉好,你就稀里糊涂跟着吃香蕉了,都忘了自己其实喜欢苹果!批判学派就是这么犀利,总是能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咱再说说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那可真是够深入的。

它可不满足于
表面的观察,而是要深挖下去,探究背后的本质。

这就像挖宝藏一样,不挖到最后一刻决不罢休!
在我看来,批判学派就像是传播学领域的啄木鸟,专门挑出那些隐
藏的毛病和问题。

它让我们对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醒我们要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轻易地左右。

它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让传
播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怎么样,是不是对批判学派有了新的认识呀?。

基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基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基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胡晓玲
【期刊名称】《电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媒介四个方面梳理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本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教育传播效果问题作了批判学派式的分析和建构.【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胡晓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7
【相关文献】
1.传播学批判学派学术思想及对教育传播的启示 [J], 邱婧玲
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西学东渐”历程——一种与经验学派相比较的视角 [J], 白洪谭
3.传播学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分析 [J], 侯卫婷
4.传播学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分野 [J], 张烁烁
5.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之比较 [J], 王文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学派在中国_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批判学派在中国_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2007年第3期 总第93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QUARTERLY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继续保持攀升之势,呈现一派有类费孝通概括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即各路研究纷纷推进,而又一统于“传播研究”。

其中,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

本文即以传播符号学以及相关的话语、文本、叙事诸路研究为例,对这一态势略做论列,回溯其源流,分析其现状,瞻望其走向,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参考。

2000以前的回顾众所周知,我国的传播研究肇始于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威尔伯•施拉姆所推崇的“四大先驱”,在1980年代仿佛成为传播学的标志。

所谓经验主义传统,乃指以功能应用为导向、以实证科学为方法、以琐细问题为对象的“传播学”。

此路研究虽有其科学性与必要性,但也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反思与质疑。

华裔学者李金铨教授,在近著中也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稳定,日起日落,天底下冒不出新鲜事,学者们关注的无非是体制内的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如何完善美国的生活方式,难怪选举(美式民主)和消费(资本主义)的研究铺天盖地,有的见微知著,但不少是微枝末节、琐碎无聊的,鲜有成一家之言的学派者。

”(李金铨,2004:p.2)这路研究在1980年代之所以大行于市,缘由似不难理解,概括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客观上美国传统在当代学术领域异常强势的地位和影响,使诸多学科不可能不受其冲击;二是主观上当时的学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路“新学”,眼花缭乱之际,一时不免“高山仰之”,甚至“顶礼膜拜”。

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又同当时“全盘西化”的社会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受制于这种学术传统,具有浓重“玄虚”色彩的传播符号学,自然难有什么地位和发展。

[1]【摘 要】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

符号学视阈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

符号学视阈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

符号学视阈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程馨媛【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学视角下分析在多元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对外传播的策略进行研究.【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8(000)023【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符号;文化传播;对外传播【作者】程馨媛【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一、符号学相关理论概述符号学是研究符号表意的一门科学,国内符号学著名学者赵毅衡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来解释,也没有不解释意义的符号,符号学即意义学。

”[1]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意指”组成,罗兰·巴尔特同样认为“符号是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的复合词”[2]。

皮尔斯提出了著名的“符号三元论”,他将符号分为“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其中“再现体”就相当于索绪尔“二分法”中的“能指”,他将索绪尔“二分法”中的“所指”分为了“对象”和“解释项”两个部分,强调了符号接受者对于符号意义的影响。

后来的内涵符号学将“元语言”和“内涵概念”结合起来,叶尔姆斯列夫提到的“外延”与“内涵”也恰巧对应了皮尔斯所提出的“对象”和“解释项”。

艾柯指出,外延是“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而内涵“未必对应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3]。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说道:“我所采纳的文化概念本质上属于符号学的文化概念。

”[4]他认为符号学“提供一种语言,是符号行动所必不可少的自我表达-即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得到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 总第93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QUARTERLY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继续保持攀升之势,呈现一派有类费孝通概括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即各路研究纷纷推进,而又一统于“传播研究”。

其中,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

本文即以传播符号学以及相关的话语、文本、叙事诸路研究为例,对这一态势略做论列,回溯其源流,分析其现状,瞻望其走向,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参考。

2000以前的回顾众所周知,我国的传播研究肇始于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威尔伯•施拉姆所推崇的“四大先驱”,在1980年代仿佛成为传播学的标志。

所谓经验主义传统,乃指以功能应用为导向、以实证科学为方法、以琐细问题为对象的“传播学”。

此路研究虽有其科学性与必要性,但也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反思与质疑。

华裔学者李金铨教授,在近著中也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稳定,日起日落,天底下冒不出新鲜事,学者们关注的无非是体制内的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如何完善美国的生活方式,难怪选举(美式民主)和消费(资本主义)的研究铺天盖地,有的见微知著,但不少是微枝末节、琐碎无聊的,鲜有成一家之言的学派者。

”(李金铨,2004:p.2)这路研究在1980年代之所以大行于市,缘由似不难理解,概括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客观上美国传统在当代学术领域异常强势的地位和影响,使诸多学科不可能不受其冲击;二是主观上当时的学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路“新学”,眼花缭乱之际,一时不免“高山仰之”,甚至“顶礼膜拜”。

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又同当时“全盘西化”的社会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受制于这种学术传统,具有浓重“玄虚”色彩的传播符号学,自然难有什么地位和发展。

[1]【摘 要】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

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

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

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批判学派;传播符号学;中观理论【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李 彬[作者简介] 李彬(195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致 谢] 本文有关资料得到博士生曹书乐的帮助,谨致谢忱!·传播学·(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199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学术风向的陡然逆转,美国经验实证流派的专美局面也就随风飘去,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性学术传统迅速崛起,影响日炽。

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涌起以后,各种具有历史意识、思想底蕴、传统积淀、人文关怀的学术思潮,包括批判性传播研究更趋兴盛。

其中原因也可归为两点。

一是大众媒介在市场条件下迅猛扩张,急速发展,社会功能日益彰显,从而带来一系列勾联繁复的新课题,而这些又是逼仄的经验实证研究所无法应对的。

另一方面,学人的独立意识和本土关怀开始觉醒,日甚一日,“与国际(实为美国)接轨”、“唯美国马首是瞻”的热望逐渐冷却。

于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批判性学术传统异军突起,并且大有取经验实证传统而蔚为主流之势。

所谓批判性学术传统,非谓隔岸观火、挑眼拨刺、横挑鼻子竖挑眼、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它是以超越性的反思态度、总体性的研究方法与联系性的问题意识为基本特征,以图揭示新闻传播的多方面蕴涵,从而不仅为新闻传播提供深广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关照,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赋予其高远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中,又包括一系列不尽相同的思路与进路,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媒介帝国主义、女性主义与媒介、后殖民主义媒介观、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

这些新的研究潮流在中国的兴起,不妨以199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创刊、同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的改版和1995年《国际新闻界》的改版为标志。

因为,其时这方面陆续出现的研究成果,均以这些学术期刊为主阵地。

1997年,吴文虎教授《广告的符号世界》(广州出版社)的出版,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部传播符号学的专著。

1998年,留法博士陈卫星在《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与第2期上,连载发表《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2],进而将传播学分为三个基础学术流派:“注重工具理性的控制论模式,以社会经验为内容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和阐释传播符号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

[3]此后,由于传播学被正式列入国家学科目录,成为二级学科,这方面的研究愈发活跃。

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一旦摆脱“妾身未分明”的尴尬和功能实用的羁绊,就不得不考虑安身立命的理论根基,而包括传播符号学的一系列批判性学术传统,则具有张力巨大的学术空间,可以生成异常丰富的学术资源,从而为新闻传播学提供坚实而厚重的学科基础。

所以,到新旧世纪之交,批判性传播研究已在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获得比较广泛的推展。

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片为此专门立项,开展“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

2000以来的发展2000年以来,批判性传播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引起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日益浓厚的兴趣。

其间,传播符号学无论作为理论还是作为方法,同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理论,传播符号学包罗广泛,涉及诸多学科及学说。

举其要者,至少有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以皮尔士为代表的逻辑学、以雅格布森为代表的诗学、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哲学、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符号学、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学、以艾柯为代表的文学、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历史学、以让-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传播学等。

同样,作为方法的传播符号学也日见兴旺,成为解剖传播的一大工具或“利器”,尤其得到青年学子的青睐——只需翻翻近年来硕士博士论文的提要与目录即知大概。

如同批判性的传播研究具有广狭两个层面[4],传播符号学研究也可如是看待。

本文所谈的传播符号学属于狭义层面,即主要为新闻传播学所关注、由新闻传播学所推展、被新闻传播学所吸纳的研究内容。

就此而言,新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一些值得称道的成果,其中大致包括译著、专著及论文三个部分。

译著方面可举美国丹尼尔•戴扬等《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麻争旗译;英国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王晓珏等9译;英国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殷晓蓉译;荷兰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曾庆香译;英国泰玛•利贝斯《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华夏出版社2003),刘自雄译;英国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4),许亮等译;法国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季广茂译;英国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文化与传播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李彬译••••••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丛“知识分子图书馆”(王逢振主编)、商务印书馆译丛“文化与传播”(周宪等主编)等,也包括一些相关的重要著述,兹不一一列举。

专著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路扬、王毅的《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王君超的博士论文《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杨新敏的博士论文《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李彬的《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潘忠党《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载《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李彬《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陈阳《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李彬《传播符号的分类及功能》,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李彬《语言•符号•交流——谈布拉格学派的传播思想》,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李彬《符号与世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初探》,载《新闻大学》2000年第2期;李彬《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6期;赵斌《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化》,载《视界》第3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黄顺铭《一个诠释典范:霍尔模式》,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季号;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季号和《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李彬《鲍德里亚的“符号革命”及其传播学蕴涵》,载《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转载);仰海峰《鲍德里亚与媒介理论》,载《视界》第11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吴晓东《〈长河〉中的传媒符码——沈从文的国家想像和现代想像》,载《视界》第12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潘知常、袁力力《文化研究: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范红《新闻话语的编码和霸权的形成》,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石长顺等《叙事理论与电视》,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范红《审视媒介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收录于《媒介二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另外,还有一些未刊的硕士学位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也不同程度涉及传播符号学的内容,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阳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神话》(200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庆香的博士学位论文《试论新闻话语》(2003)等。

[5]两位年轻学子的共同特点,都是将传播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有机结合,提出一些颇有新意的创见。

研究现状评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态势看,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

前者探究传播符号自身的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符号的本质及其分类(如能指与所指、空间符号与时间符号等)、符号与意义解读(如广告与电视方面的有关研究)、文本与阐释、文本的内在构成、叙事的脉络与逻辑关系、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符号在各种传播实践中的呈现与运用(如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