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综述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情感教育强调理解、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
自我意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欲望和需求,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合适的反应。
而他人意识则促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增强同理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个基本方面的情感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同理心、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都是中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认知情感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识别各种情感。
此过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情感的命名,更需要通过有关情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情感背后的原因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情感。
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情感认知的技能,为将来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同理心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在情感上给予回应。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讨论、案例分享等方法,鼓励学生表达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过度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表达的能力同样需要在日常课程中培养。
中小学生往往在情感表达上比较生涩,缺乏有效的表达方式。
教育者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美术课上,通过绘画来释放内心情感。
这些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表达情感的经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情感管理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情感管理的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情感日记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题报告范文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题报告范文摘要:突出语文新课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深挖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从大处人眼,小处着手,正确处理语言文字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改正学生的不良心态,让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保持一颗纯洁、真诚的心,培养关心他人、善良质朴的情感,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吸收民族的智慧,吸取人类文化营养,发展个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关健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渗透过程在市县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我校课题组成员经过二年的试验研究,所承担的《朝阳市中小学学科中的德育研究》中的子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总体上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上确实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为文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为人,要强调渗透性,避免空洞说教,现在就我们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总结,不足之处,希望专家领导给予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正迈向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人才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
现代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儿童的骄纵性和高度自我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难题;社会不良风气、不良影视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
小学生正是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未来,要重视小学教学的人文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及潜能开发做为核心,着力培养思想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一)、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202教育版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有效实施,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了新的指示和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在小学课程整合策略实践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小学课程整合资源开发与利用经验,教师的认识不足,出现教材地位被弱化的情况;为情境而设置情境,联系实际变成装饰;收集和处理信息流于形式等。
因此,针对小学课程整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索,抓住小学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关键点,以学生为本,应对小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开发,深度挖掘教材,把握开发利用小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以,我们课题组教师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究学习,希望对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小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纵观我们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我们教师得到的教学培训还是不够充分,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更新较慢。
小学课堂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认知和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所以这样的教学已不适合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而小学课程整合教学侧重了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等特点,学生也易于接受。
由于小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感到小学课堂枯燥无味,教师也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课程整合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课题组教师确定了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等整合形式实现小学课程整合策略,以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目的。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中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仅要求教学质量过硬,更要求学生树立个人的理想,增强社会担当意识,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德育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质,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而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把知识运用自然环境中去,并让其成为活动和实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增强学习能力,从而改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体系结构上来说,可分为内容性、形式性以及评价性3个部分。
内容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知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思想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形式性是指在课堂活动中,把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省思、讨论、分析等活动形式,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评价性是指在德育评价中,以客观、全面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在学科学习和行为素养发展渗透方面,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评价指导,以培养学生理想追求、诚实守信、勇于开拓、心存感恩、敬业奉献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实施德育渗透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即要作为学生社会行为价值观的导师,把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给学生,在教学中多做个人交流,表现出良好的教师品行,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肯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把它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并在各方面为学校建立和完善有关德育渗透的机制,以使学生能从学习中受到德育教育的有效影响,从而促进全面的学习发展。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2012—2014年)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CELS2012S235课题承担单位:重庆滨江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梁林联系电话:课题指导单位: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课题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学会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1. 古代社会,“情感教育”放首位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古代教师的课程三维目标。
它与当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放在了教育的末位。
2.当代社会,“情感教育”缺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涌入、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充裕,造成我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紊乱,整个社会价值追求极端功利化,进而导致学校功利化办学、教师功利化教书、学生功利化学习,尽皆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当前,学生“厌学、逃学、不学”“学业负担过重”等诸多校园问题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凸显。
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情感教育”(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也是建国以来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改革目标。
(3)课标修订新一轮课标修订,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4)党的十八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
4.学校生源现状亟需加强情感教育我校虽然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但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导致学校主体生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本地生源大幅流失,流动儿童已超过生源总数的一半成为生源主体。
中学部: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2013-14学年占比达到%.小学部: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2013-14学年占比达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由于绝大多数的家庭处于社会底层,因而对社会、对学习、对他人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紊乱,进而导致其价值认同、行为习惯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一、引言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品德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课程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在品德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品德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伦理、自律友好与公民责任意识较强、善良友善、全面发展之人。
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品德课程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在品德课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生在品德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性及个体差异;2. 不同学习方式对品德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3. 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 问卷调查:从多个小学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2.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活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方式;3. 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听觉学习型:通过倾听讲解和音频材料学习;2. 视觉学习型:通过观看图片、演示或视频学习;3. 动手学习型:通过操作、实践和实验学习;4. 反思学习型:通过讨论、写作和反思学习;六、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品德课程学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优势:1. 听觉学习型:善于倾听和理解知识,对于口头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较强;2. 视觉学习型:通过观察图像和视觉材料能快速掌握知识,对图像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3. 动手学习型:通过实践和操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对实际运用能力较强;4. 反思学习型:通过讨论、写作和反思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对于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较为有效。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第一篇: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宽邦满族镇中心小学2011.11“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有自知之名,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的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的与人交往;能正确的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我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争做“新三好”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并将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摆到了教育的首位。
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倡导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
它使人人看到,只有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并给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那么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学习与发展”的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就强调,要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并以思维品质为核心来建构学科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过程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二 0 一一年十一月《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一)本校现实需要本课题的研究:西五家子初级中学是一所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中小学生600多人多年来,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科教案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案中渗透三维目标的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教师们在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和谐、民主的教案氛围中有利于强化三维目标的渗透,把创建和谐的课堂教案氛围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结合起来;2、注重可操作性。
在教案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3、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生基础,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案中的不同内容,以实践探索为主,摈弃枯燥的理论说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注重有效性。
及时反馈信息,反思在教案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的效果,不同班级进行实验,找出不同,总结经验,再运用到教案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在理论上的分析<1)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案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特别是现代教案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教案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案观念,教案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验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差不多的,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然而小学生作文普遍流露出“假、大、空”倾向,“一凑、二抄、三套”成了作文的“诀窍”。
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失真,流于学生腔,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同时,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习作教学中有流于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老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
因此,走出传统作文教学误区,革除传统作文教学痼疾,研究探讨新时期作文教学,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 从细微处见真情,写出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习作,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的训练模式,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从挖掘学生习作的广度和深度出发,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们撰写的许多论文获奖或发表,学生们在国、省、市的各类作文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鱼学良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低年级大班额学生写话能力提高研究》也已顺利结题。
我校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课题研究,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1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二0 一一年十一月《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一)本校现实需要本课题的研究:西五家子初级中学是一所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中小学生600多人多年来,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维目标的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教师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利于强化三维目标的渗透,把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结合起来;2、注重可操作性。
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3、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生基础,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以实践探索为主,摈弃枯燥的理论说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注重有效性。
及时反馈信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的效果,不同班级进行试验,找出不同,总结经验,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在理论上的分析(1)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特别是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验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差不多的,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
情感教育结题报告
情感教育结题报告1. 背景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状态、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培养。
其次,部分老师对于情感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处理情绪问题。
此外,家庭环境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发展,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对于改进中国的情感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分析2.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同时,情感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学校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中缺乏相关内容。
其次,部分老师对于情感教育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引导方法,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
此外,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3 解决问题的建议为了改进当前的情感教育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各级学校应将情感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中,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提供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情感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引导能力。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结果通过对当前情感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可以预期以下结果:•学生情感状态得到改善: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和专业培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
完整版)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完整版)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本课题旨在研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
在国际上,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公民教育展开,而在中国,中小学德育大纲已经明确要求将德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然而,由于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探索理论和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德育活动和行为,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因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将德育融入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2000年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德育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001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
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XXX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和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
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涉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涵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我们采用了文献回顾、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同时,我们还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经验,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单评价方式陈旧、评价结果缺乏反馈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丰富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
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法、作品评价法、口头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评价反馈:通过定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时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反馈评价结果,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议。
然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未来,我们将继续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期为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自2014年10月被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以来,我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严格依据课题研究的步骤有序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活动。
不断的总结经验,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措施的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走遍天下都不怕;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兴起一股学习外语热。
这样汉语在国人心中的位置渐渐被弱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知识目标为本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的健全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些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语文教学中,对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过多追求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一致,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相符;三个维度的目标油水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分离,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二 0 一一年十一月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如何在中小学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一)本校现实需要本课题的研究:西五家子初级中学是一所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中小学生600多人多年来,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科教案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案中渗透三维目标的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教师们在教案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和谐、民主的教案氛围中有利于强化三维目标的渗透,把创建和谐的课堂教案氛围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结合起来;2、注重可操作性。
在教案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3、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生基础,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案中的不同内容,以实践探索为主,摈弃枯燥的理论说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注重有效性。
及时反馈信息,反思在教案过程中情感、态4.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的效果,不同班级进行实验,找出不同,总结经验,再运用到教案实践中。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在理论上的分析<1)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案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特别是现代教案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教案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案观念,教案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验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差不多的,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
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成为泡影。
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面,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也应该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
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教.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授知识。
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
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教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2)研究意义分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一个人的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同样智商的人有着不同的智力差别,在非智力的因素上也是不同的,经过研究发现,即使两人的智商都非常的高,但是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坚韧、自信和耐力等各方面都是有突出差异的。
成绩好的人在某些方面明显比成绩平平的人超出,因此,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任何智慧行为的产生也必须由非智力因素来激活,只有当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的需求时,与一定目标相结合,才会产生达到目的而努力的动机,并激励着积极行动,知难而进,形成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因此,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面对这样不断变化的世界,不能以掌握静止知识的多少来评判自己的学习情况,关键在于会学习,不断地学习。
教案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案注入活力,师生关系会更融洽。
因此,教案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习兴趣,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研究现状分析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提出,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轰动,而且一开始就引起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深厚的兴趣、致力于非智力因素的探索、实践和研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
结果,使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
他的成功得益于教育教案、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着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育。
在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实践家魏书生,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讲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实际培养。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培养和实验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案质量做出了贡献。
非智力因素不同于智力因素,它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形成的,然而而其形成又不是自发的,关键在于精心培养与正确引导。
一旦形成并通过强化,就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力水.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平,而是取决于非智力水平。
我们无法改变其智力因素,它是通过先天的遗传因素获得的,生来俱有的,但我们可以提高其非智力水准、来促进智力的开发、潜能的挖掘,使学生提高成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教案要提高教案质量,关键在于对学生的非智力水平的培养与运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情感,广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指人说话和动作的神情以及人对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之分,有社会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很多类型。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林崇德,2003)。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只是一个人发展的量的积累,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新课程强调: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两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指向有所区别<钟启泉,2001)。
《心理学》上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
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
中学的各科教案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教案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教案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操,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
一句话,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教案质量的提高。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教案内容为载体,以教案过程为渠道,将认知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情感的渗透、品格素养的渗透和行为规范的渗透等多种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科教案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1、非智力因素课题目标的功能研究2、非智力课程目标的概念研究3、非智力课程目标的原理研究4、非智力课程目标在课堂教案中的实施研究:<1)怎样在学评课堂教案环境下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2)怎样在教案中通过非智力因素开发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科学习行为。
<3)怎样在教案中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智力发展。
)如何评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的促进。
<4.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四、研究原则<一)有意渗透原则<相对于所有学科来说):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案中都要渗透三维教育的思想。
在教案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中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三维教育目标体系,实行三维教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有序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学科来说):根据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案中的三维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做到三维教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三维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有机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节课来说):找准渗透点,选择教案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三维目标教育,做到知识与三维教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五、课题研究方法的设计: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案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案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教案的实践活动,研究实现中学教案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