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与技能。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二、课程设置与内外部统筹课程设置是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学科知识的划分和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内外部统筹。

内部统筹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补充,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深度;外部统筹则是指学科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管理教学资源是指供教师教学使用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材料,包括教科书、实验设备、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学资源的更新换代也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持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是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主要是接受和记忆;而在现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评价,它是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学评估还应该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质量监控与提升课程质量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课程论-第八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三、一体化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 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原因,是工业社 会“科技理性”支配下教育“科层化”和 “制度化”的结果。
应当以“解放理性”取代“工具理性”, 将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置于研究的中心。 这样,才有可能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使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和融合起 来。
(二)“课程教学”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 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这正是课程与 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 内容,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 对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 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其关于特定内容 的自己的理论。
(二) 理论基础不同
从理论基础上讲, 课程的内容与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哲学及相 关学科,诸如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一 级学科的直接统摄;
教学论则与此类学科的关系较为间接,它与 学习理论、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级 学科关系紧密。
(三)内容不属同一范畴
从内容来源上讲, 课程论内容直接从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中
二、大课程论观
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 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各 类课程,而且也包含各类教学,包括课堂教 学、课外教学、模仿教学、陶冶教学等等。
大课程论超越了课程就是教材的观念,扩大 为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 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
400年间, 课程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课程是以教 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 畴之一的,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章节简介第八章着重介绍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资源与成效分析、教学反思与再设计和学习管理。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和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深化自己对教学管理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课程设计应贯彻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学工具性质,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是指如何实现教育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使教育获得最大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有趣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改善教学组织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成效分析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学生、知识和有助于教学运作的物质条件所构成的一个系统。

教师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依据性能分析与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应用,以改善教学管理水平,进步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与再设计教学反思是全面检视学习中的成果,反省教师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学习管理学习管理是系统的实现教学在班级中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是指全班学习活动安排,规章制度,物质及时间资源,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能力专项活动,以及聚义、外出访学等工作组成的过程,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行为环境和教育与学习结果的有效管理,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及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管理一、课程管理及其要素1.课程与课程管理的涵义课程是什么?研究人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①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③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④课程即学生对社会的适应。

这些定义都从某个角度探讨了课程的本质,一般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

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

2.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1)课程管理主体课程管理主体是指课程管理者,包括课程的主管人员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

课程的主管人员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专门的工作委员会。

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负责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人员(校长、教导主任等)、教学人员(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等)。

一方面,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多层级的,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各有其主要的职责。

另一方面,课程管理主体也是相对的,某一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相对于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就会转化为课程管理的客体。

(2)课程管理客体课程管理客体是指课程管理的对象,它包括被管理的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及其所组成的课程系统。

在这里,“人的因素”主要是指课程设计者、课程编订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物的因素”是指课程建设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仪器设备、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

“财的因素”是指进行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投入。

“课程信息”是指在课程建设进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

(3)课程管理手段课程管理手段是连接课程管理主体与课程管理客体的纽带,主要指有关课程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对课程管理客体所施加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职能。

(4)课程管理目标课程管理目标是指课程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研825教育管理学(一)

考研825教育管理学(一)
客观题答案须紧扣要点;主观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允许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评分标准应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作适当调整。
备注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第八章教师管理
第九章学生管理
第十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十一章德育管理
第十二章体育与卫生管理
第十三章教育科研管理
第十四章教育经费管理
第十五章教育设施管理
第十六章社会工作管理
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主要由两块构成:一是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二是主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及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难易结构
难度中等(难题20%,中等60%,易20%)
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主要由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构成
试卷分值结构
一、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释(5题,每题6分,共30分)
二、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四、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和要求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教育管理学(一)》
考试大纲
参考书
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考试内容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总论
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教育组织机构
第五章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
第六章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
第七章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大教学论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由中国现代教育家陈宝箴所著。

本文将从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教学。

第一章:大教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大教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群体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实现全面、系统、个性化、自主化的教育活动。

其特点包括:群体性、多样性、个性化、自主性等。

第二章:大课程本章主要介绍了大课程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大课程是指以人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评价体系为保障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

其构成要素包括:目标与任务、内容与方法、评价与反馈等。

第三章:大师风范本章主要介绍了大师风范的内涵和特征。

大师风范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卓越品质的杰出人物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

其特征包括:卓越的技艺、深厚的思想、高尚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等。

第四章:大学问本章主要介绍了大学问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问是指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

其特点包括: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

第五章:大教育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大教育是指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自我实现为核心,以个性化培养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第六章:大教研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教研的概念和意义。

大教研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系统化、规范化、创新化的教育研究活动。

其意义在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七章:大教学实践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教学实践的内涵和特点。

大教学实践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群体为基础,实现全面、系统、个性化、自主化的教育活动。

其特点包括:注重实践、强调个性、追求效果、鼓励创新等。

第八章:大教学管理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教学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大教学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考核点提示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掌握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悟中国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81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穴1雪“课程开发”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穴2雪“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穴3雪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②二者又是内在的统一;③二者相辅相成。

2.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穴1雪“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及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有欺骗性。

穴2雪“质的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

穴3雪“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穴1雪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穴2雪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族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穴1雪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追求。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3、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过分强调了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未能指出何 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 很难实行,不 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 基本观点: 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工具,课程研制应从社会改 造的要求出发,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课程,使课程 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 评价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
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有利 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度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 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 科的系统知识;同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 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物质环境: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试讲人:金双丽
学习目标
理解课程的内涵定义; 2. 了解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3.认识基本的课程类型。
1.
导言

西方: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 中国:从194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 革,“新课改”影响重大。
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本教材的理解: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课件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
(2)成长记录袋评价基本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收集材料的类型、时间和次数。 确定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制定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叶澜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 ⑴教师积极引导 ①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②激活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旧知识 ③为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搭桥 ④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表现的机会 ⑤关注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一)目标取向的评价
1、本质: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 支配。 2、价值: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过程,易 操作,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缺陷:忽略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及过程本身,对高级心理过程作用有限。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
6.在此基础上,评价者设计评价方案; 7.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8.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9.将处理过的信息按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分类; 10.把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分发给有关人员; 11.在分类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方案作出全面判断。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一、主体与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评价的对象
1.学生。
1.学生学的行为与成就。
2.教师。
2.教师教的行为与质量。
3.专家。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
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 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2.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依据 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 (3)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 (4)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 学习的需要。
二、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有效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效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四)有效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二)构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 (三)形成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 (四)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 (五)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
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中
运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练习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 照形式划分,练习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动作 技能练习三种。按照性质划分,练习可以分为训练性 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建立常规。
(2)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把握练习的“度”和 “量”。
3.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 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答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有较强的驾御教材和应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 (3)要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对象要普遍; (4)提问后要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 片等,进行示范性试验,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 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第八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波西瓦尔B.洛克C.斯宾塞D.彼得•麦克费尔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迁移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生理适宜原则参考答案:B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ABCE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三、填空题1.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的蓝图,对保证学校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专家点评: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目录第一章学校课程管理规定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第三章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规定第四章体育活动课管理要求第五章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管理规定第六章循环教材使用和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常规管理规定第八章语文教学管理规定第九章语文教学规范第十章数学教学规范第十一章英语教学规范第十二章常识技能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规定第十三章音乐教学规范第十四章体育教学规范第十五章美术教学规范第十六章品德生活、品德社会教学规范第十七章科学教学规范第十八章信息技术教学规范第十九章劳动与技术教学规范第二十章校本教研制度第二十一章集体备课制度第二十二章教师听课评课制度第二十三章作业量管理制度第二十四章学生辅导管理制度第二十五章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制度第二十六章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管理规定第二十七章关于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管理规定第二十八章教科研工作制度第二十九章课题管理办法第三十章课题研究制度第三十一章课题负责人工作职责第三十二章学籍管理规定第三十三章控制流生制度第三十四章调课和代课管理制度第三十五章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第三十六章清校制度教学管理第一章学校课程管理规定学校课程管理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长应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学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

一、学校课程管理目标:(1)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开齐开足课程,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2)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稳步推进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教案(第八章)

管理学原理教案(第八章)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第八章激励§1 激励概述一、关于人性学说(一)人性、动机与激励之间的关系(二)关于人性的学说在如何看待人性的问题上,西方管理学界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假设,后来这些不同的人性假设便构成了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基石。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因(E·H·Shchein)把流行于西方的几种人性理论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的假设。

这四种假设表明了西方管理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历程1、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相应采取重视物质刺激,实行严格监督控制的方式2、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采取重视人际关系,鼓励职工参与的方式3、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假设认为人特别重视自身社会价值,以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采取鼓励贡献,自我控制方式。

4、复杂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人是不同的,人是会变的,因此,人是复杂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行为会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相应采取系统、权变管理方式.不管人们对于人性有何不同的认识,根据心理学家所揭示的规律,人之所以会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是由其动机决定的。

一个人愿不愿意做某项工作,工作的积极性是高还是低,干劲是大还是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

二、动机理论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动机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的来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是由未满足的需要引起的1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心理状态•客观的刺激•缺乏某种东西未满足的需求是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求的满足.因此,研究人的行为及其规律,必须研究人的需求3、动机的形成♦人的动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因时、因地、因情及其个人内部的身心状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之所以懒惰,不是他没有动机,而是因为他的动机没有被激发出来♦人的行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是有动机的,动机的产生必然是因为有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但反过来,并不是有需求就会产生引发行为的动机动机理论主要说明了人为什么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而作为管理者,更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人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根据动机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动机的强弱,而动机的形成又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外界的刺激。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学目的
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程内容
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育时机
主张早期学习
教学方法
倡导发现法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西德教育学家。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就是指日常生活中隐含着本质联系、具有根本 特征、起到基础作用的典型事例。瓦根舍因的主要观 点是: ✓ 教学内容 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教学过程 个—类—范例地掌握规律—范例地获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 宋代欧阳修为胡瑗所做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 教学之法最备……”
✓ 在英文中,“教学”对应的单词主要有“teaching”和“instruction。”等。人们的一般看法是:“教” 用“teaching”表示,“学”用“learning”表示,而“教学”常用instruction表示,表示“传 授”“仿效”的意思。
公民教育鼓励公民教育1990年科瑞克报告1998年将公民教育作为国家课程2000年英国四项基本标准1938公民学与政府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教学理念的变革2教学组织形式的小班化和分层教学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教学理念的变革3教学环境民主化开放性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劢导向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三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改革1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
2.高速度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一)研究性 (二)动态性 (三)独特性 (四)伦理性
三、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
• (一)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 (二)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 师专业化水平 •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四)有助于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 制定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事不对人,按部 就班
• (三)考试导向模式
– 以考试为指挥棒,功利化管理
• (四)目标导向模式
– 分权管理,课程目标计划与实施分离,学校自 主权较大,但易脱离目标
• (五)发展导向模式
– 完全自主,个性化,对教师要求高
二、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趋势
• 总趋势:人本化 •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管理
– 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 五、课程与教学资源管理
– 传统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室
• 六、课程与教学研究管理 • 七、课程与教学行政管理
– 招生、编班、教师安排、学籍管理、教学档案 管理、教学场所的调配、实验仪器的管理、教 学检查、管理文件制定等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必须 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 • • • •
一、规范有序与自主创生 二、系统全面与中心突出 三、计划与变通 四、权威与民主 五、管理与教育 六、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
一、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的类型
• 按从被动到自主的程度: • (一)行政模式
– 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上级管理,统一管理
• (二)制度模式
– 依靠人、尊重人、促进人
• (二)创新人本管理制度 • (三)变革管理方式
– 个性化、现代化、公平化、弹性化
• 课程行政管理是国家(政府)对课程的行 政管理,包括课程立法、课程政策的制定、 课程标准的颁布、教科书的审定、学校课 程实施和评价的监督,分为国家和地方两 级课程管理。 • 狭义的课程管理即学校课程管理,包括学 校课程日常管理和学校课程领导。 • 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密不可分。
二、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特点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主要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涵
• 1、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 检查、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和积 极性,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 • 2、课程管理 • 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对课程运作进行决策、计划、 组织、指导和评价,以利于提高课程质量,实 现理想的课程目标的活动。 • 包含课程行政管理和学校课程管理
•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管理 • 二、课程与教学计划管理
• (一)构建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
–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 显性课程、潜在课程
• (二)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 (三)编制课程表 • (四)具体落实
三、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的管理
• • • • • • • • (一)备课管理 (二)上课管理 (三)作业管理 类、量、质 (四)学习辅导管理 (五)考试管理 (六)课外活动的管理 内容丰富、学生主体、加强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