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
这首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首先,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整首诗
通过描写赠送给好友汪伦的礼物,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的深情厚谊和对
离别的惋惜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描述了诗人内心中对汪伦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云想衣裳,寓意着诗人对汪伦的念念不忘;花想容,意指诗人对汪伦
的容貌和风采仍然记忆犹新。
这种想象让诗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了离别时的壮怀和感慨。
春风拂槛,春天的
微风吹拂在门槛上,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露华浓,则暗示着离别
时的深情厚意。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流露出诗人之间的友情。
诗中情感真挚,与时空无关,经久不衰。
这是一首给亲友的赠别之作,文字简练而情感真挚。
诗意深远,意
境优美,寄托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1.【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答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赠汪伦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我乘着小船就要离开这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了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的潭水啊,有千尺那么深,都比不上汪伦前来为我送行的深情。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从秋浦出发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
当地人汪伦常常酿制美酒款待李白,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古人一般以为汪伦是农民,不过今天的研究证明,他其实是一位隐居的名士。
这首诗是李白在将要离开桃花潭时写给汪伦的赠别之作。
“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忽闻”可以看出,诗人显然没有想到朋友会以这样宏大的方式送别自己,真是惊喜万分。
“踏歌”是一种唐代十分流行的歌舞形式,表演者一般人数众多,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十分盛大热闹。
张祜曾经写下“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诗句,来记录宫中踏歌庆祝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
诗人云游四方多年,一直潇洒不羁,本来大概只是打算安静离开,没想到汪伦组织了这么多当地人来为自己送行。
此时,就算潇洒如李白,肯定也会感到万分感动与不舍。
所以诗人将这份感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下来,不是一场盛大的踏歌,而是一联简单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一统志》记载,桃花潭水深不可测,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友情化为有形的潭水,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两人的友情之深厚。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虞美人》,其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是把抽象的忧愁化为可以感知的流水,以表现愁之无穷无尽。
如此生动贴切,难怪这两句诗词都成了千古绝唱。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
赏析古诗《赠汪伦》
赏析古诗《赠汪伦》赠汪伦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知人论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二、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三、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四、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导语:《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 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下 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 内容,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白《赠汪伦》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点字词解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 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 年) 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 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 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 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赠汪伦的古诗及翻译
赠汪伦的古诗及翻译赠汪伦的古诗及翻译《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一首留别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友情,运用了夸张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友谊。
历代出版《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
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赠汪伦的古诗解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解释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步唱歌。
桃花潭即使有一千尺这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呀。
赏析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赠汪伦古诗赏析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翻译:
我乘船将要远行,突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表达,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
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说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
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翻译赏析
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言】《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翻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赠汪伦古诗译文注释
赠汪伦古诗译文注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赠汪伦》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王之涣与好友汪伦的离别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痛苦。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译文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青青杨柳江水平,听取踏歌声上江。
这首诗的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绘了江水平静,杨柳垂下的景象。
而第二句“闻郎江上踏歌声”则是诗人听到朋友汪伦在江上唱歌的情景。
译文中使用了“听取踏歌声上江”一词,更好地表达了汪伦歌声的传遍整个江面的情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端起酒杯欲畅饮,可惜没有乐器伴奏。
这两句诗描述了王之涣和汪伦的相遇情景。
王之涣下马登上汪伦的船,两人一起喝酒。
但是没有乐器的伴奏,所以没有音乐的陪伴,只能靠汪伦的歌声来填补这个空缺。
时有傍人惊叹声,洞开白鹭湖底千尺。
这句诗描绘了汪伦的歌声惊艳了周围的人们,使得他们不禁发出惊叹之声。
同时也描绘了湖底的美景,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汪伦歌声所营造出来的美妙场景。
烟锁池塘柳色新,晚来风雨声犹在。
晚来风雨声犹在,烟雾笼罩池塘,杨柳依旧嫩绿。
这两句诗以静态的描写方式,表达了王之涣对汪伦的离别之情。
诗人用“晚来风雨声犹在”一句,暗示了自己对汪伦的思念之情依旧不减。
而“烟锁池塘柳色新”则是描绘了池塘中的杨柳依旧嫩绿,与汪伦的离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是在寂静的秋天。
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也是最为经典的部分。
诗人用“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伤感。
而“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表达了在寂静的秋天,离别的痛苦更加深刻。
这两句诗以简短的语言,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王之涣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痛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只见杨柳依旧,风吹残月在天空。
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汪伦的思念之情的再次表达。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谁给谁送行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谁给谁送行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写的是汪伦给李白送行。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汪伦的深情厚谊和对友谊的珍视之情。
首先,诗中以“杨花”作为诗人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象征。
杨花既柔弱又细腻,此喻众人皆可交朋友,但真正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深入了解的友谊并不多。
诗中所言“扑面而来,寒风凛烟”也表明诗人对友谊的渴求和对真诚友谊的追求。
其次,诗人以“多情”形容汪伦,也体现了他对汪伦的赞美和尊重。
而“误入藕花深处”则寓意着汪伦被困在人情世故中,难以自拔。
最后,“汪伦”与“要塞”相对称,传达了诗人对汪伦忠诚、坚定的信任和依赖。
诗人表示在困难时刻能够依靠亲友的力量。
总之,赠汪伦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强调,并对好友汪伦的情义、才情给予了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间真挚感情的追求和珍重之情。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说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外表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经典古诗文赏析之赠汪伦
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 755 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 李白从秋浦 (今安徽贵池) 前往泾县 (今 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 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 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 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 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 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 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 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 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 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
1/6
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 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 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 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 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 于这首诗, 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如东岸题有 “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这首 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 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 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 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 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 识的。
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 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 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 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 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 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 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 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 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 为人热情好客, 倜傥不羁。
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 汪伦回答说: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 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 临行时, 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诗人很感动, 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 佩和喜爱, 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 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 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 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 俗礼、 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 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
2/6
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 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 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古诗 赠汪伦鉴赏 ]相关文章: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