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国内外经济金融面临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全球性挑战压力明显加大。

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审时度势,科学地、积极稳妥地制定适合自身的海外发展战略,是摆在我国银行高管层的重要课题。

一、海外机构

(一)海外机构的概念

从经营管理方式来看,海外机构是泛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国外或地区所有的分支机构的整体概念。只有对海外机构的概念界定清晰,才能制定相应的整体海外发展战略。

(二)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

由于历史和业务发展的原因,中国银行是目前国内银行中最国际化的商业银行。 1929年,中国银行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继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0多家分支机构,并与1500家国外代理行及47,000家分支机构保持了代理业务关系。2009年上半年,充分依托集团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业务联动,全力满足国内“走

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加快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机构延伸和中后台集中工作。投行、基金、保险、投资、租赁等业务条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寻找市场机会,大力拓展优质业务,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上半年,海外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除中国银行外,我国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近十多年来也纷纷跨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文机构,发展国际化经营。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已在境外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1家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134家,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58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境外网络已具规模;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国际业务已经十余年,目前,建设银行已在海外设有香港、法兰克福、新加坡三个分行和四个代表处。建设银行已与世界上600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业务往来遍及五大洲的近80个国家。但是与中国银行不同的是,工行、建行等业务发展方向重点都放在国内。

二、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战略发展情况与分析

(一)认清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准确把握海外发展机遇期

2007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困境,国际银行业盈利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直到2009年3月以来,世界经济开始了缓慢、曲折的复苏,银行的盈利能力、融资能力逐步改善,全球银行业渡过了生存危机,但银行业危机何时结束仍将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走势。

(二)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原因和现况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主体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见下表)

1、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原因

一般来说,中国银行业海外设立机构,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几点:满足海外华侨、华人的需要,满足贸易和投资发展的需要,全球资金头寸调拨的需要,低成本设置支付处理中心的需要,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金融业开放的速度加快、深度加深,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中国银行业在积极应对在华外资银行竞争的同时,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海外业务。银行业进行适度的跨国经营,是中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银行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业也加快了跨国

经营的步伐,纷纷走出国门开展业务,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过注资、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改革,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开展海外经营打下了基础。

(1)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少、业务规模小。

目前国内银行海外经营的机构数量不多、业务相对单一,香港地区以外的海外机构主要以分行和代表处为主。另外,海外机构实力较弱、盈利能力不强,海外业务对国内银行整体盈利的贡献度不大。中国银行虽然已建立了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但是80%的海外机构分布在亚洲地区,只有20%分布在国际金融中心,另外一些重要的地区和城市还没有设立分支机构。除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及海外业务利润相对较高外,其余国内银行的海外经营规模都偏小。

(2)中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没有形成合力。

跨国银行的发展是与跨国公司分不开的,虽然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它与跨国银行的直接联系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处在中国跨国银行分行层次的分支机构集中在日本、新加坡、韩国、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70%以上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这样跨国公司不能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客户,与跨国银行跟随跨国公司客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为跨国公司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世界跨国银行发展的特点相悖。这种地理分布差异导致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分离,使它们的互补效应难以形成,极大地限制了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融合发展。

(3)国内经济改革开放发展起步晚。

虽然说中国处于近200年来的上升时期,这是中国的最大“机遇”,

在近一段时期,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态势。这为中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快速增长的空间。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错过了在60年代与西方国家在经济金融上的竞争和合作,使得我国无论是实体经济的海外扩张和金融的国际化都是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具体就表现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数量质量都较低,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市场金融体制尚未确立,加之申请跨国经营审批过严等政策性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总体规模和与范围与世界经济金融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相差甚远,当然海外业务的总体规模不大,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国际贸易的发展、实体企业海外扩张的程度等都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重要的因素。从国外银行国际化进程我们得到的启示就能看出,本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是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前提。

(4)对国际惯例缺乏了解。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很多做法常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再加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较短,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往往会把国内的一些做法带到国际经营中去,给境外机构的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带来很多困难。最明显的就是人员定期回调,国有商业银行通常是三年一换人,外派人员常常是刚刚熟悉业务就被调走了。又换一个新人。内部经营机制、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等与国际惯例还相差很大。《巴塞尔协议》签署国在银行法中规定,外国银行要受当地银行法或者金融监管当局的约束,同本土银行一样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否则,会对其业务有一定的限制。其他没有立法做出明确规定的多家,也同样会采取银行监管和业务上的歧视待遇。

(5)国际经营人才匮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