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开头经典10法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题型:稳中求变
话题作文将会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 稳定。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 3.要求:限制条件增加 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 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 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清的现 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 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 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 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而江苏卷更是走在全 国前列,在文体上要求特别严格。
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对文体的论述) 优秀的议论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 应该是中心论点突出,见解新颖;分论点呈 递进式层层推进;论证角度独特,论证具有 较强的逻辑力量;能以讲道理来带动摆事实 ;论述语言明白流畅而有力,显得潇洒大气 。优秀的记叙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应 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有一个具体鲜明 的形象;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生动活 泼,特别要强调巧妙机智的构思和生动传神 的细节描写。上述要求有一两点突出即可。
三、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 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 (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 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面对大海》)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 话题。
四、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 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 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 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 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 择的那一刹那。 (《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 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 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 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自2006年全国1卷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 形式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后,2007、2008一 直延续这种命题形式。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 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新材 料作文仍然将是命题的重点,材料的选择也会 更贴近生活,不会刻意回避热点,但也不追捧 热点,这是反押题的需要。 命题立意的重点会从单一的关注个体的意 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上升为以 生命个体的名义关注国家、民族、社会、民生、 自然、人类、世界,关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责任、爱心和使命感是热点话题。
八、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 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 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 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 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 高超的语言技巧。
九、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2.议论文写作规范 议论文是以阐述观点为目的的文章。以议论说理为 主要表达方式,议论在文中起着主导作用。议论文的观点、见 解、主张,要在第一段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而不能追求一种 藏而不露的风格。 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是论证观点的依据, 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 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因为说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说理必须遵 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进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 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 的抽象概括。因此,无论是在论点的表达上还是在论据(材料) 的叙述上,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因此,绝不能为例使用材 料而长篇叙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 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 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以上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说明 了观点,又展示了功底,可谓一箭双雕。
二、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 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 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整)也许 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 我喜欢。(散) (《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 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开头用“月光”— “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 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 音韵之美。
十年高考命题的发展(全国态势)
1999—2001:初创“话题”形式,以思考为本。 2005—2007:拓展视野,关注社会。
2002—2004:发展“话题”形式,关注内心世界。 2008年:关注“人文”、“自然”,探究人的内心 世
界,善于表达内心情感。
作文开头十例举要
一、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 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 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 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用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 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 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 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 情,能汪洋恣肆。
五、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 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 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 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 深刻、精辟。
六、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 “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 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 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 的东西强”。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 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十、梯式开头,突出视觉
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过客匆匆, 却如空中找不到的一丝真实。 (《孤星》) 从第一行到第三行,字数由少到多,形成 视觉上的台阶效果。一定要是清新流畅的 文字,如果是味同嚼蜡的文字,单纯做一 个阶梯没有任何意义。
小结:
以上十种入题方法,可谓各具特色,所举 例子皆为历年高考满分佳作之“凤头”。 诚然,一篇佳作的“诞生”光是模仿他人 的技巧是不够的,应从中领会其妙处,在 继承中创新。希望同学们至少要掌握三种 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开头。
猜 想
2009
2009年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为了保持高考作文的选拔性,纠正盲目猜题的不 良风气,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 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具体来说,我 们应该关注三大新趋势: 1.内容:关注生活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人与路、怀想天空、 好奇心),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人生观、价 值观,人与自然,学会认识,理性分析,传统美德,现实 生活,道德法律,集体观念,人文关怀,为人处世,读书 做人, 等。 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09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另 外,命题选材也会很鲜活,不避热点。 (09热点:08感动中国人物、山寨文化、“大三通”、 “猪流感”、上海世博会、金融危机,“512”一周年
高考作文专题指导
高考几种文体的写作规范
近几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是“文体自选”, 这“自选”绝不是淡化文体,不讲究文体,而是强调 要选定一种文体,而且显现其文体特征,所写文章要 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的要求。 所谓文体意识也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写记叙文就 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在高考阅卷中, 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记叙类 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否则视为文体 不明,得分上限不超过40分。如果违背命题要求,写 成不让写的文体则上限不超过10分。如2005年限定 不准写成诗歌或剧本,若违反了则判分不超过10分。
七、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 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 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 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 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 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至理 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 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 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
பைடு நூலகம்
1.记叙文写作规范 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是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 容,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事件较为简单,过 程也不复杂,时间跨度也不大。一个人,一件事。力 求典型。 记叙文的材料必须具有直观性,即具有可见、 可闻、可感的特点,力避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 叙事、写景、状物,以时空结构为主要结构。记叙文 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 性,使读者读了其文,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为考场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 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 心理描写点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