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灯笼》教案设计

2024年《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笼》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灯笼》2.生字词卡片3.灯笼图片4.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灯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灯笼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对灯笼有深厚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灯笼》,谁知道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灯笼?你们觉得灯笼有什么特别之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灯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制作灯笼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制作灯笼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制作了灯笼,谁知道制作灯笼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谁知道灯笼在哪些节日中出现?(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节日中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课堂教学《灯笼》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灯笼》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灯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灯彩》,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35页至第37页。

通过学习该文,学生将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及其在我国民俗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运用制作灯笼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灯笼制作材料等。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灯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

3. 课堂讲解(1)教师领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解析生字词,讲解灯笼制作过程。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灯笼制作。

5. 课堂展示各组展示制作的灯笼,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灯笼》2. 制作过程:选材、绘图、剪贴、组装3. 文化内涵:民俗、象征、祝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2. 答案示例:描述自己心中的灯笼样子,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手工艺品,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至关重要。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灯笼》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文本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2)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感悟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灯笼》原文。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文学作品。

《灯笼》教案15篇

《灯笼》教案15篇

《灯笼》教案《灯笼》教案15篇《灯笼》教案1设计思路:我们班的孩子在中班时候对数数、配对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个别化学习“小鬼当家”中通过买菜游戏,来进行数的组成的操作,为学习加法试题也打下了基础,因此,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是在这些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来学习,由于数字小,孩子们便于掌握,因此在大班初期非常适合。

灯笼是我国在喜庆日子里一直要用到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对灯笼的大小、形状、颜色非常熟悉,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根据大小、形状、颜色让他们进行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学习比较适合,所以根据主题就选择了《挂灯笼》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1、感知5以内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了解中国挂灯笼的特有风俗,体验中国特有文化。

活动准备:PPT、5以内加法算式题卡、操作材料包活动过程:一、说灯笼:了解挂灯笼是中国特有的风俗今天老师带来了灯笼,我们什么时候会挂灯笼?(节日、春节)小结:挂灯笼是中国特有风俗,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

二、挂灯笼:根据灯笼列算式题今天我们也来挂灯笼,先来看看老师这里挂的灯笼。

1、(PPT)请你看看这里的灯笼有什么不一样?2、大灯笼有几个?小灯笼有几个?个别幼儿摆放灯笼分家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3、想把他们合起来,用什么来表示呢?这个符号像什么?4、“+”名字叫加号;1和4合起来一共是几呢?(5),可以用“=”来表示,像什么?(马路上的黄线等),“=”名字叫等号。

小结: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算式题中,“+”读“加上”,表示“把加号前面和后面合起来”。

“=”读“等于”,表示“等号前面的部分等于等号后面的部分”。

三、看灯笼——根据灯笼找加法算式1、这样我们用一道算式题把刚刚老师挂的灯笼的个数表示出来了第一次幼儿操作1)出示挂灯笼情况,按照算式题卡来挂灯笼。

提醒:观察灯笼,分辨某一特征的肯定或否定进行操作摆放。

2)集体交流你的'灯笼是按什么特征进行悬挂的?这些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

(完整版)《灯笼》教案

(完整版)《灯笼》教案

(完整版)《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作家作品及灯笼文化。

3.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学生合作探究:参考答案:的担当精神。

(四)体会文章写作特色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第3自然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自然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五)学生质疑问难1.交流文中精彩语句。

2.质疑问难。

(六)小结三、布置作业:阅读吴伯箫的其它散文,感受其散文的写作风格。

《灯笼》教案8篇

《灯笼》教案8篇

《灯笼》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灯笼》教案8篇一个有趣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匆忙跳过重要的知识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笼》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教案:《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灯笼》。

本文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气氛的散文,通过对灯笼的回忆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难点: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灯笼的回忆和描写,理解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灯笼家乡亲人思念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短文。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灯笼》这篇课文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文章通过对灯笼的回忆和描写,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气氛,同时传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关于灯笼的传统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灯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敢担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灯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关于灯笼的传统文化知识。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灯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细节描写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的细节描写,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

5. 传统文化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与灯笼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有关灯笼的手工艺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灯笼》教案(精选20篇)

《灯笼》教案(精选20篇)

《灯笼》教案《灯笼》教案(精选20篇)《灯笼》教案篇1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3;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善良、充满关爱之情、亲情的品质;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板书: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瘦杂盲婆幕溜亏恰肢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援救幸亏盲3、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问题3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改正)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送到乡下吗? (因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五、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

“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1、师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这节课继续学习。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灯笼》教案

《灯笼》教案

《灯笼》教案《灯笼》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灯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灯笼》教案1[活动目的]1.激发幼儿参与制作元宵活动的兴趣,体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指导幼儿学习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在做元宵、煮元宵的过程中感知滚动、沉浮等生活、科学常识。

3.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意义、民族习俗及元宵的来历、品种等。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1.做元宵需要的材料:糯米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

2.教师、幼儿提前收集关于元宵节民间习俗的资料。

3.音乐《喜洋洋》等。

4.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一.开场白(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音乐)(教师和幼儿站立在前面)尊敬的各位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大三班教室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马上就迎来我们的元宵节,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为了迎接我们元宵节的到来,我们一起给他们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二.(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请大家送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孩子们请坐,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节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节在什么时候?(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有什么习俗?(吃元宵、打灯笼等)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补充材料:元宵的来历三.小朋友们看,今天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礼物,(教师展示几种元宵)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糯米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孩子们,元宵这么漂亮,课前我们准备好了这些材料(展示做元宵需要的材料)你想用这些材料来做元宵吗?四.大家先不要着急做,谁知道元宵分几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怎样把元宵做成圆的呢?(把它捏圆了、用滚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团)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元宵。

五.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进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9篇)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9篇)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9篇)灯笼教案设计篇一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 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 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

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2)、展示制作步骤。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4、展示幼儿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设计篇二幼儿行为基础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比较大,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示折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二、基础知识神龛(kn )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__án)锵然(qing)羡慕(__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翠羽流苏岁梢寒夜张灯结彩人情世故咕咕噜噜熙熙然暖融融词语解释见书注: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灯笼》教案(通用15篇)

《灯笼》教案(通用15篇)

《灯笼》教案(通用15篇)《灯笼》教案篇1设计意图:灯笼会发光,又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很喜爱的一个事物,结合我们小班“灯”的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本次的美术活动,意在让孩子用刮画这一技能做出灯笼的身体,并尝试卷出灯笼的身体,最终能够体验到手工制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1、能够运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并尝试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2、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感受制作灯笼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能够运用挂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

难点: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活动预备:1、16k透亮刮画纸,刮画笔,烛台,扭扭棒,双面胶,彩色流苏,卡纸,即时贴,打孔机2、ppt课件,步骤视频活动过程:一、出示线条,引起幼儿爱好师:“孩子们,今日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伴侣,我们来看看它是谁?”(直接用白板出示直线)师:“咦~它是谁呀?”(线)师:“哦~它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呀?”(直直的)师:“这条直线宝宝呀会变身,你们看。

”(在白板上画出弯弯的线)“直线宝宝怎么样了?”(变成弯弯的了)师:“现在呢?”(在白板上画出粗粗的弯弯的线)(幼:变粗了)师:“线条宝宝真厉害,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在白板上画出圈圈线)(幼:一圈一圈的)师:“线条宝宝的本事可真大,可以直直的,也可以弯弯的,可以粗粗的,也可以细细的,周老师想请你们把线条宝宝画下来,你们情愿吗?”(情愿)二、出示刮画笔,展现如何刮画师:“今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画线条宝宝(出示刮画笔),就是周老师手里的刮画笔,我们要用到宽宽扁扁的这一头画线条宝宝,拿起桌子上的刮画笔找找宽宽扁扁的是哪一头吧。

”师:“今日我们用的纸和以前用的也不一样哦,你们看(出示刮画纸),这个纸是什么颜色的啊?(幼:黑色的)对哦~这个黑黑的纸叫刮画纸,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吧!”播放视频,师:“我们用刮画笔宽宽扁扁的这一头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刮的时候要用点力气,刮出的线条宝宝越多就越美丽哦,老师也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线条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变直直,跑到那里变弯弯,一会粗,一会细,还会变成圈圈线。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童年时的一次看灯会经历。

教学时,我将以这篇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写“灯笼、彩绘”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课堂开始,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灯笼,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灯笼吗?灯笼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作者对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上述问题,并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讲解与练习:我会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情感教育: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灯笼传统文化热爱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灯笼》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的形式、用途和意义。

2.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描述灯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准备:1. 多种形式的灯笼图片和样本。

2. 课文《灯笼》的复印件。

3. 黑板、彩色粉笔。

4. 学生的绘画工具。

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导入课题,给学生展示几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灯笼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灯笼的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问学生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途和意义是什么。

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灯笼》课文的复印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阅读完毕后,提问学生课文中有关灯笼的描述和故事情节等。

三、灯笼的形状与用途(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灯笼的样本和图片,讨论灯笼的形状、材质和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灯笼的用途,并请学生举例说明。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对灯笼的形状与用途做简要的说明。

四、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与灯笼相关的词汇,如“纸灯笼”、“彩灯”、“花灯”等。

2. 逐一讲解词汇的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灯笼。

五、学生表达与绘画(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自己了解或心目中的灯笼为题材进行绘画,并在作品旁写上相关的用词和句子描述。

2.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

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指出其中优点和改进之处。

六、学生讲述(15分钟)1. 让学生选取自己的一幅作品进行自由发挥,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灯笼。

2. 学生之间可以提问和交流,分享对灯笼的理解和感受。

七、扩展阅读和思考(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灯笼的信息,如不同地区的灯笼风格、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中的灯笼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灯笼的用途和意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灯笼》教学设计篇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

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3.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动画中的情景是作者邹德学童年亲身经历的一场灾难,那么当时幼小的他又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

我们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1、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

抢读。

2、开火车读读文。

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感人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每人读两段,找四名同学)思考:本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3、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得救(多指名学生说说)三、细读课文(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字串87、齐读第三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陶鸿中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chàng 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 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3.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读一读,说一说:灯笼的意义。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3、自由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1、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
“我”对灯笼的喜爱。

2、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3、文体特点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2、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3、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