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内容摘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语,出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其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同时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本文试通过对毛泽东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真理的相对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时的普适作用的详细论述,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唯物辩证法、开放性正文:中华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也曾重申过这一观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哲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广泛的适用性。
哲学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原或共同本质的学问,或者说,它是一种世界观。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可以说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导致了其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进化过程,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共产主义才刚刚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最后的最腐朽最没落的阶段;而社会主义仅仅是属于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正是年青力壮,前途无量的阶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任何社会想要永远停止在原来的社会基础上赖着不走,那是不可能的,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代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南京林业大学机电院王敏100305215【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得到中国历史实践检验的行动指南,有必要根植于中国新一代的革命者(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指引他们在全球化大潮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向着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标迈进。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理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的走向。
《法苑珠林》卷九四“: 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坚定、统一的信仰,没有自己强大的凝聚力,就难以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正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信仰基督教,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有其印度教,而中国的宗教信仰从古至今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及统一,部分人信奉主张出世的佛教、道教、喇嘛教,还有部分人则坚持孔孟之道抑或老庄思想,认为此乃中华文化之精髓。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好,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好’,都未使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形成其坚定而统一的信仰。
而这种状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赤裸裸地呈现在国人面前的道德‘滑坡’现象。
传统价值与道德观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国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形象问题,而且也必将在大方向上影响到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骨干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树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优越性(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源起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繁荣,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则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引发了各式各样的工人运动。
历史论文-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
无论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追求。
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加科学完善的构想。
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以上种种只是对疑问的粗略思考,接下来我想通过对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进程具体的进行一番梳理,以期从中看出近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对自然主义的两种不同看法。
一个是对自然主义的外在自然理解,一个是对自然主义的内在自然理解。
这两种看法都为马克思所坚持,而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统一的关键点在于人的类存在活动。
标签:异化劳动;自然;类存在物;内在自然一、马克思的自然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共产主义描绘为这样一个状态:“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是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呢?我认为大致而言,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套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整体方案,能够很好地处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导致的人类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他们的理论聚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优越性。
然而,在我看来,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而从这种外在关系出发看待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得出的是一种外在的统一,也就是人,似乎处在与自然同等的地位上,怎样能够在保障全体人类生命活动的同时不导致自然环境的崩溃。
而我认为,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无疑还有着更为内在的看法。
那就是第二个对待自然主义的角度。
第二个对待自然主义的角度是将人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更多的關注人身上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所谓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是指,人通过满足或者回归自身的自然属性从而得以获得本质力量的解放。
在这种看法中,并不特别关注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而更多关注人自身的自然属性比如生、死、需要、感觉等,我认为可以将这些叫作“内在自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1、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扎下根”来?一、从国际局势来看,1914年—1918年,帝国主义阵营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的战火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人们重新审视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
1917年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艰难的时刻,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属于下层人民的政权。
但是当时从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清一色的资本主义的天下,新生的人民政权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扩大影响和范围,寻求更多的同盟和支持者,这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二、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自古就不乏忧国忧民之仁人志士,他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振兴中华。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天平天国运动到后来的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大体看来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是制度,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三是思想,从迷信资本主义倒向马克思主义。
这一路的探索,一路的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光有洋枪大炮也救不了中国,而一个导火线就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了无尽的彷徨和苦闷中。
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了,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那就是经济文化同样落后的中国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的政权,于是马克思主义或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教育]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特色”的旗帜也愈加鲜明。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大而言之可以说是国学、本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了社会各界研讨的焦点。
笔者试图从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契机来解读这一难题。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
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
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
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一个而已。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社会所有制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公平现象,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占有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而社会主义制度则能够更好地调节资源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1.2 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确保人民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拥有广泛的参与权利。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往往强调少数精英的利益,忽视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社会主义制度则通过发扬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使人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1.3 社会公平与福利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以公平为原则,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权利和福利。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忽视。
社会主义制度则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与福利保障,为全体人民谋取更好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2.2 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成功实践,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这些成功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3 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矛盾和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时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的时代价值摘要: 青年人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青年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青年人也即将担负起老一辈肩上的担子。
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民族,我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别样的感情。
但时间的距离也容易产生质疑,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于当代青年,其方法论是否过时都成为了许多人的质疑点。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理论知识之一,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对于青年一辈又具有何种价值呢?本文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下对于青年一辈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高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个时代的青年人肩上也有着不一样的使命。
前不久,“白岩松”事件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原本一个无足轻重的关于青年一代压力的问题,得到的却是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不会吧”三个字,作为上一辈努力过来的人,白岩松就是上一辈青年的重要代表,而其显然还站在自己青年时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新一代的青年人的压力,早已不是上世纪的矛盾问题了。
针对此次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时代青年人的思想的巨大变化。
那么,上一辈人坚信的理论信仰是否还适用于如今的青年人,特别是奉行了上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新时期的我们究竟发挥着怎样的时代价值呢?20世纪,中国社会风雨飘摇,历经了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洗礼,渴求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救亡,直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革命才迎来了真正的曙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不再是一段空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且具有先进性,它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历史,在《共产党宣言》创作之初,马克思携恩格斯便已经历了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与洗礼。
这部划时代的巨作,其青年观尤为引人注目,马克思主义在了解世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于青年人进行科学性探讨,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青年人这一群体。
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就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彻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个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个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
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论证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其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组织的重要思想之一。
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1 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生产和资源的分配由国家统一规划。
这样一来,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生产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往往会受到资本私有和市场博弈的制约,资源利用效率难以得到最大化。
1.2 劳动价值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得到了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回报。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应当分享所创造财富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通过建立合理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了更好地体现,使全社会的富裕程度更加平等。
1.3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调整,实现公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更加均衡,有利于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为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也有着深入思考和明确论述。
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2.1 人民民主的实践社会主义制度追求人民的真正权力,实行人民民主,旨在打破资本家或特权阶级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政治权利。
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狭隘的少数人民代表制和金钱政治,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群众基础,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益。
2.2 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权力制约机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大众化现状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大众化现状作者:辛思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创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
伴随着我国逐渐深入并推广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走出了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于是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广泛运用,变得跟群众一致,适合群众的需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了。
本文笔者就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浅要分析了其中国化之后的大众化现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01-0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把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作为了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所谓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个广受群众欢迎、受群众喜欢的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通过具体化、生活化等方式,使之更好的被群众所接受,所理解,并在满足大众需求下,能够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解答群众解惑,解决群众问题,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彰显中国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以及号召力。
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是彰显时代品质、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还体现了我国不断改革创新,切合人民群众的内涵要求。
随着我国逐渐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我国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大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并在不断地推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中国特色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党艰苦探索的历史成果,是全党、全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照耀我国前进道路的指路明灯,它是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它是促使我国走上一条中国特色化道路的原理经验,它也为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了巨大贡献。
有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实用(优秀5篇)
有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实用(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有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实用(优秀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必然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始终慎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
标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点;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价值观取向都是切实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来到中国,就面临着不断与其它社会思想潮流作斗争的现实困境。
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普遍性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些西方社会理论来到了中国。
不同的理论为扩大其影响而相互争论。
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研究具体问题,还需要形成共识的先进理论。
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的行动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共同解决问题。
李大钊认为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
因此,为了解决近代中國的问题,我们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武器,从而使社会大众的行动能够一体化。
虽然各种理论之间的辩论进程特别激烈,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凭借其科学性,使其影响日益增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首先是由中国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需要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决定的。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及他们与封建军阀的勾结所造成的危机,中国人所寻求的新思想是中国为最终战胜对中国的侵略而必须采用的新理论[2]。
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进而解决我们如今的发展方向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1】a的诸多难题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向问题)【1】。
关键字:系统整体观思想理论指导人们群众发展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同时期面对的困境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针对现实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自身不断发展,由此产生多种整体观形态。
马克思整体观的不同形态状况,为人们解决不同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自身【1】a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理论发展不会停滞不前,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创新)【2】。
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人与自然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1】a等等。
这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科学指导)【3】。
只有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正确指导,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科学有效的处理当【1】a代社会的一些问题)【4】。
理论成果不是最终目的,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
理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成果,实践价值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我们的社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为理论依据而解决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诸多难题。
缺少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人们似乎只看见对自然的征服,疯狂的掠夺环境资源而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将后果返还给人类,现在的城市沙尘暴,雾霾,辐射等都是人类缺乏系统整理观的一些活动而引起的报复性后果。
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关乎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
我们如今面对的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关乎人类发展甚至关乎种族存亡的资源稀缺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只看见部分不重视整体而引起的后果。
人们常常说保护自然,关爱地球,污染和破坏问题归根究底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资产阶级的贪婪。
试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试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摘要】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发展自身潜能。
学习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成长。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重要性、当代、挑战、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成长、发展、理论基础、全面发展、必要性1. 引言1.1 探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具有革命性和解放性的思想武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解释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的增加、就业难题的突出、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竞争的激烈化等。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学生需要面对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
就业难题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都是让大学生们倍感焦虑的话题。
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也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这些挑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述中国近代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论述:近代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
无论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追求。
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加科学完善的构想。
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以上种种只是对疑问的粗略思考,接下来我想通过对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进程具体的进行一番梳理,以期从中看出近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优越性
本文概要:本文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他显著的优越性,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和自豪,对祖国的美好前程的期待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优越性通过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是什么,人进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人庸庸碌碌一辈子,无非是名与利,钱与权而已。
这种思想的产生,是由于没有抓住人类世界的主要矛盾,把次要矛盾当成了主要矛盾,把人这个万物之灵长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使人象动物一样,被某些具体事物牵着鼻子走,成为了具体事物的奴隶。
对人类而言,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矛盾是意识和物质的矛盾,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通俗的说是“我”和世界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支配下,才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
马克思是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的修正,是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在我看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就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也就对党和国家的建设更有信心!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
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营垒里曾经出现过三个代表人物:一个是伯恩斯坦,他面对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始而怀疑马克思主义,进而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完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一个是19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最主要的领导人、第二国际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他曾经同伯恩斯坦作过坚决的斗争,但是他后来认为帝国主义只是资产阶级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而采取的扩张政策,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而看不到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的革命形势,后来甚至攻击和诋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个是列宁,他认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时又以鲜明的态度批判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他强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同时又以鲜明的态度批判了考茨基的陈腐之见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背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验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实践验证。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消除剥削与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消除剥削,实现人类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均等分配和渐进式税收等方式,逐步消除了剥削现象,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为全体人民创造了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三、实现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全面发展,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最高目标。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国家的调控和社会的服务,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将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法律、道德和舆论的引导,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推动了社会公正,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五、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将国家安全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坚持独立自主和维护国家主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优越性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具有先进生产力特点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确立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先进文化核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光辉旗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标志着“三个代表”已成为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基本特征,已成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实践的本质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果断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二、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1、是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
3、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
三、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在迈向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党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江泽民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世界潮流,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对建设先进文化的问题,对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作了全新的概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执政到底干什么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永远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一旦形成,又将对新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新世纪的伟大进军。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以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结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宏伟事业,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