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比较 阎学通 徐进
金一南讲座: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奋斗20191211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一、我曾是“疲于追赶末班车”的人这些年来,我讲过很多课,包括在党政军的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讲台都讲过,但在一个庄严的毕业典礼上讲话,对我来说是第一次获此殊荣。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就叫“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
前面讲了,在这里讲话对我来说是殊荣,为什么呢?因为我从来没有从哪所院校毕业。
我们这代人属于特殊群体,长身体时遇上国家经济困难;进中学遇见文化大革命;结婚时遇上计划生育;步入中年遇上机构改革,打破铁饭碗。
有句俗语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来看,我们已经满盘皆输。
如果说命运的话,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给我刺激很深的,是1987年,我与五位分别二十多年的老同学聚会,结果发现他们的学历不是本科就是研究生。
唯独我这个学校的班长、特等生,保送上中学的,还保持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学历——初中毕业。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生的危机,当年我已经35岁了啊。
那次聚会之后,我参加了自学高考。
在大约3平米的小屋子里面,满墙、满桌、满地的图表,红笔、蓝笔画得密密麻麻,累了就躺在办公桌上,枕个抽屉睡一会。
我用两年时间考下了党政干部自学大专,迄今为止这是我的最高学历。
我们这代人注定了要比别人走得更为艰苦。
我当过工人,当过基层的战士,什么都干过。
今天很多人都讲金一南如何如何,而我自认为最为骄傲的是什么呢?我曾经在连队夺得过插秧第一名,插秧插到腰弯下去直不起来、直起来弯不下去,人达到极限,在第三天下午一个一个超过了安徽兵和湖南兵。
凭什么,就凭这种意志,这是我最光荣的一点。
我们没有什么好的运气。
我曾经在修机厂的混凝土搅拌机前,搅拌了三天三夜。
他们往里面倒砂浆,我在那儿撕开一袋水泥往里倒。
一袋水泥一百斤,到最后我的手抓紧后松不开了,松开了就怎么也攥不拢,完全僵了;脸上、身上全都是水泥石灰,一出汗就烧石,脸上胳膊上烧得一块一块的,斑痕累累。
如今我们站在台上穿着西服,大家看着油光水滑的,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我们就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
清华阎学通的投降论全文
清华阎学通的投降论全文摘要:1.阎学通教授的投降论背景2.阎学通教授的观点:维护世界和平最容易的办法是投降3.阎学通教授的质疑:爱国主义教育4.社会对阎学通教授投降论的反应5.政府应如何回应民众的声音正文:近日,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投降论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阎学通教授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最容易的办法是投降。
这一观点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阎学通教授的投降论背景。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战争和和平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阎学通教授提出投降论,无疑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一种反思和思考。
然而,阎学通教授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一些人认为,阎学通教授的观点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是对爱国主义的否定。
他们认为,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而投降无疑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政府应该如何回应民众的声音。
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不同群体的声音和利益,政府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并将公众参与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来考虑。
只有真正聆听并尊重广大市民心声,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中,才能消除社会的疑虑和争议。
同时,我认为阎学通教授的观点并不是全盘否定。
在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上,投降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是,投降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面对战争和和平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和明智,不能简单地将投降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总的来说,阎学通教授的投降论是一种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反思和思考。
虽然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观点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阎学通米尔斯海默清华辩论实录.
阎学通、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来源:共识网(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学会提供)今天(2013年11月2日)对话的主角是阎学通和米尔斯海默教授,主持人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本次活动主题:Can China Rise Peacefully?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双方观点的表达,各20分钟。
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我的论断是不能。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离开理论。
理论会给你自信,相信理论能够解释过去、现在并预测未来。
我的理论是一种结构理论。
国际体系促使中国、美国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
无政府体系下,没有国家能够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真正有实力的国家才有能力生存。
任何一个国家至多只能做区域霸权,同时要防止其他国家成为区域霸权、即阻止出现同类竞争者。
美国是西半球的霸权,但要阻止中国成为东亚的霸权。
中国想要成为霸主,不是今天而是二三十年以后,随着中国实力增长,这是一个必有事实。
中国屈辱的过去使得其有强烈的欲望去崛起,避免“落后挨打”的重演。
在这个生存的需要下,中国想要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想成为地区霸主。
在美国看来,我们不希望中国能够自由地出入西半球,出入自己的后院,或者出入波斯湾,正如中国不希望美国自由出入西太平洋。
确保在国际社会生存在最佳方式是获得最大的权力,成为最强国,自然没有人能够对你采取行动。
所以,崛起首先要成为自己所在区域的霸权,然后成为唯一的区域霸权。
回顾美国外交史,美国从13个小小的曾是殖民地的州开始不断扩张,包括与墨西哥开战,侵略加拿大,扩张到加勒比海。
扩张是美国的传统。
扩张为区域霸权后,美国开始阻止其他区域出现霸权。
美国先前对四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威廉德国、纳粹德国、苏联和日本都采取同样的态度。
美国不希望任何区域外国家出现在自己家门口,这就是门罗主义。
如果谁敢这样,我们就把它扔出去,让他永远不敢回来(throw you out and told you that you are not welcome back in the western area)。
最新-阎学通经典语录 精品
阎学通经典语录阎学通经典语录1、以不使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行事。
以韬光养晦作为外交的核心理念,就无法建立中国的海洋大战略,也无法解决南海问题。
2、我们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政府国内动员力的总和。
3、中美两国谁能持续改革,谁就能持续发展。
4、以国力要素平衡发展为原则,以公平正义为政策指针,以增强政府内外动员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社会诚信和国际战略信誉为工作切入点,中国将能在3-5年内显着缩小与美国的软实力差距。
5、现在都叫前苏联了,就像叫我的前夫一样。
俄罗斯是个寡妇。
普金玩的就是这个。
没什么。
6、诚如当时的一位江湖观察家所说他们[指少林]并不关心在龙门镖局发生了什么,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龙门镖局在哪里……他们只是反复告诉你,张三丰是一个独裁者,武当七侠都是他的刽子手,武当在龙门镖局屠杀了很多人,激起无知者的义愤去抵制武当,而真正的真相被隐蔽了。
譬如,有谁能够知道恰恰是少林庇护了屠杀谢逊家满门的凶手成昆呢?有谁知道龙门镖局挂着少林的旗号在临安的横行不法呢?他们过滤了一切信息,只告诉你他们想让你知道的,这就是他们的公道和慈悲!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武当近年来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他们的恐惧和敌视而已。
7、客观的国际安全环境是不易改变的,特别是那些根本性的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国今后10年的安全战略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应以我国安全环境不出现重大危机为目标。
8、中国现在所处位置决定了中国为什么在世界上遇到很大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他国家国际地位相对削弱,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自然甚嚣尘上。
但是,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更受我们自己的行为影响。
9、盟友的基础是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因此盟友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共同安全利益的大小大则可靠性强,小则可靠性差。
俄罗斯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中俄同盟对俄有多大的战略利益。
无论俄罗斯对中国友好与否,俄都没有比与中国结盟更好的战略选择。
中美关系
【访谈对象】阎学通,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积极竞争的对手,消极合作的伙伴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媛 发自北京
【先驱语录】
★互补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中美之间主要是买卖伙伴,是顾客与卖主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共同投资的合作伙伴。
采取明确战略,对我国有好处
Q:基于“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判断,您认为中国对美政策应该如何进行调整?
A:我觉得中美都应采取明确战略而不应采取模糊战略。90年代中期台海危机后,克林顿政府提出“模糊战略”。这一战略和“非敌非友”概念一样被中美战略界所接受,认为模糊战略的决策空间大。而实际上是模糊战略不断带来危机。
我觉得采取明确战略,对我国有好处。中美实力对比是美强我弱。模糊战略给强者提供的决策空间比弱者多。对强者来讲,模糊就意味着更多的强硬,对于弱者来说模糊意味着更多的妥协。也就是说,模糊战略使美国误以为在双方利益冲突时我会作出更多的妥协,这就提高了美方的期望值。这不利于双边关系的稳定。想要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最好采取明确战略;采取模糊战略,就不要冀望中美关系稳定。明确了在什么问题上中美是竞争对手,在什么问题上是合作伙伴,这有助于双方理解对方的政策底线,避免越底线的行为,这样危机就不容易发生。
Q:采取“明确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遏制美国侵犯中国核心国家利益?
A:明确战略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但不能决定有防范美国侵犯中国核心利益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能执行“八一七”公报中有关减少售台武器的规定,是因为那时中美战略是战略盟友关系。现在双方没有那种战略友好关系了,因此原有政策就失效了。我们现在需要根据中美关系性质不是朋友的现实重新制定对美政策,特别是针对美国售台武器的具体政策。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针对售台武器的政策都没有阻止美国不断地售台武器,因此继续这种政策将仍无法阻止。我们需要新的政策。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织强 誊懿 瓣嚣 瓣 # § l 潞§ 嚣 瓣 瓣 辑秘 黪 螽
从 文 化 视 角 看 中 美 军 事 软 实 力
高嵩 李 大 成 南京 20 0 ) 10 3 ( 京 政 治 学 院 江 苏 南
中图分类号 : O(0 209 0 7 — 1 1 0 - 2 X 2 1 ) — 0 3 0 实 际的民族 , 不大善于思考 。他们凡 事考 虑眼前 的利益 . 而不大 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 , 是够得到 、 摸得着 、 切实存在并 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 ” 谋求 眼前利益 的最大化开始成为美 国的 传统思维方式 .美 国的军 事软 实力 也深深受 到了杨基 文化的影 响 。应该看到 , 美国之所 以在军事硬实力举世无双 的情况下依然 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 .一方 面是为 了更大限度地提升 其整体军 事实力 .另一方面是 因于其不断运用军 事硬实力来达到 目的而 损害了其 国际形象 .而希望通 过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来修 复国 际社 会对其军事实力的认知 .这也正是 扬基文化所倡导 的实用 主义哲学观 的具体体现 二、 文化包容与文化渗透 : 中美军事软实力不同的传播方式 军事软实力价值 的体 现在与对 内的凝 聚功能和对外的传播 功能。 在军事软实力对外传播 的过程 中 . 中美军事 软实力有着截 然不 同的传播方式。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 更加 注重 文化包容 和文化交流 , 以达 到求 同存 异 、 作共存 的 目的 ; 合 美 国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 过程中 .更加注重文 化渗透和文化 控制 。 以达 到影 响和威慑他国的 目的 中国作 为军事文 化思想发 源较早 而又著述 颇丰 的国度 . 在 军事文化 中~贯体现着文化包 容的特性 .流传至今 的历代 兵书 战策 . 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军事软实力 内涵 。建构于中国传统文化 和军事文化基础之上 的军事软 实力 . 在对外 传播的过程 中. 并非 强制地将 自己的软性力量凌驾 于他 国之上 .也从未通过强制性
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
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作者:徐方清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12期2018年和2019年的国际局势会有何区别?对于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虽然经济的下行态势有产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危险,但阎学通指出,“中美竞争加剧与世界经济下行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可能两者只是碰巧发生在同一时期。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这十多年来,每年在盘点全球局势的时候,都常出现“大变局”这样的提法,这是因为世界秩序的重组、交替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吗?阎学通:我们目前面临的世界政治变化可能大于前几年,但明显还达不到一战或二战时期的程度。
是否能达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国际政治变化程度,也都还是个问题。
判断国际政治变化的大小需要有明确的参照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人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感觉,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阎学通:大家之所以感觉这两年国际秩序变化快,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首要因素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在衰弱。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以后,美国的反建制主义思潮、欧洲右翼势力都在上升,最近的一个比较受关注的典型事件就是法国的“黄马甲运动”。
西方国家开始不按自由主义的价值规范来行事,特别是美国自己带头不执行,比如放弃多边主义,推崇单边主义。
其实像非洲、拉美等所谓的边缘社会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只是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而已。
第二个因素是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变得更加激烈,但这是第二位的,不是首要的。
中美战略冲突加剧并不是这两年才发生的,而是好多年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就开始加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中美战略冲突在2018年突显出来,并不是说在这两年里中美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特朗普采取的对华政策比奥巴马时期粗鲁。
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述评
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述评作者:刘雯余伟斌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冷战后,哈佛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这一全新的概念。
国内学者围绕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软实力理论中国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内外学界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主题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从软实力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以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研究两个层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作一番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软实力;软实力建设;述评中图分类号:D616;D820文献标识码:A为了批判盛行一时的“美国衰败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新书《谁与争锋——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全新的概念。
该书强调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首屈一指,并且在软实力方面——实力的第三个层面上也是无人能及的。
此后,软实力这一术语逐渐成为媒体、政治家、商界和学者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
2004年奈在新书《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的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在奈看来,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1]可以说,自冷战结束之后,奈所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已经成为了西方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一、软实力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奈的软实力理论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软实力理论的优点和缺陷、软实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张小明认为奈将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两个层面,使权力思想更为全面与完善,是对传统权力思想的回归。
此外,奈把国际规则视为软权力的一个重要源泉的思想,具有创新意义。
中美软实力比较_阎学通
1978 199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0 年 , 但其软实 力并无明显提高 。 进入 21 世纪后 , 日本在上述三个 方面都不亚于中国 , 但其软实力却不如中国 , 世界上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远远超过学日语的 。 冷战期 间 , 苏联在政治开放 、 企业国际化和保持民族文化方
① 王京滨 :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 证 ” , 《世 界经 济与 政治 》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0 页。 ② 门洪华 : “中国软实 力评 估报 告 ( 上) ” , 《国 际 观察 》 , 2007 年第 2期 , 第 21页 。 ③ 郑永年 、张弛 : “ 国际政治中的 软力量以 及对我国 软力量的 观察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 2007年第 7 期 , 第 8 -11页 。 ④ 方长平 :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 国的启示 ” , 《世界经济 与政治 》, 2007年第 7 期 , 第 22 -25 页 。 ⑤ 门洪华 : “中国软实 力评 估报 告 ( 下) ” , 《国 际 观察 》 , 2007 年第 3期 , 第 38页 。 不过 , 在 “ 国际制 度 ”要 素中 , 门 洪华倒 是给出 一个效果衡量结果 。 他说中国在 I M F 中 的投票权排第八 位 , 在世界 银行中的投票权 排第 五位 。 这 就使 我们可 以衡 量中 国 在 “ 国 际制 度 ”要素上的软实力 。 ⑥ 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⑦ 王京滨 :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 — —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 证 ” , 《世 界经 济与 政治 》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5 页。
中美战略竞争与国际政治研究转向的强化——2020年中国国际政治研究著作盘点
中美战略竞争与国际政治研究转向的强化———2020年中国国际政治研究著作盘点□周文星【导 读】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加速了中美关系的调整,新冠疫情则助推两国原有的战略竞争与对抗升级。
这一变化推动了国内学界对中国崛起与外交转型等重大议题的反思,强化了国际政治学者们近年已经出现的研究转向。
学术与政策相互影响,中美两国都可从学术动态中总结经验,推动两国关系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 战略竞争 国际政治研究 2020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如果当下时髦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念可以将这一年所发生的诸如英国正式脱欧、美国退出各大国际组织协定、美国总统选举等国际重大事件皆囊括其中,那么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则进一步丰富了百年大变局的深刻内涵。
疫情有如润滑剂一般,将此前打打谈谈的中美贸易战急速推入两国全面的战略竞争与对抗。
[1]政策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素来紧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学者的研究议程,进一步强化了后者的研究转向。
本文以中美战略竞争为背景,通过盘点2020年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国际政治类论著,希冀窥一斑而知全豹,勾勒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议程与总体趋势。
鉴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时性、研究议题的持续性和著作出版的周期性,本文也结合分析中美近两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
一、主要内容与总体趋势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始终在竞争与合作的钟摆效应下颠簸前行:双方既携手走过了80年代抗衡苏联601盘 点和新世纪前10年共同反恐的合作时期,也经历了90年代初期和新世纪第二个10年日益凸显的竞争考验。
从图1可知,2013年为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最佳时期(分值为2.1),此后一路下跌至2017年新政府上台前夕(0.3),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动中美关系断崖式地下跌(-5),新冠疫情又刺激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7.1)。
《世界局势演变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贞观政要》
“朕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 出使(畿内道黜陟使)?朕每行不与其相 离者,适为其见联是非得失。公等能正 联不?何困辄有所言,大非道理。” (贞观8年,p.202)
P.49“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 安疆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 者,惟魏征而已。”(贞观12年,p.49)
实力发展不平衡
2017年5月5日 - 5月5日下午2点,中国国 产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首 飞成功
8月7日,余承东说:因为M国的封杀, 我们最先进的芯片麒麟990和麒麟1000 在9月15号以后将无法生产,我们没有 芯片了,麒麟芯片将成绝版。
综合国力(实力界定利益)
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 《管子·霸言》
软实力 硬实力
国力=政治×(文化+军事+经济)
操作性实力 (矢量)
资源性实力 (标量)
实事求是原则缺少主导地位
所有大国都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
所有大国崛起的成失都取决于自身的改 革。改革是向进步方向的变化,不是倒 退。
崛起战略没有通用模式,其核心是根据 变化及时调整。而这样的战略只能建立 上实事求是的原则上,而实事求是的原 则只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落实。、
多边外交空洞化,双边外交秘密化,对外决策情 绪化
国际经济国家化(特朗普决定微软收购tik tok业 务)产业链国内化和缩短化,技术保护主义盛行, 人员流动管控强化,
网络碎片化,网络战日常化,数字经济加速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美竞争加剧,中国处于弱势
72
80
90
00
10
20
2016年:南海军事化、TPP vs RECP、美国大选
提升新时期常州市文化软实力之对策
提升新时期常州市文化软实力之对策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掀起了全国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浪潮。
新时期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本文深入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常州市为范例,在分析常州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制约常州软实力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常州软实力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常州市三大优势三大瓶颈提出对象近年来,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学界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国家决策的层面。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一个城市而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必然选择。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构架“软实力”(soft power)也译为“软力量”或“软权力”,是与“硬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
20世纪末期他在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致胜之道》中提到,软实力是“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其外延涵盖文化渊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
[1]软实力往往体现为一种文化形态及由文化形态体现出来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实力。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阐释。
清华大学阎学通和徐进教授认为:“软实力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即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
”[2]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陆钢提出,软实力的本质就是指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劝说能力,其源头是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正统性(合法性)的政策[3]。
还有学者持广义论软实力概念,他们从各个不同的领域进行论述,但都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文化、政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外交、国际形象、国民素质等多个方面。
阎学通:与美国博弈,中国需要更强大的改革能力
阎学通:与美国博弈,中国需要更强大的改革能力阎学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他常常强调,中国的改革未完成,需要更加深入的变革,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中国需要更强大的改革能力。
中国的改革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4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阎学通称之为“新陈代谢”的挑战。
这主要包括:一、新动能。
中国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原来的经济模式已经失效。
创新、数字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但中国需要注意保护农村,同时遏制城市扩张。
阎学通认为,城市化应该是由人口流动的需求自发产生的、靠市场机制调整实现的过程。
三、公共服务。
中国需要改善其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
阎学通认为,应该在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公正、高效的服务体系。
四、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
阎学通认为,环境问题和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更强大的改革能力。
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市场经济的承认、权利保护,以及法治化的推进。
阎学通认为,政府是创造市场环境、扶持市场主体的推动力量,但不能随意干预市场,应该注重法治。
同时,中国需要注重平衡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治、人口、资源等,以实现改革的顺利进行。
与美国的博弈也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美贸易战让中国识到,必须加快自主创新和系统性开放。
阎学通认为,中国需要加强对全球化的理解,多边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全球发展的各种挑战。
同时还应该注重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科技含量。
总之,中国的改革需要紧紧抓住“新陈代谢”的机遇,加快改革的节奏,丰富改革的方式和手段,大力推动市场的发展和法治化,同时注重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清华大学专家谈美大选后的中美关系的走向
由於小布什在竞选时所发表的对华政策强硬,如果他执政,其改善对华关系的政策要比戈尔来的晚一些。这样对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会有一定的影响。而戈尔上台後,应该说基本会继续克林顿的对华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戈尔或小布什上台後的前期,两人对华政策的区别会起作用,但过了六个月至一年,这些区别就不会起作用了。小布什上台後也会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载自:香港大公报
2000-11-22 8:43:56
请将本文收入“我的新闻”
-|相关新闻|-
会否卷入台海冲突
美国的对台政策非常明确,美国不支持台湾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独立。美国只支持台湾和平独立,而不支持台湾武装独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美国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问及两岸一旦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会否进行干预时,阎学通非常明确地指出,如果台海发生危机,美国肯定进行军事卷入。美国对台海地区进行军事卷入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存在不卷入的可能性,只是卷入程度的深浅问题。因此,今後四年唯一可能引发中美战略利益发生质变的因素是台湾,不过陈水扁为了二零零四年的连任还不致於正式宣布独立,因此中美消极战略合作的基础还可以保持。
他说,目前,美国国内总的经济形势比较好,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增强,这就使他的干涉主义政策会更强烈。在台湾问题上,无论是小布什强调在台湾问题上要注重台湾的战略地位问题,还是戈尔强调人权和民主的问题,具体落实在台湾问题上,他们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政策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会放弃对台军事干涉的政策,也就是说,不管他们谁上台,对台武器出口都可能增长。
阎学通:亚太已形成中美两极格局
阎学通:亚太已形成中美两极格局作者:邓媛来源:《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07期美国认为中美实力并不对等《国际先驱导报》:您最近讲到一个判断,中美不会在2015年建成新型大国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仍认为中国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
但您又表示,在亚太地区,已经是中美两极格局了,那么是说美国现在还无法接受两极格局?阎学通:“两极格局的形成”与“中美实力地位的差距”是对两个不同事物的表述。
在两极格局里,“两极”的力量对比也会有程度差别。
例如,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至少是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时就形成了。
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那时的苏联在实力上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直到1972年,美、苏谈判《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时,双方才达到势均力敌的水平。
我认为,目前亚太这个局部地区,形成了中美两极格局,但在全球范围内,还仅是中美两极化的发展过程,两极格局还没形成。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不认为中国有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对等实力。
即使亚太地区已形成两极格局,中国的实力仍弱于美国。
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与美国相同的实力,因此中国不应享有与美国平等的地位,美国不接受“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这一条。
目前,缺乏相互尊重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障碍。
“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在变Q:那么中美现在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的态度,各自有没有变化?A:今年是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四年了。
在这几年里,美国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从前期不愿意接受到后来一度愿意接受,现在又拒绝使用“新型大国关系”来定位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方面,有关这一概念也有变化。
最早叫“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来被拓展为“新型大国关系”。
这个概念不限于中美两国关系,而是也用于与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关系。
中俄201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说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
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提法,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与大国的关系,而且适用于与所有国家的关系。
中国对外传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中国对外传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者:朱振明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09期2018年7月3日,人文清华讲坛就中美贸易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他说:“如果从贸易领域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带来的是经济危机。
如果从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扩散,带来的是军事冲突,但是一旦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对抗,所谓的冷战就发生了。
”并且强调:“我们要特别防止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扩散到意识形态领域。
”①两年过去了,随着一系列中外所关注的事件的发生,阎学通昔日的担忧在今天似乎变成了现实。
中美舆论战愈演愈烈,中美关系呈现出全面恶化的趋势,从人文交流紧缩到贸易设限再到技术“脱钩”,同时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也时常被“谴责”“反对”“抗议”等不和谐的词汇所点缀。
此时中国的对外传播在缓解关系、促进合作和改善形象方面遇到了挑战。
一、当下对外传播的困境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弄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进行反思,再借助理论策略加以修正。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尤其在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中美彼此抨击,中国各部委发言人、半官方媒体(《环球时报》)、驻各国的大使等,都纷纷走到舆论战前沿,并且一些媒体就此也铸造“贸易战报道体”:“对贸易战,中国早就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谈,可以!打,奉陪!欺,妄想!这,就是中国态度!”等等。
“情感”取代“理性”,“宣传”代替“传播”,“口号战”取代“知识交流”,这成了中西(尤其中美)话语交流的主要特点。
实际上,对外传播的困境并不是由贸易战或疫情唯一原因造成,而是一系列传播事件的结果。
从中美贸易纷争到香港“反送中”游行,再到台湾民进党连续执政,以及国安法实施造成的西方社会的抗议,直至现在与美国进入“脱钩”状态的关系持续恶化,这些传播事件彼此交叉、形成合力,使对外传播形势更为复杂化。
如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访谈栏目《新闻1+1》对话白岩松时所说:“我觉得激活和开放所有的对话渠道是必须的。
感召力:大国外交的新要素
作者: 徐进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42-4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7期
主题词: 大国外交 感召力 经济建设服务 国家形象 道义责任 物质实力 外交工作 国家主席
摘要:近年来,关于软实力、话语权和国家形象的讨论在国内十分流行,这反映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实力的快速提升,而是希望能在非物质实力上有所建树。
具体到外交领域,党中央在继续坚持"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国家形象、道义责任等新问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提出外交工作要有4个"力",即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在这4个"力"中,道义上的感召力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提法,而且迄今少有人讨论。
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09管道(1)班沈迅090728106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
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中国外交的“和平牌”与“和实力”——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中国外交的“和平牌”与“和实力”——写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徐进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5(0)19
【摘要】“和实力”是指以和平的方式使用实力.不同的实力运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外交标志,别国可以通过这些标志来预判中国未来的行为.“和实力”与“和平牌”应当配合使用,这样中国外交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和平牌”与“和实力”应当是
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即在没有“和实力”为后盾的情况下打“和平牌”,其效果
为零.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徐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0
【相关文献】
1.昔日英雄“飞虎队”今天一起祈和平——云南三一国际礼拜堂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和平祈祷崇拜”
2.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
3.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岂容否认——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4.铭记历史以戈止武--写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5.从伟大胜利向着伟大复兴奋勇前进——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 年第 7 期刊发了郑永年和张弛的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观察 ”、门洪华的“中国 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方长平的“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 ”、王京滨的“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 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 该刊第 9 期发表了龚铁鹰的“论软权力的维 度 ”。《国际观察 》2007年第 2期刊登了门洪华的“中国软实力评估 报告 ”、苏长和的“中国的软权力 ———以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关系为 例 ”、陈玉刚的“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的构建 ”、郭树勇的 “新国际关系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当代世界 》2007 年第 3 期刊登 了国林霞的“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 ”;《国际评论 》2007 年 10 月号刊 登了郭震远 、邝梅的“软实力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殷弘的 “中国的‘软权力 ’与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 》5 月 22 日刊登了阎学 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随后刊发了十多篇针对该文的讨 论文章 , 8月 2日以阎学通的“文化资源需要政治运用 ”作为讨论的 总结 。
也有学者认为软实力的定量研究是必要的 ,但 找不到定量衡量总体软实力的方法 。有学者说 : “研究我国的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 合 ”,但他承认“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 ,目前的软实 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 ”。还有人意识到研究软实 力需要考虑程度问题 ,但却没有提出如何进行定量 研究的具体方案 。② 有的学者认为 ,软硬实力不可 截然分开 ,同一种力量 ,有时表现为软 ,有时表现为 硬 ,因此要对软硬力量进行动态分析 ,包括力量软硬 程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 ,以及相对性等 。③ 遗憾的 是这些学者虽然意识到软实力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 但他们在研究中国软实力时仍只做了定性描述 。
26
的国际影响力 ,即这种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 ,这 能使异族的人了解 、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 。
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 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 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 的国际规则制定权 。一国拥有较多的战略友好关 系 ,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就容易争取到较多国家的支 持 ;掌握较大国际规则制定权 ,则有较大机会促使他 国接受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 。
24
载了讨论软实力的文章 。② 2007年的重点集中于两
个方面 ,最主要的是软实力的内涵问题 ,即软实力的
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是关于增强中国软实
力途径的讨论 ,其中强调政治要素为主和强调文化
要为主的两派观点不一 。
虽然中国学界对于软实力的研究热情不减 ,但
研究明显停留在软实力性质的讨论上 ,关于软实力
由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研究 ,因此对中国与 他国软实力的比较研究也是停留在主观感觉上而不 是客观分析上 。有的学者对中美两国软实力进行了 哲学性的比较分析 ,如讨论了两国软实力的相对性 和绝对性 、独立性和相关性 、政府主体性和非政府主 体性 、因果性和构成性 ,等等 , ④但这种分析并不能 使我们知道中美两国软实力的差距有多大 ,甚至不 能知道不同性质的软实力何者效力大 。例如 ,有人 将中美两国软实力分成政府主体性和非政府主体性 两类 ,这种区分并不能证明哪类主体性软实力的强
国际吸引力是指一国吸引别国自愿效仿和追随 的魅力 。国际吸引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国家模式的 吸引力 ;二是文化吸引力 。国家模式的成功会使一 国在国际上树立一种样板效应 ,吸引别国自愿效仿 该国的国家制度 ,自动向该国政策靠拢 。文化吸引 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该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同 质性 ,它会使文化同质国家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关系 , 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容易站到一起 ;二是该国文化
软实力要素及对中美软实力的衡量
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 ·奈提出“软实 力 ”这个概念以来 ,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软实力的讨 论十分热烈 ,但学者们并未能就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达成一致 。② 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 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继 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 、意识形态 (或曰政 治价值观 )和国际制度所构成 。③ 但据此难以通过 操作化来衡量比较两国软实力差距 。为了对软实力 进行定量比较 ,我们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国际吸 引力 、国际 动员 力和 政府 国 内 动 员 力 的 总 和 ”。④ (参见图 1)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中美软实力比较
阎学通 徐进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一个关于软实力的定量衡量方法 ,并据此衡量了中美两国的软实力 ,结 果表明 ,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 1 /3上下 。软实力由国际吸引力 、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 三项要素构成 。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国际普遍 度低于美国 ;在国际动员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的盟友数量太少 ,但中国的国内动员力则强于美 国 。短期内 ,中国难以在国际吸引力上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但通过政策调整则能较大幅度缩小在国 际动员力上与美国的差距 。以国力要素平衡发展为原则 ,以公平正义为政策指针 ,以增强政府内外 动员力为主攻方向 ,以提高社会诚信和国际战略信誉为工作切入点 ,中国将能在 3 - 5年内显著缩 小与美国的软实力差距 。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程度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 。有人认为 ,软实力是一 个不可量化的概念 ,因此软实力的程度研究是不可 能的 。如有的学者称 :“软实力很难用某个或数个 指标进行量化 ,也就很难衡量其数量上的大小 。”这 是因为“软实力的效果更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 的国民会根据他们对某特定国家所拥有的信息形成 其主观印象 ,然后他们才能判断和决定自己应该采 取的行动 。”①有的学者虽然采取了实证方法分析中 国的 软 实 力 , 如 王 京 滨 的《中 日 软 实 力 实 证 分 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 证 》,但由于他以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 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中日软实力 ,也就是以人的主观 感觉作为国家实力的判断标准 ,因此缺少客观性 。 具体讲 ,日本大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反映全世界 对中国的印象 ,更不能说明中国软实力弱于日本 。 巴基斯坦学生对伊朗的印象比对美国好 ,但这不能 证明美国软实力弱于伊朗 。
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 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 。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 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 ,其政策主张 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 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 ,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 事务中的影响力 。政府的动员能力可分为对社会上 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下层的动员力两个方面 。
⑥ 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⑦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5 页。
25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面都不如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 , 但其软实力至少不比它们弱 ,也许还要强些 。这表 明不做定量衡量 ,就无法观察国家开放程度和企业 国际化程度对国家软实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
模式 ”是软实力要素 ,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 然而序数是不能用来进
行程度衡量的 ,发展模式这一概念也不能使我们知 道中美两国何者的发展模式吸引力更大 。可见 ,只 讨论软实力构成要素是无法判断中美两国软实力差
距的 。
由于缺乏定量衡量 ,无法比较中国与他国软实 力要素的强项和弱项 ,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的增强中 国软实力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⑥ 例如 ,有学者 认为“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 ”, 于是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秉持外资引 进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 ’战略和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 ”这三项能促进人际交流的战略 ,以提升 国家的国际形象 。⑦ 这类建议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
[关键词 ]软实力 定量衡量 中美 战略 [作者介绍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徐进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
近两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以及 政府建设“和谐世界 ”政策的提出 ,国内学界关于软 实力的讨论不断深化 ,但与以往的综合国力研究成 果相比 ,软实力研究中明显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由 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衡量 ,因此有关中美软实力 比较的研究难以深入 。鉴此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衡 量软实力的方法 ,并以此衡量中美两国的软实力差 距 ,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最后提出关于增强中国软 实力的战略思想 。
中国既有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中国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研 究 。据总结 , 2007年以前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 可归为四类 :“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 、软实力的由 来与发展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 。 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 ,学者们在软 实力的定义 、来源 、分类 、特性 、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 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① 2007年软实力问题依 然是研究热点 ,诸多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和报刊都登
或弱 。冷战后 ,日本的软实力也是非政府主体性的 , 但其软实力并不比中国强大 。事实上 ,即使不对中 美软实力做这种性质上的比较 ,非专业人士也知道 美国的软实力强于中国 。再如 ,有的研究列出了中 国软实力的多项构成要素 (文化 、观念 、发展模式 、
国际制度 、国际形象 、国际组织中的定位排序 ) ,却 没有提供衡量和比较这些要素的方法 。例如 ,这项 研究提出了在国际组织工作中的地位排序和“发展
1978 - 199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0 年 ,但其软实 力并无明显提高 。进入 21世纪后 ,日本在上述三个 方面都不亚于中国 ,但其软实力却不如中国 ,世界上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远远超过学日语的 。冷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