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期末复习提纲1 城市和城市规划1.1什么是城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基本特征:✧人口特征:人口密度高,规模大,城市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现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的集聚强度高,建设规模、密度大。
1.2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特点: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地域性、实践性。
2.城市发展2.1 城市起源地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1.美索不达米亚;2.埃及;3.印度河峡谷;4.中国北方;5.中美洲2.2 公元5世纪之前世界主要城市名称(只出选择题)✧古埃及: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城、阿玛纳城✧两河流域:乌尔城、巴比伦城✧古印度:莫亨约-达罗城、哈拉巴城、华氏城✧古代美洲: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提卡尔城✧古希腊:克里特、迈西尼、圣地建筑群与卫城、雅典卫城、米利都城、亚历山大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庞贝城2.3古埃及城市卡洪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平面图古埃及人信奉人死后的“永恒世界”,所以其建设的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为修墓地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也形成了古埃及的一种特殊的城市。
其中,卡洪城最为著名,代表了古埃及奴隶制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
卡洪城的形状为380m ×260m 的长方形,内部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据推测,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的西部为奴隶的居住区,东部北侧排列着十几个大庄园,东部南侧大概是供自由民劳工、手工业者、商人等生活居住的地方。
城中的建筑物主要用棕榈枝、芦苇加粘土或土坯等非耐久性材料建成。
2.4《周礼·考工记》对周代王城空间布局的描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概论 复习参考【整理版】
2009级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复习题一基本概念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字义上的理解“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的场所。
但是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市,因此,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最初是由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市而产生的·西周奴隶社会,出现的“宫市”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打破“宫市”,出现了各阶层共同享用的“市”·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且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北宋中叶以后,汴州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集中的“市制”也逐渐废弃·现代城市“超市”兴起,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布置商业网点,方便居民生活2.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农业、工业、第三、第四产业经济比例),行政(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意义。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指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4.城市群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5.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6.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暑、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的概念,城市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它本身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
对城市的理解基于以下三个前提:城市是相对农村而言的;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角度或特征触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2.城市的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特征职能特征建设特征3、城市的类型按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按职能分类首都、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特殊职能城市、一般县市。
按布局形式分类块状带状星座状组团状大都市连绵区4.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四个阶段(P1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5.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其表现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农村景观——城市景观农业经济活动——非农经济活动农村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化概念涉及4个方面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P13)单一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PU=P/U复合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市化的阶段规律(S型曲线)(P13)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3. 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 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 作出的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安排。 4.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3.1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提出功能融合,否定雅典宪章提出的机械分区。指出人的相互作用 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提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 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
2. 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总体指标确立。
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 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县乡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 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 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及其他用地等九类用地划界。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低山 绝对高度(m) >500 3500~5000 1000~3500 1000~3500 1000~3500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乡规划第一篇城市与城乡规划第一讲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一、城市的概念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地理学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2、城市的法律定义●人口规模瑞典、丹麦: 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法国、古巴: 2,000人;美国: 2,500人;比利时: 5,000人;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英文: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聚集,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型选择题15×2’=30’填空题10×2’=20’名词解释4×4’=16’简答题4×6’=24’分析题1×10’=10’附加题内容复习(第⼀章)1古今中外关于城市的定义和说明古:城:是⼀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种⼤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侵略市——交易场所,⼈⼝集聚之地。
西⽅:⼩村---- 村庄--- 镇----城市---⼤城市,⼤都市现代城市: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了巨⼤的变化,城市的概念也因⽽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的多样性产⽣的原因。
现代城市的理解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农村⽽⾔的;2、城市的定义是⼀个综合的概念, 从任何⼀个⽚⾯的⾓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的。
(古代城市、现代城市)共同点:(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1、城市集聚了⼀定的数量的⼈⼝2、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式有别于农村3、城市是⼀定地域范围内的中⼼4、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态环境5、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定义:依据⼀定的⽣活⽅式和⽣产⽅式,把⼀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腹地上的政治、经济、⽂化的中⼼。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集中发展、相对分散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城乡融合;城市随产业⾼层次化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及两者互动;农业⽂明、⼯业⽂明、⽣态⽂明城市产⽣的前提条件:农业⽣产⼒的发展、剩余粮⾷的出现;城市产⽣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城市的发展,⽬前⼤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的社会发展阶段:早期城市:农业⾰命,出现剩余产品。
现代城市:⼯业⾰命,⼤规模的⼯⼚化⽣产;⼯⼚规模不断扩⼤(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率的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 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 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5. 城规之父一一希波丹姆一一米列都城6. 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 m2o人口约30000-35000人。
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
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
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 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将这些部分巫新看机地统•迅来强调他匸Z闻的相斤依颇件和关联性,2为物底空间只是彭吨城IIJ :牛.活的一项变臺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llj'P的枠群休、礼突交往模式和政治姑构。
3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
《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
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星级】城市规划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老师总结)——裴永磊Alan
★苏州大学城市规划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终极版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产业结构——非农业)②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人口更多)③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职能——中心)=========================================================================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农业)===========================================================================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
==============================================================================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1)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应限制城市的自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机构管理)(2)城市经费可以从房租中获得(经费)(3)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发展的)(4)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绿地)===================================================================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城规划概论课复习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概论课复习题整理——男寝1018版第一次课:(赵万民院长课)1.城市的物质空间构成包含什么?土地周边环境(山体河流) 建筑绿地环境2.“三位一体”是什么?建筑—园林—城市三者的再统一,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既是对建筑本原的回归,又将现代建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举例说明中外城市建设的特点。
(摘自刘廷婷版)这个自己论述吧~主要写一下我自己那天记的,中国城市讲究人建筑的和谐,注重环境.中国的城市是方城,讲究严格的对称,轴线尽端讲究对景(就是风水),层层递进,建筑与园林的和谐(人工与自然的平衡),有完整的水系 (举北京的例子最贴切).国外的,那天上课讲例子的是希腊雅典卫城还有法国巴黎,反正自己找个代表城市呗西方城市巴黎(梁艳供稿)(1)开敞丰富的城市轴线。
主轴线是东西走向,平行于塞纳河。
以其开敞和丰富多彩的面貌显示了法兰西王朝的财富和文化,这和北京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封闭性完全不同。
它的特点是:①城市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和绿地,使城市空间开朗明快。
而北京城的皇家园林、水面在封建时代对公众是封闭的。
②除主轴线外,还有许多副轴线,这些副轴线通向市内许多广场和建筑群,形成了许多对景和借景。
③轴线上串连着很多名胜古迹、花园、广场、林荫道,它们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2)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
巴黎旧城区除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外,还有不少有名的公园和花园。
在许多古建筑前、广场上又有不少绿地相陪衬。
这些绿地面积不大,但却都经过精心布置。
从一张巴黎绿化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巴黎旧区绿地星罗棋布,真不愧为著名的花都。
至今巴黎每人平均绿地面积已达24平方米,比北京大 4~5倍。
(3)精心规划和建造的广场建筑群。
巴黎旧城在几百年的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宫殿、府邸、寺庙、教堂和其它公共建筑,并由这些建筑形成了广场建筑群。
这些公共建筑和古迹质量都很好,并且在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整理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城市用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3.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什么?确定正确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他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4.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什么?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5.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1)铁路运输2)水路运输3)公路运输4)连续运输(传送带运输、管道运输等)6.分流制排水管道有什么管道和什么管道组成?分流制排水管道有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组成7.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哪些方面?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型、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8.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什么?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9.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0.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是什么?城市本身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1.容积率的概念是什么?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12城市中心的概念是什么?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又称为城市公共中心。
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风格面貌。
13日照间距的概念是什么?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14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空寂引导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空间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制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C 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1 .城市的定义一一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3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 ”。
4 .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 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 .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 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 四个方面。
6 .城镇化水平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7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 .绘制城镇化发展的 S 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一一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一一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 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6.25%)1.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城市产生于城市发展。
1、(1)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即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3)城市社会学:城市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4)社会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以上表述岁角度不同但有三个共同前提:①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②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③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2、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的界定:人口密度、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职业构成4、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5、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核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城市与区域关系密切,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6、世界第一批城市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以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4、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5、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城市环境保护: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8、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9、地租:报酬或收益,本质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润。
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10、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1、城市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相互协调。
交通规划应为决策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2、极化效应3、城市规划实施4、区域规划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土地价格8、城市交通9、城市规划编制10、城镇体系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12、城乡发展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城市环境保护15、城市绿化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A 西谛的工业城市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 物质空间决定论C 综合多功能D 大众参与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
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B 潜水和承压水C 潜水和地表水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 承载性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C 地租D 地价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A 城市主干道B 城市次干道C 各级道路D 各级支路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B 相同于C 高于D 没有关系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现代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具备的基本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化包括:人口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城市外延扩展的主要发展形式: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城市规划的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城市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联系性城市系统的构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系统城市产业系统:第一、二、三产业。
城市产业:主导、配套、服务性产业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分类一、居民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对外交通用地六、道路广场用地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绿地九、特殊用地十、水域和其他用地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规划方案直接可进行比较;便于规划指标的定量和统计。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与自然环境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一类、二类、三类用地)用地选择的原则: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开发选址满足空间与环境需要、用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估、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的方面: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交通拥塞、住宅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城市功能是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空间形式的表象。
城市规划复习整合版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
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群居·文化·宜居2、城市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起源说:剩余论;市场论;军事和宗教起源论等。
早期城市的职能: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选址要求:满足防御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现代城市(镇)的特征: ① 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③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一定地域的中心);② 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④ 公共的人工景观和完备的市政与公共设施。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的十个特征: ①限定空间内相对稠密的人口;②行业专门化;③财富集中;④大型公建;⑤发达的社会阶层;⑥使用文字;⑦出现占卜、数学;⑧自然主义艺术;⑨长途外贸;⑩市民集团不再按血亲划分居住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城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基本特征:人口特征:密度高,规模大,城市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现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的集聚强度高,建设规模、密度大。
2.世界上的城市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规模、职能、布局形式)?按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按职能分类:首都、直辖市,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港口城市,特殊智能城市,一般县市;按布局形式分类:块状布局城市、带状布局城市、星座状布局城市、组团状布局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3.影响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城市形成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4.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特点?5.简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协同的进程。
6.简要说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㈠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㈡城市随产业高层次化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及二者间的互动;㈢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7.试结合城市化的进程阐述其动力机制是怎样起作用的。
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首先表现在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其次,表现在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第三,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第四,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第五,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性设施;二是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8.城市规划及其特点是什么?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特点: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地域性、实践性。
9.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⑴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⑵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二者间关系密切的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
⑶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规划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⑷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基本知识(颁布时间、规划层次、编制和审批体制)11.请说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及“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意思。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
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12.为什么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标志?13.什么是“卧城”?其与新城的差别有哪些?卧城:以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居民点或市区以外相对独立的居住区,或专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大城市为缓和住宅危机,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的居住性小城镇。
差别:14.“雅典宪章”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内容:15.试解释“邻里单位”的概念。
16.“有机疏散”理论是怎样的一个理论?17.简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其相关作用。
五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18.什么是城镇体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9.什么是城市性质?如何确定一个城市的城市性质?试比较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①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②城市性质的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分析,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
③异同点: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一般表示未来的目标或方向;城市性质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
20.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是怎样的?什么是流动人口?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扶养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按劳动性质分,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扶养人口。
城市流动人口:是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劳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
21.什么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呢?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哪些?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预测方法:人口规模估算方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平衡法。
2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城市用地的分类体系是怎样构成的?请说出十大类城市用地的名称及代码;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十大类城市用地的名称及代码: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23.城市用地条件评定的内容是什么?其对城市用地的选择起着怎样的指导作用?24.简述城市用地规模确定的基本过程?25.什么是城市总体布局?其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内容:1)按组群方式布臵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臵,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娱乐场所;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26.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其组织原则是什么?27.城市用地的规划布局如何体现“结构清晰”?(内外、上下、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28.解释“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并阐述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9.试说明城市对外交通线路与设施布局对城市发展方向及其用地布局的影响。
30.铁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是什么?方便旅客使用;降低对城市布局的干扰;中、小城市,其位臵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其位臵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协调好交通中转与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避免交通性干道与站前广场的相互干扰。
31.港口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妥善处理港口布臵与城市布局之间的关系。
①港口建设应与区域交通综合考虑;②港口建设与工业布臵要紧密结合;③合理进行岸线分配与作业区布臵;④加强水陆联运的组织。
32.试阐述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①城市在区域中的位臵(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②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③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组织)。
33.简要说明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交通性道路: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
特点:车速大、车辆多、车行道宽。
2)生活性道路: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
34.简要说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②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③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④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局的要求。
35.简要说明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组织类型及其特点。
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网(平原城市)、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强调构图)、自由式道路网(山地城市特征)、混合式道路网。
36.熟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相关技术要求。
①道路交叉口间距②道路红线宽度③道路横断面类型。
37.简述居住用地的分布形式及其组织原则。
38.什么是居住区?阐述居住区的用地构成及其相关内容。
居住区: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
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居住区的用地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
39.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模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40.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的布臵形式有哪些?41.什么是千人指标,明确千人指标有何意义?千人指标:根据建筑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
42.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如何?其规划布臵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功能要求:⑴满足居民日常的交通活动需要;⑵通行清除垃圾、粪便、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⑶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⑷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⑸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交往的重要场所;⑹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需要,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林荫步道。
规划布臵的基本要求:⑴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⑵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⑶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⑷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⑸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⑹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m×12m;⑺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臵车辆会让处;⑻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⑼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臵有机地结合;⑽应为残疾人设臵无障碍通道。
43.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绿地的规划布臵包括哪些内容?4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其内容怎样。
45.了解城市工程系统构成与功能的相关知识(如管线综合原则等)。
46.什么是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保护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保护:在城市范围内,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宜的环境。
47.简要说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及其特点。
内容:⑴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⑵规定各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控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