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先秦至唐代法书原始留影

合集下载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聂凌睿;李显志【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104-107)【作者】聂凌睿;李显志【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多年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德弟先生悉心从事中国藏书家的溯源研究,连续推出了《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版)和《秦汉至五代官私藏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两书,补续了著名学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仅收录北宋至晚清藏书家事迹的学术缺憾。

著者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政治学系以及该校古籍与文化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对先秦至五代时期的典籍文化史一直保持着其特有的关注,终于爬梳史料,钩沉索隐,结撰成上述跨越一千五百余年时空的两部新著,代表了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就。

1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陈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分别介绍了私家藏书、藏书家以及藏书家的实践活动,并特意将学术界对于先秦至隋唐五代的藏书家研究情况作一梳理,佐证《考略》一书成书的必要性。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和成功的《序言》,既有相关学术史的内容,又有综述的内容,并说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

全书依据时间先后顺序,系统考述了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400余人的生平事迹,对其藏书及其活动作了详细的考述,并从不同角度作了言简意赅的评介。

400余人的生平事迹和藏书活动,考证起来工程量浩大,在《序言》中,陈先生明确阐释了他考据这些藏书家的依据:“笔者除利用传世文献,如正史、总集、类书、笔记之外,还利用了此前研究藏书史的学者皆未曾用过的墓志史料、考古新发现涉及藏书的史料和传世文献中未顾及者,有赵超编辑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罗新、叶炜合著的《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正文外加附录,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

自己整理摘录先秦至明

自己整理摘录先秦至明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大致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自西周开始,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纵横家是战国时最活跃的政治力量。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 月,均保留在《淮南子》中。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 篇。

《楚辞》中较多。

另有保存在一些史书中,如《左传》 、《国 语》、《逸周书》等。

《山海经》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其余散见 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或称“诗三百”, 共 305 篇,全书主要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豳风全部是西 周作品。

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是风诗中最长的 一篇,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 、《夏书》、《商 书》、《周书》四部分。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

《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晋胜楚败;齐晋鞍之战;秦晋崤之战。

1、2、3、4、 5、6、7、8、9、10、11、12、13、《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14、《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纵横家思想。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洁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

15、《论语》语录体,《孟子》对话式论辩文,《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6、郭沫若认为《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诸子百家散文的四大台柱。

《先秦文学》PPT课件

《先秦文学》PPT课件

精卫填海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枯树。那 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 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 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 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 女娃 。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 不幸被海水吞没,再也没回来,因之变 成了这只精卫 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 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 无际的东海填平。

《春秋》的文学特色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

因文字过于简练,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 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 氏传》,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 《公羊传》、《谷梁传》以解经为主,侧重阐 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后有学者认 为是阐释《春秋》之作,故又称《春秋左氏 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思明及其弟子 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 史书,其编年记事的起年与《春秋》相同(前 722);迄年为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比《春秋》多13年。
三、散文萌芽
一、先秦散文及其历史分期
先秦:一般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以前 的历史时期。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 展的最初阶段。 先秦散文: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 和封建社会初期秦朝的散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 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 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言出奔,难之也。

选择性必修1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9张PPT)23

选择性必修1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9张PPT)23

2、魏晋
律令儒家化
材料一: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顺,故 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华》
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 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 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
主张
思考: 儒家、法家争论的核 心是什么? 哪一派更符合时势?
➢(人性本源)人性恶 ➢实行法治、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 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 主专制的愿符望合。时推代动需秦要统一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汉时期——律令并行 (1)秦朝:重法轻儒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① 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 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③ 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
④ 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
⑤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刑法与民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课堂总结:
西周: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德
中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引唐律
明 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中重视“例” 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 多以《唐律》为蓝本
✓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2、教化 ① 宋朝----约律分立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中国书法史脉络

中国书法史脉络

1.脉络(1)汉末已基本结束,魏晋尚余尾声(2)先秦至两汉是书体演变的轨迹和内在规律,汉末以后是一文人书法流派的发生流变和发展。

2.先秦书法(1)虽然书法的自觉化至东汉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盟生同时产生。

(2)我们知道结绳记事,汉字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3.距今3000---4000年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1)目前学术及公认的是甲骨文和金文(2)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4.甲骨文发现(1)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2)北京国子监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当时被当地的农民作为“龙鼓”卖给了中药铺,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震惊(3)产生: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甲骨文也是一样,在文化科技上不发达的殷商时期,占卜是决定重大事件的必要手段,比如。

5.甲骨文已具备“六书”(1)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2)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占重要的位置,甲骨文之前文字的发展肯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来文字慢慢成熟会意、指事、假借等造字方式相继诞生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方便(3)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文字只是掌握在上层社会和巫史手中,甲骨文纪录的文字虽然及占卜为主,但在近年出土的文字中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记载(4)经过不断的发掘,墨前甲骨文累计已有15万片,其上的单字约有5000个,成为我们研究上周历史和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6.用笔,结字,章法。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7.金文简介(1)金文也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 晋唐写经 晋唐文书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 晋唐写经 晋唐文书

我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其中,法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法书,其中晋唐时期的法书尤为珍贵。

这些法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就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唐写经和文书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晋唐时期的法书概述1. 晋唐时期的法书特点晋唐时期是我国法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法书文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法书艺术。

晋唐时期的法书以行草和草隶为主要书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美感。

晋唐时期的法书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晋唐时期的法书作品在晋唐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法书作品问世。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也是研究晋唐时期社会、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晋代文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唐代文学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都是晋唐时期法书艺术的典范,展现了当时法书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

二、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唐写经1. 晋唐写经的特点晋唐时期写经是我国法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晋唐写经以行草和草隶为主要书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美感。

这些写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晋唐写经,这些写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

2. 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唐写经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唐写经数目众多,品种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

这些写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也是研究晋唐时期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写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三、我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晋唐文书1. 晋唐文书的特点晋唐时期的文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答案二:我是怕别人撞到我。 答案三:想打就打,何必多问? 答案四:不是说晚上出门就得打灯笼吗? 答案五:你猜。
墨子 小传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出身贫贱,生活简朴,精于手工机械。
学术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弟子多来自于劳动阶层,组织纪律严格。
“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积,就是个人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
渐,就是外界对个人施加连续的作用。
1. 积微渐久,坚持不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选择良好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 近中正也。” 3. 学习的基本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即愉悦 想象、增长知识、加强美德。” ——休谟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
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 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孟子——存养式教学 荀子——积渐式教学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起点——因材施教
德行:颜渊、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汉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汉唐经济法律制度

汉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汉唐经济法律制度

新发现的汉唐经济法律资料研究郑显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唐时期的古代文书,它包括1900年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代遗书,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汉代遗址中发现的简牍,20世纪60~70年代在新疆阿斯塔那发现的吐鲁番文书,1973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发现的2万多枚竹简,1981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王杖诏令》,1983年12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1991年在敦煌悬泉发现的汉代诏书律令,1996年在湖南走马楼仓井出土的三国时期东吴的文书,2003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的王莽登基诏书残简和律令,另外还有许多迄今尚未公布的出土法律文献。

这些汉简和文书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历史学研究的空白,也为法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

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教授《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自秦汉竹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发现以来,学术界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这些新出土的资料涉及内容广泛,发现的时间前后相差甚远,加之分散于全国各地,为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文依据现已公布的古代简牍文书,拟对汉唐间的经济法律制度略作分析。

新发现的汉代经济法律资料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巨大发展,其中汉简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

自1901年以来,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相继在尼雅、楼兰、敦煌等地发现了一批汉晋时期的木简和文书,王国维、罗振玉著《流沙坠简》,对其中发现的竹简作了详细的考证。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发掘出了一万多枚汉简,劳干撰写了《居延汉简考释》,成为研究居延汉简最重要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发现的汉简越来越多。

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东汉墓中出土了514枚竹简,主要内容甲、乙、丙三种《仪礼》九篇。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29张ppt)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
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
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
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
B.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D. 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 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 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 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变化原因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空前加强。 ②经济:明清时期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③思想: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广泛传播。。 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
封建社会法律特点形成原因: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繁荣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原始民主:
2、汉朝
汉朝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 的开端。
汉朝法律突出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原因: ①吸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 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巩固封建统治需要。
3、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特点:①以经注律、律令儒家 化②立法频繁,形式多样③突出伦理犯罪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 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秦朝的统治(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兵役繁重 D. 法律严苛
秦汉时期,封建法律体系形成
律指法典,令指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郡县制 官僚政治成熟标志:三省六部制

中国书法史(1)ppt课件

中国书法史(1)ppt课件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後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後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意法
• 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會 意 法。
王懿榮(1845—1900)
• 字正孺,又字廉生、蓮生,晚年 自號養潛居士。諡號文敏,《清 史稿》有傳。
• 是晚清一流的學者,著名的金石 學家,有很高的鑒賞能力
• 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發 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之父”,是 中國收藏鑒定甲骨文的第一人。 但他還沒來得及對甲骨文進行深 入研究,便在庚子國難中以身殉 國了。
殷墟
• 商晚期自盘庚至 帝辛(即殷纣王 )八代十二位商 王共约273年间 的都城遗址
• 位于河南省安阳 市的西北郊
• 以小屯村为中心 ,横跨洹河南北 两岸,范围约 24平方公里。
甲骨文的緣起
•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 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
• 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 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 氣候、收成、征伐、田 獵、病患、生育、出門, 等等,無不求神問卜, 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 止。於是,占卜成了國 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 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 機構和卜官。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美课件(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美课件(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说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什么特色?
《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是“原心定罪”; 根据案情事实来探究当事人动机,这体现了经义对法律的主动渗透,法律与经义的双 相融合。《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2. 魏晋时期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儒学大族创制晋室,统制中国,其所指 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 经由齐隋,以至于唐。 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
宋:理学、乡约; 元:司法实践援 引唐律
礼治
《大明律》 《大清律例》
西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宋元 明清(前期)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220年 420年 618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一、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时期 (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A.选官制度的嬗变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域外文化的传播
D
D.社会教化趋于规范
6.《唐律疏议》卷28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
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唐
朝同时规定国家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规定( A.激化了官民之间矛盾 B.推动尚武精神传播 C.强调民众的社会责任 D.体现法律的严酷性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周公旦
商周之变 纯压迫式治理 → 关注人民,体现了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吴昌硕 丙子(1876年)作 节临《石鼓文》 横幅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 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 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 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 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 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 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 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 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蔡邕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 “蔡中郎”。
第三章:汉朝的隶书
•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张芝的草书 “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 而成为“草书之首”。 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 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 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 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 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 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 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 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 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 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 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 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 传。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商业贸易与赋税制度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商业贸易与赋税制度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元朝 明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 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
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 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构的立②法原原理因。:因内此容,比从立较法周技详术,上条说目,这比不较仅简达明到;而依且代据表儒了家那学个说时,代的以最封高建水伦准。
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为—以张后中历秋代《刑为什律么的说蓝<唐本律,疏对议古>是代一法部典优亦秀产的法生典》
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 商业贸易与赋税制度【选必贯通】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体现统治者 的自我约束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 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
——《吕氏乡约》
《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
(3)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 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 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 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

“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泥封”始于先秦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秦代“右丞相印”和“左丞相印”封泥(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早在中国古代,已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从早期的“泥封”制到宋代的“实封”制、清代的“密奏”制,保密手段不断升级,对试卷等机密文字材料的保管更可谓“严防死守”……最早防范公文泄密的“泥封”始于先秦时期汉代“泥封”高下有别“武都紫泥”为皇帝专用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

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

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

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

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

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

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

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

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是现代信封的雏形。

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检”上刻有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作“印齿”。

然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印做标记。

将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拆了封泥,就会被发现。

后来,有人将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函,做成“鲤鱼状”,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文件不仅有一支简牍,便要串好装进布袋或锦囊中,然后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并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发现被拆痕迹。

汉成帝曾下密诏弄死被其临幸而产子的宫女曹宫,便是将诏令封于绿袋中,让太监田客去执行。

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里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先秦至唐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初步探索与创新。

先秦至唐文学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历史、文艺等多个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篇之作,以《诗经》、《书经》、《礼记》、《春秋》等著作为代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格清丽优美,其中《离骚》一章,更是代表了屈原的民族精神和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

《书经》则是古代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体,内容涵盖了大量的官制、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礼记》是一个系统的书籍编纂,后期又修订增删,其内容也囊括了礼仪、法律、祭祀、教育等各个领域。

《春秋》则是司马迁所撰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关注周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汉朝时期,文学的形式更加成熟,其中以《史记》、《汉书》、《汉诗》等作品为代表。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博大精深的通史,以“群经万史”的气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汉书》则是后来的史家梁武帝所命统合成的史籍,内容包含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汉诗》包含了汉代的四种诗体:乐府、月令、风雅和赋,其中以《乐府诗集》为代表,内容单纯、直白、形式多样,音乐性极强。

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才子为代表,产生了大量卓越的文学作品。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清新畅快、充满幽默,赢得了位居唐代诗坛的宝座。

杜甫则主题广泛、思维深邃,对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有很深的见解,他的代表作《登高》、《草堂》等描写了民情万象,叙述了一个大家庭的历史变迁。

白居易则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以《长恨歌》为代表,通过唐宫贵族与民间女子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王维则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创作,其作品《山居秋暝》、《竹里馆》等,艺术性和哲学性皆为极高,使人领教到中国文化的深奥。

先秦至唐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pt课件

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二)、宋元至明清的教化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宋《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 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黜异端以崇正学……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 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交 往),死不恨矣!” 一一均摘编自《史记》
为什么君主对儒法思想的态度天差地别?
儒家思想: 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 易落于实处,既能富国强兵,又能加强君权
二、秦至隋唐时期的法治与教化: (一)、秦至隋唐时期的法治 1、秦: “一任刑罚”
4.唐朝: 《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法典
地位: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中华法系的特点: (1)贵贱有等 (2)礼法结合 (3)成文法典
“诸部曲(家奴)、奴婢告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 ——《唐律》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一一唐高宗概括《唐律疏议》的主旨
二、秦至隋唐时期的法治与教化: (一)、秦至隋唐时期的法治 (二)、秦至隋唐时期的教化
4.唐朝:一准乎礼
梁悦,富平县人,其父被秦杲[gǎo]所杀。唐宪宗元和 案情 六年九月,梁悦为报父仇,杀死了秦杲,然后主动到县
衙投案自首。
律令
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虽因斗,而 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
判决
有诏以悦伸冤,请罪诣公门,流循州。
——整理自许嘉璐主编;黄永年分史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 (第7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第4177-4178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第1课(本教材中第7课)。

“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本单元三节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建设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感。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选用了图片、文字等原始史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礼治发展过程、主要特点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一阶段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德治,现代政治中平等、法治的理念等都可以成为本课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本课涉及思想史内容多,较抽象,相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具体事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运用史料,引导学生知道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产生过程及意义,了解百家争鸣中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基本内容。

2.设置情景,依据史料分阶段阐述秦汉到隋唐时期,以及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与礼教从争论到并用再到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基本分歧。

2.本课难点:对秦汉及此后以礼入法、礼法融合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框架1.先秦时期:儒法之争德治法治对立①成文法出现②儒家与法家2.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德治法治并用①改法为律律令格式②以礼入法礼法并用3.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德治法治融合①唐律为本律例合编②理学兴起礼法融合(二):过程展示<导入新课>师:人类社会自产生之初,就存在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阶段,关于如何进行社会治理争论最激烈的时期是哪一个时期?为什么?生: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淳化阁帖》不仅保存了诸多珍贵而 又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 而且通过历代 传刻,广为流布,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仲威说,历代书法真迹多
为帝王贵族所有, 民间人士基本无从得 见。 《淳化阁帖》的刊刻是有史以来影响 最大的一次书法艺术普及运动, 它打破 了书法名帖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 使广 大的文人、 士大夫乃至庶民百姓都有机 会观摩、临习历代杰出的书法作品。而从 该阁帖诞生之日起直至清代, 它都是碑 帖临摹的经典范文, 拥有大批的研习群 体,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书法的进程。正如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言:“书法之不 丧,此帖之泽也。 ”
南宋“泉州本”颇具传奇色彩
而在历朝历代的传本中, 又以泉州 翻刻本影响最大。 所谓 “泉州本”, 即 南宋时刊刻于泉州, 主持人为庄夏, 故 又称 “庄夏刻本”。 关于 “泉州本” 由 来, 有一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 据明 代陈懋仁 《泉南杂志》 记载, 元军攻入 临安后, 南宋末帝赵昺携 “阁帖” 石刻 逃至泉州, 后来石刻虽渐渐湮没地下,
■本报记者 李婷
眼下,电视剧《大唐荣耀》正在热 播,引发了观众对于唐代服饰、饮食等 文化的热议。当时的百姓日常生活究竟 是怎样的? 近日出版的《走进日常局出版,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通过大 量的史料考证,为人们还原了唐代的衣 食住行,也呈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 唐
(上海古籍出版社供图)
■本报记者 李婷
北 宋 淳 化 三 年 (992 年 ), 宋 太 宗 赵 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精选内府所藏历代 帝王、名臣、书家墨迹,摹勒刊刻《淳化阁 帖》。 这一被誉为“帖祖”的大型汇帖,是 “先秦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对我国书 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代的 传刻版本中,以“南宋泉州本”尤为著名, 至今仅存两部, 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宋拓淳化 阁帖》(泉州本) 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 仿真影印出版, 昨天上午在上海图书馆 首发,帖学专家对其艺术价值、文献价值 给予了高度评价。
仍 “时出光怪”, 以致 “枥马惊怖”, 得 以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即 “马蹄真迹 帖”。 这种近乎离奇的记载, 恰恰反映 出人们对于 “泉州本” 的推崇。 据文献 记载, 至明代, 南宋 “泉州本” 已经极 为罕见。 时至今日, 传世 “泉州本” 仅 存两部, 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图 书馆。
上海图书馆所藏 《宋拓淳化阁帖》 (泉州本),历经袁枢、袁赋诚、朱汝修、许 焞、张镜菡、张玮等名家递藏,卷尾有张 伯英、张玮题跋,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 版本研究价值。 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 印出版, 高度还原原帖装帧风格和版本 状况,限量发行 200 套,配以定制楠木书 箱,使古韵墨香,展卷可得。
保存大量已绝迹的名家书法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 的一部丛帖,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堪称 绝 世 瑰 宝 。 该 阁 帖 共 10 卷 , 收 录 书 家 103 人 ,计 420 帖 。 其 中 ,卷 一 收 录 先 秦
至唐代 19 位帝王书法;卷二、卷三、卷四 收录历代名臣法帖; 卷五收录历代书法 名家法帖;卷六、卷七、卷八收录王羲之 墨迹;卷九、卷十收录王献之作品。 碑帖 研究专家仲威告诉记者, 从文献研究和 书法艺术的角度,《淳化阁帖》 的价值无 可估量, 不仅其所收的书法作品字体多 样,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还为后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过渡 时期, 男子服饰从褒衣大袖到袍衫靴 带、坐具从低坐具到高坐具、出行工具 从“骑乘”到“肩舆”,都完善成熟于这一 时期。 而唐代社会的兴盛繁荣,带来了 对外来文化的大胆吸收和融合,体现在 衣食住行就是胡服、胡食的流行等。
马厩等。 那么,唐代普通百姓的住宅面积有
多大? 敦煌文书《马法律卖宅院契》,提 到了一处宅院的面积。 根据文书,可知 马法律拥有一处院落,院内有堂、东房、 小东房、西房、厨舍、门曲、庑舍,成一四 合院状。 通过换算,这处院落总面积为 165.17 平方米,其中“堂”的面积有 24.3 平 方 米 ,东 房 18.35 平 方 米 、西 房 13.97 平 方 米 、厨 舍 16.86 平 方 米 。 结 合 其 他 文书,可知当时一组住宅中,堂的面积 最大,也最重要,当时人比较重视厨房, 但并不注重厕所。
10 责任编辑/郝梦夷
人文聚焦
www.whb.cn 2017 年 2 月 22 日 星期三
上海图书馆所藏《宋拓淳化阁帖》限量影印出版
快评
不“污”不“撕”,
且看先秦至唐代法书原始留影
仿真影印出版的上海图书馆所藏 《宋拓淳化阁帖》 (泉州本), 高度还原原
帖装帧风格和版本状况。
(上海图书馆供图)
《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影印本局部。
人保存了大量已经绝迹的历代名家书
法。以书坛备受推崇的王羲之、王献之父 子为例,时至今日,“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已荡然无存,王献之的作品也屈指可数, 而 《淳 化 阁 帖 》收 录 的 “二 王 ”作 品 有 233 帖,且大多是短笺书札。这些随意的书写 尽显晋代意蕴无穷的行草书风, 令人叹 服。 为此,已故著名古典文献学家、鉴定 家启功称赞《淳化阁帖》是“彩陶般的先 秦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唐代是我国古代家具从低矮向高
足发展的过渡期。 就坐具而言,“胡床” 和“绳床”颇为流行。其中的“胡床”类似 今天的“马扎”,是可折叠的坐具;而“绳 床”则类似于今天的靠背椅。
衣: 早期妇女出行是要
遮蔽的
唐代以开化著称, 但相关史料显 示:唐早期,妇女出行是要遮蔽的。 唐 初,妇女出行要戴“羃”,全身遮蔽;到武 则天时期,改戴帷帽,遮挡脸部;直到唐 玄宗时,才只戴胡帽,脸部不遮挡了。那 么,什么是“羃”呢? 该书透露,羃,是一 种“发自戎夷”的装束,可将全身遮挡。 有一个例子,唐朝初立,失败了的李密 投降唐朝。唐高祖想逼他叛乱然后借机 除掉他。 李密果然携王伯当反叛。 他当 时带领上千士兵,都化妆成妇女,戴羃, 羃内藏刀,到县城后,变装持刀杀出,占 领了县城。 设想一下,上千妇女戴着羃 在道路上行走, 别人不仅不以为怪,而 且不知是兵士, 可见这种服饰的流行, 以及遮蔽之严。 而帷帽又是什么呢? 史 籍上说帷帽是“拖裙到颈”,就是只遮挡 到脖子。 敦煌莫高窟 217 窟壁画“幻城 喻品”中画有一位骑驴(或骡)的女子, 有研究者认为她头上戴的就是“拖裙到 颈”的帷帽。不过也有不同说法,即还有
近年来, 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图 书馆通力合作,先后推出了《四欧宝笈》 《翰墨瑰宝》(第一至三辑)等书法艺术精 品,被誉为中国高雅艺术品印制的典范, 《翰墨瑰宝》第四、第五辑的出版工作也 在进行中。
电视剧《大唐荣耀》告诉不了你这些
由中西书局出版的 《走进日常— ——唐代社会生活考论》 还原当时百姓的衣食住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