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与风险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与风险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与风险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与风险

一、文献回顾

我国政府2005年7月21日在面对国内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条件下,对原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这次汇改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杜晓蓉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人民币同美元之间的稳定汇率。由于我国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韩国主要为互补贸易关系,而同东南亚联盟国家主要为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竞争关系越强,出口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越高,双边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汇率制度博弈的格局有着决定性作用,并可能导致其他东亚国家的追随反应,甚至最终可能改变东亚集体盯住美元的格局。王慧通过研究盯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度中货币最优权重的选择,得出结论: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适合我国的状况,虽然在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货币篮子中,美元所占比重仍很高,但有下降的趋势。杨艳红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绩效和国内绩效,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也较小。人民币汇率改革从长期来讲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江素芬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入手,分析了它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近期应重归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长期应走向完全的自由浮动制度。王全新等从De facto的角度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进行了短期实证研究,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短期内仍将是“参考美元为主的钉住的汇率制度”。

从上述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也得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他们都没有分析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不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因以及有可能引发的风险。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分析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适当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和调整人民币中间价格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状态,其弹性幅度不断增大。截至2007年7月31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达到7.5737,相比汇率制度改革时的8.11,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6.6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相对改革前的汇率制度具有许多优越性,如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对美元以及非美元货币的浮动幅度有所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所增强等等。但现行汇率制度还不是理想的汇率制度模式,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各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

(一)理论上的缺陷

所谓汇率制度,就是各国确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比率的一些制度规定。从理论上分析,汇率制度有两种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一种中间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这种汇率制度属于浮动汇率制度,它增加了美元以及其他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但由于在我国的对

外贸易中,对美贸易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尽管形式上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际上是“参考美元为主的软盯住汇率制度”,它更接近于固定汇率制度。

根据Eichengreen的“中间制度消失论”,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如果外汇市场中汇率的浮动幅度超过了政府规定的目标,那么政府就会介入,干预外汇市场,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不可能太大。这种隐含担保机制会诱发市场经济主体采取逆向选择行为,最终加剧金融的脆弱性和风险。再加上,现行汇率制度仅仅把本币盯住与我国贸易联系比较紧密的伙伴国货币,从而掩盖了我国的真实汇率,这就会加剧汇率的扭曲。并且,在政府的隐性担保条件下,会形成国际资本单向赌博的投机机制,产生金融动荡。因此,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最终的结局要么回归固定汇率制,要么转向独立的浮动汇率制。

(二)“参考”货币篮子的缺陷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首先,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一篮子货币相比,货币管理当局承担的义务具有不确定性。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按照选定的货币种类和权重来确定一个抽象的篮子货币价值,并将本币盯住该篮子货币价值的一种安排,货币管理当局基本没有汇率定价的主动权,必须承担盯住的义务。而在“参考”一篮子货币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则没有盯住的义务,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及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灵活地调整汇率的定价基础。

其次,在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中,由于技术性原因,对货币篮子中的币种、各种货币的权重以及计算基期均未加以明确说明,这就增加了投机者通过对货币篮子的估算来评测汇价的难度。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权重的选择,原则上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对各贸易伙伴国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各种货币的权重。利用这种方法确定的人民币汇率,仅仅是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真实汇率围绕市场均衡汇率的变动。而这正是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缺陷。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设定的目标函数确定各种货币的权重。但是,在目标函数中,如果有多个因变量,则不仅需要根据目标函数中各个因变量来确定各货币的权重,而且还要考虑到这些变量相互之间的交叉弹性。目标函数以及交叉弹性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这种方法确定的各种货币的权重也不一定合理、准确,人民币汇率也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很多专家、学者关于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的计算,都表明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名义汇率远低于实际均衡汇率。(三)货币管理当局在调整汇率浮动区间方面的制度缺陷

在新汇率制度中,货币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外汇市场汇率的浮动情况,对汇率进行调整。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保留着随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的主动权,它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扩大或缩小汇率的浮动区间。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货币管理当局调整汇率浮动区间上的规定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事先没有明确指出货币管理当局究竟应当怎么做。

(四)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上将陷入两难选择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承担着隐含担保责任,它以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保证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不超过既定的目标。这种隐含担保机制,使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人民币汇率时陷入两难选择。如果在原来升值的基础上再度宣布人民币升值,则

会使市场主体形成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由此形成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增加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如果人民币不继续升值,则会面临国内外特别是国外舆论界更大的压力。

(五)现行汇率机制使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放开,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金融机构将大量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展投资理财业务。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国内银行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最后保护期的临近,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与中资银行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将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中资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不仅会遇到境内同行业的竞争,而且还会遇到来自外资银行方面更强有力的竞争。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上竞争的不确定性因素将会越来越多。

三、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缺陷引发的风险分析

综上分析,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很多制度缺陷。这些制度缺陷和不确定性不仅引发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而且也使微观经济主体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风险

1、使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汇率从本质上讲,是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但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价格。在我国,由于贸易品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非贸易品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因此,我国人民币汇率也反映了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而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存在被低估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低估,实际上就是对制造业进行补贴,歧视服务业。这种状况的直接结果是恶化了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态,使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现。

2、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非但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其中出口增加18%,进口增加28%,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6亿美元,增长74.0%。我国的贸易依存度目前已经超过了70%,这一指标远远高出日本和美国。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但会使国际经贸摩擦进一步增加,而且,一旦主要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变化,则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会严重受挫,从而造成整个国民福利的恶化。国民福利恶化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

3、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持现行汇率制度的成本。新汇率制度实施以来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额达到了10663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475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迫使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度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而这正是通货膨胀的征兆。人民银行为了缓解通胀压力,就不得不采取国债回购、发行票据等对冲措施。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所发行的票据都是短期的。在这些票据到期时,人民银行不但要发行新票据以偿还旧票据,而且还要增发以对冲新的资金流入。这些措施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民银行维持现行汇制的成本和代价,不但增加了人民银行面临的风险,而且最终会增加整个国家的风险。

(二)对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的风险

1、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增加了企业和银行的结算风险。在新汇率制度中,对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计算基期、汇率的形成规则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企业和银行在进行外汇投资时无法预计其投资利润,影响其投资决策,增加企业的结算风险。

2、“软”盯住汇率制度助长了市场投机,增加了市场风险。在现行汇制条件下,人民银行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可信度相比汇改前有所降低,这就会诱发微观市场主体的市场猜测,进而引发市场波动。在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时,不但不会缓解市场投机的压力,而且还会使市场投机呈增长之势。市场波动和市场投机的扩张,必然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风险。

3、外汇市场避险工具的缺失使微观主体承受较大的外汇风险。参考一篮子货币对人民币进行定值,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在现行牙买加体制下国际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汇率的易变性、多变性,这种特征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上文所讲,我国新汇率制度运行两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浮动特征正逐步显现出来,这就使从事国际贸易的市场主体所承受的外汇风险呈加大之势。外汇风险的扩大和裸露,使进出口商不得不加大防范外汇风险的力度,从而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并且,在我国目前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衍生交易工具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还会进一步增加微观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制度缺陷,这不仅使宏观经济的运行承受更多的风险,而且也增加了微观市场主体的风险。因此,要想降低以至化解宏观、微观领域的风险,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一)长期目标: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Eichengreen的“中间制度消失理论”,国际汇率制度严格来讲只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类型。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是一种稳定的汇率制度,它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实现完全独立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条件下,我国政府同样面临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难选择。我国现在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制。但是,在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加深过程中,资本流动性必然会逐步加强。一旦将来实现了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那么汇率制度的必然选择就是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短期措施: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虽然名义上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汇率并没有真正根据市场供求定价。要减少现行汇制中的不确定性、降低其带来的风险,从短期来看,必须建立起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不仅要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而且要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不断地推出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适应市场投资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

2、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增加,不仅可以减轻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责任,而且可以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其向长期目标过渡创造条件。根据麦金农和蒙代尔的研究,人民币汇率可以在5%以内变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我国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来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3、提高中国驾驭外汇市场的能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驾驭外汇市场能力的高低显得不是很重要,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调整时机、调整幅度、货币篮子中币种的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以及汇率浮动的幅度等都需要中央银行作出慎重的考虑。因此,在现行汇制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必须要提高自身驾驭外汇市场的能力。汇率的均衡水平应该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只有在汇率超出预期的浮动区间时,人民银行才能入市干预。

除了这些措施外,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配套措施,如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等等。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汇率风险案例(1)

汇率波动风险防范意识淡漠导致巨额损失 【概要】 我某外贸公司代理国内某客户从比利时进口设备一台,计价货币为比利时法郎。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方提出延期交货,我方用户表示默认,未做书面合同修改文件。后因比利时法郎升值,我进出口公司不得不比订约时多支出了31万美元。 【案情】 1993年10月,我某进出口公司代理客户进口比利时纺织机械设备一台,合同约定:总价为99,248,比利时法郎;价格条件为FOB 安物卫普;支付方式为100%信用证;最迟装运期为1994年4月25日。 1994年元月,我方开出100%合同金额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有效期为1994年5月5日。(开证日汇率美元对比利时法郎为1:36)。 1994年3月初,卖方提出延期交货请求,我方用户口头同意卖方请求,延期31天交货。我进出口公司对此默认,但未作书面合同修改文件。 3月底,我进出口公司根据用户要求对信用证作了相应修改:最迟装运期改为5月26日,信用证有效期展至1994年6月21日。 时至4月下旬,比利时法郎汇率发生波动,4月25日为1:35(USD/BFR),随后一路上扬。 5月21日货物装运,5月26日卖方交单议付,同日汇率涨为1:32(USD/BFR)。在此期间,我进出口公司多次建议用户作套期保值,并与银行联系做好了相应准备。但用户却一直抱侥幸心理,期望比利时法郎能够下跌。故未接受进出口公司的建议。 卖方交单后,经我方审核无误,单证严格相符,无拒付理由,于是我进出口公司于6 月3日通知银行承付并告用户准备接货,用户却通知银行止付。因该笔货款是开证行贷款,开证时作为押金划入用户的外汇押金帐户。故我进出口公司承付不能兑现。 后议付行及卖方不断向我方催付。7月中旬,卖方派员与我方洽谈。经反复协商我方不得不同意承付了信用证金额,支出美金310余万元。同时我进出口公司根据合同向卖方提出延迟交货罚金要求BFRl,984,(按每7天罚金%合同额计),约合62,000. 00美元(汇率为1:32)。最终卖方仅同意提供价值3万美元的零配件作为补偿。此合同我方直接经济损失约31万美元,我银行及进出口公司的信誉也受到严重损害。 【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多重汇率制度。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汇率风险规避的方法

如何规避汇率风险?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际外汇市场动荡不定,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出现新变化,汇率风险成为外贸行业的普遍问题。一些外贸企业遭受了较大的汇兑损失,造成企业自身的经营困难和财务亏损;也有的外贸企业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规避汇率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汇率这把“双刃剑”呢?中国制造网外贸智囊团本期将从一些客户案例出发,和您一起分享如何规避汇率风险。 客户案例 案例一、来自上海A公司的谭先生提及08年5月通过中国制造网接到的法国客户订单仍然记忆犹新:“这笔订单还是比较大的,金额高达45万人民币,因美元在5月份波动较大,而且很多机构都鼓励企业改用欧元结算,当时欧元的汇率还在11.5、11.6左右,和买家沟通了很久才同意用欧元结算。谁知风云突变,到10月份结汇的时候,欧元骤跌,一下跌到8.6,我们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小企业,这次汇率变动让我们受损不少!” 案例二、来自青岛B公司的刘小姐与谭先生情况差不多,不过刘小姐公司遭遇的是澳元贬值,08年4月份当时澳元还与美元差不多为1:1,谁知8月份交单时澳元贬值高达40%,刘小姐表示之前半年为公司赢得的利润在这笔订单里全都“贴”进去了。 中国制造网专家解析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反映了08年我们出口企业在汇兑方面遭受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地使用计价结算货币。由于美元自2002年持续贬值,加上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稳中有升,一些企业开始改用其他货币计价结算。“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外贸报价首选”是去年5、6月份一些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然而,美元汇率在5、6月份跌至历史低点之后,从7月下

企业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七种措施

企业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七种措施 周红军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将人民币升值2%。这种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使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目前我国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工具只有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8月刚开放,还没有正式开展,其它如人民币期货、期权等业务尚未开展,可供企业选择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仍然不多,为此笔者总结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七大措施供参考。 措施一:对外签约时采用多种计价货币 由于人民币从此脱离了其与美元汇率挂钩的关系,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浮动机制,故企业在对外签约时,可多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它币种的组合,如欧元、英镑、日元等,因为未来如果美元汇率发生波动,而欧元等其他币种汇率不一定与美元同幅度变动。 措施二:协商使用固定汇率锁定成本 企业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可与对方协商,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上规定使用固定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则价格条款按汇率波动幅度进行调节。如某企业向美国出口商品,签订合同时单价为USD100.00/件,合同约定按1美元兑8.27人民币计算成本,为827元人民币,如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为8.11时,则此时商品单价变为USD101.97/件,如当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为8.43时,则此时单价变为USD98.1/件,产品成本总是固定在827元人民币。 措施三: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和赊销等,每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灵活掌握。 预付货款。对出口商而言,在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可多使用预付货款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简称汇率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在我国加入WTO 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一、形成机制扭曲。二、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三、调整缺乏准确依据。四、较高的维持成本。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93年之前是第一阶段,实行汇率双轨制,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固定,市场汇率自由浮动。 2、第二阶段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2005年7月汇改之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不发生波动。

3、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呈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小插曲,受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再次盯住美元。2010年6月重启汇改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单向升值。 可以说,直到201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始终是比较低的,要么是盯住美元不变,要么是爬行盯住美元单向升值。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从2014年3月17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上限由1%进一步扩大至2%。从实际走势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4年先贬后升再贬,走出了一个“N字形”,波峰波谷差高达1481个基点。2014年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元年”。 2015年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从2015年8月1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举措增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另外,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

关于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的思考

关于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的思考 王健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时起时伏,2005年7月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度有所缓解。然而,随着国际贸易顺差扩大(2005年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为1141亿美元和701亿美元),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升温,国际社会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目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度升值,而坚持现行的汇率,国际社会压力又比较大。本文在分析现行汇率政策的利弊之后,提出实行“提幅增频双向浮动”汇率政策的建议。从现行汇率政策转向“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是汇率政策的适应性调整,既能较好地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又有利于不断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一、现行汇率政策之利 自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汇率变动幅度很小。除2005年7月21日当天人民币升值2%,其后变动幅度都在1.5%以内。在人民币汇率浮动过程中,又以人民币升值居多,

可以称之为“近似联系汇率制度”,或称为“缓慢爬升的汇率制度”。现行的汇率政策适应了中国经济的特点,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特点。在美国和欧盟纷纷加息的情况下,美元和欧元较坚挺,“近似联系汇率制度”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稳定、相对于欧元有小幅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和引进外资。 2、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外贸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二是资本项目顺差增加了投资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投资的乘数效应放大了经济增长的效应。 3、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已经从历史最高的12%左右下降到3%左右,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属间接融资模式。“近似联系汇率制度”适应了间接融资企业偏好汇率稳定、对汇率变化敏感而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特征。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下,多数中国企业经过艰苦的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变动及其影响

一、背景 二、有关概念 三、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双重汇率到单一汇率、从行政决定或调节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固定汇率到浮动利率、从紧盯美元到紧盯一篮子货币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2005年7月21日,中国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决定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的三大改革内容为: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二是不断变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三是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1)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中国当前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也已经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因此,随着贸易结构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紧盯多种主要货币进行调节才能更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变革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做市商制度

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3)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2005年和2007年,非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分别由原来 1.5%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主动收窄浮动幅度,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随着危机影响减弱,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恢复良好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_一_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 策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因此货币应当是可兑换的,其价格应当反映供求关系,适应具有较高开放度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汇率应该是能够浮动的。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还对汇率改革与其他金融改革的顺序形成了大致的共识,即在汇率改革之前应先行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银行部门改革取得进展,银行体系得到加强;(2)减少对外汇交易某些不必要的管制,包括部分资本账户的管制;(3)外汇市场得到深化和发展,能够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避险工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底,国家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包括注资、不良资产核销和股份制改造等,2005年上半年,又对工商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这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有三家进行了重组,并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三万家农村信用社的改造也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目前已完成了一多半。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当然,要想在银行体系全部完成一轮改革后再着手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太可能,所需时间过长。但有必要做好 大部分工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层 次,即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已 大致完成3/4的改革和重组,即每个层次的 70%~80%已摆脱过去的困扰,开始进入良 性发展阶段。 此外,取消了一些对资本账户交易不必 要的管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扩 大;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的限制进一 步放宽;市场准入及业务限制放宽;金融市 场基础建设也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奠定了基 础。 2005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条件也相 当不错,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 头,投资过热得到抑制,消费价格指数(CPI) 不高;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 升。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 重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经过统 筹考虑,实施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政 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 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了哪 些原则? 答: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 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 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 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 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 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 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 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 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 改革。 问: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 心内容是什么? 答:核心内容有三方面。第一是人民币 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的一种货币,也就是单一 的美元了,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 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第二是人民币汇率 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 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对美元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 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 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问:为什么是“参考一篮子”而不是“盯 住一篮子”? 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 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 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 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 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 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 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 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 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 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 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机械 地按篮子货币汇率指数的变化来调整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以实现名义有效汇率不变。而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 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一)编者按: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 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对宏观调控、金融市场、贸易、银行、企业、个人乃至经济生活方方面 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写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详细解读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敬请读者关注。 69 ■2005年第24期

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

阶段一(1949-199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阶段二(1994-2004):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阶段三(200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摘要针对我国开绐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政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外贸企业经营策略 自2005年7月21起,我国开绐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从8.2765调整为8.11。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依然存在,人民币汇率有可能进入一个持续的“上升通道”。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应证了专家们的判断。作为对汇率变化最敏感的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观点。 1 利用外汇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 1.1 出口押汇和贴现 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在发出货物并向银行提交信用证或合同要求的单据后,银行应出口商要求向其提供以出口单据为抵押的在途资金融通。出口贴现是银行买入远期承兑信用证项下银行已承兑,未到期的远期要据,为出口商提供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因可在实际收汇之前,按办理押汇、贴现时的外汇牌价兑换成人民币,而还款则用实际收到的外汇。这两种方式就很好地规避了出口业务中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1.2 远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是一种银行为企业服务的外汇业务,又称“远期外汇锁定”。一般由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按照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如某外贸企业预计在3个月后,会收到一笔200万美元的外汇,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8.08,3个月远期汇率为1∶8。企业就可以和银行按1∶8的汇率签定一个3个月的远期美元卖出合约。如果3个月后,人民币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达到1∶7.8,银行仍会按照1∶8的汇率将该笔200万美元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给企业。这样外贸企业就减少了40万元人民币的结汇损失。 1.4 “福费庭”业务 福费庭(FORFAITING)又称包买票据,指包买商(通常为商业银行或银行的附属机构)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它的基本特点是一次买断,无追索权,该远期票据若到期无法兑现,银行也不能向出口商追索。出口商将收取货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包买商,即达到了提前结汇收取货款,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的目的,还可以进行正常的核销退税,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并且该业务还不占用银行给企业的授信额度。 1.5 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是信用证开证行给予进口商(开证申请人)的一项短期融资业务,即进口商委托银行开出信用证,在单证相符须对外付款时,经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2005年7月21日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 2%。 人民币汇率由 1 美元兑换 8.27 元人民币变为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2010年6月22日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

节。 3.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改革的背景 一)2005年7月21日 1.国内动力长期的贸易顺差。 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2.国际压力 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2002 年,日本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 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二)2010年7月21日 1.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三年间,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稳定,远低于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升幅,使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都遭遇较大

医药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

医药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一直被大家广泛关注,特别是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逐渐走强。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元更是迅速贬值,为了减轻对外债务,美国政府自今年来一直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的汇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由图中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已经是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而这无疑

会给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外贸企业带来不小的打击,对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对于外贸出口型企业来说,学会规避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风险已经迫在眉睫。 这里我们以医药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1)我国医药外贸的主要趋势: 部分药品贸易额下滑,总体波动前进我医药行业近几年来发展稳步向前,虽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部分医药产品出口出现下跌走势,但总体来说保持了积极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达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9.8%。其中进口202.36亿美元,同比增长 21.5%;出口3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医药外贸顺差126.7亿美元,同比缩减16.6%。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 2 ) 我国医药外贸的主要特点 1. 化学原料药出口比重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达1300多个品种,年产总量超过80万吨,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而这些原料药中有近50%出口到国外市场,其中绝大部分产品主要是依靠价格优势。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原料药

行业销售收入的账面价值,同时也直接引起出口产品价格上扬,进而降低出口竞争力,对原料药行业出口影响很大。 2. 中药出口较少,国际替代产品少: 中药的主要原料来源,生产和销售市场均在国内,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不是很大,所以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也很小,特别是一些特色中药,由于自身可替代性小,国际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同时由于中药在我国有良好消费基础,即使出口有限,依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出口结汇滞后: 医药产品出口业务的公司目前绝大多数都采用30天、60天或者90天的信用证,这就造成了结汇滞后,如果人民币突然升值,公司没来得及结算的美元款项就会立刻就缩水。特别是业务量大,并且会给外商一些额外的信用额度的大公司,更易积压大批美元。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我们医药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减低人民币汇率风险: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产品质量才是关键。对我国目前医药出口主要以粗加工的原料药为主这一特点,企业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争取深入开发有特色的原料药而不是大宗原料药。因为大宗原料药的附加值低、产能充裕、议价能力差,同时毛利率水平较低(一般在10-20%之间),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较大;而特色原料药的附加值高、下游制剂企业更换经销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毛利率水平也比较高(一般在40-50%),人民币升值对这类企业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同时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2)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市场 所谓的优势产品就是指我国特有的,或者具有先天生产优势的,处于国际垄断或半垄断地位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以医药行业来说,中药就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产品,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还不高,海外市场需求还不大,但正是因为如此,说明海外市场还处于未充分开发的阶段,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等待这我们去发觉,医药企业应该努力扩大中药等优势产品出口的市场。同时,注意与国际接轨,尽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姓名:李骥班级:08市场2班学号:0845207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亦即人民币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就开始了不断的升值,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需求,确定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种类及其权重,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中国当今的国情,特别时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的实际。可以说,这一汇率改革的推出,是在恰当的时候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时机把握相当准确。 汇率改革以来,实践证明,一篮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挥重要作用。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总之,汇率改革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意义重大。 汇率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27290亿美元,其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相当于节约进口成本16497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量的技术、装备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少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直接缓解我国物价上涨。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产业关系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9%,较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配合了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中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为37.1%,较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我国资源大量向出口部门分配的倾向

上市公司外汇风险分析方法简析

2019年8月5日,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破7,这是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破7。 外汇风险的波动性风险逐渐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为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给加征关税的,使得短期内波动。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作用。官方答复中有三个很有意思的排比句,不是年龄、不是堤坝,更像水库的水位。意思就是未来人民币汇率不会是单边一直贬,可能会在7左右,上下来回波动? “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补充一段对上市企业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描述, 文章分三部分 ●为什么分析外汇?分析的目的 ●外汇风险如何分析?分析的方法及手段 ●案例(海康威视VS航空企业VS纺织企业) ●上市公司应对外汇风险的方法 ●总结 文末补充目前上市企业应对) 那如果持续的人民币贬值,会对公司个体产生什么影响呢?我尝试着简单的从一家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的角度来分析其影响。 外汇相关信息披露 在年报或半年报中,涉及到外汇信息披露数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补充外汇会计政策) 1.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其他综合收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2.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3.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外币货币性项目 4.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外汇风险及敏感性分析 前三项是对财务报表项目数据信息的披露,第4项是对未来预期外汇风险敞口的测算以及敏感性分析,以及相对应的外汇风险措施。当然除了这些直接涉及外币的信息披露,在主营业务分地区的披露中,也涉及国外地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信息披露,为我们了解国外地区的业务发展了解更多的信息。 以海康威视2019年半年度报告具体来看下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可能对其产 生的影响。 01 其他综合收益 记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主要是在合并境外子公司报表时,将原以外币记账的报表折算为人民币时,由于货币性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按照期末汇率折算,而非货币性项目如实收资本、固定资产等按照历史汇率折算,折算后报表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外币报表折算项目)从附注披露的信息来看,海康威视累计及本期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发生额均为负数,代表着境外子公司的外币货币性资产小于外币货币性负债,可以理解为净债务在增加,在人民币贬值时会遭受到更多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