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
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序言本报告对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做出全面梳理,从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的理解,洞悉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第一节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现状 (1)第二节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一、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三、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四、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五、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六、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七、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八、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一、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五、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六、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七、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9)八、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11)一、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2)五、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2)六、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3)七、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3)八、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均指6岁及以上人口) (15)一、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15)三、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15)四、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6)五、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6)六、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7)七、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7)八、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18 第六节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6岁及以上人口) (19)一、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9)三、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19)四、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0)五、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1)八、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22)第七节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6岁及以上人口) (23)一、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4)五、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4)六、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25)七、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25)八、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26)图表目录表1: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现状统计表 (1)表2: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4)表6: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5)表8: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山西省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8)表14: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9)表16: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山西省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占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2)表22: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3)表24: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山西省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同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6)表30: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7)表32: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33:山西省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20)表38: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21)表40: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山西省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占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24)表46: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25)表48: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山西省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同全国中职教育女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第一节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现状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9年):表1:山西省按性别分中职教育程度人口数量(6岁及以上年龄)现状统计表注:1. 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2. 本报告是依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得出。
医学人口统计学第二章 人口数量、分布、构成
分析教育水平的指标:
(1) 构成比:
(2)文盲/半文盲率=文 盲/半 文 盲 人 数 15岁&+人口数 或总人口数
中国文盲率 (2019年census, 占15岁&+): 4.88% (比五普的6.7%降低)
(3)小学(中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率 = 进入小(/中)学人数 相应年龄人口总数
毛入学率; 净入学率;
中国:CMR =8.1‰ (2019年); CMR =6.7‰ (2000年); CMR= 6.3 ‰ (in 2019年): 逐年下降? CMR =9.3‰ (in 2019年)
2019年
部分国家的CMR,2019年, ‰
伊朗(2019年) 哈萨克斯坦 日本 德国 法国 美国 中国
11.5 8.6
北京
180816 98016 81358 78712 71034 57046 65667 57859 46109 58009
5、文化/教育 (Education)
受教育程度分类(含未毕业):
没有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大学/研究生
也可按上学年数调查: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2000年,2019年) (6岁及以上人口)
Ever-married ↘无配偶 已婚
(Separated),分居
2. 分析婚姻状况的指标
构成比指标 (一般只包括15岁及以上人口)
中国人口婚姻状况构成(15岁以上,%)prevalence
未婚 1990年 21.1
在婚 70.0
离婚 0.34
丧偶 8.56
2000年 20.2
73.3
0.90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doc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我国政府于20xx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一(陕西)我国以20xx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事后质量抽查和手工汇总任务。
目前,人口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20xx年11月1日0时的常住人口为360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328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17万人,增长9.6%,平均每年增加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9%。
二、全省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西安市 741万人铜川市 81万人宝鸡市 367万人咸阳市 483万人渭南市 539万人汉中市 348万人安康市 267万人商洛地区 239万人延安市 206万人榆林市 320万人杨凌示范区 14万人三、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95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2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人减少0.5人。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0%;15—64岁的人口为24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02%,女性为17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9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42。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本文是关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一(陕西)我国以20xx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事后质量抽查和手工汇总任务。
目前,人口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20xx年11月1日0时的常住人口为360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328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17万人,增长9.6%,平均每年增加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9%。
二、全省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西安市 741万人铜川市 81万人宝鸡市 367万人咸阳市 483万人渭南市 539万人汉中市 348万人安康市 267万人商洛地区 239万人延安市 206万人榆林市 320万人杨凌示范区 14万人三、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95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2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人减少0.5人。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0%;15—64岁的人口为24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02%,女性为17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9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42。
第7章 农村人口
城乡6 岁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
50 40 30 20 10 0
43.3 25 32.7 28.2 20.8 4.5 小学 初中 高中 7.5 0.3 大专以上
农村
市镇
2.人文发展指数(HDI)低 人文发展指数(HDI)
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指数: 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 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 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 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 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 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 GDP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 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 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
1990年农村人口性别比例 120 100 80
%
60 40 20 0 0岁 20-24岁 25-29岁 85岁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 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 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基 本平衡。 本平衡。 第二,婴幼儿性别比较高, 第二,婴幼儿性别比较高,0岁组性别比 是112.06,超出了103 107的正常范围。 112.06,超出了103—107的正常范围。 103 107的正常范围
第三节 农村人口的变动
一、人口变动的四个主要因素 1)出生率 人口密度(静态) 人口密度(静态) 2)死亡率 总人口/面积) (总人口/面积) 3)迁入率 4)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动态、历时) 人口增长率(动态、历时) 表达式为:(年末人数-年初人数) :(年末人数 表达式为:(年末人数-年初人数)/年初人数 *100%
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自然增长率过高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妇女在整个一生 中生育的子女数。 中生育的子女数。
A2-2 全国各民族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
初 男
中 女 239144375 223136582 998075 1458598 317836 1794337 1151326 712720 2896729 338937 376501 2028289 429138 365995 275606 1296348 134373 253910 137484 297341 50945 36412 93890 621 31919 42491 24045 45852 17196 25855 32243 25202 小计 186646865 176525992 860899 1240522 270620 586636 619448 448569 1653720 168197 456566 1273292 247176 220155 195778 936733 84070 159961 70756 128694 24620 17969 68856 742 15415 23003 17049 39320 7859 16131 30221 21767
279031847 259108393 1094062 1798239 433296 1947133 1571637 1031477 3704926 486040 390498 2405454 584111 508252 374330 1591083 207504 281489 156385 342304 71845 46622 141652 666 37754 67153 44423 57163 17779 29081 46157 26339
22281 32378 5083 6051 9597 43041 29729 2386 3870 4137 2571 1692 3531 5318 674 1202 1788 3963 643 497 1511 920 597 175 1973 30373 148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 也有助于个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 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 的压抑。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避免社会 失控或社会过控。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 自由散漫性提高。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一面,忽视 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1.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指由 于社会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 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 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 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人口素质低下已引起严重的社会劳动问题,我国职工 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择业竞争上岗能力不强,不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制约了道 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民素质处在一种较低的 发展水平,国民素质低下是民族精神不振、社会道德 滑坡、低级文化流行、社会丑恶滋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努 力程度仅为0.548分,显然其能力发挥水平较差。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控制领域:经济控制、政治控制、思 想、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对社 会成员的控制
3。控制性质: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4。控制强度:硬控制与软控制 5:控制主体:内控制与外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手段
1)法律 2)政策 3)纪律 4)舆论 5)道德 4)民俗 5)宗教
社会解组三种形式:无序状态——社会生活没有 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文化冲突——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对立的价 值规范和规则使人无所适从;价值崩溃——社会 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宁波市各民族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信息数据
民族
1 其他未识别民族
2 蒙古族
3 藏族
4 布朗族
5 阿昌族
6 塔吉克族
7 布依族
8 彝族
9 汉族
10 土家族
11 侗族
12 新鄞州
13 满族
14 达斡尔族
15 佤族
16 瑶族
17 回族
18 仡佬族
19 锡伯族
20 门巴族
21 白族
6岁及以上人口合计 55 219 30 2 2 3 1360 812 1137961 7236 569 1158265 465 13 19 145 846 893 13 3 335
1
0
1
18
108
31
77
1997
1
1
0
21
0
0
0
2
0
0
0
0
0
0
0
18
0
0
0
0
1
0
1
24
0
0
0
5
0
0
0
2
4
1
3
190
2
0
2
9
3
2
1
56
0
0
0
11
0
0
0
0
4
2
2
1
0
0
0
7
3
1
2
8
2
0
2
5
1
0
1
3
0
0
0
21
0
0
0
0
1
1
0
25
6
中国人口的构成
中国⼈⼝的构成中国⼈⼝的构成⼈⼝构成指不同类型的⼈⼝相互之间的⽐例关系。
其中的⾃然构成主要指性别和年龄,社会构成则包括民族、⽂化、职业等内容,它们均与社会经济发展、⼈⼝再⽣产以及⼈⼝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分述中国主要的⼈⼝构成,其中职业构成将在第三节中作专门研讨。
⼀、性别构成性别是⼈⼝最基本、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之⼀。
对于⼀个国家或地区的⼈⼝状况来说,性别构成始终起着举⾜轻重的影响,它不仅是涉及⼈⼝的婚姻、⽣育和家庭状况的⼀个基本因素,⽽且与⼈⼝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构成也有密切的关系。
性别⽐过⾼或过低都是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控制⼈⼝增长,对⼈⼝实⾏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性别构成⽆疑是⼀个必须加以掌握的重要⽅⾯。
除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外,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和部门也都有性别构成的问题。
相对于总体性别⽐⽽⾔,各种局部的性别⽐有时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
旧中国的⼈⼝性别⽐是很⾼的,1946年统计为109.6,即男性⼈数⽐⼥性多9.6%,其基本原因就在于⽣育率⾼,平均寿命短(从低龄到⾼龄性别⽐逐渐降低是⼈⼝学的⼀般规律),尤其是重男轻⼥的社会通病,使妇⼥饱受压迫歧视,从⽽⼤⼤减⼩了她们的存活概率。
新中国成⽴后,上述状况发⽣了根本性的变化,⼈⼝性别⽐因此持续下降:1957年为107.3,1982年为106.3,经⼩幅反弹后,⼜趋于下降,1995年已降⾄104.2。
促成这⼀连续下降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再⽣产类型发⽣重⼤转变,平均寿命⼤幅延长(总⼈⼝平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前的34岁增⾄⽬前的约70岁),以及妇⼥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提⾼。
这⾥有两点值得强调指出:⼀是旧中国溺婴成风,且溺杀的绝⼤部分是⼥婴,成为⼲扰性别平衡的突出的破坏性因素,新中国成⽴后,这⼀陋习已⼤⼤减少。
⼆是旧中国⼥性妊娠⽣育频繁,且孕产妇平均死亡率⾼达15‰,⽣育成了⼥性⼈⽣路上的⼀道“⿁门关”。
少年儿童教育和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Gender disparity in education and health of children in China 郑真真 张妍
少年儿童时代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健康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个阶 段, 少年儿童时代为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打下了基础, 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对一 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受教育、就业、政治参与、养老等方面 的性别问题时, 不能不考虑在少年儿童时代存在的性别差异, 审视女童在教育和健康方面是 否能够得到和男童一样的发展。 在历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男女儿童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男孩都能受到相 对较高的教育, 在营养和疾病治疗方面可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 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分析了我国现有最新的数据以后我们发现,在少年儿童的教 育和健康方面依然存在着性别差异, 尽管不是普遍存在, 但在一些地区和某些方面还是比较 严重的。 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青年在步入社会、 参与政治和经济活 动时存在竞争条件和竞争能力上的差异,致使妇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讨论我国 当前的男女平等问题, 也应当从少年儿童阶段的性别差异寻找根源。 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数据 和文献,分析我国少年儿童在受教育和体质营养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
注: GPI 为社会性别平衡指数的缩写, 其定义为女性近于 1,说明性别差异越小;比值 大于 1,说明该项指标的女性数值大于男性;小于 1 则说明女性的指标数值低于 男性。
3
少年儿童在校率和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不同地区之间也有较大差别。 表 1 显示在儿童 在校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男女性别差异也明显比较高。说明在教育 不发达的地区, 女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我国西部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一直得到各方面的 关注,有相当数量的专门研究,国际组织和基金会也对女童教育有相当大的投入,全国妇联 还发起了“春蕾计划” ,专门资助失学女童,等等。尽管国家和各种组织长期采取了扶助女 童上学的多种措施,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尚需时日。 表 1 2000 年分地区和性别的 6-14 岁少年儿童在校率及 0-14 岁儿童占总人口比例 2000年0-14岁儿童 在 校 率 女在校率与 地区 占总人口比重** 合计 男 女 男在校率之比 北京市 13.60 97.85 97.83 97.87 1.00 天津市 16.78 95.97 95.97 95.97 1.00 河北省 22.82 97.79 97.94 97.64 1.00 山西省 25.81 92.79 93.33 92.21 0.99 内蒙古 21.30 91.56 92.19 90.89 0.99 辽宁省 17.67 94.47 94.62 94.30 1.00 吉林省 18.95 92.42 92.72 92.11 0.99 黑龙江 18.89 92.77 93.21 92.31 0.99 上海市 12.19 97.37 97.40 97.35 1.00 江苏省 19.66 96.66 97.46 95.76 0.98 浙江省 18.07 96.20 95.47 96.08 1.01 安徽省 25.53 95.55 96.20 94.81 0.99 福建省 23.02 94.72 95.11 94.28 0.99 江西省 25.99 93.52 94.71 92.16 0.97 山东省 20.85 95.00 95.91 94.00 0.98 河南省 25.94 96.53 97.05 95.93 0.99 湖北省 22.88 94.57 95.51 93.51 0.98 湖南省 22.17 95.91 96.20 95.59 0.99 广东省 24.17 92.76 94.22 93.37 0.99 广 西 26.24 92.98 93.50 92.36 0.99 27.45 海南省 92.46 93.30 91.47 0.98 21.94 重庆市 94.08 93.27 93.69 0.99 四川省 22.66 92.95 93.59 92.23 0.99 贵州省 30.30 89.38 91.67 86.80 0.95 云南省 26.03 86.91 88.45 85.19 0.96 西 藏 31.30 49.54 53.09 45.87 0.86 陕西省 25.02 96.79 97.25 96.27 0.99 甘肃省 27.01 90.29 92.12 88.29 0.96 青海省* 26.64 宁 夏 28.47 80.56 82.36 78.63 0.95 新 疆 27.32 91.86 91.56 91.86 1.00 22.89 合 计 94.10 94.78 93.33 0.98
六人普数据汇总资料 二次审核问题汇总
第一章6-4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高龄人口死亡率数值相当大,有没有关系?6-5全国各民族的死亡人口很多民族没有死亡人口,是否删除无数据行?7-2全市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省内其他市”是否改为“省内其他县市”?同时删除“其中市区内人户分离”列?7-5 全市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人口的教育构成“省内其他市”是否改为“省内其他县市”?这个市是指330784以外还是3307以外7-10 全市按现住地、性别、迁移原因分的户口登记地在本市其他乡镇街道人口7-11 全市按现住地、性别、迁移原因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是否将7-10中的“本市”改为“本省”?7-13全市分年龄、性别的现在住地在市外人口中是否将“省内其他市”改为“省内其他县市”7-14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的现在住地在市外人口是否将“省内其他市”改为“省内其他县市”第二章2-1 全国各民族分性别、行业的人口2-2 全国各民族分性别、职业的人口2-3 全国各民族分性别的未工作人口2-4全国各民族分性别、婚姻状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2-5全国按民族、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生育情况2-6全国各民族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以上删除无数据行和无数据列,并将“全国”改为“全市”3-2全国分年龄、性别、学业完成情况的6岁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是否要删除一些年龄和学历不符合的空行?7-1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人口将“市内”“省内其他市”合并为“省内”7-2全市按现住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市外人口原数据为L7-13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人口是否口径不同?7-3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孩次分的2009.11.1-2010.10.31有过生育的妇女人数将“市内”“省内其他市”合并为“省内”7-4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市外人口原数据为L7-17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人口是否口径不同?7-5全国按现住地和出生地分的人口将“市内”改为“省内”。
2000年-2010年寿阳县人口发展变化综述论文
2000年-2010年寿阳县人口发展变化综述【摘要】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准确掌握人口规模、结构现状,对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本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寿阳县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简析如下: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寿阳县常住人口21101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10184人相比,共增加830人,增长0.39%,年平均增长率为0.04%。
从人口的自然增长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出生率9.63‰,死亡率7.31‰,自然增长率2.31‰,与2000年相比,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有所下降,死亡率略有上升,总体上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家庭户规模呈缩小态势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规模指的是一个家庭成员的多少。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9811户,家庭户人口为19399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9人减少了0.41人。
一代户家庭比重明显增加,多代户家庭比重明显下降。
一代户家庭比重39.9%,较2000年的26.5%上升13.4个百分点;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家庭所占比重分别为48.7%、11.1%、0.3%,与2000年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二代户比重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从家庭户的人数来看,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所占比重较2000年均出现上升,尤其是二人户比重上升11.1个百分点,4-9人的多人户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主要原因是: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二是生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婚后独居;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有条件分开居住。
全国各地区岁以上分年龄人口比重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人口比重以下数据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整理而得,具体数据见第二部分长表数据资料,第一卷概要部分的1-3、1-3a、1-3b、1-3c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网址;其中城市人口数据为分年龄、性别城市人口数据与镇人口数据之和;包括以下数据表单:表1-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表1-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表2-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城市表2-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城市表3-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农村表3-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农村表1-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地区40-44岁所占比例45-49岁所占比例50-54岁所占比例55-59岁所占比例60-64岁所占比例65-69岁所占比例70-74岁所占比例75-79岁所占比例80岁以上所占比例合计全国21.96%18.59%13.86%14.32%10.33%7.24% 5.80% 4.20% 3.70%100.00%北京19.96%19.63%16.24%14.52%9.05% 6.22% 6.07% 4.66% 3.64%100.00%天津18.52%19.02%17.32%15.93%10.10% 6.43% 5.13% 4.02% 3.54%100.00%河北20.41%18.27%15.52%15.56%11.08% 6.76% 5.34% 3.87% 3.19%100.00%山西22.03%19.58%15.99%14.09%9.71% 6.45% 5.39% 3.93% 2.84%100.00%内蒙古22.99%20.52%16.62%13.88%8.87% 6.08% 5.41% 3.41% 2.21%100.00%辽宁18.46%18.93%17.05%15.60%9.95% 6.85% 5.59% 4.02% 3.55%100.00%吉林21.77%19.67%16.18%15.09%9.97% 6.30% 5.12% 3.23% 2.67%100.00%黑龙江21.77%19.94%16.47%14.60%9.92% 6.30% 5.32% 3.24% 2.45%100.00%上海17.59%16.87%16.89%16.15%10.66% 6.23% 4.90% 5.20% 5.51%100.00%江苏21.28%17.43%13.19%14.50%10.73%7.69% 6.07% 4.62% 4.48%100.00%浙江22.26%19.21%14.22%13.57%10.07% 6.18% 5.37% 4.75% 4.36%100.00%安徽23.70%18.75%9.73%13.85%10.83%8.40% 6.11% 4.55% 4.09%100.00%福建23.63%19.18%14.66%13.48%8.97% 6.28% 5.48% 4.16% 4.15%100.00%江西22.64%18.26%14.80%13.76%10.25% 6.85% 5.93% 4.01% 3.50%100.00%山东21.00%18.18%14.08%14.94%10.58%7.08% 5.62% 4.42% 4.10%100.00%河南22.07%18.17%13.02%15.05%10.88%7.42% 5.54% 4.17% 3.69%100.00%湖北21.53%19.58%14.18%14.14%10.63%7.37% 5.48% 4.00% 3.09%100.00%湖南22.06%18.44%12.58%14.00%10.81%7.25% 6.47% 4.50% 3.89%100.00%广东25.07%19.93%13.85%12.44%8.67% 6.13% 5.40% 4.22% 4.28%100.00%广西21.20%18.39%13.28%13.40%9.97%7.86% 6.54% 4.80% 4.56%100.00%海南22.74%20.71%13.70%12.29%8.79% 6.02% 6.28% 4.71% 4.76%100.00%重庆19.94%16.10%11.21%16.01%12.01%9.27% 6.66% 4.60% 4.19%100.00%四川21.29%16.16%11.28%15.59%11.72%8.97% 6.56% 4.32% 4.12%100.00%贵州22.59%17.62%12.07%13.82%10.91%8.60% 6.89% 4.29% 3.22%100.00%云南24.25%19.94%12.72%12.79%9.42%7.35% 5.98% 4.14% 3.42%100.00%西藏26.48%21.82%14.05%10.90%9.00%7.02% 5.00% 3.08% 2.66%100.00%陕西21.32%18.60%15.65%14.27%10.14%7.67% 5.95% 3.75% 2.65%100.00%甘肃25.35%19.42%12.02%12.94%10.23%8.14% 6.17% 3.65% 2.07%100.00%青海28.12%21.26%12.17%11.71%8.91%7.25% 5.49% 3.21% 1.89%100.00%宁夏25.99%20.09%13.20%13.24%9.31%7.21% 5.54% 3.28% 2.13%100.00%新疆27.97%20.10%13.38%11.05%9.05%7.33% 5.80% 3.01% 2.31%100.00%表1-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天津37.54%33.24%16.53%9.14% 3.54%100.00%河北38.68%31.08%17.84%9.21% 3.19%100.00%山西41.61%30.08%16.16%9.32% 2.84%100.00%内蒙古43.51%30.50%14.96%8.82% 2.21%100.00%辽宁37.39%32.65%16.79%9.61% 3.55%100.00%吉林41.44%31.27%16.27%8.35% 2.67%100.00%黑龙江41.70%31.07%16.22%8.56% 2.45%100.00%上海34.46%33.03%16.90%10.10% 5.51%100.00%江苏38.71%27.70%18.42%10.69% 4.48%100.00%浙江41.48%27.79%16.25%10.12% 4.36%100.00%安徽42.44%23.58%19.23%10.66% 4.09%100.00%福建42.81%28.14%15.25%9.65% 4.15%100.00%江西40.90%28.56%17.10%9.94% 3.50%100.00%山东39.18%29.01%17.67%10.04% 4.10%100.00%河南40.24%28.06%18.31%9.71% 3.69%100.00%湖北41.11%28.32%18.00%9.48% 3.09%100.00%湖南40.50%26.58%18.06%10.98% 3.89%100.00%广东45.00%26.29%14.80%9.63% 4.28%100.00%广西39.58%26.69%17.82%11.35% 4.56%100.00%海南43.45%25.99%14.81%10.99% 4.76%100.00%重庆36.03%27.22%21.28%11.27% 4.19%100.00%四川37.44%26.87%20.69%10.88% 4.12%100.00%贵州40.20%25.89%19.51%11.18% 3.22%100.00%云南44.19%25.51%16.77%10.12% 3.42%100.00%西藏48.30%24.94%16.02%8.08% 2.66%100.00%陕西39.91%29.92%17.81%9.70% 2.65%100.00%甘肃44.76%24.96%18.38%9.82% 2.07%100.00%青海49.38%23.87%16.16%8.70% 1.89%100.00%表2-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城市地区40-44岁所占比例45-49岁所占比例50-54岁所占比例55-59岁所占比例60-64岁所占比例65-69岁所占比例70-74岁所占比例75-79岁所占比例80岁以上所占比例合计全国23.42%19.69%14.39%13.75%9.56% 6.58% 5.43% 3.87% 3.32%100.00%北京20.15%19.59%16.19%14.43%8.86% 6.13% 6.22% 4.73% 3.69%100.00%天津18.21%19.14%17.87%15.86%9.87% 6.30% 5.14% 4.05% 3.56%100.00%河北21.33%18.88%15.62%15.22%10.51% 6.60% 5.35% 3.64% 2.86%100.00%山西24.38%20.83%16.06%13.12%8.60% 5.95% 5.16% 3.49% 2.42%100.00%内蒙古25.10%21.44%15.88%12.45%8.14% 6.13% 5.45% 3.25% 2.14%100.00%辽宁18.35%19.58%17.46%15.09%9.19% 6.58% 5.89% 4.34% 3.51%100.00%吉林21.27%19.89%16.36%14.67%9.54% 6.52% 5.53% 3.48% 2.75%100.00%黑龙江21.25%20.46%16.36%13.90%9.43% 6.50% 5.89% 3.63% 2.58%100.00%上海17.42%16.84%17.28%16.32%10.64% 6.06% 4.79% 5.16% 5.49%100.00%江苏23.05%18.60%13.53%13.94%10.14%7.05% 5.56% 4.14% 3.98%100.00%浙江25.09%20.78%14.44%12.85%9.22% 5.53% 4.54% 3.94% 3.60%100.00%安徽25.67%20.45%10.90%13.11%9.59%7.48% 5.42% 3.95% 3.44%100.00%福建26.07%20.46%14.49%12.75%8.53% 5.77% 4.86% 3.61% 3.47%100.00%江西23.87%19.26%14.88%13.48%9.81% 6.50% 5.44% 3.65% 3.11%100.00%山东22.74%19.15%14.42%14.27%9.88% 6.73% 5.38% 3.92% 3.51%100.00%河南24.38%19.40%13.46%13.99%9.85% 6.77% 5.36% 3.74% 3.05%100.00%湖北23.04%20.38%14.51%13.94%10.24% 6.63% 4.97% 3.56% 2.73%100.00%湖南23.78%19.90%13.19%13.70%10.10% 6.54% 5.73% 3.83% 3.23%100.00%广东27.93%20.94%13.61%11.95%8.34% 5.50% 4.76% 3.54% 3.43%100.00%广西23.38%19.99%13.89%13.30%9.33% 6.68% 5.73% 4.08% 3.63%100.00%海南24.69%21.68%13.98%12.16%8.41% 5.63% 5.80% 4.00% 3.65%100.00%重庆22.64%18.17%12.33%15.26%10.48%7.61% 5.64% 4.04% 3.82%100.00%四川23.70%18.24%12.06%14.40%10.54%7.77% 5.88% 3.84% 3.57%100.00%贵州25.91%20.09%12.57%12.07%9.47%7.19% 5.99% 3.79% 2.91%100.00%云南25.09%20.48%12.65%12.95%9.22% 6.87% 5.69% 3.88% 3.18%100.00%西藏33.58%24.70%14.02%9.84% 6.50% 4.83% 3.33% 1.79% 1.39%100.00%陕西22.86%19.29%15.47%13.48%9.57%7.05% 5.90% 3.78% 2.59%100.00%甘肃26.42%20.33%12.83%12.48%9.07%7.26% 6.06% 3.51% 2.04%100.00%青海29.19%22.05%12.67%10.76%7.79% 6.77% 5.80% 3.20% 1.76%100.00%宁夏27.58%20.54%13.20%12.33%8.53% 6.83% 5.63% 3.29% 2.06%100.00%新疆29.43%20.84%12.79%9.72%7.69%7.42% 6.58% 3.31% 2.24%100.00%表2-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城市地区40-49岁所占比例50-59岁所占比例60-69岁所占比例70-79岁所占比例80岁以上所占比例合计全国43.12%28.14%16.14%9.29% 3.32%100.00%北京39.74%30.63%14.99%10.96% 3.69%100.00%天津37.35%33.73%16.17%9.19% 3.56%100.00%河北40.21%30.83%17.11%8.99% 2.86%100.00%山西45.21%29.17%14.55%8.65% 2.42%100.00%内蒙古46.54%28.34%14.27%8.71% 2.14%100.00%辽宁37.93%32.56%15.77%10.23% 3.51%100.00%吉林41.16%31.02%16.05%9.02% 2.75%100.00%黑龙江41.71%30.26%15.93%9.52% 2.58%100.00%上海34.26%33.59%16.70%9.95% 5.49%100.00%江苏41.65%27.46%17.20%9.70% 3.98%100.00%浙江45.87%27.29%14.75%8.49% 3.60%100.00%安徽46.11%24.01%17.07%9.37% 3.44%100.00%福建46.53%27.24%14.29%8.47% 3.47%100.00%江西43.13%28.36%16.32%9.09% 3.11%100.00%山东41.89%28.69%16.61%9.29% 3.51%100.00%河南43.78%27.45%16.61%9.10% 3.05%100.00%湖北43.42%28.44%16.87%8.54% 2.73%100.00%湖南43.67%26.89%16.64%9.56% 3.23%100.00%广东48.87%25.57%13.84%8.30% 3.43%100.00%广西43.37%27.19%16.01%9.80% 3.63%100.00%海南46.37%26.15%14.04%9.79% 3.65%100.00%重庆40.81%27.59%18.10%9.68% 3.82%100.00%四川41.94%26.46%18.31%9.72% 3.57%100.00%贵州46.00%24.64%16.66%9.78% 2.91%100.00%云南45.57%25.60%16.09%9.57% 3.18%100.00%西藏58.28%23.87%11.34% 5.12% 1.39%100.00%陕西42.15%28.96%16.62%9.68% 2.59%100.00%甘肃46.74%25.31%16.33%9.58% 2.04%100.00%青海51.25%23.44%14.56%9.00% 1.76%100.00%宁夏48.12%25.54%15.36%8.92% 2.06%100.00%新疆50.26%22.51%15.10%9.89% 2.24%100.00%表3-1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5岁年龄别,农村地区40-44岁所占比例45-49岁所占比例50-54岁所占比例55-59岁所占比例60-64岁所占比例65-69岁所占比例70-74岁所占比例75-79岁所占比例80岁以上所占比例合计全国20.62%17.57%13.38%14.84%11.04%7.85% 6.15% 4.51% 4.04%100.00%北京19.03%19.83%16.45%14.96%10.06% 6.69% 5.31% 4.27% 3.41%100.00%天津19.63%18.60%15.33%16.17%10.92% 6.90% 5.06% 3.91% 3.47%100.00%河北19.74%17.84%15.45%15.81%11.48% 6.88% 5.33% 4.04% 3.43%100.00%山西20.12%18.58%15.93%14.87%10.61% 6.85% 5.57% 4.29% 3.17%100.00%内蒙古20.68%19.51%17.42%15.44%9.67% 6.03% 5.36% 3.59% 2.29%100.00%辽宁18.62%17.91%16.41%16.39%11.13%7.27% 5.13% 3.51% 3.62%100.00%吉林22.35%19.42%15.98%15.58%10.47% 6.05% 4.64% 2.94% 2.58%100.00%黑龙江22.46%19.23%16.61%15.55%10.58% 6.02% 4.56% 2.72% 2.27%100.00%上海18.92%17.08%13.90%14.81%10.85%7.60% 5.76% 5.48% 5.60%100.00%江苏19.07%15.98%12.77%15.21%11.46%8.48% 6.71% 5.22% 5.10%100.00%浙江18.83%17.31%13.96%14.44%11.10% 6.98% 6.37% 5.71% 5.29%100.00%安徽22.34%17.57%8.93%14.36%11.69%9.03% 6.59% 4.96% 4.54%100.00%福建20.99%17.79%14.85%14.27%9.44% 6.84% 6.16% 4.76% 4.90%100.00%江西21.71%17.51%14.75%13.97%10.57%7.11% 6.30% 4.28% 3.80%100.00%山东19.57%17.38%13.80%15.48%11.16%7.37% 5.82% 4.84% 4.58%100.00%河南20.75%17.46%12.77%15.65%11.47%7.80% 5.64% 4.41% 4.05%100.00%湖北20.19%18.88%13.89%14.32%10.97%8.03% 5.92% 4.38% 3.41%100.00%湖南20.86%17.41%12.14%14.22%11.30%7.75%7.00% 4.98% 4.35%100.00%广东20.35%18.27%14.25%13.24%9.22%7.17% 6.47% 5.36% 5.68%100.00%广西19.83%17.38%12.90%13.47%10.36%8.59%7.06% 5.26% 5.14%100.00%海南20.94%19.80%13.43%12.41%9.15% 6.38% 6.74% 5.37% 5.79%100.00%重庆17.34%14.11%10.14%16.73%13.49%10.86%7.65% 5.15% 4.55%100.00%四川19.83%14.90%10.81%16.30%12.43%9.70% 6.97% 4.62% 4.45%100.00%贵州21.01%16.44%11.83%14.65%11.59%9.27%7.32% 4.52% 3.37%100.00%云南23.80%19.65%12.75%12.71%9.52%7.61% 6.14% 4.27% 3.55%100.00%西藏24.23%20.91%14.05%11.23%9.79%7.72% 5.53% 3.48% 3.06%100.00%陕西20.20%18.10%15.78%14.84%10.56%8.12% 5.98% 3.74% 2.69%100.00%甘肃24.79%18.94%11.60%13.18%10.84%8.60% 6.23% 3.72% 2.09%100.00%青海27.11%20.52%11.69%12.59%9.96%7.70% 5.20% 3.23% 2.01%100.00%宁夏24.48%19.65%13.20%14.10%10.06%7.58% 5.44% 3.28% 2.20%100.00%新疆26.62%19.41%13.93%12.28%10.31%7.25% 5.08% 2.74% 2.38%100.00%表3-2 全国各地区40岁以上分年龄的人口比重10岁年龄别,农村天津38.24%31.50%17.82%8.97% 3.47%100.00%河北37.58%31.26%18.37%9.36% 3.43%100.00%山西38.70%30.81%17.46%9.86% 3.17%100.00%内蒙古40.20%32.86%15.70%8.95% 2.29%100.00%辽宁36.54%32.80%18.40%8.64% 3.62%100.00%吉林41.77%31.56%16.52%7.58% 2.58%100.00%黑龙江41.69%32.16%16.60%7.27% 2.27%100.00%上海36.00%28.71%18.45%11.24% 5.60%100.00%江苏35.05%27.99%19.94%11.93% 5.10%100.00%浙江36.15%28.40%18.08%12.09% 5.29%100.00%安徽39.90%23.29%20.72%11.55% 4.54%100.00%福建38.78%29.12%16.28%10.92% 4.90%100.00%江西39.22%28.71%17.68%10.58% 3.80%100.00%山东36.95%29.28%18.53%10.66% 4.58%100.00%河南38.21%28.42%19.27%10.05% 4.05%100.00%湖北39.07%28.21%19.00%10.31% 3.41%100.00%湖南38.26%26.36%19.05%11.98% 4.35%100.00%广东38.61%27.49%16.39%11.82% 5.68%100.00%广西37.22%26.37%18.96%12.31% 5.14%100.00%海南40.74%25.84%15.53%12.11% 5.79%100.00%重庆31.44%26.87%24.35%12.80% 4.55%100.00%四川34.73%27.11%22.13%11.58% 4.45%100.00%贵州37.45%26.48%20.86%11.84% 3.37%100.00%云南43.45%25.46%17.13%10.42% 3.55%100.00%西藏45.14%25.29%17.50%9.01% 3.06%100.00%陕西38.29%30.62%18.68%9.72% 2.69%100.00%甘肃43.73%24.78%19.45%9.95% 2.09%100.00%青海47.62%24.28%17.66%8.43% 2.01%100.00%。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开题报告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开题报告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
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
2004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比2000年提高了0.39年(见图1)。
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
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
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0年,接近初中毕业水平。
尽管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是,男、女性受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年,女性为7.5年,女性比男性低1年;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高达8.8年,女性则为7.6年,女性比男性低1.2年。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
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43年,乡村为7年,乡村比城镇低2.4年。
不同地区之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存在明显差距。
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见表1)。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