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合集下载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校长谢和平院士2019开学典礼的讲话:川大的学生要有真学问_毕业典礼发言稿_

校长谢和平院士2019开学典礼的讲话:川大的学生要有真学问_毕业典礼发言稿_

校长谢和平院士2019开学典礼的讲话:川大的学生要有真学问亲爱的新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

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始终支持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家长和亲友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敬意!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即将步入自己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活。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大学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就是求真。

中国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治学之道就在于启民向善求真,就是要追求真学问、真道理、真本事。

几个月前,在北大勉励广大青年学生,首先要做到勤学,努力求得真学问。

我想,这也就是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们的基本要求和期望。

所以,同学们进入川大,不应仅仅是简单地为拿文凭、拿学历而来,而应是来读书、来求学,是来求得真学问、来练就真本领。

只有求得真学问,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讲过:“立身以立学为先”。

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真学问、真本事才是我们每个人的长久立身之本,才是每个人未来真正的竞争力。

同学们应该想明白,现在成绩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都是一时的,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一辈子的。

我们只有靠大学四年的努力获得真学问,才能增加自己学养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实现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只有靠自己的真本事、真学问,才能提升视野的宽度和境界的高度,改变自己人生的格局,迎来自己光明的前程。

只有求得真学问,才能真正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你们正处于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你们还不到30岁;到2050年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你们刚过中年。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你们去参与、去打拼、去担当。

川大

川大
来自华西校区(418米)
华西校区
华西校区
学校建有4个图书馆馆舍总面积 63100平方座位数9682个,设有6 个多媒体阅览室和35个专用阅览室, 馆藏文献699.75万 册;校博物馆 是国内高校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 60万余件(份)。学场馆设施齐全、 设备先进。学校建有千兆校园主干 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 11620个宽带接入点,三校区均设 有无线网络覆盖区
望江大学校区
望江校园风景
望江校区古钟
望江校园明德楼
江安校区朝气蓬勃,是环境生态化、 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新型大 学校园。校区总体设计的主要特色 是打破了以往校园轴线对称结构的 模式,实行功能分区,将教学、实 验、图书、管理类建筑集中在一条 全长2.2公里、宽24米的环道内,成 为校区的腹地。 一座中国高校最长 的步行桥(418米)——长桥,横跨 江安河和明远湖上,连接着知识广 场和青春广场.
望江校区大气厚重、宁静安详、人 文气息浓郁。气势磅礴的行政楼为 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 计,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现 已成为川大的标志性建筑。东大门 轴线为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 生之作,体现了工整、严谨和气象 万千、明志致远的校园建筑氛围; 北大门后形成的行政楼及两旁的教 学楼形成的围合空间,体现学校求 实、创新的学校办学方针.
步行桥(418米)
江安校区
江安校区
华西校区古朴典雅、景色宜人,建筑 中西合璧,经历百年风云,见证了上 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华西 钟楼,又称为钟塔,是华西坝地标性 建筑。钟楼上在重锤式机械芯如今已 经持续运行了80个春秋。英国著名建 筑师弗烈特•荣杜易以钟楼为原点,向 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 东西方铺开,形成了大约为品字形的 错落有致的格局.

四川大学保卫处介绍

四川大学保卫处介绍

学校党政统一领导
指导 检查 请示 汇报
望江校区(总部) 处长统筹指挥
另设三名分管副处长 (消防、勤务、户政) 完善制度 创新机制 履行职责 量化到人
华西校区
设分管副 处长一名
江安校区
设分管副 处长一名
负责执行各校区治安、交通、 门卫、整治等具体事务。
“突出校区分治、推进整体发展”
原治安科、校卫队、整治办合并,分别在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成立“110”勤 务大队,由勤务大队全面负责各个校区治安巡逻、消防检查、交通管理、综合治理等具 体勤务,整合了队伍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设置有综合科、调研科、户政科、消防科(含学校挂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 生产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
遭遇师生的不理解 和不遵守规定

机动车堵门事件50余起,其中,影响较大的典型事件6起。 部分家属无视学校规定,强行要求门卫放行。 部分预约车辆进校理由与实际不符。
2015年12月10日早8时,高分子学院白某驾驶妻 子机动车(B证)欲进入核心区,发现道闸不抬杆, 人为搬离栏杆,被工作人员发现制止、批评教育。
工学图书馆
文华大道
学府广场
第二、切实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净化校园环境
1、加大“牛皮癣”及流动摊点整治力度。 2、加强营运人力三轮车管理。按照合同约定,回收人
力三轮车共(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
3、加大校内公房清查力度。 4、加大破墙开店整治力度。
(一)及时沟通,加强教育
主动加强与师生面对面沟通,及时交流、解释有关学校安全保卫相关工作情况, 每年新生入校,发放《校园安全手册》15000余册到新生和新进教职工手中,提高师生 员工的安全意识。

你已进入川大标语

你已进入川大标语

你已进入川大标语
1. 伟大的学问,励志快乐的地方。

2. 川大,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

3. 走进川大,步入未来。

4. 川大,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

5. 知识的春天,从川大开始。

6. 川大,远离尘世的喧嚣,静待自己绽放。

7. 川大,是一颗璀璨的星。

8. 川大,是一座山,靠它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9. 川大,荣耀的象征,憧憬的目标。

10. 学问在人间,掌声也在川大。

11. 俯瞰川大,感受那份高远。

12. 川大,与世界共舞,为未来欢呼。

13. 川大,彰显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14. 川大,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15. 川大,是一种体验方式。

16. 川大,是一种人生追求。

17. 川大,青春的舞台,人生的起点。

18. 经世致用,让世界更美好。

19. 川大,是一把钥匙,打开未来之门。

20. 在川大,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无限。

21. 川大,热烈欢迎每一位浴火重生的巨龙。

22. 川大,这里是未来的源泉。

23. 川大,是一种信仰。

24. 跨越时间与空间,来到川大吧。

25. 川大,是一座璀璨的文化殿堂。

26. 川大,为梦想提供坚实的基石。

27. 川大,世界名片的背后,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28. 川大,为向往更美好人生的青年开启新的起点。

29. 川大,让我们绽放,为未来奏响自己的曲。

30. 川大,永远值得我们骄傲和热爱。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Distinguished leaders and guests,respected school fellows,teachers, students:今天,我们欢聚江安河畔,隆重举行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共同见证四川大学110年的光荣历史,共同领略这所世纪名校的厚重历史与青春活力,共同祝福她更加美好而辉煌的明天。

Today, we are gathering on JiangAn River to solemnly celebrate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Sichuan university, witnessing her glorious history of 110years, appreciating the significant history and energy of the century-long well-known university, and wishing her a better and glorious future.在此,我谨代表四川大学十万师生员工,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大学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On behalf of the 100 thousand faculties and students, 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warm welcome to all leaders and guests presenting the meeting, express our greetings to our schoolfellow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ay sincere thanks to leaders, friends from various levels and fields, and international partners.作为四川大学校长在这里致辞,对我来说,既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川大的校训

川大的校训

川大的校训【原创版】目录1.川大的校训是什么2.川大的校训的历史和含义3.川大的校训对川大师生的影响正文四川大学,简称川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所享有盛誉的顶级学府。

川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1896 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

学校历经百年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川大的校训,不仅凝练了学校的精神风貌,还对川大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一校训源于中国古代名著《尚书·大禹谟》中的名句“川渊辅翼,岳镇海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着四川大学广泛吸纳天下英才,汇聚各种学术思想,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和卓越发展。

同时,也强调了川大人应具备的胸怀和气度,即在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中,要具备包容和谦逊的品质。

川大的校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到如今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的校训见证了学校从创建到发展的历程,也反映了川大在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这一校训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川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标识。

川大的校训对川大师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激励着川大师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卓越,还引导着他们在为人处世中秉持包容和谦逊的态度。

川大的校训不仅在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还成为了川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正是在这一校训的指引下,川大师生不断追求卓越,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总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校训,不仅是四川大学的精神象征,也是川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毕业致辞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毕业致辞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毕业致辞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与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9587名同学,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

首先,我谨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学校党委、行政,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同学们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始终关注支持同学们成才的家长亲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学们,我们一起在川大走过了大学的四年时光。

我永远不会忘记:四年前,是你们,作为汶川地震后的第一届本科新生,特别是,来自地震灾区的811位同学,面对生死的考验、灾难的痛苦,你们不仅选择了勇敢地担当,更坚守着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成就了自己的川大梦想;四年里,是你们,作为川大最年轻的志愿者,刚入学就奔赴灾区,组织“五彩石”交流,投身“阳光帐篷学校”,向全社会传递着川大学子的感恩与责任;是你们,在微博里最先发布了川大“撑腰体”,不仅支持同学们扶起摔倒的老人,更扶起了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是你们,在BBS上发表帖子质疑川大人为何缺少应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主动担当起了川大学子爱校荣校的责任。

今天,同样是你们,作为川大毕业的第一届“90后”,你们当中有150多位同学毅然选择把灾区作为自己奉献社会的用武之地,还有290位同学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去建功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地担当起川大人的责任。

虽然,社会上对“90后”还有许多不同的议论和评价;但今天我要说:我们川大的“90后”学子,最有责任、最能担当!同学们,过去的四年里,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学校、我们每位老师和职工,也始终承担着对你们的责任。

党和国家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分管国家教育工作的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鲜明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投入到培育人才的大事业中。

”这些都为同学们成长成才创造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川大始终把真正使每位同学都能教化成人、人人都能更加优秀,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你们提供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你们身边的每位教职工也始终把老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把上好每节课、关爱每位同学作为第一责任,以最专注的情感引导你们做人、做事、做学问。

从优秀走向卓越——校长李言荣在四川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从优秀走向卓越——校长李言荣在四川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从优秀走向卓越——校长李言荣在四川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9137名本科生成为四川大学的新成员。

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以优异成绩考入川大的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家长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学们,我们为川大能够招收到像你们这样学业好、又健康阳光的同学而感到自豪。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川大的荣幸;育天下英才而成之,是川大的责任。

同学们,我想大家之所以选择川大,还是希望能够在这里放大自己的优秀、成为走向卓越的起点。

前两天,在新生报到现场与同学们聊天时,就听大家讲对大学几年的期待,有的同学说要找机会到国内外交流学习,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有的同学说要加入一个社团来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还有的同学说要为明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志愿者,来广交朋友、增长见识。

这些都非常好。

同学们,你们是我们党建党100周年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招收的优秀学生,你们这代人肩负着未来二三十年要代表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去引领的使命。

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学们,当你们一走进同一所大学,就说明你们的优秀程度是差不多的,而能否进一步放大自己的优秀、提升人生的高度、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关键就在于你们如何去把握眼前大学的这几年,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谈的主题:大学是人生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转折点!其实,走向卓越的道路有千万条,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优势不同、潜质不同,人生的选择也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路径,而且卓越的内涵和要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我认为一个卓越的人,至少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视野广度的人;更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人。

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康 发展 之必 须 ,激励 他们 追 求真 理 ,崇 尚文 明 ,完 善人 格 ,养 成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最 终 实 现全 面发 展 。 目前 创新 文 化建设 正 在全 校 范 围 内深入 推广 。
校 建校 初期 ,担任 首任 校 长 的郭 沫 若先 生就
要 求 师生 “ 在实 事 求 是 的基 础 上 大 胆 创 造 , 在 大胆 创 造 的 基础 上 实 事求 是 ” ,勉 励 “ 不
维普资讯
与高 知家庭 、高 收入 富裕 与特 困家 庭 、单亲 与罪错 家庭 的青 年学 生心 理健康 ,以及 大学 生 的人 际交往 、恋爱 与情感 问题 。通过 心理 咨询 门诊 、咨 询热 线 电话 、咨 询信 箱 、咨询
网站 ,及 时疏 导并 帮助 解决 学 生 的思想 困惑 与心理 问题 ,增 强 心理 自我调适 能 力 。 实 现 人 的全 面 发展 并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功 , 也 不是 通 过课 堂教 学就 能 够完 全达 到 的 。我 们 还积 极致 力 于 开展创 新 文化 建设 , 目的是 通 过创 新 文化 实践 ,形 成 有利 于教 育 目标实 现 的人 文理 念 ,形 成有 利 于激 发创 新活 力 的 精 神力 量及 可 持续 发展 的文 化 资源 。早 在我
神 ,先 贤 英 烈 们 曾 留下 许 多 流 传 千 古 的 名
句 ,如 范 仲淹 的 “ 先天 下之 忧 而忧 ,后 天下
“ 化体 ” 和 “ 文 文化 群” 的意 识形 态 的整合 、
凝炼 和 升华 。 大 学精 神 又是一 个 历史 层面 的概 念 。它 不 是一 朝一 夕铸 就 的 ,也 不 是哪 位校 长或 大
中 ,不少 大学 也 都形成 了各具 特色 的大 学精

川大校史人物

川大校史人物

吴玉章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吴老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人物简介吴玉章(1878年-1966年),男,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1878年12月30日生。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五四时期的吴玉章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

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吴玉章自幼立志要"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踏上革命道路。

此后,发起共进会,参与策划广州起义。

回国后,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发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

辛亥革命后,出任孙中山的总统府秘书。

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领导四川"自治运。

1925年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征,后奉组织之命去苏联学习与工作。

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欧洲从事抗日战争的国际宣传,1938年回国在国统区进行斗争。

1939年到延安,担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以花甲之年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与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

抗战胜利后,吴玉章随周恩来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4四川大学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诠释

4四川大学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诠释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首先,它是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而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

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问道锦江春色中 川大

问道锦江春色中 川大

问“道”锦江春色中——四川大学一堞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位列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

但要不是查资料,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影响至巨。

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

此外,川大还主编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与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推出了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也许旁人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标志性文化工程怎么可能由居于华西高原大山缝隙之中的川大来完成呢?实际上想想道理也简单,正因为地处内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要趋西崇新,川大相比东部不占优势,但守旧倒还是容易,并且“旧”的力量在川大一直顽强,虽然这里也出现了很多新派人物,如“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等,但川大文史一脉素有“ “国粹堡垒”之目。

抗战时期川大中文系还被称为“古国”,“一个精粹的最后的儒生阵容”!媒体报道川大“向重中文,尤偏经典,考试例皆文言,绝少语体,苟作文试以白话,遇夙彦硕儒,则难免弃置”。

因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名教授入川,作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川大自然成为大师荟萃之地,而像叶圣陶这么著名的现代作家,到川大来居然没有让他在校本部教书,而是在成人夜大教书。

川大之“旧”可见一斑。

在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年代,旧学是保守落后的象征,常为人诟病。

势易时移,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文化复兴,旧学被尊为国学,又成显学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实际上,川大的整个历史中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

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影响中国。

较严格意义上的川大从1896光绪皇帝敕令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发端,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川大历史上的“中”固然为本,而“西”与“外”实际上也并不少。

经世济公至善至诚关于校训的思考

经世济公至善至诚关于校训的思考

2005年第3期新疆财经学院学报N o.3.2005(总第19期)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F i n a n c e&E c o n o m i c s I n s t i t u t eG e n e r l N o.19 =============================================================经世济公至善至诚———关于校训的思考新疆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李中耀教授编者的话: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它对外反映学校独特的气质,向社会昭示自己的精神、理念与追求,是形成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内团结队伍,凝聚人心,又是形成学校整体合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基于此,作者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提出“经世济公,至善至诚”为新疆财经学院的校训。

它蕴含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强调追求真理的百折不回的信念和勇气。

以此文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为新疆财经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

“要看一所大学学风的追求,或者说看一所大学的气质如何,我觉得有一条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捷径就是看它的校训。

”①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

它对外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向社会昭示自己的精神、理念与追求,是形成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内团结队伍,凝聚人心,又是形成学校整体合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校训是办学历史、办学经验、教风、学风、校风的浓缩和提炼,是在把握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基础上,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对学校发展、精神家园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是各族师生员工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永远前行,激励着我们永不懈怠。

成熟的高校都有校训。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大学文化影响学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探析

大学文化影响学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探析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既包括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又包括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活动。

虽然大学具有探索研究高深学问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但大学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学生发展是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和建设大学文化之根本目的。

因此,在“大学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框架内来分析和探究大学文化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路径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创新大学教育思想,塑造大学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还可以拓宽大学教育研究的视野,促进教育文化学、高等学校德育、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即文化。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承过程。

所谓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

虽然对于“大学文化”的存在人们几乎没有异议,但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对“大学文化”概论的界定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王芳、王大伟在“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一文中特别强调大学文化的历史性,他们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而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新闻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指明了大学文化的特性。

范玫、李荣梅在“试论高校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文化”一文中,则指出大学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开展各种活动的一种组织文化,是大学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和共享的一种精神,是价值观和价值观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学校成员就是在这种价值体系下形成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简介

中文名:四川大学 外文名: Sichuan University(SCU)简称: 川大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创办时间:1896年 类别: 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谢和平 知名校友: 王小丫,韩三平,张靓颖 主要院系: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30余个学院 硕士点: 346个 博士点: 229个 院士: 34人 行政级别: 教育部直属副部级高校 实验室: 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46个国家重点学科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学校简介岷峨挺秀,锦水含章。

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校园风光及“文星花园”一期和二期教职工住宅小区。

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及危旧房8.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9万平方米。

投入1.5亿元,对水、电、气管网进行了扩容和改造。

建成千兆校园主干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11620个宽带接入点,网络用户3万余户。

新增、改造景区景点近100个,新增、改造草坪绿化13万平方米。

学校对校区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在双流新征土地3000余亩,使校园面积达到7050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问题。

双流新校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一座已竣工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校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把望江、华西两个老校区建设成为安全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绿树成荫,文化科技氛围浓郁的一流校园。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700万余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

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校按照“整合、共享、开放、服务”的方针,初步建成了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和虚拟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及资源共享体系和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及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

四川大学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2016)

四川大学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2016)

四川大学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2016)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入落实高校信息公开清单做好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16〕74号)要求,我校对上一年度(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本年度报告。

全文共包括信息公开工作概述,主动公开情况,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情况,对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因学校信息公开工作遭到举报的情况,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七部分内容。

一、信息公开工作概述2016年,为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奋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学校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重要途径,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本年度学校重点推进了信息公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工作。

借助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公开载体和路径,扩大信息公开广度和深度。

(一)高举双创旗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做好建校120周年相关活动的信息公开工作。

2016年是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

依托学校主页、校庆网等全媒体平台开展“百廿川大写春秋——建校120周年院系风采巡礼”展播活动,全方位集中展示各院系各学科的办学历程、办学特色、标志性成果、近年来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

以校庆专题网站为主要平台,联合学校主页、新闻网、校报、电视台等平台一起,对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及前期重要活动实行全方位动态报道。

大力营造浓厚的120周年校庆氛围,大力宣传弘扬川大文化与川大精神。

充分利用“大川”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校庆资讯。

重点打造“川大120周年”“迎校庆”等栏目,推出各类关于川大校史、文化、美景、情怀、校庆动态等各方面微作品、微报道,在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朋友圈内圈外营造了浓厚的校庆文化氛围。

其中,微博“川大120周年校庆”话题阅读量已达3382.5万,微信校庆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已达93.07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致力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更应当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四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 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