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教程文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分析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问题;能够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副插图,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两个人同时拉一根绳子,绳子不动?2. 学习新知(30分钟)2.1 动手实验:力的传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人。
让其中两人站立,其他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手拉着前后两个人的衣角。
其中两位站立的同学同时用力朝外拉,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实验操作步骤: 1. 分组,两人站立,其他四人围成圆圈。
2. 两名站立的同学同时向外用力拉。
3. 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传递和作用反作用力的存在。
2.2 动手实验:力的平衡让学生找来一副天平,将天平两边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力的平衡?什么是力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1. 将天平平稳放置在桌子上。
2. 在左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500g的物体,在右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200g的物体。
3. 观察天平指针的位置,思考为什么天平没有倾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3 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和表示。
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图示或文字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4 观察力的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点和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性质之间的联系。
3. 拓展应用(15分钟)3.1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一种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衡条件,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第一章:力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掌握力的单位,即牛顿(N)。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接触力(如推、拉、挤、压等)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等)。
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力的单位。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抛球,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总结:讲解力的单位,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能够区分外力和内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形状改变(如拉伸、压缩等)和运动状态改变(如加速、减速等)。
外力和内力:外力是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内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利用实例,让学生区分外力和内力。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拉伸弹簧,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外力和内力的应用。
总结:让学生理解外力和内力的区别。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区分外力和内力的应用。
第三章:力的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校零、测量范围、读数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讲解和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基本性质。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
2. 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个。
3. 绳子、挂钩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水桶,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演示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6.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有关力的题目。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相互性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并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力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力的特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5. 讲解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力的知识?七、作业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有:提书包、推车、拉窗帘等。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力的概念1.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3 力的作用效果1.4 重力1.5 摩擦力1.6 弹力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探究力的概念5.3 互动讨论5.4 力的作用效果演示5.5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讲解5.6 课堂练习5.7 小结六、板书设计6.1 力的概念6.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6.3 力的作用效果6.4 重力6.5 摩擦力6.6 弹力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学习反馈九、拓展及延伸9.1 力的应用实例9.2 力与能量的关系9.3 力的测量工具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区分重力、摩擦力、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2机械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初二物理力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试验探究,了解转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掌握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试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学问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学问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试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试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试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试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试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生疏,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当增大,有害的摩擦应当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整)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整体设计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
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
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6.1 力》教案 八年级全一册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设计课题 6.1 力课时1课时设计者课型新授课设计时间学习分析1.课程要求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教材解读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来说,学生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去亲自体验,去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3.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浅显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应注重基础联系生活。
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学习材料,便于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并分析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经历归纳概念的过程,了解力的概念。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达成评价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教师:弹簧测力计、矿泉水瓶、橡皮泥、橡皮筋、皮球、溜冰鞋、玩具小车、磁铁、铁架台、激光笔、平面镜等学生:预习学案(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活动一:拉开拉力器【学生活动】让两个学生上来拉拉力器,将其拉开。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力的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需要以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学会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对力学有一个基础的理解,并能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定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区分推、拉、压、支持等不同的力及其作用效果。
3、学会测量力的大小,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4、能够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物理思维。
三、教学内容安排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a. 什么是力?力的定义及分类。
b. 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变等。
2、力的测量及测力计的使用 a. 力的测量方法,如重量、拉力、压力等。
b.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生活中的应用 a. 物体在重力下的运动及平衡。
b. 生活中的摩擦力及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c.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物理思维。
四、教学方法选择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2、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测力计,加深对力测量的理解。
3、问题引导,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物理思维。
五、教学步骤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新课学习:结合实验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实验,让他们亲手操作测力计,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力测量的理解。
4、问题引导: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推桌子,感受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拉力传感器,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正确。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正确。
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布置作业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力的示意图这一重点知识将力的三要素用图像直观的表达出来,那么课下请同学们画出教材中人推墙的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教学课题
力
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2-5页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课本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概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中归纳出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力的物理图景
同学们众说纷纭。
学生进行实验思考
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表现不过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学生用简单的例子,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体会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影响。
请同学上讲台画里的示意图,巩固重点知识点内容。
(三)情感层面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好奇心强,表现欲较强,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实验以及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来引起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示力;
2、了解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板书】三、力的示意图
师:理解了力的概念,并且学习了力的三要素,怎么将力用一个简单的图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到讲台,画人沿水平方向拉木箱时,拉力的示意图。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同学们一起鼓掌,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两只手的感受。引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复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概念,而后老师播放事先录好的人推墙,人向后退实验视频,引发同学们的猜想:施力物体同时也可能是受力物体。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播放实验视频,人推人,两人均受到力的作用而向后退,从而验证猜想正确,并得出结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请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例子表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通过同学们举出的各种实例,我们发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那么现在我们回到一开始老师给大家留的思考题,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重新回顾高尔夫球的运动从静止到运动,手投粉笔使粉笔从静止到运动。
师:手推小车,观察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的改变。
师:观察这些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课教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看到了这些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些作用效果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教学器材
1、实验仪器:气球、弹簧、橡皮泥、小车、橡皮筋若干、直尺若干
2、多媒体:PPT、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
法
手
段
备注
【新课引入】
老师在PPT上放打高尔夫球、火箭发射的图片,向同学们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高尔夫球飞了出去呢?拔河的时候怎样战胜对方呢?火箭是怎样飞上天的呢?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总结了,是高尔夫球杆对高尔夫球的击打力让球飞了出去;火箭喷出的气体产生巨大的反冲力令火箭飞了出去。
师: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力?哪个受力?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
指导学生用手捏橡皮泥、拉弹簧、弯曲刻度尺,观察这些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
师:我们打开门时,应向哪个方向用力?拉哪个位置比较省力?力大了容易开,还是力小了容易开?
请三名学生体验打开教室门。
师:我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受到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习惯上把这三方面称作力的三要素。
【板书】二、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新课教学】——力的示意图
师:刚刚我们讲的力的三要素比较抽象,怎样才能直观的把它们表示出来。
力的学习是本学期物理学习内容的基础,对以后运动与力、压强等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首次开始接触力学,并不会觉得太困难,但同学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错误的“经验”,导致仍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二)能力层面
八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了很多有关力学的现象,例子多,知识点就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但是由于力是将知识点从生活中抽象成具体的概念,要正确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师:力在生活无处不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
板书:§12.4 力
【新课教学】——力的概念
【板书】力的概念
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
师: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引入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入实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