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共37页
资格证-小学科目二数学学科教学设计1(考情分析、题型详解、实战演练)-37页

真题展示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 于“ 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 10 分) 2 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 10 分) (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 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20 分)
2019年上半年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三问: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活动方案) 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设计新授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 新授 三 巩固练习 四 小结 五 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 问题导入 故事导入 视频导入 活动(游戏)导入
分类思 想
什么是类比思想?
答: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 性
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第二问: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点
教 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方法+能力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体验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方法:
02
题型详解
第一问: 如:课标/数学思想/小学数学知识
2014下 2015 2015 上下
课标 运算能 四基 力
2016上
2016 2017上 下
2017 下
四基
2018上
2018 2019上 下
教学的 基本要 求
2019下
小学 数学 知识
数学 思想
估算与 精算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2、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再现生活经验 (2)观察活动(图形形状、大小、位置) (3)操作活动(如折一折、剪一剪、画一
画、拼一拼、比一比等) (4)想象活动(如由图形想象事物的形状
,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几何图形) (5)创作活动(利用想象,或对称、平移
和旋转来设计图案等)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第十八页,共37页
例6下面是一组立方块: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案
第十九页,共37页
2、测量的目标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
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 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 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四页,共37页
8.1.2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 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 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五页,共37页
(一)1~3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标准目标
《标准》对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基 本要求
《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学情分析: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对物体孰大孰小的感受及容器内装水多与少的体验有一定的基础和理解,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点,也为后面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点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2、思维与方法: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以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
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教具学具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两个不同大小的红薯、苹果、番茄、量筒、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1.谈话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乌鸦还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喝水问题呢!你们想知道乌鸦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童话故事中也有数学问题,这个故事的表现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
二是这个故事用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是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为下一步学习作了铺垫)二、提出问题,理解体积的含义1.提出问题(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很多小石子?(设计意图:联系故事情境和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生活语言叙述事件表象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2.实践操作,感受“空间”。
(1)杯中有物,然后往里倒水,初步感受“空间”倒水前问:能倒吗?为什么?倒水一半时问:还能到吗?为什么?倒满三分之二时再问:还能到吗?为什么?倒满时问:还能到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概念中往往都包含相关键词。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36、37页及练习题。
【教材分析】《复式统计表》是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复式统计表。
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分男女调查学生喜欢的活动的情境,要求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复式统计表包括了几个单式统计表的全部内容,更加便于分析和比较各个数据,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所以复式统计表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后面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垫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五 2~5的乘法口诀:需要几个轮子》 公开课教学设计_3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需要几个轮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6页、37页)二、教学目标1、知道3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3的乘法口诀。
2、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三、教材分析“需要几个轮子”的内容是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有编口诀的经验,但在日常生活中数数,5个5个数和2个2个数较为常见,3个3个地数比较少,学生会对3的乘法口诀感觉较难记,因此教材特别强调了“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要求熟练记三的乘法口诀。
教材由沿用了之前5和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继续学习新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通过观察直观的三轮车进行分析,自主发现3的乘法算式并编写3的乘法口诀。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乘法口诀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口诀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用好教材,提升学生数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地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连贯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10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5人。
年龄结构比较正常,男女生比例较均衡。
但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自律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上课好动。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5和2的乘法,在此基础上,来学习3的乘法口诀有顺延,难度不会很大。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写出3的乘法并编制口诀。
在记住口诀方面学生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借用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进行对比类推的方法记忆。
教学点人数较少在氛围是短板,在个别关注上却是有优势的,本班学生只有10人,我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时刻关注个体,本班的学生(彭家欣)虽然天生有点口吃,为了鼓励他,让他不自卑,我时常让他当火车头,带着火车溜溜地开。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名师教案

第一课时加法安兴镇许垓小学应后龙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本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中国湿地保护动物种类”的主题图,为学习计算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学生利用统计表主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在自主探究、对话交流中,明晰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通过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自主探求中,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通过学习活动,受到环保教育,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加法》名师课件、《加法》课时作业。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小调查:通过喜欢的方式了解有关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知识。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设计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一),对整百数加整百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我来考一下,大家对上面知识的掌握情况:1.复习导入(1)笔算550+380=师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3)引入新课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加法》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资产丰富的国家。
在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珍稀的动物,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珍稀动物吗?(预设生说:金丝猴、东北虎(为了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保护区)、丹顶鹤、大熊猫(为了保护大熊猫国家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珍稀动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第 37~38 页的教学内容,第 41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多媒体。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生:算盘)显示算盘。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
无非现代人们拥有更方便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出示各种各样的计算器。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1.了解计算器多媒体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
学生:计算器。
(闪烁此选项)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学生 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
学生 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 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学生:(略)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显示计算器优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2.认识计算器(1)说一说:①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计算器,你认识上面的哪些按键,小组内说一说。
②上台给班上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器和自己认识的按键。
(2)认一认:出示计算器示意图,教师指,学生说出各部份名称。
教师适时介绍相应按键的作用。
……教师:计算器上还有不少奇怪的符号。
这些是计算器的功能键,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会用到这些功能键了。
3.探索例 1(1)初次尝试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 181+63,181-63。
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经典、值得收藏)

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36至37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况、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学情分析】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而且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家里的电视的面是长方形,饭桌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圆形……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感知方面的经验。
大部分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和游戏中都已经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就还没有了解。
所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各种的学习活动中真切地体会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上的其中一个面。
【教学设想】《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
本节课我主要以绘本情境为载体,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在绘本情境中感知“体”与“形”的关系,通过"摸、看、描"等操作活动,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观看绘本视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四个立体图形,学生逐一说名称,师板书:认识图形。
2、播放绘本视频:球大哥家的西瓜被偷了,西瓜地里留下了一串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