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阅读题解题津渡

阅读题解题津渡

阅读题解题津渡(一)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1)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

(2)审题时注意:①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②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④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3)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①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②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③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④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⑶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1、语句的含义题:①还原修辞句的本义;②揭示警策句的哲理;③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④揭示句子的双关意;2、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专题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考点阐释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一、文学类文本(一)小说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高考小说解题技巧:环境类鉴赏

高考小说解题技巧:环境类鉴赏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置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鉴赏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

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

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

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

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

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

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

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20 小说创新题之文本特征探究答题攻略
高考新题型典例集训
一 考题考向
1. 考题式样
1. (刘慈欣《赡养上帝(节选)》)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 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 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 (郑武文《万年桥》)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 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 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误解却有情趣。②富有诗意 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了寂静、 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 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③细腻生 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 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香雪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严 ”“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铅笔盒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 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心情。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 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 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写出两个角度即可)

小说基础知识(1)

小说基础知识(1)

小说基础知识一、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二、小说分类:(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3)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鉴赏基本知识

小说鉴赏基本知识

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如何去鉴赏一部小说呢?在小说中怎么样的鉴赏技巧才能让读者更快的掌握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欢迎阅读!小说鉴赏基本知识一、了解小说的常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了两种,主要人物也叫主人公)、情节、环境。

2.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3.典型环境:能鲜明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风貌。

4.典型形象: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代表时代中某一类人的共同特点的人物。

二、鉴赏小说的方法1、梳理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顺叙(平叙)、倒叙、插叙。

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情节的生动性是小说情节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也是读者对情节的最基本要求。

2、分析环境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3、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思想性格要从小说常见的刻画方法入手。

①、肖像描写。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第一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

捐了门槛仍不能祭祀: 脸色灰黑。

沦为乞丐后: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②、语言描写。

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的临别对话: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

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上!”水生说:“那咋成啊!”水生嫂说:“咋不成?”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是去打鬼子,打仗!”水生嫂说:“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说:“说得轻巧。

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

上有老下有小的,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没有我,我不想活了……”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1《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教学参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1《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教学参考

【题文】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的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形象的题目在小说中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概括特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的是结合环境、情节、标题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做小说阅读的技巧

做小说阅读的技巧

做小说阅读的技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

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做小说阅读的技巧吧!做小说阅读的技巧一、人物的鉴赏(一)鉴赏思路1。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另外,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2。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小说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传统手法塑造人物。

(二)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②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③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④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⑤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三)人物性格特征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其次要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佐证。

二、环境的鉴赏(一)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二)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小说鉴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小说鉴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五、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 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 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 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 他们又为她欢呼。
分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内涵?
• 伽西莫多是不幸的,在刑场上,人们投以 石块和咒骂,愤怒、憎恨、失望弥漫在伽 西莫多的心头,但这时,眼前的漂亮姑娘 不在乎他丑陋的长相,也没有因为昨晚的 抢劫而怀恨在心,她不计前嫌,从人群中 走出给他水喝,这天真的善良感动了伽西 莫多。一碗清水代表了人性的仁爱无私, 让这不幸的人感受到温暖,善良的灵魂复 苏了,一滴泪象征了人性的感动和重生。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 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 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 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 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 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 可口的。《阿甘正传》 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 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 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 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 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 墙的东西,它就在我 们的内心深处,他们 无法达到,也接触不 到,那就是希望”。 的确,正像安迪所说 的,监狱的高墙可以 束缚住我们的身体上 的自由,甚至于体制 化的东西可以束缚住 我们的精神上的自由, 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 弃。
• 一.人物的鉴赏 鉴赏方法: •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 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 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 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 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分析人物形 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 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 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 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法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鲁迅高超的文学手法之一“画眼法”,深刻地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艺术概论简答题

艺术概论简答题

(试题一)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艺术的联系表现为:一方面,一定数额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简答意境及其特征:意境是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

两者有机结合,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特征:1朦胧美2超越美3自然美。

简述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相互影响。

2。

民族艺术形式得相互影响简述主体与题材的关系:1.艺术作品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与评价,是通过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主要思想2.题材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而在艺术作品中,予以表现的社会生活。

关系:1.主体是统帅灵活的灵魂2.题材对主体有一定制约作用。

5.简述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艺术特色。

形成原因:1.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2.艺术风格风格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理,生活环境,阅历修养与艺术追求。

3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简述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1.艺术创作全过程是种离不开具体可感到的形象2.艺术创作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此艺术创作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3.艺术创作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的特点。

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围绕着客体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分为四类。

1.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

情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社会环境印记,艺术价值高的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社会生活影响力2.心理批评:从创作主体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3.文本评判:艺术作品本身是一自足的整体,其意蕴魅力需从文本中寻找,有注重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4.接受批评:强调从接受者入手研究艺术,突出了接受者的能动性、创作性。

现代文阅读 常用写作手法

现代文阅读 常用写作手法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考情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怎样区别散文和小说

怎样区别散文和小说

怎样区别散文和小说区别散文和小说的方法:一、小说和散文是人们接触比较多的文体,有很多人有时读到一些文章后搞不清楚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正是因为小说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有时才会有人搞不清楚。

那么,小说和散文到底有哪些相通和不同的地方呢? 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小说的分类就不说了,关于小说的主要特征: 1、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2、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

关于散文的主要特征:除了诗歌,小说,戏剧,其他的文章差不多都可以称为散文,这是人们广义上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大众式的理解。

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有抒情和记叙散文两类,也有人在叙事散文中又分纪实散文,与报告文学和杂文可以并列。

散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

2、紧紧围绕主题,广阔而灵活地选用生活侧面,一篇文章中可以古往今来,展开充分的联想,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3、语言优美,胜过推敲,达到一定的美学境界。

二、区别与比较区别与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人物和对话; 人物: 1、真实与虚构。

大家知道,小说和散文里面都会有人物,但不同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的即虚构的,而散文里的人物通常只会是真的,不存在虚构的问题,所以人们对散文更容易产生共鸣。

2、具体与散落。

长篇小说就不必说了,一个短篇小说至少会有1-2个人物甚至更多,一般来说也会有姓名(不排除有的短篇只用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而散文表现比较散落,与它表现情感的真实性相比较,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

而小说肯定不能这样,小说这样就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

因为小说就是要让人一读就能看到一个清清楚楚活灵活现的人站在面前,有时甚至以为就是自己,所以有些小说改成电影时总要强调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广州市协和中学粟嘉【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而小说鉴赏的着眼点正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必考的考点之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考纲的要求,就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准备从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在高三的综合测试中,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不知道在文本的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规范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3、提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紧扣主题,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复习《备考指南》P203 内容提要、P206 复习指引,梳理小说的考点,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根据已复习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完成学案上文本研读1-3。

二、导入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叙事写人,以塑造人物形象观照人生世相。

因此小说鉴赏的着眼点要摆在人物形象上,要看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方法塑造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

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历年来都是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附:近年高考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命题方式【2008广东卷】《河的第三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基本常识整理

小说基本常识整理

小说基本常识整理一、定义:小说整体上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

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生活,这是小说的基本目的。

这个社会指的是广义上的社会,所谓展现这个社会,包括展现社会背景、揭示道理等诸多狭义上的概念。

这个要表现的东西,就称作小说的主题。

小说如果没有达到反映社会的目的,就不能是一部完整的小说。

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反映客观存在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应当通过对人物外貌、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塑造人物形象直接服务于展现客观社会。

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是艺术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或某些社会关系的本质。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人对他所处的环境又具有某种能动的反作用。

2、小说的情节起着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任何故事情节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因而它也是展现人物环境的必要条件。

小说的情节具有可叙述性,但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情节部分可直接服务于展现社会,亦可通过表现人物性格间接服务于展现社会。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

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突破6 分析形象特点——分清角色角度,概括形象特征

突破6  分析形象特点——分清角色角度,概括形象特征

受伤吗?手里使用着雪亮的弯镰,脚底下布满了尖锐的刀子——割过的竹茬。割竹子
的时候,你还要提高警惕,当心附近的密林里,有豹子和狗熊窥视。“宁肯每天少割
些竹子,大伙的安全第一。生宝同志!”区委王书记严肃的脸盘和亲切的声音,总在
互助组组长梁生宝脑中萦绕着。
第2轮 语文(全国版)
返回导航
突破6 分析形象特点——分清角色角度,概括形象特征
在有万背拴拴的时候,老四问生宝:“他踩的是新竹茬?旧竹茬?” “啊呀!”生宝这才想起来了。
第2轮 语文(全国版)
返回导航
突破6 分析形象特点——分清角色角度,概括形象特征
“要弄清楚。新竹茬,三五天就长好了。旧竹茬,怕要化脓,就麻烦了。”
生宝和老四一人手里拿一把雪亮的弯镰,在傍晚时上了坡。倒霉!他们到松树底
设问方式
分析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
塑造
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人物 审题指津 题干中有“如何塑造”“哪些手法”之类的文字。
的手
①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②侧面描写:
法 分析思路 借助其他人物来对比、衬托;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衬托。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物,等。
第2轮 语文(全国版)
返回导航
突破6 分析形象特点——分清角色角度,概括形象特征
生宝背着这个约有一百九十斤的人,面对陡峭的山路,无所畏惧,一步一步艰难 地下山坡。他的脑子里出现了王老二瞎着眼睛的顽固模样。
唉,这户人入他互助组的时候,他就有点勉强。无论你怎样关照拴拴,父亲王瞎 子总怀疑他家吃了亏,见面总是念叨:“唉!宝娃!俺娃是傻傻!”好像有一肚子的 疑虑说不出口。每逢个人的情绪和共产党员的理智在他精神上冲突起来的时候,王书 记的熟悉的声音,就回到他的耳边了:“生宝同志啊!要把落后的农民领到社会主义 的路上,可得有耐心呀!这对你是个磨炼啊……”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二)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一)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一)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二)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人物的鉴赏鉴赏方法: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典例分析:①《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可见,孔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

②《药》的主人公是夏瑜还是华老栓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药》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不是夏瑜。

A.《药》描写的是群众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悲哀也是因群众的愚昧麻木引起的。

B.全篇着力刻画的是华老栓。

作者通过行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了华老栓愚昧麻木、老实本分等性格特征。

C.作者明写华老栓,暗写夏瑜。

意图是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因此,正面描写华的愚昧麻木。

对夏瑜采取侧面描写,只是反衬不觉悟的群众,更深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人民改造国民性。

二.情节的鉴赏鉴赏方法: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

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

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

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典例分析: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

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三.主题的鉴赏鉴赏方法: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典例分析: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答:“宝玉挨打”看似一件老子教训儿子的家庭小事,实则是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

贾政望子成龙,希望重整家业,而宝玉却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在外私结戏子,又与母婢金钏有说不清的嫌疑,种种不肖,使贾政大为失望,大为光火,认为宝玉这样下去必定会“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于是对宝玉大打出手。

这就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美好的进步的新生力量在抗拒着腐朽的正统保守势力。

四.环境的鉴赏鉴赏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

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

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

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

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

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

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

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例分析:①简要分析《项链》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答: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这种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是制约玛蒂尔德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又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

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智取生辰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全文近二十写到热,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等,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烦闷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刻画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性格,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手法的鉴赏鉴赏方法:①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