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必然导致人才间的激烈竞争,创新人格作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点在于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心理层面相对稳定的模式,关键是创新问题的提出和创新构想的实施。

要坚持学生主体、思维开放、创造价值、健全人格观念并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指导原则,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机制、传授创新方法,使大学生在创新文化生态中形成创新人格,从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标签]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工作实践中的持续竞争能力,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和外化特征
人格(Personality),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为面具、脸谱,剧中角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创新与人格密切相关。

创新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造性却是潜在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培养和塑造,使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基质,那么,他们将来的创新能力就会愈发增强,创新成果就会愈加显著。

(一)创新人格的特质内涵
1.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对独立生存的自信,是现代人才对自我生存素质的自我满意,更是对自我开辟生活道路、自主创造人生价值能力的自我判断,这正符合现代“学会生存”教育理念。

“学会生存”更多强调的是独立面对生存环境、独立迎接生活挑战、独立创造人生价值,强调独立思考、独立筹划、独立应对的能力。

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人格特征,就能在不同境况、不同人际中从容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就善于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2.不进则退的进取心
当前,不甘落后已成为低层次的追求,而恪守古训、因循成法已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没有执着追求、求知若渴、不进则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也就无所谓竞争优势,更不可能作出创造性贡献。

3.百折不挠的坚韧心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是所有创新成功者的共同特征。

著名数学家阿贝尔常这样教育学生:“坚持,先生,要坚持。

你所遇到的困难会在你前进的途中自行解决。

前进,你就可以看到光明,它将照亮你前进的道路。

”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创新人格的基石,自控自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愈挫愈奋,方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朝着创新目标不断迈进。

4.胸怀社会的责任心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任何创新都不应违背社会道义和责任。

在现代开放社会,更多的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兼容并蓄、宽容大度、扬长避短、尊重他人、学会合作、摒弃个人主义、保持健康心境,是创新人格养成的重要条件。

(二)作为创新人格的外化特征
1.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
创新的自信来源于不知疲倦的学习,而进取的最有力表现就是不断主动学习.具有创新人格的个体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求,愿意并主动学习一切新生事物,在新旧知识的融合和比较中进行知识的创造生产,在学习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原创性思维构想。

2.对环境的主动调适能力
具有创新人格的现代人深深知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工作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主动的调适能力,能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判断创新环境的变化,并以前瞻性思维与眼光作出预测,及时调整创新目标和行动方案,协调、控制创新进程,始终以满腔热忱与人合作,以充沛的精力解决问题,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困难。

3.对构想的主动践行能力
对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组织,将创新方案付诸实施,使思维中的“空中楼阁”变为“现实花园”,这是具有创新人格的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

要学以致用、好学力行,将创新理想成功践行,就必须有强烈的实践意识,与现实社会接轨,综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

要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调整。

如此,创新构想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创新价值。

二、创新人格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一词最早源于C.K.普拉海拉德和G.海
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具有标志性的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一)创新人格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心智基础
面对信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要形成一时的竞争优势容易,而要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则十分困难。

创新人格作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习惯性,坚定的自信、坚韧的毅力、开放的思维、自制的意志等都是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心智要素。

离开自信与进取,离开独立思考与自制自控,缺乏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学习和创造心态,个人持续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形成,也就无所谓竞争优势了。

(二)创新人格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基础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具有优势的竞争能力上,而竞争能力是由资源的整合能力、新知的学习能力、技术的革新能力、人际的协调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得以综合体现的,而这些能力正是创新人格的外化。

创新人格不仅仅意味着思维的质疑性、独立性、原创性,还意味着行为的有恒性、敢为性、灵活性和自律性。

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在追求创新目标上的有恒性、在实施创新构想上的敢为性、在克服创新困难上的灵活性和在控制创新行为上的自律性,都为其提升竞争能力、凸现竞争优势,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点,在于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心理层面相对稳定的模式,关键是创新问题的提出和创新构想的实施。

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机制的形成、创新方法的传授,应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主要途径。

(一)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的创新氛围,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态,其表达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常会以教风、学风、管理作风等多种形式浸润、影响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从而构成独特的价值层面的内化力量。

文化生态对于受教育者的创新人格成长、创新素质提升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

1.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态
在课程设置上,应紧跟时代脚步,及时更新落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及时反映市场脉搏,鼓励在内容上“吹毛求疵”;在教学手段上,应大力提倡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成绩评价上应明确创新为第
一标准和首要目标,只会死记硬背的人应成为市场的淘汰者,在课外实践中,应着力鼓励个性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科学创新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活动组织上,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形成以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自治自学系统。

2.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
自信是实现创新理想的信念之源,自强是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挫折感,坚持自强、克服自卑感,应是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第一课。

应通过成功报告、特长自荐、能力认证、素质测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扬起创新自信的风帆,树立创业自强的雄心。

3.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
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是市场经济赋予的时代内容。

要想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发展,在校时就必须学会在竞争环境中拼搏,不断激发学生锐意进取,不断激励学生比学赶超,使每一个学生在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创新,学会超越自我、扬长避短、追赶先进。

4.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
大学生具有的创新人格还应突出体现在旧知识的应用和新知识的创造上。

既要鼓励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更要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合作,使学生学会利用团队智慧的力量,增进实际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形成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大学生形成创新人格的保证。

创新机制应包括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1.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
创新寓不开动机的支配,而兴趣是创新最好的老师。

要大胆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个人业余爱好,在课堂和课余培养学生的“质疑一探究一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学生提问奖和课程提问学分;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组建兴趣社团,并要求其走高品位、特色化、个性化之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将来为之奋斗的领域。

2.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
学生创造性的巨大潜力需要在活动中挖掘和培养。

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学习要求上,应在三个层次上有实效:要发现问题,时刻给自己要学习的提醒,时刻给自己学习后的自省;要力求智慧,不仅善于创新,而且知晓何时应该创新、何时应该借鉴,要从毫不相及的时空、人事中,能够体悟到对专业学习的启迪。

在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队伍建设上有三个方面的成效:高校领导要将创新作为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形成创新活动开展的系统指导意见和激励制度,设立教师创新指导工作量统计制度;鼓励全体教师带头营造创造性教学环境,主动担当创新活动的指导导师;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创造心理学师资队伍,研究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方案并指导培养过程,对全校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具体负责。

在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方式上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突破传统的“我组织你参加”的学生被动性接受活动方式,而采用方案征集和活动招标的学生主动参与性活动方式:突破过去的活动经费学校单一拨款的使用方式,而采用以活动价值和影响向社会筹资为主的使用方式,突破原来活动效果评价的单一专家型方式,而采用专家与社会实业家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民主结合型方式。

3.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成功转化,是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成效的体现。

高校在宏观上形成创新氛围之后,建议重点抓本科生跨学科研究、学术科技创新大赛和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三件事。

本科生跨学科研究,应像选课一般参与教授研究项目工作、担任研究助手。

麻省理工学院坚持了33年的UROP计划——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研究、什么是挫折和发现的体验,也是升华学生创新构想成果的最佳途径。

学术科技创新大赛,可以集中展示和检阅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再次创新的信心。

建立定期赛制,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成果的不断优化。

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培养质量的证明途径,更是高校为社会奉献智慧、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面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第一线,与满足实际部门需求和解决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搭建转化平台,才能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创新方法传授
爱因斯坦说过:“仅仅死记那些书本上可以翻到的东西,根本就不用上大学。

我觉得,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领。

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照搬书本。

”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列举几种创新培养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大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很多大学已经得到推广,这种方式要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发现问题,在互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要“导”,借抽象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许多个性问题中找出共性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借实际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普遍性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要“钻”,要把现成结论当成未知问题来探讨,要自主钻研,自行求证,不唯书、不唯上,亲自实践,干中求解。

2.多维思考法
人的思维总是沿着“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循环往复的。

收敛思维具有向心性,本身不需要考虑创新;发散思维具有多面性、变通性,现实教学中训练较少。

多维思考有助于训练发散思维。

多维思考可以通过可能性列举、横向比较、否定质疑、系统性优化、多学科知识综合等方法,来达到训练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3.容许错误法
学生在创新探索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

在学习、做实验和参加科研时,要允许学生失败,不要怕学生另搞一套。

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若能通过总结失败原因懂得道理,明白原理,这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这要比验证现成结论或死记硬背好得多,容许犯错误可为创新提供更多机会和活力。

4.情景探讨法
运用已有知识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和判断,是一种认识性思维。

认识性思维能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如,可采用项目小组方式,要求大家在一起谈论某个问题,并要求每人均作为组长总结一次,假设某个问题的实际场景,设想作为负责人会如何决策等。

这种方法对于活化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兴趣大有裨益。

5.特长专训法
特长专训法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对于优长生和有特殊创新才能的学生,要采用专家小组指导或个别专家单带的方式,配备专门的导师,编写专门的教案,着重强化学生的优势和专长,以培养出有特殊才能和专业素质的高精尖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