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新课讲知课件2

合集下载

《日知录》三则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日知录》三则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万卷书,首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
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
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
域志》、《音学五书》、
顾炎武
《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 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 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 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 典礼、舆地、艺文。
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 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 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 刘健警告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
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滑稽(jī) 奸佞(nì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áo)水 摭(zhí)谈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 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 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 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 “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 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骚乱, 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 序。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 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第9课《日知录》三则 (共8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第9课《日知录》三则 (共89张PPT)
不了的罪,多大的苦你要吃,多大的罪你要受,只要你吃苦受罪,好日子就会来了。 4 、工作上的烦恼,不要带回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带回来会平添更多烦恼。 5 、乐观,是达到成功之路的信心;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15 、机遇是难求的,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把握好现有的机会,努力进取,那么你将会得到不菲的收获。 6 、作业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将平时考试当高考,高考考试当平时。 19 、自我反省,做自己的老师。 2 、面对人生的烦恼与挫折,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一切。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笑一笑,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10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年轻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
有时连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别浮躁,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 乱了方寸,去做无聊的事,白白浪费时间。
5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 、低调是永恒的美德,缺心眼的话就要学会沉默。 7 、如果真的想活得悠闲,那么,为何不学着让自己释放心灵的重负,学着忘却,忘记那些无碍于个人原则的得失;无关大局的磕磕碰碰;无伤 大雅的前嫌旧隙呢?学会让自己时时都轻装上阵,潇洒前行! 7 、顶天立地的铮铮男儿,有着坚韧不拔的气质,忠诚和保卫国家,忠于和保护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跟着党走,一心一意;始终保持自信的战斗力,坚决果断,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要抗在自己的肩上;无怨无悔 ,自强不息,为国分忧,为民尽力,“一日为兵,终日为兵”。 2 、面对人生的烦恼与挫折,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一切。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笑一笑,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10 、如果你被幸运之神遗忘,请不要悲伤,相信阳光总会有一天会照耀在你的身上。 12 、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 20 、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唯有面对困难或危险,才会激起更高一程的决心和勇气。

《日知录》三则 亢文强课件

《日知录》三则  亢文强课件

合作探究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 是什么?(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4分) 2、《著书之难》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4、作者为什么感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 也!” ?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 件是什么?(用原文关键语句作答)(4分) 5、文中五处引用的话各与经世致用有何关联? (10分)
《文人之多》内容小结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指导》本课内容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 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 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 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日知录”有何含义?
书名取之于《论 语· 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 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 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 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 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 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 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2分)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作文要有益于天下的论点。(1分)
4、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强调明治乱之理、纪 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 是记录为政事迹-------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侧重于经世;(2分)

《日知录》三则PPT精选文档51页PPT

《日知录》三则PPT精选文档51页PPT
Βιβλιοθήκη 《日知录》三则PPT精选文档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 课件(30张PPT)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 课件(30张PPT)
适用的经世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明末清初
形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有感于明 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理的 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 的巨 大灾难,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钻研经 书要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在阐释古 典经义的同时,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引__用__韩__愈___之__诗__首___先_ 有力佐证了作者 “士当以器识为先”,要重实轻虚的观点;其 次能拓展文章内容,深化作者的表达主旨,增 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
之损矣。
文意概括
《文须有益于天下》:从正面立论,强调文 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 扬善行;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用。走进文本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 《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 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 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 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 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 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 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
【解析】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不平:古义,不以 为然;今义,不公平或者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 不满。C项,一号:古义,一旦称为;今义,表示次 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3-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称赞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便,实有 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 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 感的偏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 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日知录》三则课件2

《日知录》三则课件2

01 02
人生哲理
通过《日知录》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珍 惜当下、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等,这些哲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智慧
阅读《日知录》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03
人生价值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包括职 业规划、家庭规划、财务规划等方面,以实现个人和家 庭的幸福和成功。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经验,包括如何与 人相处、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等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03
《日知录》的启示与 感悟
人生哲理的启示
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的传承
《日知录》作为一部经典之作, 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 价值观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的运用
实践指导
《日知录》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 个人修养等,这些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探讨了设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性,强 调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以实现 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故事三:关于人生的智慧
总结词:人生哲学 总结词:人生规划 总结词:人生经验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哲学,包括如何看 待生死、如何处理得失、如何面对挫折等,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二:关于生活的启示
总结词:生活态度 总结词:生活智慧 总结词:生活目标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讲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生的 影响,包括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等品质,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日知录三则》教学ppt课件

《日知录三则》教学ppt课件
10
提要钩玄析观点 壹
《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 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论证方法)?
有益之文: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道善行。
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小、 民: 从、
行,
:怪力乱神之事、
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
。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 。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同学都应有心忧 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避免“两耳不闻 窗外事”,时时处处把课本学习和社会实践联 系起来;选择专业时应考虑其实际功用。
16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 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重点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困而学之明文意
黄鲁直言: “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 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 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重点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各抒己见谈感受
联系必修课本所学, 说一说对于文章的 济世作用,哪些人 和顾炎武的《文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 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 《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 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 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 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 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 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 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千古, 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 中的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 欧阳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 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 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 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 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 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明确: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4、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 明确: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 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 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 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 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 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 《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 下来吧?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 书原则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 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 通考》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 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1、《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 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 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明确: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 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 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 今”。
2、本则论证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论证。
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 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 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 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 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 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 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 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 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 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 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 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日知录》是明末 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 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 代风貌的学术巨著。 《日知录》是顾炎武 ‚稽古有得,随时札记, 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 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 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 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 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 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 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 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 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 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 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 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 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最后,作者又 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 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 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 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 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 不可或缺的书。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 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 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 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 故啊。
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 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 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 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 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 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 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 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 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 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 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滑稽(jī)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 ng) 衣裾(jū)
摭(zhí )谈
剿(chāo)袭
第一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 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 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 篇,多一篇之损矣。
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 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 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 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 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 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 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 及百姓。
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 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至 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 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 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 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
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 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为喻, 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 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 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 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 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 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 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 地步,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 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 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 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 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 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 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 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顾炎武(1613—1682),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 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 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 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 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 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 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 渊博,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 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 经世为一。

第三则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 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 贵,经训乃菑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 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 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 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 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 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静 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 《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 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 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 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 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 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 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 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