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与古代化学思想略析
道教中不可不知的丹道学
道教中不可不知的丹道学内丹学和外丹学其实都源自先秦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然而战国以后神仙家又融入道家,由方仙道而黄老道,到汉末才流入道教。
这就是说,历史上仙学本杂有诸多巫术和各种养生方技,并不仅有丹道一途。
魏伯阳的《参同契》传三元丹法之秘,葛洪则擅长地元灵丹,又独望成就天元神丹,至唐末吕洞宾才大力倡导人元大丹之学。
现如今仙学大都又叫丹道学,包括内丹学和外丹学。
地元灵丹和天元神丹属于外丹学,内丹学实为人元大丹之学。
外丹学为身外的物质化学,内丹学为身内的人体化学,人体内部精气神的炼丹修持法门均称之为内丹学。
天元神丹窃以为就是一种心灵转化物质的实验,天元、地元虽称外丹,但和人元之内丹相通。
古来仙家相传有“内丹成,外丹就”的话,换言之就是“内丹不成,外丹难就”。
地元灵丹除去“黄白术”的药金、药银可作修丹之资斧以外,炼出的丹药多有剧毒,如非修成内丹的特异体质之人,据称须借以杀三尸虫脱胎换骨之外,普通人服之必然丧命,又何谈长生不老,想必这也是那些想借仙丹长生不死而失败的原因!至于天元神丹,乃是佛教所谓“心能转物”之大神通,若非以人元大丹开发出人体之生命潜能和心灵潜能,岂能采天地日月之灵气凝为神丹!据说由地元上接天元,必须先以地元炉火之金华筑为神室,此步功夫要七七四十九日凝神不动以采金华,至于进一步采宇宙虚空中之阴阳精华聚于神室而无中生有炼成白雪神符,更需要人元大丹成就之仙人才可为之。
而且此术在世间仍有传授,直至清代朝廷中亦未绝炉火之事。
地元炉火除了能将费金属转化为贵金属的冶金化学实验外,还用以铸造神室,上接天元,继而以天元功夫釆日月之精华,用天然水火锻于神室之中,九转数足,化成白雪,再加三年炼化,转化为神符,即为天元神丹。
人元大丹功成,方可图天元之事。
天元神丹是一种凝聚态的道,服之立即可以与道合真,连衣服、用具也同人体一起气化,化形为仙。
相传黄帝鼎湖跨龙白日升天,许旌阳服了之后白日飞升,刘安服后鸡犬升仙。
现如今我们无法究其实,只能看作是丹道学中古仙留下的佚闻而已。
从道教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
社科纵横
从道教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
郭 萍
( 郑州铁路 职业技 术学院,河南 郑州 4 5 0 0 5 2 )
【 摘 要】 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 3推古代科学,尤其是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在很长时期的 - "
发展 都是与道教的发展联 系在 一起 的 ,道教对 中国古代化 学产 生了重要 影响 ,我们应继 续应 用道教 中的积极思 想推 动现 代 中 国化 学的发展 。
一
有 一 定 的 解 。
,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在唐代 , 炼丹术由于统治者们 的推崇 , 发展 到全盛 时期 。 许多炼丹著作有 了更实际的内容。 比如 ,唐宋道士就在总结 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 ,用 丹砂 、水银 等物炼 丹时 ,制出一批 中 成药 。这 时中国炼丹术 也传 往阿拉伯国家 ,促进了阿拉伯炼 金术 的发展 。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人欧洲 , 几经演化发展 , 终于形成 了现代科学 的重要 门类—化 学 。 需要说明 的是 ,中国古代炼丹家虽然没有研制 } H 长生不 老的金丹 , 但通 过炼丹 的实践 总结 了不 少化学方 面 的经 验 , 取得 了很多成果 , 比如 ,道 士在炼丹时 ,发现 硝 、硫 、炭混
化学的最早起源。 二、道教炼丹实践活动对 中国古代化学的孕育及推动
中国的化学诞生 于炼丹术 。炼丹术是我 国古人为求 “ 长 生 ”而炼制丹药 的方术 ,来 自于古代神仙思想与不死药 的传 说 。所谓 “ 长生仙方 ,则唯有金丹 ” ,“ 服神丹 ,令人寿无穷 已,与天地相毕 ,乘云驾龙 ,上下太清” ,“ 一粒金丹吞人 口, 始知我命不 由天” 。 历 代道 教信徒 为了追求长 寿永 生 、 得道成仙 , 他们对不 死药孜孜不倦 的追求 ,使得他们一直对炼丹术十分重视 ,并 且进行 了不计其数 的炼丹活动 ,这为炼丹术提供 了长足 的发 展 ,对 中国古代化 学的发展产 生 了重要 贡献。据史 书记载 , 秦穆公 的女婿 萧史就 曾在 宫中炼丹 ,他 曾经炼成 “ 飞雪 丹” 给秦穆公 的女儿擦 在脸上 ( 实 际上是炼 成 的铅 粉 ) 。他也 许 可 以算是最早 的化学家。 汉代是炼丹兴起的时期 ,虽然没有炼出真金 ,却也制成 了多种貌似 黄银和 白银 的假金。更发 现了许多种化 学反应 , 最 主要 是铅 、汞 、硫 、砷 等之 间的反应 ,还创造 了各 种炼 丹 仪 器和提炼 药品的方 法。东汉 时期 ,大炼丹 家魏 伯阳编著了 部世界公 认的现存 最古老炼丹 书— — 《 参 同契 》 ,书中记 载 了铅 、 汞、 硫 等的化合 和分解 的知 识。( 外 国现存 的最 老 的炼金 术著作是圣 ・ 马克书稿 ,是公元十世纪的抄本 ) 。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魏晋时期 ,历来为方士们所推崇的神 丹大药就是 “ 还丹” 、 “ 金液 ” 。东晋道士葛洪 《 抱朴子 内篇 . 金 丹 》所 载 “ 金液方 ” ,所配溶液 可 以溶解 黄金。葛洪还 提到 “ 丹砂烧之 成水银 ,积变 又还成丹砂 ” 。丹砂是炼制水银的原 料 ,化学成分是硫化汞 。就是说 ,将丹砂锻烧 ,其 中所含 的 硫变成二氧化硫 , 而游离 出金属汞 ( 水银 ) o再将汞加以烧 炼 , 会生成氧化汞 ,而氧化汞加热后又可 以游离 出汞 。这个过程 实 际是 以下 的反 应 : H g S + O 2 = H g + S O 2 ,2 Hg + O 2 = 2 H g O 。说 明 这个时期炼丹家对于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道教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科技的影响道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影响摘要: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容。
道教与古代科技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对古代科技发展有多重影响和作用,而且对现代科技创新也有重大启示和作用。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很早就指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我们一般都会以为宗教很科学是对立的,日本学者中山茂就认为:“从本质上讲,宗教与科学是无关的,因此要在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其严格的法则,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
中国国学大师疑古派学者钱玄同也认为道教和科学是死敌,他说:“欲祛除妖精鬼怪,烧丹画佛的思想,当然以剿灭道教为唯一方法。
”其实宗教和科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交相互渗透的部分,我们要用辩证思想来看待问题。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科技则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
道教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曾有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包容万象的道教科学哲学思想,无疑是道教内部能够产生丰富的科技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约瑟博士有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从道教史可以看出,由于道教特殊的信仰和追求,其本身就包含着相当重要的科技内容,不少道教徒在科技领域中跋涉,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道教科学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几乎都与道教有关。
道教科学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科学领域有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天文学,乃至宇宙学,在个别领域,如原始化学领域,甚至占着主要地位;道教的内外丹术,则构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独特的篇章。
其中,道教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有重要贡献。
内丹学则在人体科学奥妙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学、脑科学,老年学、气功学等多项领域有卓著成绩。
气功、导引、存思、守一、睡功、辟谷、食疗等在身心医学、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极为独特的成就。
炼丹术中的化学
精选ppt
4
三、中国炼丹术的化学遗产
从丹砂中升炼水银。 HgS+Fe=FeS+Hg↑ HgS+Pb=PbS+Hg↑ HgS+Cu=CuS+Hg↑ 汞 又与生玄成黄红(色铅的丹氧P化b汞3O,4)或、重硫新黄返(回S成)红加色热,
丹砂。这就是“还丹”。 合 二成 者了成粉了霜疡(科之Hg圣C药l2)。和轻粉(Hg2Cl2)。
由于这两种丹药外观形态相似,又都是以丹砂、水银、盐、 矾等原料升炼而成,因而古代医士与方士常把它们混淆。
精选ppt
13
汞齐
水银可与金、银、铅、锡等形成汞齐,这一点在 炼丹实践中早就被注意到了。魏伯阳对铅汞齐有 所描述,陶弘景对汞齐说得更清楚,“水银,能 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即金、银与 汞化合形成汞齐可以用以镀金、银;《唐本草余》 则最早记载了用水银、白银、白锡形成三元汞齐 制作“银膏”用于补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补牙 合金。另外,宋人《诸家神品丹法》中有《化庚 粉法》,就是利用金汞齐制造金粉的方法:先制 成金汞齐,再加入食盐,然后蒸发掉水银,溶掉 食盐,留下来的就是粉末状的黄金。
精选ppt
26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
孙思邈(581—682),其著述以医学为主,今存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 炼丹著作多已失散,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 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 黄用锡法》一条,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 属锡制作彩色金(SnS2)的方法:雄黄(As4S4)十两, 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 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 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 开,黄色似金”
精选ppt
略谈中国古代炼丹术对金属性质的探索
略谈中国古代炼丹术对金属性质的探索摘要:通过对我国炼丹著作的分析研究,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炼丹术在我们认识金属性质、促进冶金业与合金学发展等方面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炼丹术金属冶金合金对于化学的起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中国是炼丹术最早的发源地,中国炼丹术之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此后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古代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
金丹术指的是“长生药”炼制之术,而黄白术则是指通过药物“点化”,用贱金属制取贵金属的方法。
尽管愚昧迷信的服食“金丹”,追求“长生不老”之风毒害了很多人,但是炼丹术尤其是黄白术的发展对人们认识金属、合金的性质,对冶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金属性质的初步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古代黄白术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因此,炼丹家们很早就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
1.1 对金性质的认识作为富贵的象征,黄金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对金的稳定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描述:“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
而炼丹家们则对金的性质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
如东汉时期著名的炼丹家魏伯阳,在他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中对金的性质进行如此描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
金不失其重,日月行如常。
”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也指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这都是指金的性质稳定(不败朽),即便在“猛火”中也“百炼不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质量不会减轻。
1.2 对铅性质的认识《周易参同契》对铅的性质有这样的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指的是碱性碳酸铅 (PbCO 3•Pb(OH) 2),该句话所描述的反应为碱性碳酸铅分解为氧化铅,最后在炭火中还原为金属铅,反应式如下:2PbCO 3•Pb(OH) 2△3PbO+H2O+2CO2↑“胡粉投火中”PbO+C△Pb+CO↑“色坏还为铅”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中对铅的性质是这样描述的:“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
化学史
第二组:2-1 简单评述古代金丹术的发展对化学学科的发展金丹术又称为黄白术、外丹术等。
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
当然,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金丹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
也正因为对金丹术的追求,间接促进了后来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金丹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化学的雏形。
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金丹术尝试。
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金丹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金丹术曾存在于古巴比伦,古埃及,波斯,古印度,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
古代的金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金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
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
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
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能进一步演进。
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
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这也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实验工具。
金丹家所追求的目的虽属荒诞,但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性知识,却成为化学科学的前驱。
金丹术的目的是荒诞的。
不过,历代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亲自采集矿物、药物,做了许多实验,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宝贵知识,完成了不少化学转变,也发现了一些化学现象。
因此,可以这样说,金丹术就是原始的化学,现代化学就是在这种原始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现代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对中国金丹术在化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他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金丹黄白术简介
金丹黄白术简介外丹外丹规仪丹房鼎器外丹操作用火禁忌外丹术语金丹黄白术六一泥太一天宫进退抽添出毒之法龙芽丹道「金丹黄白术」是外丹学的基本术语。
所谓「金丹」即外丹家以金石为原料烧炼成的丹药。
陈国符指出,「丹」就是丹砂,即红色之硫化銾。
而金丹指的是能够制作黄金的丹砂。
金丹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飞炼」法,这里的「飞」就是简单的升华。
由升华而得之药物即是丹药,炼制丹药的这种技术称作炼丹术;至于「黄白」指的是黄金与白银。
道教早期所谓黄金,不过是一种黄色烧炼物,道门中人将这种烧炼物等同于真的黄金,到了唐代才将真的黄金与此等黄色物区别开来,称此等黄色物为药金。
至于白银,在道教服食文化中当然也是药银了。
在语言习惯上,由于黄白术乃以黄金先于白银,所以此等技术即以黄金为龙头,称作点金术,它与炼丹术一起合称金丹术。
道教金丹派认为:金丹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最上乘的药物。
按照葛洪《抱朴子.金丹》的描述,金丹烧炼越久变化就越巧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在地下,长久不坏。
服用金丹与黄金(药金)这样的药品,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令人不老不死。
葛洪这种意见充分反映了金丹派假借外物以成仙的观念。
我国的金丹黄白术由来甚古,战国秦汉方士的神仙传说之中已经蕴涵着金丹黄白术的内容。
汉武帝时期,方士李少君敬献却老之方,言及丹砂可化为黄金,用黄金制作成器皿来饮食有益年寿,足见金丹黄白术在西汉宫廷中已经相当受到重视。
道教将古老的金丹黄白术发扬光大。
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是有名的炼丹家。
从历史的观点看,金丹黄白术曾经对古代的化学、药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服食金丹造成死亡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道教外单养生术的三性
道教外单养生术的三性外丹是道教养生术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长河中,道士们在长生理想的指引下,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们得失成败的经验成果是中国古代化学直接或间接的思想资源。
恩格斯敏锐地指出:“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
”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则更具体地提出:“(道教)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
”居于对道教外丹术重要性之认识,一些化学界、医学界、道教界学者先后对外丹作了许多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1920年,化学家王琎接连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有关道教炼丹术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论文;1933年,化学家曹元宇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中国古代金丹家的设备及方法》;20世纪60、70年代,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和相关分卷,内容涉及中国炼丹术的冶金与化学背景和生物学背景、中国炼丹术编年史、中国炼丹术的仪器、理论和贡献;1981年,中医家、炼丹家张觉人撰写了《中国炼丹术和丹药》(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该书是作者七十多年行医经验的总结,被认为是探讨“丹道医家”用药不可多得的力作;1991年,金正耀先生出版《道教与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该书部分章节对道教炼丹术与中国古代化学的关系作了独到的剖析;1992年,道教学者丁贻庄在《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初版社)第七章《道教炼丹术与古化学》中梳理了炼丹术的历史脉络,并探讨了炼丹术在制药化学发展中的作用;1993年,孟乃昌先生撰著《道教与中国炼丹术》(燕山出版社),对道教炼丹术的化学成就作了研究;1997年,陈国符先生出版《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该书是作者多年来道教炼丹术研究的结晶,陈先生通读《道藏》,文理皆长,精于考辨,他的成果被同行认为居于国际领先地位;1999年,盖建民先生在《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中专辟《金丹》一章,对道教金丹术的滥觞与发展、道教金丹术的理论和方法之脉络、道教金丹术的方法、器具和步骤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析。
从道教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
从道教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作者:郭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摘要】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学,尤其是化学。
中国古代化学在很长时期的发展都是与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对中国古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继续应用道教中的积极思想推动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
【关键词】炼丹术;中国化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佛教、儒教并称中国三大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三教格局。
它产生于东汉未年,兴盛于隋唐,明清之际趋于哀亡。
道教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
正是道教徒们对丹药的追求,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一、化学的起源——炼丹术化学家普遍认为,近代实验化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炼丹术,而欧洲炼丹术来自阿拉伯人的炼丹术。
化学,英文名Chemistry,正是源于阿拉伯炼金术Al-Kimiya。
其实阿拉伯人的炼丹术又是从中国古人“点石成金”的炼丹术衍变而成的,据考证,金液的泉州语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
据《史记》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炼金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已经相当盛行。
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曾召“天下怀协道艺之士”从事炼金活动。
而西方直到公元后一世纪才在埃及出现,约比中国晚500多年。
因此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成了化学的最早起源。
二、道教炼丹实践活动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孕育及推动中国的化学诞生于炼丹术。
炼丹术是我国古人为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来自于古代神仙思想与不死药的传说。
所谓“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一粒金丹吞入口,始知我命不由天”。
历代道教信徒为了追求长寿永生、得道成仙,他们对不死药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他们一直对炼丹术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炼丹活动,这为炼丹术提供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
王 敏-113班-2011122140-《浅谈中国化学史上的炼丹术》
浅谈中国化学史上的炼丹术系别:化学系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13班姓名:王敏学号:2011122140浅谈中国化学史上的炼丹术王敏(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113班,2011122140)[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财富和长生不老的追求欲望日益提高,于是炼丹术应运而生。
历朝历代,无数的君王和王公贵族都痴迷于长生不老仙丹的研究,但是好多人因服用仙丹而中毒甚至死亡,这无疑是荒唐而可笑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炼丹术渐渐没落,但是它确实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化学史,炼丹术,长生不老,道教,丹药[正文]引言想必大家对炼丹术都不陌生,它的兴起是一件有趣而荒唐的事情,尽显了人的内心深处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
许多方士甚至是骗子因为帝王对他们的宠信而家财万贯,而悲哀的是帝王们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得到的却是因服用丹药中毒而死亡。
那么炼丹术到底是怎样一种神秘的技术呢?1. 何为炼丹术古代道家或道教徒等以金石类矿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炼制成自以为令人长生不老而实际上有毒“丹”药的技术与方法。
炼丹术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传统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
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一般开鼎时,术士须斋戒洁顶冠披道,跪捧药炉,面南祷请大道天尊;再如入山炼,须选“开山月(三或九月)”的吉日良辰;筑坛要烧符篆,炉鼎插置宝剑古镜。
如此等等,无一不充斥了极其浓厚的迷信色彩。
2. 炼丹术的产生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
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追求长寿和永生的愿望随之产生和增强,统治阶级梦想长生不死,万世霸业的欲望则更加强烈,于是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
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1],看来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丹方之祖。
道教“外丹术”对中药学的影响
道教“外丹术”对中药学的影响历代道士们企求成仙长生,重要的途径是假借于各种外物。
他们积极地多方面地寻求有益于延年、防治疾病的各种药物,甚而开发“炼丹”“炼药”事业,甚至制造化学药物。
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心百折不回地探索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让自然万物为人类所用。
寻求不死之药,诸如齐宣王、秦始皇等的故事,都是以失败告终。
道士们求药不成便开始自己炼药,汉代道士的先锋人物李少君,“能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41],开辟了炼丹的事业,也开辟了中国化学制药的先河。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在汉武帝求长生药的号召下应运而生的。
后历代道士、道医们出于服食炼丹的需要,对本草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南朝道医陶弘景、唐代道医孙思邈都将《本草经》扩大、增补,使之成为我国药物学的精典之著;《道藏》中也存有道教专用的本草著论,据《道藏》研究专家陈国符先生考证,其中现存最早的草药图《白云仙人灵草歌》中的白云仙人即为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可见历朝历代道家道士们对药物的研究,不断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是先秦、西汉及至东汉初期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载药物365种,编撰者当为奉行道家思想的专业医药学家。
其中,南朝道医陶弘景,搜集修订扩充此书,并补著《本草经集》七卷,将药物总数扩大了一倍,达730种;唐代孟冼曾学道于孙思邈,他深入研究《本草经》撰有《食疗本草》和《补养方》;五代及宋初道士日华子撰《日华子诸家本草》,他们的这些本草著作及知识都被引用并得以保存和发展下来。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上、中、下三品分类,以及把丹砂列为一品第一药:把雄黄列为中品第一药等,都反映了受方士炼丹的影响,认为这些药物能够使人长寿不死。
这为魏晋士大夫的服石和道士的炼制金丹,提供了理论根据。
而这一部相当完善的中医药学的专著,有着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和防治方法,给了道士们炼外丹探求长生成仙以精神上的信心。
两晋之际的葛洪,尤其重视医药的作用。
他既是道教理论家,又是著名的医药专家,在其专论长生成仙的《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就把医药的防病疗疾功能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中国古代的金丹术为什么没有进一步演进成近代的化学科学
道教金丹术作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原始形式, 曾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
在东方, 金丹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 在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是, 近代化学却未能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产生, 道教金丹术最终未能衍化出中国的近代化学。
这一冷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深思。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 包括外丹和内丹。
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 也称外丹黄白术, 从内容上分为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
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它药物相配合, 置于炉鼎之中。
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 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
中国金丹术源远流长, 可一直上溯到战国时出现的寻找所谓“不死药”,秦始皇也曾使人“求仙人不死之药”。
汉武帝时, 规模更为宏大, 并从秦代方士仅限于“找”开始转变为“炼”丹的活动, 从此中国金丹术就正式形成了。
道教创兴后,原始金丹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 道教金丹术在隋唐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
宋元时期金丹术虽还有一定的持续发展, 但随着炼丹、制金的不断失败, 外丹黄白术在社会上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 已开始逐步衰微, 明清时外丹黄白术便渐渐消亡。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炼丹、制金实践活动中, 道教金丹家认识并掌握了许多化学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设计、制造了为数众多、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和器具, 积累了大量的化学事实材料和经验知识, 有过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中国古代化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便凝聚了道教金丹家的杰出贡献。
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近代化学没能在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中国大地上诞生, 道教金丹术最终未能衍化出中国的近代化学。
究其原因来说,既有复杂的外部社会历史背景, 也有中国道教金丹术本身的内在原因。
王船山对道教的研究略析
王船山對道教的研究略析学术界對船山先生王夫之的研究现在已经相当深入,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其哲学(包括易学)、文学(尤其是诗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佛学等各个方面,成果十分丰硕。
相對而言,关于其道教思想方面的研究要单薄一些,现有的成果不是很多,无论从研究者还是涉及面来看,其规模都非常有限,还有向纵深发展的必要。
故笔者不揣谫陋,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再稍加梳理,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和同仁。
一首先来了解一下船山诗文著述中有关道教方面的材料。
这方面比较集中的材料有《愚鼓词》和《楚辞通释》的《远游篇》释,它们都与道教内丹修炼有关。
这早已为一些学者所注意,譬如“文革”前,高观如先生曾撰《关于王船山的(愚鼓词)》一文,这是一篇较早涉及这一主题的文章。
1974年台湾萧天石先生所著《道海玄微》问世(自由出版社1974年版),其卷四《王船山别传之学(丹道与禅道)》,着重揭橥船山先生的丹道,指出:“其于功夫炼养,则大有得于道家(此指道教)之丹宗,亦即金丹宗与真宗,观其屈原《远游赋》一注,及其前后《愚鼓乐》,即可证其已得王子乔一派丹法,而证人于庄子所谓‘博大真人’之域矣。
”还说:“先生之屈原《远游赋注释》,实为千古第一注,历来解家,可观者十数家,而实以船山注本为不二真诠,堪称得上二千余年来屈原第一知己。
”其后,我国著名内丹学家王沐先生撰《析王船山(楚辞通释?远游)》长文,专门對《楚辞通释?远游》所述丹法进行推衍;而吴立民先生则就《愚鼓词》加以疏释,其《愚鼓词注释》署名“吴明”,连载于《船山学报》1986至1988的每年第1、2期上;徐荪铭先生亦撰有《王夫之(愚鼓词)中的哲学思想》、《船山佛道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等文章。
吴、徐二人还一起合著了《船山佛道思想研究》,该书创获颇多,是近年来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愚鼓词》末还附有和青原药地大师《十二时歌》一首,對其性质,学界的看法有些歧异,萧天石先生认为它属禅宗功夫,他说:“于功夫,则深于禅宗,观其具有甚深作略之《十二时歌》,即可证其为直透三关过来人,可与我佛如来不二。
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
《道藏》研究
盖建民,1964年生,国家“985工程”四川I大学宗教・哲学-9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
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子路,1987年生,西 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 陈国符先生(1914--2000年),江苏常熟人,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是我国著 名的纤维素化学家、教育家,亦是道教研究领域蜚声中外的权威学者,在道教研究的诸多方面作 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先生虽然没有专门招收过道教方向的研究生,但其学术成果和思想却影 响了中国乃至世界道教学界的几代学人。今值陈国符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试总结先生在道教 研究上的学术贡献,并草撰先生学术年谱,以为纪念。
①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材料的研究法》,原载《化学通报》1979年第6期,原稿曾于1977年11 月在北京举行的化学史审稿会议上,报告,后略加增订;收录《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第3—4页。 ②《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注释[一],见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下册附录五,第429页。 ③陈国符撰,陈耀庭整理《陈国符先生书函一件》,《上海道教》2002年第3期,第1页;另见《陈国符道藏
①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页。下引此书仅注明页码。 ②陈国符:《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56・
万方数据
陈国符先生学术年谱◎ 法经诀出世朝代考》(原载《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先生运用 各种方法,对大量外丹黄白术经诀出世时代一一作出考证,成就斐然。 陈国符先生在文献考据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道教历史。除了在道教炼丹史上的研究 外,先生在道教宗派史、音乐史上的成就最大。就宗派史而言,先生在《道藏笱记》中便撰写 《道教诸宗》一条,讨论了历史上道教各宗派的演变概况;又撰《楼观考》一条,绘制《楼观道 士传授表》,大致勾勒出楼观道的历史;在《天师道与巫觋有关》与《天师道与茅山宗》两条 中,考察了天师道上承巫觋文化、下启茅山宗的历史渊源;在《帛和与帛家道》一条,“疑郑 君、葛洪皆奉帛家道”(第277页)。这些工作为深入研究道教宗派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先生完成《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道藏源流考》附录四)一文,是为陈寅恪先生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后天师道史研究的又一篇重要论文。其后,陈国符先生又撰《说周易参 同契与内丹外丹》(《天津大学学报》1957年第6期,收入《道藏源流考》附录六)一文,对内丹术 及内丹道派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先生据《罗浮山志》,指出隋代青霞子苏玄朗于罗浮山著《旨道篇》 后,“盖自此始有内丹之称,而葛洪之金丹,乃称外丹。内丹书籍,行文隐秘,疑亦始自青霞子。” (第438页)又讨论了历代内丹家推崇《周易参同契》的概况,认为:“盖晋南北朝金丹(外丹)术 皆不用《周易参同契》。至唐代,推崇《周易参同契》为内丹要籍。”(第445页)先生更进一步研究 了内丹派南宗、北宗的传授及特点,并对内丹常用名词之意义作出考释。陈先生此篇文章在道教学术 史上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开创了道教内外丹关系研究的先河,其中主要观点如指出:“内丹所用名词, 往往与外丹相同,而意义迥然别”(第474页),其中不少论点对后来的道教研究富有启迪意义,例如 文末“房中术名词与内外丹亦相同,见《道枢》卷三《容成篇》。又阴丹指房中术。”(第452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国符先生注意到一个现象,道教南北宗道士的著作都讲内丹术,“但也有例外, 如南宗道士白玉蟾传授彭耜受的《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却讲外丹术。”① 陈国符先生虽然没有专门就白玉蟾南宗作专门的研究,但他在1953年完稿的《中国外丹黄 白术考论略稿》中,曾就南宗道士的著述有过简要勾勒,②尤其是《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 一文中,曾就张伯端《悟真篇》注疏文献以及王庆升、王道渊等南宗后学文献、南宗传授系统 做过简要考察,绘制了《南宗传授简表》,可谓继刘鉴泉之后从学术角度对南宗传法谱系进行探 讨的一大尝试。陈国符将南宗传法谱系勾勒为刘玄英(海蟾子)一张伯端(紫阳真人)_石泰 (杏林)_薛道光(紫贤)_陈楠(翠虚)叶白玉蟾(紫清),自白玉蟾下传两支,一为彭耜 (鹤林)_萧了真,二为王金蟾一李道纯(清庵、莹蟾子)叶苗太素(实庵)_+王志道(诚 庵),较以往学界对南宗谱系的追溯,仅停留于白玉蟾以下一传弟子或者二传弟子有较大推进。 这是继刘咸忻之后,对南宗文献和谱系的探讨,早于日本学者后来的研究,例如今井宇三朗和日 本学者宫川尚志的研究,为学术界后来进一步探讨金丹派南宗谱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 陈国符先生在道教音乐史研究上亦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一生中对道教音乐都有着深厚的感 情,认为“江南道教大法事与音乐为我国文化之精华,亦为人类文化之精华,实在比亨德尔之 弥撒优美与复杂得多,此决非虚夸之言”。③先生早年撰有《道乐考略稿》(《道藏源流考》附 录三),述及东晋以来道乐发展的概况。1981年,又撰《明清道教音乐考稿(I)》(原载《中华 文史论丛》1981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考明道教斋醮仪中与音乐相关之词义以及正续
从道教内外丹关系演变看道教生命哲学的特色
”⑨ 在当时的人们心中,金石是可长
咄唶令人悲。
久之物。
如何才能让人如金石一般久存呢? 比较容易
想到的办法即将金石融于己身,最易行的方法就
是 “吃”。首先出现的尝试是服食矿石,这种矿
石仅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磨成粉之类,或仅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道教研究·
从道教内外丹关系演变看道教生命哲学的特色
盖
提
菲
要:神仙的特点之一即是长生不死,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第一步即是超脱死亡,突破时间的
限制,预谋死亡即预谋自由。汉魏外丹说在长生不死的基础上,增加了飞升成仙的追求,世界自此二
分,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到达仙界。但仙界依然有秩序、有级别,此处则又落入不自由的境界。至唐
宋内丹学的兴起,以 “性命双修”为宗旨,以 “与道合真”为最终目标,达到 “无待”的绝对自由。
从普通方术到外丹再到内丹,是对生命自由追求的上升过程。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内丹术是外丹术的
延伸与升华。
盖菲,哲学博士,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
主题词:长生
毋死
飞升
得道
一、突破时间:长生不死
对长寿的追求,可谓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
作也只是混合几种矿石、或水煮食用而已。服石
之后出现的尝试是服金,这几乎可以说是早期的
外丹术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少君言于
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
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
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
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
’于是天子始
道家仙丹的介绍
道家仙丹的介绍虽然道家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家仙丹的介绍。
道家仙丹将多种化学原料,放入丹炉等容器内,再经高温处理,最后提炼成的混合物。
据称,道士用此法炼制仙药,服用后可羽化成仙。
故,此物,名为仙丹。
道家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两千年。
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擎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
虽然道家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一样,在东方,道家外丹黄白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在北宋时期率先应用于战争之中。
而道家外丹黄白术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国古代化学思想史上则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有关道家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代化学思想的贡献,可参阅今人盖建民著《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等相关书籍。
将多种化学原料,放入丹炉等容器内,再经高温处理,最后提炼成的混合物。
据称,道士用此法炼制仙药,服用后可羽化成仙。
故,此物,名为仙丹。
道家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两千年。
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
虽然道家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一样,在东方,道家外丹黄白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在北宋时期率先应用于战争之中。
道教养生--外丹
道教养生--外丹原称炼丹术。
为避免其与内丹相混淆,改称外丹。
这是以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制取“长生不死”仙丹的一种方术。
丹砂(即硫化汞)和汞(水银)是炼丹的重要原料。
我国的外丹术最迟在秦代已经出现。
道教创立后,道士从方士手里继承了炼丹术,为制取“不死药”不断实践,却积累了不少古化学知识。
8世纪时,我国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的前驱。
汉晋南北朝是炼丹术的发展时期。
东汉末魏伯阳撰《参同契》,总结了已往的炼丹成就。
魏伯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家。
炼丹家狐丘的“九转铅丹法”是认识和实现化学上可逆反应的创举。
“炼石胆取精华法”比8世纪阿拉们国家制取硫酸要早五六百年。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水法炼丹中金属间的置换现象、砷化合物中提炼单质砷的方法。
比西方国家一致公认的最早发明家13世纪的日耳曼炼金家马格鲁斯要早九百年。
南北朝时,不少皇室大臣向往服金丹以致长生。
后海鸥梁道士陶弘景,特别重视总结金石类药物的产地、形质、分类、用途及疗效,是其运用,烁丹术成就于医药学的表现。
制药化学也随着炼丹术的发展而临床应用。
葛洪曾用雄黄解毒;盐水引吐、清洗疮口。
陶弘景则在医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化学制药的方法。
炼丹术在唐代达到极盛。
皇室崇信金丹,虽有太宗、宪宗、大臣李道古等服丹致死,但仍盛传不衰。
郑思远撰《真元妙道要略》记录了炼丹时发生的烧手、灼面,甚至引起丹房着火的现象,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药的发明是与炼丹化学密切相关的事实。
宋代是炼丹术衰弱时期。
以服食为目的的外丹术已很少人问津,只有黄白术还在继续,炼丹工具还有很大改进。
如《感气十六转金丹》、《丹房须知》等书。
宋以后,炼丹术全面衰落,其知识技术被医药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医丹药的发展。
至清康熙五十七年有师成子著《灵药秘方》,集丹方三十个,是道教晚期的珍贵医著。
现传中医丹药的炼制有升、降、烧三种,丹药的组成有硫化汞、氯化汞、氧化汞三类,皆由炼丹遗法衍化而来,并长期成为中医外科主药。
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
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摘要:本文认为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既发明了“阳燧取火法”,火焰鉴别元素法,同时也继承了道教修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合理思想內核。
在上清派道士那里,炼丹术乃是达道的舟筏和桥梁,最终服务于他们的宗教目的。
关键词: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中国古代科技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把道教的思想体系概括为哲学、宗教和原始科技的结合体。
他认为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并且“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通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1]。
在谈论道教与科技的关系时,道教炼丹术尤为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道教炼丹术曾经对古代冶金、化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然而,一部道教史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古代科技史,也不是思想史资源和科技史资源的简单相加。
因此,厘清这两者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科技和道教思想体系的内涵。
道教上清派是道教一个重要派别,其炼丹术在道教史上独树一帜。
道教上清炼丹术与参同契一系的古炼丹术迥然不同:既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也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具有理旨淡薄、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对道教上清炼丹术的研究不仅助于进一步揭示参同契一系以外的古代炼丹术的真实面目,同时有助于追溯道教思想发展史的脉络,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以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为个案,详细考察并分析其在科技史和思想史两个层面的深层意义。
二炼丹术虽然不是道教上清派的主流修炼法术,但在上清派的历史上却值得一书。
首先,上清派中不乏伟大的炼丹家,如: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就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的炼丹家。
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
为了炼好丹,他甚至一度改服易氏,隐身于深山旷野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与古代化学思想略析 盖建民[摘要]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金丹理论思想,巩固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元素组成与性质的认识,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形式;同时也以思辨的形式抽象概括了物质性质变化之规律。
尽管在道教金丹理论中不乏臆测成份乃至神秘主义的种种谬见,但这些金丹思想无疑可视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物质组成论、物质结构论和物质反应论的原始形态。
[关键词]道教;外丹黄白术;阴阳五行说;道家哲学思想;万物自然嬗变论中图分类号:B95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12—0112—06 作者简介:盖建民,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
福建厦门 361005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包括外丹黄白术和内丹术。
道教金丹理论是道教徒从事金丹活动的思想依据、思想方法。
隋唐至北宋时期,道教外丹黄白术发展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外丹黄白术著作,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与方法日臻完善;与此同时,道教内丹炼养也逐步兴盛,内外丹合修逐渐成为道徒修仙证真的一条主要途径和手段。
外丹黄白术从内容上分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
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它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
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
道教丹家从事炼丹作金活动有其特有的金丹理论思想和方法。
道教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烧金实验中逐步形成一整套以阴阳五行说等道教哲学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金丹思想,就以思辨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形式。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阴阳五行说与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基础具体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
最高层次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以道论、天人观、宇宙论、阴阳五行说等为基础;其次是中间层次的,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由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
外丹黄白术是道教的一种主要修炼方术,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道教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道家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就构成了道教金丹术理论的“硬核”。
阴阳五行说即中国古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合流,在道教哲学思想体系中是被“道”统辖下的二级理论。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们对世界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也触及到各种物质形态间相互变化的规律。
因此它自然被道教金丹家奉为炼丹作金的基本指导思想,并被金丹家广泛用来解释、归纳他们在金丹实践活动中观察收集到的各种事实和现象,成为道教金丹术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道教金丹家认为,自然宇宙之中,万物各有阴阳属性;阴阳互抱相配,以阴制阳,以阳制阴,方得成大药。
金丹家认为,还丹大药的制作,必须同“子母相生、夫妇配偶之理”[1](P1275)一样符合阴阳大道。
“若解阴阳相配,即如夫唱妇随;若高下不和,用药乖谬,即何以配合”[2]。
例如,“硫黄本太阳之精,水银本太阴之气”。
因此在丹鼎中,“取阴阳之精,法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济,自无入有,以成其形”。
经过这一过程,阴阳相制,于是“阳魂死而阴魄亡,乃夫妇之合精,阴阳之顺气”,这样,硫黄和水银就能合炼成还丹。
根据阴阳相配方得成还丹大药这一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还进一步把各种炼丹原料按其“禀性”划分为阳药与阴药,“黄金、白银、雄雌黄、曾青、石硫黄皆属阳药也;阴药有七,金三石四,水银、黑铅、硝石、朴硝皆属阴药也。
”[3](P16)南宋道人吴忄吴在《丹房须知》中也首先强调炼丹之人必须掌握阴阳八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炼丹活动。
他说:“修炼之士,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阴阳、穷卦象,并节气。
”[4]因此,吴忄吴认为在结伴而行进山烧炼的三个金丹术士中,必须有一人专门“轮阴阳更变造化、卦象(来)进退水火,随其节候”[4]。
根据这一操作要求,金丹家在实际炼丹操作中就必须根据不同时间从不同方向的炉门加炭进火,金丹家据此还根据易数原理制订出了一套炼丹炉火操作的口诀。
金丹家在论及炼丹作金各种原料的性质和彼此制约关系时,他们则运用了阴阳统摄下的五行说来加以阐释。
例如唐代著名丹家陈少微在其《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砂诀》中就用五行说来比附说明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的性质:夫五石之金,各皆禀五神之阴精,合于山泽异气,结而为魄。
且铁所禀南方阴丁之精,结而成形(因赭土色赤);铜所禀东方乙阴之气,结而成魄;银禀西方辛阴之神,结精而为之质,铅锡俱禀北方壬癸之气,锡受壬精,铅禀癸气,阴终于癸,故铅所禀于阴极之精也;金则所禀于中宫阴巳之魄,性本至刚。
[5](P124)陈少微在论及“四黄”即雄黄、雌黄、砒黄和硫黄所具有变转这五种金属性质的功能时又说:四黄者雄、雌、砒、硫,其质属于中宫戊土之位,性各含阳火之毒,毒能败五藏之气。
若别制伏去其火毒,则能成易,变转五金之质……雄黄功能变铁,雌黄功能变锡,砒黄功能变铜,硫黄功能变银化汞,且四黄功亦反铁为铜,反铜为银,反银为金,转转变化。
[5](P124)总之,道教金丹家在阴阳五行说理论的指导下,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在阴(坤、雌)与阳(乾、雄)的彼此交媾、相互作用下,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他们把五行说融于炼丹作金的理论中,把五行、五方、五色、五藏等以类比方式相互对立和统一起来,并以阴阳统摄五行,再以这些对应模型外推各种物质的属性,以此来说明它们的性质和彼此之间的制约关系。
二、道教三大金丹理论(一)关于万物自然嬗变的金丹理论道教外丹黄白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变化之术。
这种变化之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就是万物自然嬗变论,即认为各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南唐道士谭峭著有《化书》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一百余篇。
其主题思想是自然万物之间可以互化,所谓“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
[6](P1592)《化书》卷一“死生”云:“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
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
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
”《化书》认为万物之间的转化是没有穷尽的,其中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反过来,有机物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
”[6](P1590)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先进的科学思想。
万物自然嬗变的这一金丹思想是金丹家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受到制陶、采矿、冶金、染色、酿酒、制醋等古代物质变换工艺的影响,以及在自然界特种变化、日月回转、寒暑交替、沦海桑田等大量事实的启示下,并在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中的变化观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自然嬗变的这一金丹思想指导下,道教金丹家深信“金可作也,世可度也”[7](P1286)。
炼金炼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变化之术。
只要在适宜的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
例如道教金丹家很早就认识到汞的性质十分活泼,所谓“见火则飞,不见尘埃”。
故千百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伏汞”、“死汞”,即克服、制伏水银的挥发性。
为此,金丹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去“伏汞”;同样硫黄性质也很活泼,也须伏火硫黄。
《诸家神品丹法》卷四中就记载了“伏汞青布术”、“孙真人丹经内草伏汞法”、“伏汞结西方砂法”、“伏汞砂法”以及各种“伏火硫黄法”等。
伏汞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入铅或硫等等所谓“黄芽”,使之与汞生成汞齐,这样就降低了汞的活泼性。
道教炼丹家认为,如果能使汞的性质降伏到与黄金一样不活泼,达到所谓“真死”程度,汞的性质就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汞就可以嬗变为黄金了。
自然嬗变的金丹思想早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中就得到详尽阐述。
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奠基人葛洪,明确指出变化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金银是可以由异物炼制的。
他说:“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7](P1284)葛洪还以泥土制陶瓦可久存、柞柳烧成炭化墨写字不败朽为例,来类比说明肉身经过适当变化可以长生不死,他说:“泥壤,易消者也,而陶之为瓦,则与二仪齐其久焉。
柞柳,速朽者也,而燔之为炭,则可亿载而不败焉。
”[7](P1112)就是说,泥土是容易损耗消失的,但烧成瓦则可以与天地共长久;柞柳是容易腐烂的,但烧成炭则可以化墨写字永不衰败。
道教金丹家从古代的染色、煮胶、酿酒、制陶、烧炭等生产实践中受到启发,得出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是一种极富辩证法的科学思想。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
”[8]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道教金丹家从古代的染色、煮胶、酿酒、制陶、烧炭等生产实践受到启发,得出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乃中国古代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思想。
(二)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的金丹理论道教徒从事炼丹、炼金的一个最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达到肉体长生、羽化成仙。
那么,为什么服饵了丹家用五金八石炼制出的金液、还丹就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呢?对此,道教金丹家自有一套理论思想依据,这就是道教的另一重要金丹思想———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即通过某种方法或步骤,可以使一种物质的性质转移,移植到另一种物质上,假求外物而使后一种物质的性质得以改变,进而达到改变物质本身的效果。
金丹家在长期的炼丹作金实践中,认识到黄金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很强的抗腐蚀性,不仅在自然界里可以长期存在并且保持性质不发生任何变化,而且在丹炉中经过高温加热也不影响其稳定性。
因此丹家认为只要把黄金的这种奇异的特性移植到人的肉体中,就可以使肉体也获得与黄金同样的“永不腐朽”特性,从而“寿与天地相毕”了。
魏伯阳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
所以,“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葛洪则明确以“假求以外物以自坚固”的思想阐述了这一金丹理论。
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由于“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之则“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以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假铜之劲以 其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