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围绕第三章第三节“重力与重心”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2. 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了解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3. 介绍重心的定义,通过实物模型展示重心的位置。
4. 讲解重心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6. 分析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公式及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2. 重心的定义、计算方法及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
3. 例题解析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2)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重力和重心概念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在计算重心位置时遇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介绍重心在工程、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录:作业答案(1)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重心位于中点。
(2)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重心位于圆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计算方法的掌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
3. 重力与质量、距离关系的深入理解。
4. 作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一、重心计算方法的掌握1. 直棒: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直棒,其重心位于中点。
2. 圆环: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其重心位于圆心。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
《重力与重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单位之后进一步学习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单位之后的一节综合性的课,它为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强,对于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单位,以及重力的方向这些基础知识尚能接受,但对于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这一重点知识相对来说接受起来较难一些,因此我通过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学会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知道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及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求知欲;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3、通过对我国古代有关物体重力发现与应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2、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3、水平仪、平衡螺母等辅助工具。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继前面学习了“功”以后,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进一步认识。
重力势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与状态变化时所具有的能量。
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无论对今后的学习还是对生活、生产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心及其分布、物体重心的计算和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了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和确定;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心及其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如悬挂的物体、平衡木等);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细线、小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悬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提问:为什么物体会向下运动?(2)通过平衡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心对平衡的影响。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2)演示如何确定物体重心,并讲解相关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重心;(2)给定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让学生计算其重心位置。
4. 知识拓展讲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衡木运动员如何调整重心、船只的稳定性等。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分布和计算方法;3. 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概念,画出重力的方向;(2)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心位置;(3)举例说明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垂直于地面向下;(2)根据物体形状和重量,运用相关计算方法求得重心位置;(3)如平衡木运动员在表演时,通过调整身体各部分的重心位置,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如下:1. 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加强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力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重力与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具体包括: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重心的定义,掌握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能够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能够运用重力与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心定义及确定方法。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公式,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重心定义,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物体的重心位置。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公式:F=mg(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2.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确定方法:几何法、悬挂法、支撑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5kg,求其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2)分析题:如图所示,一均匀直棒AB长为2m,质量为4kg,求其重心位置。
答案:(1)F=mg=5kg×9.8m/s²=49N(2)重心位于棒的中点,即C点(1m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与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不同纬度、高度的重力变化,了解重力与地球的关系。
重力与重心教案
重力与重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重力与重心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测量。
3.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应用;探究质量分布不均匀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知道重心的概念。
给出练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知道重心的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对比分析,感受和验证一点等效替代多点支持或悬挂物体,并把这一点且只能是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教学设计(一)理解力的概念[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复习初中有关力的知识,如说明力的例子,力是什么等等。
告诉同学们,下节课先以组为单位抢答:有关力的知识知多少。
其次以组为单位必答:举例或实验解释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
[预期] 将学生回忆出的知识拣要点板书。
1.力的描述(1)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收集、交流和教师补充的实例最好包括:人对物体的作用、动物对物体的作用、机械对物体的作用、无生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
尝试分析、抽象、综合、归纳,认识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理解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会作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描述力[教师]给出练习(课桌托书的力,大小3N),首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作图,教师巡视;其次引导同学们比较和交流;最后总结作图的规范,比较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心的位置和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重心的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重心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用具:直尺、重物、细线、平衡木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翘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背后原理。
2. 新知介绍一、重心1. 定义: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个点。
2. 位置: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 特点:重心是物体平衡的关键,物体在平衡状态下,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
二、重心的应用1. 保持物体平衡:通过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
2. 稳定物体:在设计建筑物、桥梁等时,要考虑重心的位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 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重心的位置用细线将一个重物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重物在静止时的位置,讨论重心的位置。
2. 实验二:探究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将重物分成两部分,分别悬挂起来,观察两部分的平衡情况,讨论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 实验三:重心在实际中的应用用平衡木放置不同形状和质量分布的物体,观察平衡木的倾斜程度,讨论重心在保持平衡中的作用。
4.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解释为什么走路时不能提着重物走、为什么自行车容易倒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心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思考背后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引出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讲解重力的定义,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悬挂法、质地均匀的物体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使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悬挂法确定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重心位置的差异。
七、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建筑物的稳定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重力与重心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重力与重心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体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力是什么?——力的本质和两个作用效果——请学生举例说明演示一细线使钩码上升演示二磁铁吸引铁块小结:力的相互性.并说明施受力体.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教案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重点、难点: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1章“重力与重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求法,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会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了解重心的分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求解方法,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重力的动态图,展示物体重心的教具。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集中的点。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1)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的例题。
(2)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例题。
4.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展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 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2)分析抛物线运动中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答案:(1)均匀直棒的重心位于中点。
(2)重力使物体在抛物线运动中始终朝向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天体的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索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势能、重力加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求解方法的讲解。
物理:4.1《重力与重心》教案(鲁科版必修1).doc
高一物理教案教师:___________ —年—月—日(星期_)第_节教学班级课时数课程第4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与重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分类。
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5、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 = mg (g = 9.8N/kg)计算重力。
6、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7、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薄板的重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能力。
3、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薄板、细绳(学生准备)直尺、投影仪、ppt课件(教师用)气球、重锤线、大测力计、钩码、不倒翁、大木块(演示用)重点难点重点:1、力的图示。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G = 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难点:1、力的图示。
2、“重心”概念的理解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用导入新课一、力的描述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此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直在物理学里力是什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符号F。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力有那些特点?2、力的性质:(1)物质性:有力发生则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3)矢量性: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优质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题为“重力与重心”。
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2. 学会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分析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3. 了解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物体(如圆环、方形板等)、细线、测力计。
学具:纸张、剪刀、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跳水运动员的翻转、飞机的飞行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受力、受力点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出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介绍重心的概念,通过演示用物体(如圆环、方形板等)说明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
(3)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讲解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如用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观察重心的位置,并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测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3. 物体重心的计算与判定4. 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和重心的概念;2. 答案:(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心:物体质量分布的平均位置。
(2)①重心位于直棒的中点;②重心位于圆板中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理解程度,以及计算与判定物体重心的掌握情况。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围绕第二章的“重力与重心”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 使学生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与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与重心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小球、直尺、三角板、计算器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计算器、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作用。
2. 重力概念讲解:a. 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 讲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重心概念讲解:a. 解释重心是物体质量分布均匀时,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
b. 通过悬挂小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例题讲解:a. 计算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b. 讲解计算方法:利用积分求重心。
5.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计算一个均匀三角形薄板的重心位置。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拓展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方向、大小。
2. 重心定义、计算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均匀圆柱体的重心位置。
b. 解释为什么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比在地球两极受到的重力小。
2. 答案:a. 重心位于圆柱体底面中心。
b.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距离地球旋转轴较远,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较大,抵消了一部分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与重心的概念理解程度,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球引力对卫星运动的影响。
重力与重心-鲁科版必修1教案
重力与重心-鲁科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了解权、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和原理;3.理解平衡条件和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的概念;4.掌握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2.能够分析吊杆平衡、工作原理;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工作严谨求实的态度;2.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工作的兴趣;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重力和重心的概念;2.应用测力计进行物体重量测量。
教学难点1.吊杆平衡求解方法;2.物体重力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引入重心的概念,如教师可以说“我们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说什么重心的概念,你们知道重心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一两分钟之后,教师将需要学习的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进行介绍。
2. 重力和重心的概念1.重力的概念:指物体相互之间存在的一种引力。
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重量密切相关。
2.重心的概念:一个物体所有部分所受的重力产生的合力作用点。
它是物体平衡的关键。
3. 吊杆平衡求解方法1.吊杆平衡的定义:吊杆平衡是指吊杆两端承受的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
2.吊杆平衡的解法:先解出平衡条件,然后根据重力产生的力对吊杆两端的作用力进行分析,再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4. 物体重力分析方法1.物体重力分析的前提: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2.物体重力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所考虑物体的所有受力,并且考虑到每个受力有两个方向,即作用力方向和反作用力方向。
利用所有力的合成,求解物体的向上受力和向下受力的大小,如果向上受力和向下受力大小相等,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应用测力计进行物体重量测量1.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可以使用比较法或测力计测量法。
2.测量物体重量的步骤:1.首先将测力计的尺度调整到刻度零点。
2.将物体挂在测力计的吊钩上,扳动竖直的钩形手柄,让物体悬挂起来,使测力计的指针颤动一下,然后让钩形手柄回到竖直位置。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重心的定义及其位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掌握重心的定义,了解影响重心的因素,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心的判断与计算,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体等);学具:笔记本、物理课本、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入重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定义:物体受到地球吸引的力;(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3)质量与重力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实践情景引入:用实验展示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4. 例题讲解:求解物体重心位置,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影响因素、判断方法;3. 重力公式:G=mg;4. 三角函数在求解重心位置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心位置,并说明原因;(2)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3)用三角函数求解一个三角形薄板的重心位置。
2. 答案:(1)略;(2)G=mg=2kg×9.8m/s²=19.6N;(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公式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探讨重力的作用范围,以及物体在不同纬度所受重力的差异。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3. 物体重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2. 教学难点:重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采用演示法展示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讲解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让学生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4. 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和重心的关键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重力和重心的基础知识。
2. 教具:使用悬挂物体和称重仪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材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和重心的应用。
八、教学拓展:1. 探讨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研究物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如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的变化对重心位置的影响。
3. 引入物理学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飞机设计中的重心控制。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共含1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篇1: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测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平衡条件,能够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心位置的确定,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物体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物,细线,直尺,圆规。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图片,引出重力概念。
2. 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阐述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演示:用演示用重物和细线,展示重心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重力、重心和物体平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2. 重心的定义、测定方法。
3. 物体平衡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说明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阐述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3)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重心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集中点,测定方法有悬挂法、支撑法等。
(3)物体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与特性,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物体平衡条件的探讨,以及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 使学生了解重心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计算方法,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物体等)。
学具:笔、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教学新课(1)重力的定义与特性: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心的概念:介绍重心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物体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条件,即重力与支持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重心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与重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与特性2. 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物体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计算一个均匀长方体的重心位置。
(3)分析一个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
2.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心位于长方体的几何中心。
(3)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是重力与支持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物体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1)橙子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那如何表示整个橙子受到的力? 等效
(2)如果要用一根手指把一只盘子顶稳(图 3-6),手指应该顶在盘底的什么位置?
其实,这两个问题与物体的重心有关。 明确重心定义:处在地球附近的物体,虽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 果上看,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在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视为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称为物体 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 结论:任何物体都有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 2.重心的位置 思考:重心在哪?
6/8
木板上放有三个底面积相同,高度不同的长方体纸箱,质量分布均匀,那么他们的重心 位置应该在什么位置?
缓慢抬高木板的一端,观察三个纸箱的稳定情况? 结论:重心越低越稳定。举出日常生活中用此原理的应用。 思考:一瓶饮料,正放和倒放,其重心位置是否在同一高度? 思考:哪种放置方式不容易倒? 引导学生得出“接触面积越大越稳定”。 明确: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例如,我国古代的汲水瓶(课本图 3-8),当未装 水时,它会倾倒;把它放到水里,水会自动流进去。当瓶中汲入适量的水时,瓶的重心降 低,提绳时瓶就会被直立着提上来。当瓶中的水太满时,瓶的重心升高,瓶又会自动倾倒, 将多余的水倒出。这种汲水瓶巧妙地利用重心变换,使得汲水方便、省力,又能控制汲水 量,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观察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不少巧妙利用重心的事例。例如,高大的建筑物通常 是上小下大;装运货物时,总是把重的物品放在下面,轻的物品放在上面。这些都是为了降 低重心,提高稳定程度。在走钢丝表演中,表演者充分考虑了重心的位置,能在钢丝上来去 自如。 【课堂小结】 一、力的描述 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及其测量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大小:(1)公式 G=mg (2)测量 弹簧测力计等
来。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重力产生的效果。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力及其
相关内容。
【新课讲授】
一、力的描述
1.
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的形
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
球与球拍之间有力的作用。通过分析该力引出力的性质。 3.力的性质 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相互性: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5/8
圆
铅
圆柱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板则的物体,其球重心在几何中体心处。
思考:重心一定在物体上么?
圆环
篮球
结论: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思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如何寻找? 悬挂法
圆筒
A D A
O
B
B
E
思考: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伸直时,其重心在什么位置? 思考:将这一根铁丝弯曲成一个圆环时,其重心在什么位置? 结论:重心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 3.重心与稳度
(2)用公式计算 G=mg ,式中的比例系数 g=9.8N/kg
g 值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 g 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而增加 3.重力的方向:具有特殊性,总是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下
思考:上述几个图中,重垂线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思考: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了解了,那么重力的作用点呢? 三、物体的重心 1.重心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判断。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理解;如何寻找重心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飞”的再高的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玩具 会变形?
引出“力”的概念。
1/8
教师过渡:无论是被风卷起的沙尘、飞舞的落叶,还是被踢起的足球,最终都会落下
【物理观念】了解重力的内涵,能用重力的概念和规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 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能对物体的重力进行分析,知道质疑和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能通过做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有学习物理的兴趣,知道实事求是和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知道物理 学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三幅图引出“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8
通过这三幅图引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引出“力的效果” 4.力的效果 ○1 使物体形变 ○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思考:(1)用 10N 的力拉门和用 0.01N 的力拉门,效果一样吗? 力的大小对力的效果有影响 思考:(2)用 10N 的力拉门和推门,效果一样么? 力的方向对力的效果有影响 思考:(3)用两个 10N 的力分别作用在门的外沿和内沿,效果一样么? 力的作用点对力的效果有影响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体的重心
1.任何物体都有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 2.重心的位置是可以变化的。 3.物体的稳度与重心的位置和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8/8
重力与重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初中学习了力学初步的基础上对力的概 念和表述进一步深化,为后面学习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基础。重力是一种基 础力,了解重力的大小测量方法和方向,掌握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体会重 力和重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如何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拉力 F? ◆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 【随堂小练】画出以下力的图示
水平桌面对书产生 5N 的支持力
3/8
把物体用 3N 的力压在墙壁上
二、重力及其测量
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面上?引出重力概念。 1.定义: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常简称为物 重,用符号 G 表示。 产生原因:地球吸引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面上和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2.重力的大小 (1)用工具测量 弹簧测力计、台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