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 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2.我国步入近代经济已经落后于西方 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 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清政府既看不到 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D)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5.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是 ( B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巩固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 南 方 北 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 (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理解古代经济在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3. 古代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古代经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分析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以乡村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为例,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和讨论,加深对古代经济的理解。
四、综合拓展(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古代经济的商业路线图或制作古代经济模型,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的小论文或做相关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难点: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引入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什么?古代中国的经济是否发展得很好?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PPT或者其他教学工具,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2.讲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教师随机抽取1-2个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合作学习(20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就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办法。
3.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为所在小组的主题做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2.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果。
3.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归纳。
4.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预告。
六、拓展延伸(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扩展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认知。
板书设计:-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繁荣富庶-文化传承思考问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经济史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史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社会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特点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古代人们的生活是如何进行的?古代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
交换物品的?古代经济社会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20分钟)
1. 教师介绍古代经济社会的特点,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经济社会的特点,并展示自己的思考。
三、讨论(15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共同探讨古代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概括(10分钟)
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五、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以古代经济社会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总结古代经济社会的特点,并
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六、反思(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专题详解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农业经济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并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经济制度与活动。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地区。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在河谷地带从事农耕活动,同时也开始养殖牲畜。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得以获得更加稳定的食物供应,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社会结构。
农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是经济的基本生产力。
他们通过不断开垦土地、改良农具和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社会分工,农民之间交流合作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活动的繁荣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为社会的其他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四、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除了农业经济,商业与手工业也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市集和商业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业活动中,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兴起,出现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业产业,如丝绸、瓷器、铁器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为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五、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
最早的经济制度是封建经济,统治者通过土地分配来控制经济资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演变为家族经济制度,并最终过渡到了农民手工业经济制度。
这一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经济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人教版)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人教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基本内容。
1.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
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
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薯。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成为商品。
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的经济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的逐渐发展以及对贸易的重视等。
下面将围绕这些特点展开叙述。
1. 农业的主导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生产的兴旺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原料,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个体经济开始兴盛,人口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
2. 手工业的逐渐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手工业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提供了工具和消费品,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3. 对贸易的重视古代中国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国家。
早在商代时期,商业贸易就已经开始兴起。
到了秦汉时期,贸易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二、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这些时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特定阶段和发展方向。
以下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时期。
1. 商周时期的经济兴盛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商朝的兴起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提供了机遇。
商朝时期的商业贸易活动积极发展,商人成为最早的职业之一。
同时,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也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经济统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整合和提升。
秦汉时期的贸易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商贸往来。
秦汉时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边贸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02篇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课件
220年—589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
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整
合
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年—1368年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1368年—184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项
提
分
训
练
专
|要点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
题
2.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知
识 网
时期 发展情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
专题解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 手工业、商业贸易为主,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 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本专题我们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进行梳理。
分 训
和川蜀一带;南方各地普遍种茶
练
专
|要点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
题
知
识
领域 时期
网
具体内容
络
元朝 棉花得到推广种植,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续表)
知 能
农业
明朝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耕地面积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推广
要
清朝
点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发展
题
(续表)
知
识 网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内容
络
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
知 能 要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 明清 达到顶峰
中考专题复习导学案 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复习导学案之中国古代经济一.专题解读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主要涉及我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有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又因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也有结合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东西部经济差距等方面的联系,可见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古今中外精彩纷呈的经济发展史虽“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条主线索,就会“纲举目张”,准确把握古代经济史的发展规律。
二.考点点击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江堰;秦始皇在经济上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武则天和唐玄宗发展经济;经济中心的南移;元朝经济的发展等。
三.线索导引1.统治政策的调整:商鞅变法→秦始皇的经济措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朝农业的发展2.农作物引进:丝绸之路开通后引进了葡萄、苜蓿、核桃、石榴等农作物→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劳动工具的改进: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
四.知识梳理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当时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
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
3.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历史初中中国古代经济教案
历史初中中国古代经济教案中国古代经济教案一、引言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但通过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主要产业以及商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历史。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1. 农耕经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导,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收成的影响以及土地制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2.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相当发达。
学生可以学习古代中国的丝织、陶瓷、铁器制造等工艺产业,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手工业发展和技术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产业1. 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产业。
学生可以学习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等内容,了解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2. 工艺产业:工艺产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生可以学习古代的丝织、陶瓷、铁器等工艺产业,理解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和区域特色的关系。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交流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重要商业交流通道。
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物资和文化交流。
2. 水陆交通: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生可以学习古代中国的运河、航运、船舶等内容,了解古代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商贸往来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古代的货币与贸易1. 货币:学生可以学习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包括贝币、铜钱、纸币等形式的货币,了解货币在经济交流和贸易中的作用。
2. 贸易: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出口以及其他国家的物资进口等内容。
南京市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课件
2.(2023•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
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专题2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 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 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 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 明的典型特征。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 ①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②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③两种经济思想:农本思想和“工商皆本”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是对“农本思想”的冲击
①纺织业:南方丝织业发达, 棉纺织业 兴起。 ②制瓷业:瓷都 江西景德镇 ; ③造船业:造船业发达。
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的出现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一)商业新发展
1.宋朝时商品贸易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 现 早市、夜市、草市,娱乐场所 勾栏、瓦子 发达。
2.明清时期,出现 商帮,如晋商、徽商。
灵渠
隋炀帝,促进南北 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
战国
秦朝
隋朝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原始社会 半坡居民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春秋战国 隋唐时期
宋朝 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工具革新
①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X围扩大。
②牛耕技术: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③耧车: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技术。
④筒车: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曲辕犁:唐朝改进梨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二、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灵渠: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为中原与
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隋朝大运河:(目的、时间、皇帝、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名称位置、作用)
④京杭大运河:(目的、皇帝、起止点、与隋运河相比在形状上的变化及原因、作用)
⑤治理黄河:A、西汉汉武帝时期亲临治河工地。
B、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黄河,修筑黄河大堤,此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C、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
三、作物引进
①占城稻: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代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髙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推广种植。
四、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工具。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②《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有关
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五、手工技术(陶瓷、纺织、冶铸)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B、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江南地区是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北宋某某是著名的瓷都。
C、明代某某使全国制瓷中心。
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汉代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B、三国是著名的丝织品是蜀锦。
C、唐代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D、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某某岛兴起棉纺织业,南宋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E、明代棉纺织业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中心;某某是丝织中心。
明代中后期在某某、
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春秋时期冶铸业兴起,战国时得到推广。
B、汉代冶铁业处于当世界先进行列。
东汉杜诗发明鼓风设备---水排,利用水力鼓
风冶铁,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六、重农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规定。
2、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3、唐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的政策。
4、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商业(商路、货币、政策)
西汉: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为主唐代:海路并重宋代、明代都是海陆为重
西汉:丝绸之路:西汉X骞出使西域后开通,掌握开通的人物、时间、路线地图、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唐代:掌握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宋代: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某某、某某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明代:X和下西洋,掌握时间、次数、最远到达的地点、意义
秦朝: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西汉: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北宋前期,某某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唐代:唐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宋代: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清代: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只开某某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某某十
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七下P118)
八、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男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用史实证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农业方面:宋朝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种植业推广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某某成为瓷都。
宋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某某、某某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北宋前期在某某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