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引言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所引起的国际经济收支。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分析我国当前的国际收支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状分析贸易收支不平衡我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表现强劲,但贸易收支却呈现不平衡的状况。
我国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导致贸易顺差较大。
这不仅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还造成了一些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不满。
金融账户收支波动较大我国的金融账户收支波动较大,主要原因是短期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下,外国投资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和撤资造成了金融账户收支的波动。
这种波动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管理。
旅游收支逆差加剧我国的旅游收支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赴外旅游,导致我国的旅游支出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提高,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并未能够弥补旅游支出的差额,导致旅游收支逆差加剧。
对策建议促进贸易平衡为了解决贸易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 拓展出口市场。
通过开展贸易促进活动,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合作,打造稳定的贸易关系。
- 加强进口管理。
通过减少进口关税、简化进口手续等方式,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促进进口的增长,进而减少贸易顺差。
稳定金融账户收支为了降低金融账户收支的波动,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 完善外汇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外汇市场波动性。
- 扩大金融市场开放。
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增加金融账户收支的稳定性。
优化旅游收支状况为了解决旅游收支逆差加剧的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 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
提高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增加旅游收入。
- 发展旅游服务业。
(完整版)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分析
经济学发展成为今天的显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媒体的解读下很多人都能对经济现象略述一二。
然而,每天都发生的不等于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能够点评几句的不等于结论就是对的。
经济学既然是科学,自然有它不为众人所知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即使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有诸多的经济现象难以自圆其说。
现代的经济学是以均衡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回归到稳定的均衡状态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的诸多经济现象是在有计划的市场调节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根植于中国特色的非均衡事件自然有别于西方的市场故事。
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十几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模式的出现。
所以,仅从市场的角度去诠释中国的经济特点,是不能够看清面纱后面的政策计划的。
这里,我们希望能从微观企业、中观货币政策和宏观国际视角来度量和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协动关系。
经济现象的微观解释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直接结果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现已经以二万亿美元的数额远超世界其他各国。
而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一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个悖论的出现自然有其微观的基础。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很多经济数据的统计结果是源于微观企业的政策导向所至。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系指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高特点。
经常项目主要指进口和出口项目。
一国的出口是为了赚取外汇,有了外汇才能购买外国的商品;而进口是为了满足本国企业供给的不足;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指出口大于进口。
中国企业持续正净出口的现象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八十年代,由于我国企业生产力极度落后,致使低效率的产出远小于人民迫切的需求增长。
匮乏的外汇储备又无法通过进口来进行填补短缺的需求。
因此,国家制定了技术改造的政策,只有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才是长久之计,直接进口消费商品只能解一时之急。
技术改造的载体是先进的外国设备,购买设备就需要大量的外汇,所以受到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保护的各级外贸公司即使亏损也要换取外汇。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中国的国际收支是指国内居民与境外居民之间的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务流动等经济往来所形成的支付和收入。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和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现出了明显的贸易顺差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510.7亿美元,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外需疲弱,全球贸易增速减缓,以及国内需求下降所导致。
尽管贸易顺差仍然较高,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其次,202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2255.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70.6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继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以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等。
再次,2024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净流入的局面。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达到了1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83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
最后,202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下降。
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政策,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了3206亿美元,降至约2.999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以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在贸易、服务、资本和金融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外部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新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精品资料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分析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特征,问题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具有鲜明特色。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近十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调整方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双顺差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本国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进行系统记录的一种统计表。
它是一国对内、对外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
通过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易得知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可归纳为1、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规模扩大,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2、经常账户总体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主要因素3、贸易账户下货物顺差成为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4、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账户巨额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5、外国在华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调6、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额,77.7%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7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资料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3年到2012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二、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原因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有人均储蓄率太低,消费动力不足。
中国虽然储蓄总额很高,但是人均储蓄很低,不到1万元,实际上是一个储蓄小国,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父母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实际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国民不敢消费,国内需求不足消费跟不上,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性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结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出口创汇,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尤其是长期实行的对外资优惠的政策,极大吸引了外资投资于出口的制造业。
出口的不断扩大和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两个账户顺差不断增加;国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结果。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收支之一。
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把握中国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的定义及作用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的综合反映,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单方面转移等。
国际收支反映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以下特点: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贸易顺差为62亿元人民币,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
主要收支项目表现(1)商品和服务贸易2022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总额为2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4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为8万亿元人民币。
(2)资本流动2022年,中国资本净流入为1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对外投资为160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虽然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顺差过大、外债风险上升和资本流动不稳定等。
贸易顺差过大过大的贸易顺差会导致国内资源净流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过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增加贸易摩擦的风险。
外债风险上升随着外债规模的扩大,外债风险也在上升。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外债偿付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流动不稳定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净流入主要依靠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而对外投资较少。
这导致了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内部平衡策略(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2)促进对外投资,推动资本流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压力。
外部平衡策略(1)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降低外债风险。
(2)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减少贸易摩擦。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作者:孙熠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第9期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所有经济活动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情况,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则主要体现为货物、资本和官方储备变动的情况,包括: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储备资产项目及误差和遗漏项目四个部分。
本文通过对1997—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观察比较,对我国近年来的国际收支变动趋势及主要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变化趋势(一)经常项目仍然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的变动主要受货物贸易规模的影响。
近年来,货物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使得贸易顺差略有缩小。
以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为例。
这一年贸易出口20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进口17353亿美元,同比增长5%,从而2012全年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3216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32%,贸易顺差继续改善,这是由于出口有较大的增长。
其他年份也是类似情况。
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但仍呈逆差局面。
97年服务贸易逆差33.985亿美元,2000年达到56.001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逆差继续扩大至897亿美元。
这主要是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而造成的。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要素价格不断抬升,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使得出口增长相对迟缓。
收益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有所收窄。
自93年开始,收益项目开始呈现逆差,且逆差额不断扩大,到2001年,逆差额达到历史最高值192亿美元。
此后,逆差逐渐缩小。
2005年,收益项目转为顺差,达到106亿美元,此后顺差不断加大。
2011年,收益项目由2010年顺差304亿美元转为逆差119亿美元,到2012年,收益项目逆差4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0%。
其中,投资收益逆差574亿美元,同比下降33%;职工报酬顺差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
我国国际收支分析.doc
我国国际收支分析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由主要反映对外贸易和侨汇收入,逐渐发展为反映全部国际经济贸易的收支。
这个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80年)编制外汇收支平衡表阶段在此阶段,由于诸多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总体上发展缓慢,外贸规模并不大,出口商品单一,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我国的国际收支主要是贸易收支和侨汇收支,因此,没有编制系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而是用外汇收支平衡表来反映国际收支状况。
(二)第二阶段:(1981—)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边阶段1981年8月,国家统计局会同原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部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建立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报表制度,当年开始实行。
1981年11月,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对国际收支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修订。
1982年,在外汇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1985年9月2日,我国首次正式发布了1982—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此,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步入了发展完善阶段。
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一)经常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对外货物贸易收支、对外贸易补充收支、服务收支、经常转移收支。
各项目下分为若干小目。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资本账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资本转移,(2)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金融账户包括:(1)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3)其他投资(三)误差与遗漏项目(四)储备和相关项目储备资产三、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四、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其特点(一)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1982—2001年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
由表中可以看出,1982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总体上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但也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是这样。
我们从项目的角度对1982-2011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分析:(1)经常账户收支方面:在这3年中,1982-2001年中,有15年的顺差,5年的逆差,发生经常项目逆差的年份是1985—1986、1988—1989和1993年,从这里看出,经常项目逆差与货物贸易的逆差有高度的正相关。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宏观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
首先,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这反映了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将其生产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十年中不断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FDI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汇收入。
中国通过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国家的债券来投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支付的能力,还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的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逐渐改变了其固定汇率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转变。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发展和的背景下逐渐放松,人民币允许更大程度的浮动。
这一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多项积极的变化。
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4年资本账户逆差。
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
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
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到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局发布《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010000-***6X9800Y0204Z060810上图是1985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余额、贸易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的走势图,其中X是经常账户余额、Y是贸易账户余额、Z是资本账户余额。
由上图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来,共有五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中四年都集中在80年代,其中1985年是逆差的最大值,绝对值达到114.17亿美元。
可以看出,90年代我国经常项目状况明显好于80年代,除1993年外,始终表现为顺差。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1985--198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同时我国贸易项目逆差年份也同经常项目逆差年份保持一致除1987年外。
1990—1992年间,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贸易顺差、非贸易往来顺差和无偿转让各项的顺差共同构成。
1993年非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均为逆差,只有无偿转让存有少量顺差。
1994—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1996 年、1997 年、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7.61%、22.81%、45.62%、81.8%。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与调整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与调整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持续扩大,中国需要应对国际收支压力,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原因及其调整方法。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原因1.1 贸易顺差过大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这是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贸易顺差过大意味着中国向外输出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而进口相对不足,导致国际资本流动不平衡。
1.2 资本流动不稳定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还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
由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中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存在不稳定性。
短期的资本流动波动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的紧张,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
1.3 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是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汇率波动对出口和进口的价格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贸易顺差。
人民币汇率的灵活化对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方法2.1 扩大进口为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中国可以采取扩大进口的措施。
通过增加进口的数量和种类,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多样性,减少对特定商品的需求,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2.2 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也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
中国应加大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3 促进服务贸易除了商品贸易,中国还可以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平衡国际收支。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和外商投资,发展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有助于提高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比重。
2.4 调整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整可以帮助中国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竞争力,减少对外出口的依赖,从而缓解国际收支压力。
2.5 加强国际合作为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和贸易谈判,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跨境贸易、资金流动等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收支、资本和金融汇率差额收支和其他转移支付收支等项的总和。
收支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失衡则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加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双重需求驱动下,进口依赖度高导致贸易顺差缩小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增加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缩小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需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公司通过本地化和品牌化的方式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投入,从而促进进口的增长。
进口的增加导致了减少了出口的比例,顺差缩小。
因此,政策建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手段,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外贸领域稳步增长,提高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进口出口结构,加强本土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整体贸易信誉度。
二、汇率制度改革逐渐深入,汇率波动率加大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向市场化的方向靠近。
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对外市场形成一定的市场定价能力,外汇流动性逐渐提高,市场保持着一定的波动性。
因此,汇率制度改革影响了中国国际收支的表现。
人民币的逐渐增值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十分显著,一方面,由于汇率的升值,中国对外压力增强,进口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受到有力竞争的打压,企业盈利受挤压,整个外贸经济需要突破重围。
政策建议是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同时,对人民币贬值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外资流入激增,国际收支存在结构性不平衡自1992年至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从几十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级别。
起初,外资主要是以劳务性的形式进入中国,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外国企业的认可,外资的涉及层面不断拓宽,不仅包括电脑、光纤等IT行业,还涉及汽车、银行、保险、金融等各种领域。
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情况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二)非政策方面
• 1、国内的高储蓄率 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
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 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 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 2、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银行虽然累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却因为信用 等级不高等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融资。中国的资本市场本身欠发达,银 行积累的储蓄不能通过其他的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目前国内的企业 融资主要是依赖银行存款,只有极少部分信誉较高的企业,通过发行 债券取得资金,也只有大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取得营运资金,中小企 业不能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融到资金来帮助企业的运营。外 资通过购买企业的股权增加中小企业投资,同时给中国造成了资本账 户的顺差。另外,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居民的多余的货币主要投资 到银行的存款里,只有少部分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这样中 小企业即使发行债券,发行难度比较高,不利于企业的融资。
在信心方面,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国际社会对我国经 济的担忧度上升,而我国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缓等因素 也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的可能性。2009年上半 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弱,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入的动力不足。
2010年上半年
• 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1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其中净出口额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短期内出口依赖型的经济结构不易改变。资本和金融项目却长期 保持高额逆差,没有出现和中国一样的双顺差问题,而且经常项目中 的收益项目也是占了经常项目的大头。这说明了中国与日本这样的发 达国家在在经济结构等方面上还存在差距,我国在产业结构上仍然需 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同时还需要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同时 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建立有弹性的 汇率制度,扭转目前的“双顺差”形势。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国际收支状况作为反映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晴雨表,对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国际收支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国家进行经济研究的重要科目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
但中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出“双顺差”,促进了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以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最明显。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230亿美元,同比下降85%。
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增长85%;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1256亿美元,2014年同期为顺差778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中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二、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现状的原因分析1、国内投资储蓄明显大于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趋于保守,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低消费使得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的结果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过剩产能通过对外出口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而且主要是货物贸易顺差。
2、出口结构失衡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及当前情况与对策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及当前情况与对策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1、贸易收支结构特征中国的贸易收支结构长期向好,但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贸易收支结构呈现出:进口多于出口,外贸结构单一,对外贸易依赖度较高等特点。
2、资本收支结构特征资本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资本收支结构中,对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和证券投资是占比较高的几个方面,虽然过去曾一度出现过资本外流的问题,但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够保持良好,资本外流的问题尚未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
3、受援国收支结构特征中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几乎都是援助性质的贷款。
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对弱势国家、贫困地区给予了重点关注。
对非洲国家的贷款业务占援助总额的60%以上,对东南亚的贷款业务占援助总额的15%以上。
二、中国国际收支的当前情况与对策1、当前情况目前中国国际收支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速度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资本流入等措施,对维护中国国际收支稳定至关重要。
2、对策2.1 优化贸易结构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大量依赖汽车、石化等传统制造业,推动企业“走出去”并开展跨境电商、跨境贸易等新业态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此外,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进一步减少贸易限制等措施也是优化贸易结构的关键。
2.2 实现资本流入吸引外资、转移海外资产是实现资本流入的两个有效手段。
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开放范围、优化口岸环境、打破企业壁垒等措施加强吸引力。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所掌握的经济的规模和潜力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更加吸引投资者的国家。
2.3 积极建设对外援助网络中国拥有强大的对外援助力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区域对贫困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考虑到不同的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对外援助网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案例分析1、中美贸易争端中美贸易争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美国一再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力度,然而中国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并不是束手无策,通过推进贸易多边化,加强区域贸易合作和开展跨境电商贸易等举措有效抵消这种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状况以及原因
国际收支的状况以及原因国际收支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收到和支出的资金和货物的差额。
国际收支的状况可以根据当前国际收支的赤字或盈余来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状况出现赤字或盈余的原因:原因一:出口和进口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那么国际收支将呈现盈余状况。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国际收支将呈现赤字状况。
这通常取决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贸易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
原因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也受到资本的流动影响。
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而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盈余。
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稳定性、投资环境和利率等因素。
原因三:货币汇率变动:国际收支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出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可能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出口可能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原因四:经济周期:国际收支也可能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期间,国内需求可能会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进而恶化国际收支。
在经济衰退期间,国内需求可能减少,进口可能减少,进而改善国际收支。
原因五:国际援助和债务:国际援助和债务也会影响国际收支。
如果一个国家获得大量国际援助或外债,可以提升国际收支。
然而,如果国家需要偿还大额债务,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鲍子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汇成名郡,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国际收支状况通常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的,它是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融的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是全面掌握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该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及不足之处,并以此为根据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指导性的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变化;国际收支分析一、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情况(一)主要差额情况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逐步趋稳,呈现基本平衡的态势。
近年来亦是如此,我国从持续了十多年的“双顺差”的结构,到了2012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短暂的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出现额度并不大的360亿美元逆差的“一顺一逆”结构,再到了2013年又重新恢复了“双顺差”结构,之后到了2014-2016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一顺差、一逆差”的收支结构,其中2015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了峰值的3034亿美元,而2015年与2016年的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迅速膨胀,分别为逆差4345亿美元和逆差4161亿美元,再到今年2017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常账户差额收窄到1649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收支的结构又重新恢复到“双顺差”的结构,说明汇率政策的调整取得了成效。
但此次的“双顺差”应该只是汇率调整的伴随现象,并不会长期持续和显著地延续下去,“一顺一逆”是新的稳态自然更加稳定。
(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情况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近些年来波动较大,2011年顺差为2600亿美元,2012年则出现了暂时的小额逆差,2013年为顺差3430亿美元,之后的三年均为逆差,其中2015年和2016年的逆差额急剧膨胀,2017年又恢复为顺差1486亿美元。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第一篇: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
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
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
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
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
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
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
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
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
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
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
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
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
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
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
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
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
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证券投资逆差回落,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该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压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大体保持平衡。
200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具体来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变化和我国境外企业资金调回导致我国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幅顺差。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200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略有减少。
其中,直接投资顺差扩大,证券投资仍呈现逆差,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表现良好、本外币正向利差和国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增长63%,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重要是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
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到位,以及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大幅上升。
其它投资由逆差转顺差。
2005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
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
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
2006年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与中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资本项目增幅不快,但金融项目顺差增幅较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应入世要求,近几年我没资本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系不断完善,也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
在此种情况下,金融顺差的增加也是必然的。
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都会使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
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
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2009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
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
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
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
2011年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
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下降19%。
二、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上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持续双顺差状况,下面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系统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深层次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双顺差是政策的结果。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鼓励资本流入,特别是FDI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资政策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
内部原因:(一)、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到:X-M=Sp+(T- G)- I→X-M=Sp+Sg-I,即X-M=S- I。
式中,Sp和Sg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
公式X-M=S- 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
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有改变。
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002—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以上,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