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目标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得以实现。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标题: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它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重角色。
然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明确定义培养目标来实现这些目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还包括传承文明、发展文化,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期望达到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学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专业知识、学术研究能力,以及通识方面的素养,如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同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辅相成。
教育的目的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向,而培养目标是落实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而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使教育成果达到预期效果。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的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设定。
如果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培养目标可能会更加侧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果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那么培养目标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反过来验证和衡量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否实现。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效果来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些评估结果不仅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教育的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的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人的一般要求,是教育目的的第一层次。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规定了教育目的的一般方向,但没有具体的教育培训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承担的任务、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知识水平提出的。
这是第二层次的教育目的。
例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标的体现。
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围绕某一学科实施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是教育目的的第三个层次。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和预期的变化。
这是教育目的的第四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摘要: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2.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4.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总结正文:在教育活动中,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四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教育目的是国家、社会或教育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所期望达到的宏观目标。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各级各类教育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上,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其次,培养目标是教育部门或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素质、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培养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接下来,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为教学目标提供指导。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来实现。
最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所制定的,旨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步骤。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育目的是总体指导,培养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
这四个目标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体系,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学校培养目标
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其理论根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其精神实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立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在一致性,又有重要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惟独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干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问题〔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1902 年以前,我国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在 1902 年所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
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粹,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中学以忠孝为奉,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听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1906 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前两条为“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创造以距异说者〞;后三条则是“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 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一文中.主废除清政府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因为“忠君与政体不和,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引导学校方向 2、控制功能——培养理想学生 3、评价功能——衡量学校工作 4、激励功能——实现自身价值
三、教育目的的特点
社会制约性 个体制约性
未来指向性 形式主观性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 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 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 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 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 大小。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及实现全面 发展的途径
1、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 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
2、实现途径: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 的要求,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 及类型的制约。(学校层面,例)
•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 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 化表述。(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 维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 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 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8、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 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 础。”——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对所培养人的素质的具体描述 因专业领域不同而多样性 受教育者 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明确
实践意义
对高等教育目的的执行应建立在有抽象 到具体、有长远到近期、有整体到局部 的不同层次的转化体系,遵循由高等教 育目的 到高校培养目标再到专业目标、 课程目标直至单元作业目标的路径,从 而使高等教育目的一步步转为具体的可 操作的目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 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 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基本素质在层 次、类型、规格上的不同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 关系 联系 区别
联系
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区别
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 哲学性陈述,大致规定 相对统一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抽象概括,理想
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哲学性陈述大致规定对所培养人的素质的具体描述相对统一性因专业领域不同而多样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抽象概括理想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明确区别实践意义对高等教育目的的执行应建立在有抽象到具体有长远到近期有整体到局部的不同层次的转化体系遵循由高等教育目的到高校培养目标再到专业目标课程目标直至单元作业目标的路径从而使高等教育目的一步步转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现实及趋势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
宏观: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所要达成的结果
或追求的根本规定
微观:对所培养人的质的规定 总之,高等教育目的就是指把接受过完 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 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本章复习考虑题
•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 2、教育方针的构成。 • 3、影响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 • 4、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 5、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5、全面开展教育的施行途径。 • 6、为什么说高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举例说明之。
谢谢大家!
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
•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开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 7、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立效劳,社会 主义建立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
确定培养目的规格应遵循的根本 原那么
➢ 要表达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 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 适应大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
➢ 妥善处理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 化素质的关系 (P26)
第三节 人的全面开展与全面开 展的教育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 1、人的全面开展是与人的片面开展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 等教育目的
• 【教学目的】 • 1、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互相关系。 •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3、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的关系。 • 4、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展的内容。 • 5、可以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
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的劳动才能全面开展
•
2、人的才能全面开展
•
3、人自身全面开展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 16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7大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 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 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 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科 学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 (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 • 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 目标也是不同的。 • 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 • 相同专业在不同学位层次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二)基本内容
• 1957、1958年的教育方针可概括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
•
一、高等教育目的
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案例一: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 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 标迈进。 案例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将以建设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 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 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 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 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1 / 11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亲兄弟姐妹,虽然有时候会闹矛盾,但最终还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
那么,这对兄弟姐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吧!我们来看看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而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可以说,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那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方向盘,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执行者。
换句话说,教育目的就像是一辆汽车的驾驶员,他需要知道车子要去哪里,才能驾驶得稳稳当当;而培养目标就像是汽车的轮子,只有紧紧地跟着驾驶员的步伐,才能让车子行驶得更快、更远。
接下来,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内容。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行的,它能够为培养目标提供明确的方向。
比如说,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可能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这个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培养目标就应该包括“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内容。
教育目的影响了培养目标的选择。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我们需要根据教育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内容。
比如说,如果一个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那么在选择培养目标时,我们就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育目的指导了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我们需要根据教育目的来确定具体的要求。
比如说,在一个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制定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项目,使学生学会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明确的教育目的能够为培养目标提供方向,使得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另一方面,实际的培养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 高等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和教育 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过程就 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二)个人本位论
卢梭: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
间做出选择的话,他将选择塑造人的 目标。
(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
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四)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规律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教育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
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 调控作用(制约和影响):宏观和微观 激励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和标准
(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
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在教 育实践中,教育价值观有所不同,往往存在一 种重此轻彼、畸重畸轻的现象,甚至的确存在 两者矛盾冲突的现象。
男童7岁时进文法学校的弦琴学校(或称音乐
学校)学习。12~13岁的少年入体操学校直到 15~16岁,到了15~16岁的青年时期,只的少数 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学习,继续接受体操 教育,同时学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和音乐。 18~20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接 受军事训练。 不重视女子教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留在家 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地位低下,为将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作准备。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个人本位论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与满足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②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制定的依据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和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
培养了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关于教育目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研究自杀)、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以及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e教育目的在于使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外在目的论;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
杜威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率先作出了"内在教育目的" 与“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分。
他强调教育过程本身自为目的,反对从教育过程外部强加于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生产即内在教育目的,视角与过程里面的目的,由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情境来决定;而外在教育目的,则是强加给教育过程的目的,如社会、教师、家长给学生确定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它是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和希望的总体反映。
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智力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
教育目的是立足于培养人的终身发展,促进个体成为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并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培养目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目的构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培养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和素质,以实现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旨在使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应对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挑战。
虽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连接和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它给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它是学校教育活动具体落实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
假如一个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那么该学校的培养目标可能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目的是广义上的目标,而培养目标是狭义上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要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同一概念表现在它们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
教育目的指引着培养目标的设定和选择,教育目的确定了培养目标的方向和重点。
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和手段,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区别。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它是广义上的目标,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是狭义上的目标,重点强调特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最终效果,而培养目标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预期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指把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实施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三)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化:高校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选择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描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及特点;3.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4.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述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6.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及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条件。
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内容构成;7.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内涵(1概念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
人类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与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高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
知识得小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从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到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教育对人的培养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因而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既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要求。
从内容上看,教育目的既反映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对所培养人才和一定的经济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反映社会的需要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联系上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会有“为谁(哪个阶段、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8、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9、现代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生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
因此,教师因站在改革的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由教书教转变为教育研究者二、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三、有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四、有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法杖的促进者主要有三大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理论课程: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适应“完满生活”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此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的;还有赫尔巴特的住址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课程理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课程应该以蕴含“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20世纪上半叶,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
研修日志4: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研修日志4: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林斌铨2012年11月1日整理
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阶段或是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研究课程目标,必然涉及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才能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大学阶段培养目标知识技能
高中阶段培养目标语文课程培养目标数学思考教育目的(总目标)总目标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概述
幼儿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知识技能
……第一学段数学思考
学段目标第二学段问题解决
第三学段情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对所培养人的素质的具体描述 因专业领域不同而多样性 受教育者 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明确
实践意义
对高等教育目的的执行应建立在有抽象 到具体、有长远到近期、有整体到局部 的不同层次的转化体系,遵循由高等教 育目的 到高校培养目标再到专业目标、 课程目标直至单元作业目标的路径,从 而使高等教育目的一步步转为具体的可 操作的目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现实及趋势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
宏观: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所要达成的结果
或追求的根本规定
微观:对所培养人的质的规定 总之,高等教育目的就是指把接受过完 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 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意义
导向:发展方向、发展结果,奋斗目标 调控:微观及宏观 评价 激励
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
演讲人:魏云霞
目 录
• 教育目的 • 高等教育目的 •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 高等教育目的及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 系
教育目的
含义 性质
教育目的含义
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 结果的规定。 分类: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教育目的的性质
主观性 客观性
客观性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 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 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基本素质在层 次、类型、规格上的不同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 关系 联系 区别
联系
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区别Βιβλιοθήκη 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 哲学性陈述,大致规定 相对统一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抽象概括,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