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4.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云南)吴三桂、平南王(广东)尚可喜、 靖南王(福建)耿精忠. 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 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 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 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 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答案:A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特点、 影响。 2.备考策略:(1)明代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将 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 用上,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权力范 围无限大,决策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和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两者不过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工具。(2)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 政治制度的关系。(3)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如明、英的内阁等。
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 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 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5.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 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6.迁都北京:1421,明成祖(永乐帝)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制度史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②备于周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①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清明元宋唐隋汉郡县制秦地方中央特点朝代汉承秦制传承开创承前启后进一步加强有新发展空前加强发展顶峰发展完善中朝尚书台外朝郡国州郡县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道州县三级二府三司参事文臣路州县一省二院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废省设三司废中相分六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武:刺史,13个州监察区东汉: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隋朝:同汉朝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北宋:(监司),改唐朝“道”为“路”明太祖: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创立相、卿、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的设立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内容: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②消极:受分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
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
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
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
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其主要特征有: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
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
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4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选官制度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 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 听命矣”。
庙号 年号 宦官 主管
四
英宗
正统
王振 司礼监
大 权
宪宗
成化
汪直 司礼监
阉
武宗
正德
刘瑾 锦衣卫
熹宗 天启 魏忠贤 司礼监
3、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3)内阁制应运而生。
(4)导致太监乱政。
阅读材料: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 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 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即票拟), 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明朝三大臣) 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 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
权) ——全盛
明 内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参与
侍
机密
票 拟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图
问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本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 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 作用。
⑵皇帝政务繁忙,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 作了哪些改革造成的?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⑶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殿阁大学士
3、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包括:1. 绝对权力: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所有决策和命令都由君主单方面决定,人民无权干预。
2. 世袭制:君主位的继承通常遵循世袭制,即由君主的子嗣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确保了君主权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争夺权位的混乱。
3. 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下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这种制度使社会秩序稳定,但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4. 权力集中: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集中了各种权力,包括行政、军事、司法等。
他们可以单方面做出决策和发布命令,没有独立的制衡机构监督。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了君主的滥用和腐败。
5. 统一性: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国家的统一和集中。
君主通过行使权力来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避免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独立。
6. 贵族特权:在许多古代君主专制国家,贵族阶层拥有特权和优先权。
他们享有土地、财富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权。
君主通常依赖贵族作为统治支持,并赋予贵族特殊的权力和地位。
7. 崇尚礼仪: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礼仪和儒家思想,将君主视为国家的父亲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矩,对君主表现出尊敬和顺从。
8. 强调忠诚: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君臣关系。
人们必须对君主忠诚,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
君主视忠诚为最重要的品质,并对背叛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总之,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权力集中、绝对权力、世袭制、等级制度、统一性、贵族特权、崇尚礼仪和强调忠诚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滥用。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控制国家的权威。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在于君主的权力集中。
君主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的限制,统治者的决策和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所有政治权力都是由君主授予的。
君主通常通过继承或称帝的方式获得权力,而且往往会传承给下一代。
这种权力集中的特点使得君主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且实施自己的政策。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往往会形成高度集权的政府体系。
君主控制着全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并且任命和罢免官员。
政府机构往往以君主为核心,各级官员的权力和地位都由君主决定。
这种集权的政府体系保证了君主的权威和统一的执政,但也存在着权力滥用和腐败等问题。
第三,君主专制制度通常具有宗教或神权的支持。
君主被认为是神灵的代表或神权的象征,君主的权力被视为神圣的,来自于上天的授权。
宗教或神权的支持可以帮助君主稳定统治,维护自己的地位,并且使国家具有一种宗教性的合法性。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也常常具有世袭性。
君主的权力往往会被传承给下一代,通过世袭的方式确保君主制度的延续。
这种世袭性使得君主能够长期稳定地统治,但也存在着继任问题和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的困扰。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特点也较为明显。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直接掌控国家的财富和资源,对经济进行集中调控。
君主可以制定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和企业控制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这种集中的经济控制有时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经济不稳定的问题。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通常也会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君主和贵族享有特权和特殊地位,而普通人民则处于下层社会地位。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使得社会上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贵族和君主享有更多权力和资源,而普通人民的社会地位和福利相对较低。
总之,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君主权力集中、政府高度集权、宗教或神权支持、世袭性、经济控制集中和社会等级制度明显的特点。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一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二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 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 形式: 从秦到元——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 宰相的权力
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 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隋唐-----分散相权
汉朝
中朝
皇 权
外朝
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宋:二府三司制,再分相权 2、演变 元:一省两院制
二、丞相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 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 负责往下传达,“承旨遵办”。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 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 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 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认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式 有何新变化?
•明朝:内阁的设置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呈现的总趋势 趋势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 域会出现一股活跃的进步思潮?
1.经济上:
(根源)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政治上: 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 化上: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 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 侮侵略等。 消极: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不可偏废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 (见教材P17)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1)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不过,宰相制度开局是个喜剧,结局却是个悲剧。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明清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注重集权,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封建贵族统治;而清代政治制度则强调儒家思想,实行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本文将分别探讨明代和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集中: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领导者,还是军事、法律和宗教的最高权威。
皇帝拥有神权思想,被尊为天子,崇拜有如上帝一般。
2. 考试选拔官员:明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成绩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官僚体系。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公平性,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充实,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 重文治轻武功:明朝政府更加重视文治,儒家思想得到高度崇尚。
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士人的文化知识、文学才华以及道德品行。
这种重视文化的政策导致了文人与士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限制了武将的发展。
4. 地方行政自治:明代实行三司制,将地方行政权分成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两个层次。
地方官员负责管辖地方事务,并负责税收和土地分配。
这种地方行政自治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地方发展。
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专制中央集权:清代政治制度强调国家中央集权,皇帝在政治上的地位无可匹敌。
清朝皇帝通过建立满洲贵族统治和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八旗制度:清代建立了八旗制度,将满洲贵族分为不同的旗,对满洲贵族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造成了满洲与汉族之间的分割和对立。
3. 平定辽东、台湾和西南地区:清朝先后平定辽东、台湾以及西南地区,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政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且为清朝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4.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被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皇帝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治理国家。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大全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
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
(4)对人生控制严密。
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
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件
密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
进一步得到巩固。
重理解
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 丞相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丞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2)雍正帝设置 军机处
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
拟写成文,传达给中
①职能: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 皇帝旨意
②特点 简 速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 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 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 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 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 正式衙门 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 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要点史料探究
主题一 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与军机处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 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 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 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 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 ,他 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 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
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的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一句话:封建君主专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
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
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
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
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
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
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
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
清朝沿用。
又名臬司。
俗名臬台、廉访。
清末改为提法使。
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内阁的出现”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制度。
如前所述,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
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
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
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军机处的设立”一目,主要叙述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情况。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
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
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
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
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
又在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设立内廷侍候皇帝的南书房,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
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
十年(1732)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走,俗称小军机。
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
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
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
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