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关于君主专制是怎样演进的
关于君主专制是怎样演进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
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
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
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
②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设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
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
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
③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后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④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和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管宗教和西藏)。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第4讲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 (4) 评价(作用)
• 积极:①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独 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 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
•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 三省既有分工,又相互牵制,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 了深远影响。
• 消极: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和对权力的有 效监督。
主 管 礼 仪 科 举 等
军刑
国 家
政狱 的
工
程
建
设
核
•3) 特点: •①相权三分。三省相互制约,分工合作,提高行 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分工明确)。一切政令从起草、审 核、执行, 都经由三省。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权力机构权力, 互相牵制。 •④节制君权。皇帝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 不能实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 不足。
转化) •
• ②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有时影响行政 效率。
• ③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下的民主”,三省长官都必 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 (5)认识
• ①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 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 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 下的民主”。
• ②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仅有 封驳审议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 对听命于皇帝。
•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 于中央。
• 知识梳理 • 汉代中央行政中枢权力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
信手中。
• 1)汉武帝设“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 丞相的势力。
•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即重用 一些亲信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 国大事,形成“中(内)朝”,拥有决策权, 逐渐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皇权——相权
汉:“汉承秦制”,但丞相位高权重
布衣为相
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决策机构:“中朝”
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三司:三司使(财政)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 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 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明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清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宰相制度的废除(明 太祖)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明
成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地方
汉:郡县、封国并存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察举制
时期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首先,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通过君主不断增加自身的权力来实现的。
君主可以通过法律、宪法等手段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例如颁布专制法典、加强行政体制等。
同时,君主还会将自己的家族成员置于重要的位置上,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还有一种即是通过加强军队的实力来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样一来即使有人进行反抗也能够通过武力和武力威慑来维持君主专制的统治。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来实现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从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实行了集权制度,使君主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随后的汉朝实行了依法治国,君主权力相对减弱,但仍然保持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而到了唐朝,君主的权力再次得到扩大,封建官僚制进一步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力度达到了顶峰。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在欧洲历史上,绝对君主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形式。
绝对君主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在法律、军队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来加强君主的权力。
这种制度多出现在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旧欧洲国家中,包括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等。
这些绝对君主通过加强国家行政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总体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是基于统治者经营国家权力,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君主通过权力的强化和调整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政治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9-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 雍正 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到处理军政要务。 3.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 封闭性 特 征明显。 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 效率。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历代行政区划:秦汉(主要为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 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 2.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央机构中书省 直辖的“ 腹里 ”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历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22-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监察机构或官职 (中央)御史大夫 (郡)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御史台 提点刑狱司 监察御史
职责 监察百官 监察郡县官员 监察和弹劾百官 监督郡国长官和诸侯王 定期到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专职监察刑狱 负责纠察百官
考点梳理
-7-
条目解析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内容 (1)行政区划:“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与“县”同级的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 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 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职能:郡守(掌管行政),郡尉(掌管兵事),监御史(掌管监察)。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帝王制度。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首领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王国或者帝国。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决策战争、管理国家事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专制制度逐渐演进和强化。
在古代,君主的权威往往建立在神权的基础上。
君主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神的赋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种观念使得君主在民众心中具有绝对的威信和权威,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巩固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往往同时是领主,他拥有土地和财产,控制着农民的生产和劳动力,从而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通过掌握经济资源来控制社会和人民,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的权力的目的。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
君主通过建立法律制度,将自己的权力合法化和正当化,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君主制定的法律和规则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君主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和裁决权。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例如,由于君主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权的问题。
君主往往能够任意决策和行使权力,容易使得君主陷入一种权力滥用的困境中。
此外,君主制度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机制,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因此,君主专制制度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抵制。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的权力地位,以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和具有合法性。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适应和解决。
这种制度的继续存在与否,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接受和认同。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是在古代传统的政治形式,它的特点是由一位君主统治,即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均由这位君主控制。
起源于古代中东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等,并在中国古代出现了有关君主专制的历史记载。
从古至今,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到其最初的样子,也就是君王对全体民众有绝对支配权和控制权,他拥有发布法律、审判罪行、颁发惩罚、招募士兵等所有权力,他的权力无人能及。
有时,君王还被赋予神性,人们认为他是神的化身或选民,神会指引和保护他治理国家。
第二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君主专制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尤其是在欧洲,贵族和教会的力量不断上升,以至于君王的权力大大削弱。
他们开始不再拥有绝对权力,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和章程,从而减轻了他们过度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也受到了“三权分立”的影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严格分离,使社会的治安和统治得以稳定。
最后一个阶段,当君王的权力不再存在时,君主专制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君王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要遵守宪法,共同推动国家的统治和发展。
在此过程中,君王将权力分配给贵族和民众,国家的政治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就地方政府而言,地方自治机构也在不断建立,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确保了公民们的权利和利益。
从上面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当初的绝对支配权发展到后来的宪政体制和地方自治机构。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有助于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促进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提高了政府办事பைடு நூலகம்率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
起 草
中
诏 令
书
)
(
负 责
尚
执 行
书
)
(
封 驳
门
审 议
下
)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出错。同时避免了 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课标要求:了解汉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客 观评价隋唐三省六部制,总结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制度演变的趋势。
1.秦朝:
1.秦朝: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材料:秦和西汉初年,中央实行丞相制度, 由丞相日理万机,统辖百官。举凡官吏的选拔、 弹劾、诛罚、郡国上计与考课、总理百官朝议 与奏事、封驳诏制、谏诤等,都在丞相的职权 之内。这种体制,隐含着发生皇权与相权冲突 的可能。武帝时,丞相田蚡骄横,“荐人或起 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但皇权不断 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2)分权是加强君主专 制的重要手段。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 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 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 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 机处。
--赵毅 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皇
执行机构 帝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等有关中央政府的历史概念,以及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重点:(1)中朝与外朝的形成;(2)三省六部制;(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1)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基本规律;(2)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分析其影响、总结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皇权所采取的措施的共性。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知道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那么,秦汉政治制度建设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是它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石。
具体地说,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主要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继承了继承了秦汉政治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汉至元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自制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重视民主价值
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告诉我们,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应该 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改革政治体制
对于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满足人民的基本权利和需求。
促进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通过民主制度的建设 和发展,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
强化社会等级
君主专制政体下,社会等级制度得到强化,不同 阶层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界限分明,影响社会流动 和公平。
限制科技创新
君主专制政体往往对科技创新进行限制,以维护 既得利益和统治稳定,阻碍了社会的技术进步。
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维护政治统一
01
君主专制政体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势力的干扰。
虽然存在封建割据,但随着王权 的逐渐加强,形成以国王为核心 的君主专制政体。
80%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
宋、元、明时期,皇权进一步加 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近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兴起
法国绝对主义时期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绝对主义 达到顶峰,国王成为国家主权 的代表。
英国乔治王朝时期
英王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在位 期间,英国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加强中央集权。
阻碍国际贸易
君主专制政体可能采取封闭的外贸政策,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影响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力。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推崇传统文化
君主专制政体往往推崇传统文,强化民族认同 和文化传承。
限制思想自由
君主专制政体对思想自由进行限制,压制异见和 反对声音,影响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推动文化统一
君主专制政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手段,推动文 化统一和标准化,强化统治意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权力集中: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集中于君主手中。
随着时代的演进,君主的权力不断扩大。
例如,君主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控制军队、司法、财政等各个领域。
权力的集中使得君主能够更加有效地统治国家,但也容易导致滥权和独裁。
2. 继承性:君主专制制度通常有明确的继承规则,即君主的继承人将成为下一任君主。
这种继承性的演进使得君主专制制度更加稳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贪污。
3. 法律保护: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通常会通过制定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然而,这些法律往往缺乏公正性和平等性,更多地服务于君主的利益。
4. 稳定性和动摇: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相对稳定。
因为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有更多的能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的稳定。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受到内部压力和外部干扰的影响,一旦君主面临危机,君主专制制度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需要指出的是,君主专制的演进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是有所差异的。
这些趋势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归纳为单一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世官制
特
点
评
价
下层人士一般 先秦时期 官位世袭 没有参政的机会。 百姓不得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察举制 秦汉至魏 以官举士 (九品中 晋南北朝 权操于上 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 明清时期 考试选 官制度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局面,为中下 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 了机会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思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考: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与 强 化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秦朝: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郡监察史 (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州设刺史
汉朝官服
(3)唐朝:御史台
(4)宋朝:提点刑狱司
(5)元朝:御史台 (6)清朝:都察院 2、评价 (1)积极性: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防止 官员贪脏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 (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实际效能 有限。
(萌芽—确立— —巩固— —完善— —加强——强化、顶峰)
3.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中贯穿着两对矛盾
(1)君权与相权之争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与地方矛盾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4.三种制度: 行政制度(中央、地方)、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主体,选官制度 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一、法令出一 ——皇帝制度 1、确立: 秦始皇 2、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3、弊端: (1)君国关系:国家变成一 个人的国家。 (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 “奴才”关系。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 “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
决策机构
尚 书 令 侍 中 中朝 常 侍
皇
帝
执行机构
御 史 大 夫 九
丞 相
太 尉
卿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特点: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 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成熟)。
二、君权与相权之争
1、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
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怎样的
措施限制相权?
二、君权和相权 (一)汉代帝相矛盾的发展 (1)汉初,丞相位尊权重
(2)汉武帝削弱相权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设“中朝”压制相权
汉武帝
材料: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 相12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 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 是从而已。
安 石 (1069 )
年 任 参 知 政 事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中书门下(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院(使) 三司(使) 副相 分行政权 分军权 分财权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归纳:相权 的演变
唐 宋
明
三省六部制 增参知政事
废除丞相制
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略)
专制主义:皇帝独掌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地方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无任何独立性
2.演进过程
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
二、君权与相权之争
你知道右图是哪些皇帝吗?
他们当中谁的话拥有更绝对的
权威呢?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 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 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 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 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 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 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 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 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宰相大臣由坐-站-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
时 代 的 反 思 1、专制政体易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败之风
2、健全监察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 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 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4)积极性: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 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 套)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 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 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元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演进
特点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增“参知政事” 行省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
?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政治机构的设置不 断完备。 2、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 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 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 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1)秦代:郡、县 (2)汉代:州、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制) (3)唐代:道、州、县 (4)宋代:路、州、县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 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吏部 中书省 草拟 户部 礼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皇 尚书省 执行 帝
门下省 审核 政事堂 议政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三)宋代: 相权进一步被分散 (1)设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 力 王 (3)枢密院 分军权 (4)三司使 分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