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2年教学教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优秀教案

2022年教学教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优秀教案

一般违法与的区别
违法行为和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秩序、他人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惩办的行为。

一般来说,行为对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所引发的法律后果也更加严重。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区别:
1、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

一般从行为所涉及的数额、范围、手段和后果这几个方面具体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

如盗窃罪以数额大小不同区分违法与,暴力干预婚姻自由罪强调必须使用暴力手段,成心伤害罪那么一般导致被害人伤情到达轻伤以上。

2、触犯的法律类型不同。

从客观方面来看,构成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违法那么是触犯?治安管理处分法?等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3、认定的机关不同。

是否构成必须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进行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决定他人是否构成。

是否构成违法那么可以由公安、工商、税务等等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加以认定。

4、法律后果不同。

如果被认定为,可能被判处刑罚〔参见?〕。

而违法行为那么要接受行政处分。

由于刑罚可以长期剥夺人的自由甚至剥夺人的生命,因此更加严厉〔行政处分中的行政拘留也可以剥夺人的自由,但是不得超过15日,即使有多个违法行为,合并处分的也不得超过2021。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及判断标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一般违法的概念及特征介绍一般违法的定义,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等,并说明一般违法的特征,如社会危害性较小、未触犯刑法等。

(2)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介绍犯罪的定义,包括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行为,并说明犯罪的特征,如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等。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从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处罚性等方面对比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界限。

(4)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区别的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认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涉及一般违法与犯罪的问题,并分享讨论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及判断标准,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价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区别的理解程度。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3.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犯罪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3.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用于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案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定义。

提问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在现代社会中,违法与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探讨其发生原因、危害和预防对策,不仅仅是刑法学研究的范畴,也是社会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与实施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于违法与犯罪的认知,加强法律意识,从而降低违法犯罪的发生率。

一、教案设计与内容针对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可以设计一系列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案内容:1. 识别违法与犯罪行为: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违法与犯罪行为。

例如,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让他们辨析其中的违法行为,并讨论为什么这些行为是违法的。

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违法与犯罪的定义和界限。

2. 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通过引入不同犯罪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者的动机和心理。

例如,探讨为什么有些人选择犯罪,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后果。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防范犯罪行为。

3. 探讨社会背景与环境对违法犯罪的影响:通过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违法犯罪行为与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关系。

例如,讨论某个地区或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4. 分析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危害与后果:通过引入相关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与犯罪行为对社会与个人的危害。

例如,讨论吸毒、盗窃等行为对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并寻求防范之道。

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恶劣性质,增强他们对法律与秩序的尊重。

二、教案实施方法为了提高教案的实施效果,可以结合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1. 互动讨论: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引导讨论,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于违法与犯罪行为的认知。

2. 视听材料: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或音视频同步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违法与犯罪行为。

(八年级政治教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八年级政治教案导入: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那么,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是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法不可犯”(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 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 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三) 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四) 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P76,划线)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板书)2、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小词典”)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 刚才例子中,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小明的呢?(一般违法行为)(板书)3、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点答案: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违反了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用受刑罚处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五)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板书)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及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遵守法律,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针对一般违法与犯罪主题,设计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后果以及如何遵守法律。

一、活动目标及教学要求1. 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明确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理解犯罪的后果,塑造正确的法律意识。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理解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1 违法的定义与特征1.2 犯罪的定义与特征1.3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1.4 犯罪的后果1.5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履行公民义务2. 教学步骤此部分教学步骤仅为参考,实际活动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1 动画短片引入:播放一个有关违法与犯罪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2.2 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违法和犯罪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后果。

2.3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整理的例子,并讨论其中的区别和后果。

2.4 群体讨论: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整理归纳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以及犯罪的后果。

2.5 观看案例视频:选择有关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6 角色扮演: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出违法和犯罪的场景,在扮演过程中理解并感受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7 讲座分享:邀请当地警察或法律专家来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

2.8 总结回顾:学生回顾本次活动所学内容,并讨论如何遵守法律、履行社会责任,并制定实际行动计划。

三、教学评价1. 个人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表现及讨论能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价。

2. 小组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⑴记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含义。
⑵能够辨别一般违法与犯罪区别。
⑶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违法犯罪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PPt播放,图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身上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法治观念。
(2)通过学习,维护法律尊严,做个守法好公民。
理解犯
罪含义
违法与犯罪区别
一槌法
&

R

眦会的储醵
机A轴林,髀M
mιmλ,tvt
UT1I翻制帕
战了极
际酌法睇任
别必欣4,收“社
懒触村售
就做4
*ω恸,<M*⅛Attt.⅜UT<1λt
张某的老师:张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上八年级后,他开始不交作业、旷课、逃学、沉迷网络。
1
监Wt
导行
一个未成■人的道修
我於邈
I
1、跟同桌交流,回答闯红灯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
播放课件
2、读课文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要求做而不做
禁止做而去做
1、学生思考。
理解违法行为含义
3、内容讲解,
法律权威我维护
如果你是一名小警察:
1.请你辨别下列行为是否是违法行为。
2.如果是违法行为,请说出这一违法行为触犯了什么法律,有哪些危害?闯红灯上课迟到
针对该年纪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模板授课教师姓名:未提供微课名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学科:思想品德教龄:18年视频长度:未提供知识点来源:思想品德,七年级,湘教版知识点描述: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在于社会危害性、违反的法律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预备知识教学类型:讲授型适用对象:中学生设计思路: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首先,呈现两个真实、具体、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心理影响。

然后,对两种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最后,列举一些社会中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您好,欢迎来到思想品德微课堂。

本次微课将讲授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第一部分: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和XXX杀人两种案例。

通过对社会危害性、违反的法律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两种行为的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较小,违反的法律为民法、行政法等,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民事责任和行政制裁。

而犯罪则较为严重,违反的法律为刑法,承担的法律责任为刑法处罚。

第三部分:列举社会中常见的一些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结尾:感谢您的聆听,本次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自我教学反思:1.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将此知识点确定为重点和难点。

2.以案说法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8.1勿以恶小而为之8.2第一课时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材学生分析:知道法律特征,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生分不清违法和犯罪,认识不到法律既有情又无情,对法律感兴趣,有了解,想知道生活中一些法律行为的性质。

教学目标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特征。

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复习: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导入:三国刘备告诉他的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误入歧途,和他们的道德法制观念有关。

怎么才能不铸呢?(认真学法,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三)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思想品德5.2.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5.2.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课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学理念1.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从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2.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3.可采取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且此知识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好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自然引出下一课时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卡纸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板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讲授新课[请你来帮忙]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吗?”。

例举三种不同观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3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3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防微杜渐。

2.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治素养,自觉远离犯罪。

3.能够结合案例,正确判断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4.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会问题。

5.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矫正不良行为。

6.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

7.知道一般违法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8.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课前准备同学们预习第一框。

1.违法行为怎么分类?2.什么是违法行为?3.犯罪具有哪些特征?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什么?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句经典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师:诗句共同描写了哪一个传统佳节?生:中秋节师:经典诗词,流淌着对幸福的向往。

是啊,中秋之夜,我们享受那万家灯火团圆的温馨,倾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

然而今年的中秋之夜几位同龄人却没有享受万家团圆的温馨,没有倾听到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

为什么呢?请看都市晚高峰发来的报道。

新授:生:观看都市晚高峰的报道。

师:看了这则报道后,老师相信大家心情都很沉重。

大好年龄,青春芳华,既然会与铁窗为伴,实在痛心。

他们是不是一下子走到这一步的呢?让我们认识其中一位叫蹇玲的女孩吧。

说起蹇玲,其实也很可怜,请看:投影:15岁的蹇某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

其父拒绝给付抚养费,有时甚至对上门索要抚养费的蹇某拳脚相加……(1)本案中蹇某父亲拒绝给付抚养费对吗?为什么?(2)本案中蹇某父亲对索要生活费的蹇某拳脚相加对吗?为什么?(3)蹇某父亲的言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大家刚才说,蹇某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是因为蹇某父亲违反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那么,假如公民违反了一些守则、规定等是不是也是违法行为呢?现在请你是一名小警察:辨别下列行为是否是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邓权忠(浙江省温州市第九中学)【教学内容】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能力目标:能结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认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生活中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3.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特点及区别,懂得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做到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漫画评析,导入新课问题: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是否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行为?学生活动:联系自己实际,评析这幅漫画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式过马路”,自然贴切,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各抒己见现场调查:同学们,你们平时过斑马线有没有按指示灯行走?学生活动:以举手方式表示。

教师:根据举手情况对学生过马路有无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随机进行评价。

问题:请大家说一说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有什么危害?学生活动:可从生命健康、交通安全、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其危害。

教师:近年来“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使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交通事故,给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021年,温州市区因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发生交通事故,导致65人死亡,129人受伤。

温州市交警部门从2021年4月1日开始已经对这种“中国式过马路”采取处罚措施。

材料:2021年4月1日开始,温州市交警部门对市区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正式开罚:对行人横穿马路者罚款5元,跨栏横穿马路者罚款10元,骑车横穿马路者罚款20元……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温州交警部门的这种处罚有没有法律学生活动:从教师课前所发的“法律链接”中找出其相关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2条、第89条)。

一般违法和犯罪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和犯罪教学设计
2•能力 目标:能结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有关 案例,正确认 识一般违法与犯罪 的 区别,在生活中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3•知识 目标: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知道一 般违法与犯罪 的特点及区别,懂 得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二、导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教学难点: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果,帮助学生树产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
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做到遵纪
守法防微杜渐。
四、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自学探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五、导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什么是违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话 可讲,而且可 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铺 垫。
三、学情分析
由于九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并不很多,对法律方面的问题了解不深,他们往
往认为违法就是犯罪,而他们不会犯罪,所以犯罪离他们很远;他们并没有意识至怀良
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听之任之,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道它们可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
(二)教师讲解违法行为按照行为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
学生讨论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的结果得出犯罪一定违法,但违法不
一定是犯罪
(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做适时点拨。
(四)教师引导学生并且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一般违法行为VS犯罪_一般违法行为VS犯罪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一般违法行为VS犯罪_一般违法行为VS犯罪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一般违法行为VS犯罪》教学设计------- XXXXXX中学XX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四、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师:当你听到“人生总要有一次尝试,不管好的坏的,都要微笑着面对生活”这句话,你觉得能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话题聚焦】女大学生拒安检煽警察耳光称“最多拘留十五天”2018年11月∏日,22岁的女大学生张某携带一把长约10厘米的水果刀欲乘坐北京地铁八号线,被拒后与安检人员和现场处理的民警发生冲突。

乘民警不备,张某突然用脚踢、踹,用手抽打民警,后被制服。

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日前对此作了报道,在派出所,被问道其行为将会面临何种后果时,张某露出微笑,说出了“人生总要有第一次尝试,好的坏的都要尝试,微笑面对生活”。

问:为什么张某对自己行为的设想与公安机关的认定差别如此巨大?张某:最多拘15天,其次罚款,其次警告公安机关:违反《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涉嫌妨害公务罪,将被刑事拘留。

【法律链接】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识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汇。

虽然它们看起来很相似,但却有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于我们学习法律知识和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能够:1.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概念;2.掌握两者之间的区别;3.学会如何避免违法和犯罪行为;4.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应对相关法律事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法律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入法律概念。

比如,通过对于“抢劫”和“超车”的案例解释这两种行为在法律上的区别。

同时,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法律条文,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第二步:区分两个概念1.一般违法一般违法是指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是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不属于刑事犯罪行为。

比如,红灯闯禁、抄袭侵权等都属于一般违法。

2.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触犯法律的行为。

这些行为需要被司法机关进行判定,并给予相应的刑罚。

比如,盗窃、故意杀人等均属于犯罪行为。

第三步:了解惩罚措施在判定违法和犯罪行为后,司法机关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区别在于,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犯罪行为的处罚则属于刑事处罚。

第四步:如何预防违法和犯罪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预防违法和犯罪行为,从而避免自身受到处罚。

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自身行为,从而对于法律合法性进行自我监管。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实例引入法律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概念和区别,了解惩罚措施,以及如何预防违法和犯罪行为。

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正确维护自身权益并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8.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挫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三、教材分析:1、重点:犯罪的特征
2、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学习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四、学情分析:认知结构方面,七年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入,对违法行为的含义以及分类分辨不清,需要加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

2、学生学习困难点:对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的含义、特征、分类理解困难。

3、学生学习问题点:不能完全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的具体表现。

五: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8.1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8.1一般违法与犯罪教案

《8.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挫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三、教材分析:1、重点:犯罪的特征2、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学习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四、学情分析:认知结构方面,七年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入,对违法行为的含义以及分类分辨不清,需要加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

2、学生学习困难点:对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的含义、特征、分类理解困难。

3、学生学习问题点:不能完全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的具体表现。

五: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习内容问题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阶段问题1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请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

1、学生能够针对所提出的的问题踊跃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认识到: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

习得阶段违法行为的含义问题2公安机关为什么给予李某等三人以警告的处罚?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教案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犯罪的特征。

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表格比较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会客厅:2009年4 月18日凌晨1 点,当温州市的杨女士参加完聚会,独自走在一条小巷子时,两个黑影突然从背后向她袭来,一把锋利的尖刀也架到了她的脖子上。

歹徒抢走了她装有5000 多元现金和一部手机的手提包。

某市由此破获了一个由10 多名少年组成的抢劫团伙。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7 岁,最小的不到14岁。

记者采访了这帮抢劫团伙的“老大”林林。

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讲授新课:林林的采访记录一:刚进初一时,已满14岁的我还是一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可过了两个月,我发现上课的内容越来越难,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就对学习有点厌烦了,上课开始不怎么听讲,要么和别人讲话,要么睡觉,作业也经常不做,还经常在校内与其他同学打架,进学生处就变成习以为常的事了。

师:同学们,小林在校的这些行为都是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吗?生:....师:他的这些行为都是违纪行为,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是不一样的。

违纪行为是指违反了一定的纪律,而违法行为是违反了有关法律,相对于违纪行为来说要严重。

林林的采访记录二:我开始频繁的进出网吧玩游戏、聊天,去迪厅开包房。

家里给的钱根本不够花,就去偷同学的或向小同学要钱。

被老师批评了,也被送进拘留所教育了下就没事了。

后来自己的注意力也越来越被学校墙外灯红酒绿的世界所吸引,从而越发厌恶上学,索性辍学不读书了。

师:同学们,小林的这些行为又是什么行为呢?生:违法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学生不容易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区别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1、片头
(秒)
您好,欢迎走进思想品德微课堂,这个微课讲授的内容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2、正文讲解
( 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
呈现: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和马加爵杀人两种案例。
从对社会的危害性、违反的法律和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分析和比较这两种行为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学科
思想品德
教龄
18年
微课名称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视频长度
录制时间
知识点来源
学科:思想品德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
知识点描述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中学生
设计思路
中学生对违法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却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他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违法了就是犯罪。签于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是一个重点、难点、易错点和考点(四点合一),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让学习者理解知识点:首先呈现真实、具体、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案例,让学生从直观上、并从心理上感受两种违法行为,然后对两种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最后,我又列举了社会中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二部分内容:
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对社会的危害性
较小
严重
违反的法律
民法、行政法等刑法以外的法律
刑法
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刑法处罚

第三部分内容:
列举社会中常见的一些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结尾
(秒)
授课完毕,谢谢聆听!

自我教学反思
(1)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有必要把这个知识点确定为重点和难点。(2)以案说法(3)比较法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