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案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
教材分析:
《预防犯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题包括“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目。
第一目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罪”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罚”主要介绍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第二目主要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涉及的法律主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本目主要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身防范。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往往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案例,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约束自己,加强修养,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2.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了解刑法,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制作PPT。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第二框“预防犯罪”。
(板书: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知
小组内交流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3分钟)
教师:大家通过预习,我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活动一:认识、了解刑法
教师出示图片。
提问: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行为吗?用你查阅到知识说一说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学生回答。
教师:这三则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不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都触犯了刑法。
谁能介绍一下刑法的作用、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刑法第十三条了解犯罪行为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经验判断,并结合课下查阅到的刑法相关条款,了解刑法的作用、内容。
活动二:认清犯罪的特征
中学生李某在校期间是个出了名的“打架大王”,经常旷课,校长和班主任对他进行耐心教育,他不思悔改。
一天,乘公交车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然出言不逊。
售票员不让他走,他竟然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他进行了罚款处罚。
李某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毕业后的一天,他纠集了几个人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
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7年。
提问:判断中学生李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行为,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提问: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是有很大区别的,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这三个特征不可分割,相互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同桌交流探究,对李某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对犯罪有更清晰的认识。
活动三:了解刑罚的种类
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提问:公民一旦犯罪就必然受到刑罚,这是必然的法律后果。
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种类?
学生回答。
出示案例
提问:判断案例中受到的刑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刑罚,了解刑罚的种类。
活动四:树立远离犯罪的意识
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分析的案例,我们发现犯罪的危害很严重,说一说犯罪都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
教师:犯罪是我们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一定要加强自我防范。
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犯罪与年龄无关,了解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更加要远离犯罪。
活动五:加强防范,预防犯罪
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
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
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提问: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学生回答: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小组探究问题:1.分析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2.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小组探究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做总结。
教师:陈某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很多不良行为。
学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对比。
教师:这些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的“雷区”,我们一定不要去踩,预防犯罪就一定要杜绝不良行为,更要加强自身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进行小组探究,对陈某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白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活动六:盘点收获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一、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使用小组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通过创境激情,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
整节课设计环环相扣,较为流畅。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通过设计更有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讨论。
附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犯罪的基本特征,
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了解犯罪的危害。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
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
【预习案】自主学习(充分预习课本,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是惩治、保护和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触犯了、应当受到处罚
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和。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
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
然。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与的标准。
3、犯罪的必然后果是。
刑罚又称为、,
是指依法对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为主要内容。
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和两大类。
主刑包括、、、、五种。
附加刑包括、、、四种。
二、加强自我防范
4、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我们要认识犯罪的,远离
犯罪。
5、刑法规定,已满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周岁不
满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我国法对未成年人不
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的“”。
7、阅读课本56页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
8、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要做一个的人。
★质疑探究
活动一:认识、了解刑法
请同学们运用你的经验,判断课本52页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并查阅刑法,分析它属于什么性质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活动二:认清犯罪的特征
中学生李某在校期间是个出了名的“打架大王”,经常旷课,校长和班主任对他进行耐心教育,他不思悔改。
一天,乘公交车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然出言不逊。
售票员不让他走,他竟然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他进行了罚款处罚。
李某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毕业后的一天,他纠集了几个人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
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7年。
活动三:了解刑罚的种类
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活动四:树立远离犯罪的意识
活动五:加强防范,预防犯罪
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小组交流讨论
★盘点收获
通过对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巩固提升
1.“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应受刑罚处罚性④行政制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
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我们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
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
这说明(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对我国刑法认识正确的有( )
①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②我国
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③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④刑法就是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7.无业青年李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多名中小学生的财物并殴打拒交财物的学生。
受害学生拨打“110”报警,李某被逮捕。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
下列对李某违法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从违法性质看,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②从本质特征看,李某的
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从违反法律看,李某的行为违反的是刑法
④从法律后果看,李某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7年4月9日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李昌军二人涉嫌严重违纪被捕,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二位高官在同一天落马,反映中央重拳整治金融领域腐败的决心。
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②二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③二人会受到行政处罚④二人的行为会受到刑法处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
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
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10、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
远离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犯罪危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