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的传统与民俗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

56

■ 舒顺萍

论筝乐的传统与民俗特色

文章沿筝与筝乐在我国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对筝与筝乐的世俗性和民俗性特色及美学传统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梳理,以期使筝这一

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筝乐 良器 世俗性 民俗性 社会适应性

内容摘要:关键词: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且无论是在绘画、书法还是在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均是如此。但是,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可感受得到的。中国最古老和最传统的筝乐艺术就是如此,它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其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更重要的是,如果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已经流传2000多年的筝乐,充分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那种不拘一格、自由浪漫、不避世俗的民俗特色。

一、筝乐的世俗性和民俗性

众所周知,筝的历史非常悠久,远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秦地、鲁地盛行。但是,虽然筝的历史如此悠久,可是关于筝的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却寥寥无几,因此,对筝与筝乐的研究,更多的方式是只能根据诗文、野史中为数不多的言辞去揣摩它的历史轨迹。历史典籍中对筝与筝乐的较少记载,表明它不被作为统治阶级的宫廷上层所看重,其原因是因为筝与筝乐的特色更充分体现的是世俗性和民俗性。

筝与筝乐的这种世俗性和民俗性特色,概括而言,就是不拘一格、自由浪漫、不避世俗。而且,从现在留存的文字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筝与筝乐的世俗性和民俗性特色,可以说是筝与筝乐最重要的传统,而且是2000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的传统。古籍中关于筝与筝乐的有限记载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秦人李斯《谏逐客书》中说秦宫廷“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中也记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古筝的演奏场合和音乐水准都是极一般的甚至是较粗俗的。所谓“党俗”,是一起生活、有共同语言、属同一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称谓,

通俗地说就是民间。筝作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民间乐器,并在民间酒会上与缶、瓮、髀等低档次的打击乐器一起演奏,其场景有些类似于村夫们敲击瓦罐,拍打大腿,唱着俚歌。这说明,筝在2000多年前,只是一种比较简陋的乐器,所以在秦宫才从属于宫廷乐器降为民间乐器。

在历史的长河中,筝与筝乐主要存在于自娱性的活动中,故在民间十分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筝已在秦、鲁等许多地区流传。秦、汉两代,筝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筝乐艺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西汉时,虽然筝在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中未见著录,但民间的实际情况就是以弹筝、击缶为主要的音乐活动。汉代以后,筝的形制有所改变,提高了档次,所以也进入了宫廷,但是它的民俗性并没有改变,仍然主要是盛行于民间的乐器。

三国时期,筝不仅在民间很活跃,还受到了朝野学者、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视,筝与筝乐的表现能力、弹奏技巧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东晋、南北朝时,筝更广泛地用于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隋唐时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空前繁荣,音乐文化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此时的筝乐艺术在中原地区呈现出如白居易在《邓鲂、张彻落第》诗中所说的“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局面。

宋、辽、金、元时期,历经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筝与筝乐却因其世俗性和民俗性而得以保存,在宫廷乐舞中仍有筝的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并且,由于北方各民族的文化大交流,筝乐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蒙、回、维等兄弟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的筝与筝乐艺术,还将其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两代,筝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流传至各地的筝乐,广泛用于民间戏曲及说唱音乐中,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

虽然筝与筝乐在东汉末年就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

推崇,但是,数千年来,古老的筝及筝乐仍旧主要还是在民间发展。在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格局中,筝与筝乐可以说是深深扎根于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土壤——从文人学士、教坊乐工,到民间艺人、青楼妓女的社会各个阶层,都对它情有独钟;在文人宴集、民众踏青、民间节日娱乐、歌妓浅斟低唱、市井之辈冶游欢娱等场合,都有筝的身影。但是,这恰恰证明,筝与筝乐主要还是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体现得更多的是它的世俗性和民俗性特色。所以,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乐伎和一部分文人才是筝与筝乐延续和繁衍的真正传人。

二、筝是自娱自乐的良器

筝的音色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既能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的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许多层面的内容,都能在筝乐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正如《古诗十九首》所说:“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唐代诗人吴融在《李周弹筝歌》中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妙。”所以,筝和筝乐以其清雅端庄的气质、清丽柔和的音色、丰彩多姿的表现,倾倒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换言之,文人骚客之所以会喜欢筝和筝乐,正是因为筝是一件可用于人们自娱自乐的良器。

筝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客观地说,筝只是一件比较简陋的乐器,所以很方便介入民间自娱性的活动中。 桓宽的《盐铁论》在“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之后,接着就说的是“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这段话道出了当时古筝的演奏场合和音乐水准都是极一般的,甚至可以说是较粗俗的。所以,与其说筝乐是演奏,还不如说筝乐的表演是自娱自乐。而就是在自娱自乐中,筝乐那不拘一格、自由浪漫的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因为不拘一格、自由浪漫、不避世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