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ad48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6.png)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重点探讨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民俗活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多元文化视角欣赏和理解民俗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个节日的起源、发展、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拟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节日习俗的选择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节日习俗的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节日习俗》2. 内容:春节:起源、发展、习俗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答案要点: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寓意辞旧迎新、团圆平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寓意团圆、丰收;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寓意纪念屈原、驱邪避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俗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等,进一步拓宽视野。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民俗文化教案
![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824b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c.png)
民俗文化教案标题:传统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民俗文化:a. 定义:传统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 内容:包括传统节日、婚俗、葬俗、农耕文化等。
2. 重要的传统节日:a. 春节:- 起源:中国的传统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习俗:贴春联、贴对联、放鞭炮、赏灯笼、包饺子、拜年等;- 意义:象征新的开始,祈求健康、幸福和繁荣。
b. 元宵节:- 起源: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元宵节; - 习俗:吃元宵、猜灯谜、舞龙灯、观灯展等;- 意义:丰收、团圆和希望。
c. 端午节:- 起源: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穿香囊等;- 意义:守护健康和驱邪消灾。
d. 中秋节:- 起源:农历八月十五,是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习俗: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等;- 意义:团圆、祈求好运和家庭幸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相关的传统节日图片和资料,引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授:向学生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重点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5. 总结:概括传统节日的共同点和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估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意见,评估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提高的方向。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资料: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1cb3fd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6.png)
一、课题名称《民俗文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掌握至少两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 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民俗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实地考察路线图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如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民俗文化资料。
(三)活动实践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实地考察。
2. 每组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考察过程和成果。
3. 回校后,每组进行展示,分享考察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活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设置1. 完成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2. 收集整理一份关于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
八、教学后记1. 教师课后小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师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讨论等。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9c7d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3)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俗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典型民俗文化:节日、服饰、饮食、建筑、民间艺术等;3. 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2)介绍典型民俗文化,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3)分析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民俗文化,并分享自己的观点;(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文化展览等。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3)布置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民俗文化小论文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参与活动等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学习成果;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民俗文化教材,如《中国民俗文化》等;2. 视频资料:收集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动画等;3. 图片资料:收集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如民俗节日、民间艺术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文化展览等。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66139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详细内容围绕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展开,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四大节日习俗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视频,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熟悉的节日习俗,分享彼此的了解。
b. 制作手工:指导学生利用彩纸等材料,动手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窗花、粽子、月饼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节日习俗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四大节日习俗2. 内容:a. 春节:起源、发展、习俗b. 清明节:起源、发展、习俗c. 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d. 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春节的起源及习俗。
b. 请谈谈你对清明节扫墓的理解。
c. 请描述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
d. 请分析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文化内涵。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3daa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f.png)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30b7a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5.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2.介绍与每个节日相关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
3.分组讨论各个节日的原因、意义、民俗文化,并撰写小结。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分辨各种节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3.学生能够对各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进行探究、总结并归纳。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探究和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和迷茫。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课前学生自学预习、提问答疑。
3.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学资源1.课本和教辅资料。
2.PPT和视频资料。
3.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特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解传统节日(30分钟)教师依次讲解每个节日的名称、时间、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三步:展示民俗文化(30分钟)通过PPT或者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所对应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
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探究各自分配到的节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探究其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习俗,并撰写小结。
第五步:课堂展示(20分钟)引导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交流和补充。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穿插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
2.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
3.学生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朱化民主编. 中国民俗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赵孝成编著. 四季节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7c6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b.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案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授课对象:初中或高中的中文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3.学习和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2.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3.分析和讨论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2.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的了解和想法。
第二步:知识讲解(3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分析和讨论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如包饺子、赛龙舟、观赏月亮等;3.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第三步:活动小组讨论(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该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该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3.小组成员彼此交流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2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理解;2.整理和总结学生的发言,总结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3.提醒学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文化的作文;2.提示学生可以从起源、发展、民俗活动等方面展开写作。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价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增加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直观感受;2.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设计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ba7d9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e.png)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设计一、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体现历史、地域、人群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关怀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支持1. 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历史、地理、民族等特征的人们所共有的风俗、习惯、信仰、技艺等的文化现象。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
2. 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融入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同时,通过民俗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设计1. 民俗文化故事的阅读与讨论选择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神笔马良》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与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寓意,探讨其中体现的民俗文化元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思考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2. 民俗文化元素的作文表达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并进行调查、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作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方面,并激发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思考和意识。
通过作文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初一国学主题班会教案: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
![初一国学主题班会教案: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6d4da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4.png)
初一国学主题班会教案: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度。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内涵(10分钟)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背景、传承和文化意义。
鼓励学生在家里和周围的人进行了解和探讨。
2.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1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性习俗,如春节的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
3.深入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0分钟)通过视频、图片和故事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春节的“年夜饭”代表着家人团聚、吉庆有余;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现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中秋节的家庭团聚和分享,体现着和谐与团结等。
4.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20分钟)请学生自由发挥,组成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介绍其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通过课堂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
5.布置视听作业(10分钟)布置视听作业:选取一个传统节日,了解该节日相关的文化、音乐、节目、电影等,呈现给其他同学。
同学所掌握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如写作、口语等。
三、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通过介绍古往今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古老和底蕴。
2.互动探究法:通过脑力激荡、热烈探究,帮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获得学习、感悟和思考的新高度。
3.口语表述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和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口语表述、视听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701c8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c.png)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化》教材第四章“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京剧等)的特点及代表性作品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素养。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中的传统节日习俗。
4. 例题讲解:讲解民间艺术品的鉴赏方法,以剪纸、泥塑、京剧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欣赏并分析教材中的民间艺术品。
6. 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如团圆饭、年夜饭等。
7.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文化2. 教学重点与难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
(2)请分析教材中的一幅民间艺术品,并阐述其艺术特点。
(3)请介绍一种你家乡的特色美食,并说明其民俗寓意。
2. 答案:(1)见教材第四章相关内容。
(2)例:剪纸《福字》,以红色为底色,寓意喜庆吉祥;采用对称构图,形象生动;刀法细腻,线条流畅。
(3)例:汤圆,寓意团圆美满,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民俗文化教案
![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32d0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3.png)
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3.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2.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3.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3.展示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第二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1.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庆祝方式;2.角色扮演: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包括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等;3.展示扮演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扮演结果。
第三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1.讲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传统节日的食品,包括食品的制作方法、食材的选择等;3.互相品尝:请每个小组互相品尝自己制作的传统节日食品。
七、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成果;2.学生制作的传统节日食品的质量和口感;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2.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3.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初中校本课《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校本课《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c6352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a.png)
初中校本课《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俗。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通过研究中华传统节日俗,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历传统节日的由来和特点。
2. 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常见节日的俗和意义。
3. 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和食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用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中华传统节日俗。
2. 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俗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节日俗。
2. 合作研究法:分成小组,让学生自行调查和分享有关传统节日俗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给全班。
3. 观摩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或民俗村,亲身体验中华传统节日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以及常见节日的俗和意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调查某个传统节日并整理相关资料。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短小精悍的展示,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4. 深入讨论: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不同节日的俗和意义进行比较和分享。
5. 观摩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中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或民俗村,让他们亲身体验节日的俗和活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和能力展示。
2. 参观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对所观摩的传统节日活动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用于讲解和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2. 资料搜索工具:用于学生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八、教学延伸1. 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中华传统节日俗的手工制品。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或学校活动,展示他们对传统节日俗的理解和创意。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00f6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4.png)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的节日民俗3.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身边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俗文化相关书籍、资料。
2. 课件:民俗文化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剪纸、风筝等民间艺术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制作风筝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节日民俗3. 第三课时:分析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第四课时: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第五课时:调查身边的民俗文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身边的民俗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民俗和民间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2024年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6ea33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6.png)
2024年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归纳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理解、分析、鉴赏和评价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的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文本的深层解读和信息的综合提取。
写作技能的提升,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文、古诗词中生僻字的准确读音和词义理解。
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深度思考的引导与激发。
写作中创新性思维和逻辑表达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相关背景故事、作者生平或相关文化现象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设置疑问: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知识链接:回顾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标记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标记不懂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或老师讨论。
准备展示:准备自己的预习成果,如生字词的读音、词义解释等,以备课堂分享。
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相互启发,形成小组观点。
角色扮演: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头脑风暴:围绕课文主题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培养思辨能力。
4. 展示交流个人展示: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如生字词的读音、词义解释等。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024年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年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07625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9.png)
2024年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详细内容涉及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民俗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重点: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四大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节日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a. 春节:辞旧迎新、团圆喜庆b.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c. 端午节: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d. 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四大传统节日2. 内容:a. 春节:辞旧迎新、团圆喜庆b.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c. 端午节: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d. 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b. 请举例说明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2. 答案:a. 略b. 例如: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创新民俗文化产品等途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四大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拓宽视野。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f37d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c.png)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并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和代表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方式;- 介绍传统节日中的传统饮食和活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习俗和传统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关心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春节- 来历与传统习俗- 饮食文化:春节饺子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 活动: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2. 元宵节- 来历与传统习俗- 饮食文化:元宵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活动:猜灯谜、舞狮、放孔明灯等3. 清明节- 来历与传统习俗- 祭祖文化与祭扫活动- 传统食品:青团的制作方法及意义4. 端午节- 来历与传统习俗- 粽子的制作方法及包粽子活动- 比赛活动:龙舟竞渡、踩高跷等5. 中秋节- 来历与传统习俗- 传统食品:月饼的制作方法及意义- 活动:赏月、猜灯谜、嫦娥奔月传说等四、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照片,并激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2. 学生讨论并介绍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了解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
3. 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并展示该节日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方式。
4. 学生进行传统食品的制作活动,例如包饺子、包粽子等,加深对食品文化的了解。
5.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传统食品,分享制作经验和意义。
6. 教师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节日庆祝活动,鼓励家长与学生合作制作传统食品,共同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df4914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e.png)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来历:初为南方驱瘟、避邪之节日,后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习俗:吃粽子、赛龙舟、驱瘟避邪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来历:“三秋”之半的秋社,古代帝王祭拜月亮的仪式
(2)习俗:拜月赏月、吃月饼
6、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来历::九九重逢日
4、肃拜
专行于妇女,又称“女人拜”或“万福礼”
(二)待客礼
迎客:打扫房、院,出门迎候,到家门口行“拥慧礼”
沏茶:开始清洗茶具后,好茶好水冲泡,双手奉七分茶
吃饭:以礼待客,文明用餐
饮酒:斟满,双手敬酒,先干为敬,酒不过三划酒拳、行酒令
(三)送别礼
饯行送别(祖帐)
祖: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企求一路平安。
折柳赠别:西汉灞桥的“留”与随处皆安。
其主要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三、日常习俗:
(一)见面礼
1、九拜
正拜:稽首、顿首、空手
丧拜:震动,吉拜、凶拜
拜的次数:奇拜、褒拜素拜:低头肃立,妇人之礼
三跪九叩到抱拳握手
2、稽首、顿首
九拜中最、次隆重的拜礼,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头碰地停留一会儿或立即举起。
3、空首
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举手到地,接着俯头至手,头不接地。
继承融合期:魏晋—隋唐,春节、端午节等民族、地区节日融合为全国、全民节日。
由盛及衰期:宋代—明清,节日向初一)
(1)来历:正月初一为“三元”之日,称“元日”
“过年”“年兽”传说
(2)习俗:祭祀、驱鬼、社交娱乐
祭祀:祭灶、祭祖
驱鬼:放鞭炮、贴年画、贴春联、守岁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f7437cbe23482fb4da4c50.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2、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5、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
6、大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比较好。
7、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特长。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好活动体会心得、制作相应宣传小册子和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六、资源准备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自制调查采访表。
3、学生自行准备数码相机。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2个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3个课时成立课题组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
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2、合理分配研究时间和研究内容。
3、制作调查采访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本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设计“调查采访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
初步收集相关资料。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
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
第二阶段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
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
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
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
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提供有关作品材料模板。
例如:宣传小册子制作向导、摄影作品制作向导、“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写作指南等。
2个月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在2个多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多本地民众交流、学习。
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
并从中溶合了语文教学之中,以生活实际体现语文。
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动和写作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评价表1 学生自评自评内容方式(1)你是否一直积极主动参与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2)你是否对过活动主题进行认真思考、精心甄别筛选?(3)你通过哪些途径收集信息、资料?(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7)本次活动中,你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8)本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评价表2 同学互评互评内容方式(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
(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障碍?(3)你们是如何克服障碍的?(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突破?评价表3 教师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次(星级评定)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
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
C、活动是否勇于创新。
D、是否勇于克服障碍。
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
B、采访记录能力。
C、研究能力。
D、整理材料能力。
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 A、运用工具能力。
B、交往与表达能力。
C、报告写作能力。
D、分析总结能力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A、选题新颖、独特性。
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
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
评价表4 综合评价《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得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一、提出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有新颖性、创造性。
2分。
为提出主题查阅了资料,有比较多的资料。
2分。
找到了合适的协作者。
2分确立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
2分设计了初步研究计划。
2分二、完成研究阶段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的多样性。
2分是否较多地、有效地了解了相关资料。
2分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研讨。
2分。
是否根据研讨内容对研究的方向进行过合理的修改。
2分形成了研究成果或者新的观点。
2分与协作者分工合理,承担了主要任务,合作愉快。
2分三、主题成果交流完成了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
2分在媒体、班板报、校报发表与展示。
3分有完整的研究总结报告。
4分有继续研究计划。
2分总计注:90~100为非常优秀,80~89为优秀,60~79为良,6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本表以定量评价为主,重在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