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蔡镇楚
内容提要:诗话,是一种论诗之体。中国诗话,创立于北宋,而鼎盛于清代。千年诗话,至今未衰。诗话研究,几乎与诗话创作同步;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诗话研究,则始于纪昀和章学诚,成于徐英、郭绍虞先生,而盛于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站在世纪之交的学术基点上,以历史的眼光,回顾与总结中国诗话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诗话研究,对于不断深化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艺术史、中国比较文学史之研究,乃至民族文化性格、文人心态、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中西文化比较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中国诗话与东方诗话圈
中国诗话,在北宋欧阳修时代崛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数代的繁衍和发展,至清代而鼎盛,成为中国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最主要的著作形式。
千年诗话,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表现出特别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且早已跨出国门,衍生出了古代的朝鲜诗话与日本诗话,越南文论亦深受其影响。据本人 中国历代诗话书目 考查,中国历代诗话之知见书目,数以千计。流传至今的中国诗话之作,尚存有一千三百九十余部,加之朝鲜诗话、日本诗话之存世者,中、韩、日三国诗话的传世之作,总计尚有一千六百二十余部之富。如此繁富的东方诗话之作,形成了东方文学批评史乃至东方文化史上一种不容忽略的文化现象,这就是 东方诗话圈 。
东方诗话圈,是古代儒家文化圈的产物。世界古代文化,因民族与地域而异,但是论其发祥地,大要不出其二:一是东方之中国,二是西方之罗马。西方文化源于埃及,而兴盛于罗马,波及于整个欧洲;东方文化,以中国为宗主,以儒家文化为纽带,凡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很早就进入了儒家文化圈之内。中国诗话则凭借着儒家文化的翅膀翱翔于周边各国和地区,走向世界。而且,由于印度佛教文化传播于中土,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禅宗思想及其思维方法,极大地影响于中国历代诗话,乃至古代朝鲜、日本诗话。于是,在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孕育之下,从印度 中国 朝鲜 日本 东南亚,在世界的东方,便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东方诗话圈。
中国第一部以 诗话 命名的论诗著作,是北宋欧阳修的 六一诗话 ,而以钟嵘 诗品 为 百代诗话之祖 ;日本第一部以 诗话 命名的论诗著作,是释师练的 济北诗话 ,而日本学者多以空海大师辑录
97
的 文镜秘府论 为日本诗话之宗;朝鲜第一部以 诗话 命名的论诗著作,是徐居正的 东人诗话 ,韩国学者则以李仁老的 破闲集 为 韩国诗话之冠 。中、韩、日三国诗话之中的第一部以 诗话 命名的论诗著作,其问世时间虽然有先后之分,但其论诗体例、结构形式、论诗宗旨,乃至基本概念、范畴、范畴群、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如出一辙。可以说,中韩日三国诗话是出于同一个母体的孪生兄弟,只是中国诗话为其长兄而已。这个母体,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盛极一时的中韩日三国诗话,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产物,既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朝鲜民族、日本民族各自的文化性格、文人心态、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比较而言,以中国诗话为代表的东方诗话以及越南文论,具有与西方诗学完全不同的特色:其一,就名称而论,东方诗话自欧阳修首创 诗话 以降,中韩日三国历代论诗之作,多沿袭 诗话 之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一千六七百部历代论诗之作,以 诗话 名书者多达近千部。 诗话 之名,陈陈相因,相续相禅,历久不变,正是儒家注重祖宗崇拜的宗法文化观念的一种反映。而西方诗学自从亚里斯多德 诗学 问世以来,则很少有人继续沿用 诗学 之名。名为 诗学 ,实为文艺理论之通称也。
其二,就论诗体制而言,东方诗话大多采用语录体式,由一条一则内容互不相关的论诗条目连缀而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短随宜,灵活多样。这一体制特点,初期诗话显得尤为突出;北宋以后的诗话论诗体制,或有按内容分卷编排者,论诗条目亦有扩充而为段落者,但其基本体制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内容更丰富,体制更完美而已。
其三,就论诗内容而言,东方诗话以诗为主,属于狭义的诗学。故其内容不出 论诗及辞 与 论诗及事 两种类型,前者源于钟嵘 诗品 ,我称之为 钟派 ;后者始于欧公 六一诗话 ,我谓之为 欧派 。比较而言,古代朝鲜诗话多以 论诗及事 为主,属于欧派诗话之列;日本诗话多以 论诗及辞 为主,属于钟派诗话之列。
其四,就论诗风格而言,东方诗话大多属于 以资闲谈 的随笔之类,行文运笔,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有如学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始终以论诗为中心。特别是其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多运用宋元兴起的白话文,完全摈弃刘勰 文心雕龙 式的骈俪风格,很少有学究气、书卷气,也与逻辑严密、体制完备的西方诗学大相径庭。以其使作者能够 挟人尽可能之笔,著唯意所欲之言 ,故赢得了古今中外广大的作者群;以其能 使人心开目明,玩味不能去手 ,故又赢得了古今中外广大的读者群。这正是东方诗话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五,就论诗宗旨而言,东方诗话多遵循儒家 温柔敦厚 与 兴观群怨 诗教之旨,以 诗三百 为圭臬。清人徐世溥 榆溪诗话 云: 三百篇 者,诗之昆仑,亦诗之海也。 日本久保善教 木石诗话 谓 诗之渊源,在 三百篇 ;长山樗园 诗格集成 说: 三百篇 ,诗之祖也。 韩人崔滋 补闲集 亦谓 三百篇 发其性情之真,而感动之切,入人骨髓之深耶 。因之而尊杜,称颂杜甫为 诗圣 , 补闲集 云: 言诗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夫子。 日本古贺侗庵 侗庵非诗话 云: 诗至老杜,是谓集大成之孔子。 清人袁枚 随园诗话 云: 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 与西方诗学不同,东方诗话论诗倡言 诗品出于人品 之说,特别注重诗人的诗品与人品,追求诗人的理想完美人格和诗歌的蕴藉朦胧含蓄,而以 意境美 为最高审美境界和批评标准。
98
文学评论 1999年第5期
二 诗话整理与诗话研究
中国的诗话研究,始发于诗话之整理。诗话之整理,是诗话研究的基础。郭绍虞先生说 整理也是批评 (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中国诗话的整理和研究,肇于宋盛于清。
宋人之于诗话文献资料的整理,主要力量集中在诗话之裒辑汇编。如北宋佚名的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阮阅的 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的 苕溪渔隐丛话 ,蔡正孙的 诗林广记 ,任舟的 古今类总诗话 ,何汶的 竹庄诗话 。其中,佚名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久佚,今在韩国大田发现其残本,经考证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是中国第一部诗话类编。最具研究价值的,当推南宋魏庆之的 诗人玉屑 21卷,辑录两宋诗话论诗的短札谈片,以资料丰富、理论色彩突出而见称于世。
元人之于诗话的研究,主要在于考证方面,较有成就者是方回。他是第一位对宋代诗话予以认真考辨的学者,撰有 诗话总龟考 、 渔隐丛话考 、 诗人玉屑考 、 竹庄备全诗话考 、 古今类总诗话考 瑶池集考 、 可言集考 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分别对宋代各家诗话之卷数、作者、内容、版本与文字传播中的正误等,进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方回是中国诗话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诗话研究的真正开创者。
元明人之于诗话之整理,有王恕所辑 南溪笔录群贤诗话 3卷,王昌会所辑 诗话类编 32卷,黄省曾所辑 名家诗法 8卷,俞允文编 名贤诗评 20卷等。陶宗仪所编大型丛书 说郛 亦辑录唐宋诗话之传世者,杨成玉编辑宋人诗话十种而为 诗话 10卷,比前人之诗话类编,其文献资料更为完整,为清人致力于诗话丛书的编辑打下了基础。
清人之于诗话之整理和研究,具有集大成之功。主要表现在:(1)诗话丛书的编辑,有何文焕的 历代诗话 57卷,收编宋元明历代诗话之作27种,附 历代诗话考索 1卷。其次有顾龙振的 诗学指南 8卷,辑录唐宋元人诗评、诗格、诗式、诗法之类凡41种。朱琰 诗触 5卷,收编钟嵘 诗品 、严羽 沧浪诗话 等16种。继何文焕之后,有清末民初丁福保的 历代诗话续编 76卷, 清诗话 51卷。这三套诗话丛书,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纪事体诗话的系列化。清人继宋代计有功 唐诗纪事 之后,大力编撰纪事体诗话,如厉鹗 宋诗纪事 100卷,陆心源 宋诗纪事补遗 100卷,陈衍 辽诗纪事 12卷, 金诗纪事 16卷, 元诗纪事 45卷,陈田 明诗纪事 187卷,后人邓之诚又撰 清诗纪事 8卷,与旧题尤袤 全唐诗话 等相辅相成,使历代纪事体诗话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3)诗话著作提要:著作提要,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批评。纪昀等 四库全书总目 ,以内容提要形式,于 诗文评 之中对49部历代诗话和73部诗话存目予以简明扼要的评价,自成一家之言,富有学术权威性,于当初与后代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4)诗话研究专门论著之崛起。清人关于单篇诗话的研究,有三种形式:一是注释,有胡鉴 沧浪诗话注 ,王玮庆 沧浪诗话补注 。二是批评:对于 沧浪诗话 的批评,清人有三派:誉之者如王士祯、潘德舆承宋、明之说,把严羽 比之达摩西来,独辟禅宗 ;攻之者如冯班撰 沧浪诗话纠谬 1卷,承钱谦益之论,指斥严羽 禅悟 说为 热病 和 呓语 ;折衷者为纪昀的 四库全书总目 ,认为严羽 沧浪诗话 自成 一家之言 ,能 救一时之弊 ,持论较为公正。三是诗话之宏观研究,
99
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