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4b509375727a5e9846a6104.png)
18
2111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修订版 (维度) 。该量表是在 C1 Perris 等人 (1980) 编制的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用 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14] 。修订后的问卷 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分量表 ,其中前者包括情感 温暖 、理解 ,惩罚 、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 ,拒绝 、否 认 ,过度保护六个维度 ,后者包括情感温暖 、理解 , 过干涉 、过保护 ,拒绝 、否认 ,惩罚 、严厉 ,偏爱五个 维度 。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建构了父母教养方式 的“简式评价量表”,分别从情感温暖 、理解 ,惩罚 、 严厉 ,过分干涉 、保护 ,拒绝 、否认 ,偏爱五个方面 对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总体评价 ,具体评 价方法同上 。
见表 1 (只显示绝对值在 0150 以上的数值) 。综合
各有关项目的意义 ,因素 1 可以命名为家庭价值
观和人际关系 ,因素 2 可以命名为家庭秩序性 ,因
素 3 可以命名为家庭活跃性 。
表 1 家庭环境各变量的因素负荷与因素解释率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成功性 道德宗教观 娱乐性 亲密度 矛盾性 独立性 组织性 控制性 情感表达 知识性 方差解释率 ( %)
综上所述 ,无论对一般个体还是高创造性的 个体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都发挥着无可替
作者简介 :谷传华 (1975 - ) ,男 ,汉族 ,山东人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001 级博士生 。 17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53c4f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a.png)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中国家庭教育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受到孔孟之道的影响,家长们视教育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在近代,随着社会风貌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调整,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家庭伦理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并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亟需关注的问题。
首先,近代中国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孝道教育和道德修养,较为严肃,强调纪律和规矩,但在当今社会,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倡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
因此,教育方式更加开放和灵活,家长更愿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互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变革。
除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外,家长们还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
此外,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锻炼等也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再次,家庭伦理建设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家庭关系的复杂化,家庭伦理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是家庭伦理建设的关键,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助,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后,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推动家庭教育和家庭伦理建设的发展。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家庭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家庭伦理建设水平;学校可以加强家校合作,支持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家庭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公德培养,倡导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建设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代史上"最强老爸"的家教之道
![近代史上"最强老爸"的家教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d72e62e9b52acfc788ebc9d6.png)
近代史上"最强老爸"的家教之道若以结果导向而论,梁启超的家庭堪称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传奇:梁启超出身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寒素之家,他不仅自身成就非凡,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人物、学术大师,而且教子有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传为佳话。
1948年中国首次设立院士制度时,梁家的两个儿子思成、思永同时当选,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甚至,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之道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在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对谈时表示,家庭教育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中策是以身作则,即古人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做儿女的表率,侧重于德育;上策是提升家庭的天花板,最好还能开一扇天窗,引领子女走上一条精神的超越之路。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意识地走了上策之路,所谓“九子皆才俊”的根本在精神层面,这也促成了后代各自在知识技能方面成为了专门人才。
情感热烈的父亲即使忽略梁启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从他寄给孩子们的“超大量书信”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他对子女毫不掩饰的关心与爱。
他写给居住在各地的儿女的信仅目前所见就有400多封,写信的频率经常是前信刚发出,就开始写下一封。
信中除了嘘寒问暖以外,他还不厌其详地与儿女们谈论自己的近况、经历的大小事情、自己的所思所感,如同亲密朋友之间的谈心,甚至还不时夹杂着诙谐的玩笑。
梁启超写给长女思顺的家书手迹梁启超晚年因病住院,依然忍不住要写信给远在国外的孩子们:“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噘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
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么抱怨了……”他的孩子们愿意亲近父亲,是因为梁启超首先对他们给予了关注和爱。
与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内敛的“严父”形象相反,梁启超思想现代,情感热烈,擅长表达且毫不含蓄。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122aaa915f804d2a16c156.png)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
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
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
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
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511a19e45c3b3567ec8b97.png)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作者:陈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4期摘要: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如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孩子的个性、认知、社会化、行为、身心健康等都受到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性回顾,有利于系统理解的建构。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健康社会化一、概念界定Baumrind(1978)首先提出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教养态度及行为的结合。
而我国研究者则在国外学者定义基础上拓展为父母除教养观念与行为方式外对儿童情感表达行为的稳定风格组合体,父母多种教养方式的总结,见表1。
[1]二、维度与类型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主要从早期的维度划分与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类型划分两大角度进行探讨。
见表2三、测量自评问卷是国内外学者编制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问卷类型。
国内相关量表多依据国外成熟量表改编而成,见表3。
[2]四、相关研究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研究方法已经从纯粹的理论思辨研究过渡到实证研究,研究的影响维度也进一步从父母对子女的单方面影响拓展到相互影响,研究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研究生;研究范围更是广泛涉猎心理学的各大领域。
[3]许丽伟(2006)研究提出了女大学生更多地地体验到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
Symnods (1939),Miller等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呈现出亲社会行为倾向,而反之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多半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行为倾向,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4]王娜(2009)研究证实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
王雅丽(2008)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对应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各维度有直接显著影响。
有关儿童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坚持自我意愿而对子女生活进行严格控制操纵的父母会导致其子女形成懦弱、胆小、畏惧的负面人格,容易使其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问题。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9a8dd19647d27284b735156.png)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朱雪琴 2006、71、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
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父母养育方式测量工具的客观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如钱铭怡等人对200名大学本科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羞耻倾向,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1];张文新等人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表明[2]: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蒋立杰等人研究后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全部正向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3]等等,但均未涉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4]。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50年代,Parsons[5]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
Sears[6]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
Baumrind[7]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8]”、“养育方式[9]”,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10][11]”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
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家庭和谐
![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家庭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50a3a3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9.png)
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家庭和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他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伟大的影响力如今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他的家庭关系中培养了家庭和谐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他的家庭关系如何影响他的一生。
首先,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在孙中山先生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像朋友一样对待他,尊重他的个性和意见。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氛围培养了孙中山先生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的能力。
他的父亲经常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相信他的能力。
这种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使孙中山先生有自信地面对困难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教育模式为孙中山先生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
孙中山先生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教育他要诚实、宽容和善良。
他的母亲把信仰与行为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孙中山先生。
他的母亲常常告诉他要关心他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讲究品德和价值观的家庭教育使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备了同情心和责任感。
他不仅在个人生活中遵循着这些价值观,而且在革命事业中也积极践行着。
最后,孙中山先生的家庭关系表现出家庭和谐的特征。
他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相互支持。
尽管家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亲情和团结。
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孙中山先生从小就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和平与和谐。
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对孙中山先生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他的政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孙中山先生的家庭教育对他的个人发展和革命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从家庭中学到了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的能力。
同时,孙中山先生的家庭关系呈现出家庭和谐的特征,这种和谐的氛围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4e6db1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4.png)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symonds)。
[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贤相耶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展开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鲍德温使用家庭造访和观测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包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5]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使用方法论的观测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备可信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承继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分割出来适宜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犯罪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梁启超家风家教
![梁启超家风家教](https://img.taocdn.com/s3/m/fc0ead890c22590102029d5d.png)
家风家训:梁启超家风家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
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梁氏一门何以能出三个院士,而其他几个子女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
这种情形在今天确实能引起很多父母的兴趣。
要谈梁氏的家风与家教,不能不从梁启超的早期教育谈起。
至少有三个至亲的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亲,还有一位是他的母亲。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为梁氏家风与家教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氏,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新会之熊子乡茶坑村。
梁启超出生时,梁氏一族迁居此地已有240多年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的高祖、曾祖都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普通农民,地位、财富、学识都微不足道。
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始肆志于学”。
祖父一边种地,一边攻读诗书,终于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才使得梁家跻身于士绅阶层,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梁启超四五岁开始读书,便由祖父悉心指导。
他提到祖父当时曾经教他读过两部书,一部是《四子书》,另一部是《诗经》。
后者既为五经之一,而前者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合集。
梁启超的禀赋以及儿童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得自其祖父之处固多,得自其父母之处亦不少。
母亲是第一个教他识字的人,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她对梁启超的教育,只有六岁时责打一事。
据梁启超回忆,他六岁时,记不得因为什么,说了谎话。
母亲发觉后,十分生气,把他叫到卧房,严加盘问。
母亲本来是慈祥的,终日含笑,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时却是一副盛怒的样子。
她命令梁启超跪在地上,竟“力鞭十数”,同时警告伏在膝下的儿子,如果再说谎,将来只能做盗贼或乞丐。
他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人称莲涧先生。
虽然不曾博得半点功名,但他退居乡里,教书育人,也深得乡民的爱戴。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ceff6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0.png)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睿智的思想、深厚的学问和出色的教育成就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外,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的观点和实践,以及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梁启超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应扮演起关键的角色。
他主张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养,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德育方面,梁启超强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并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梁启超坚信,优良的家庭教育可以塑造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格,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智育方面,梁启超主张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教育要充分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批判思维能力。
梁启超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孩子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他主张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体育方面,梁启超看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孩子发展的基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梁启超建议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体育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美育方面,梁启超强调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他主张家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和经验,鼓励孩子参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
梁启超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细腻和富有想象力。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方法和理念对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素养,发展他们的多元才能。
其次,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此外,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动力。
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为他们提供充满温暖和关爱的成长环境。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修改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9ba5ef2cbd64783e09122b08.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骆驼城学区张淑银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讨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儿童发展一、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几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认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边玉芳、郑艳球的研究认为,杭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10.39%、9.79%、7.95%、7.64%和6.42%;文敏、顾溥权对上海市黄浦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8.11%,初中、高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1.27%、16.94%;陈世平的研究显示,天津市过度焦虑的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21.54%,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7%、18%、19%,小学生中过度焦虑的人数远远大于初中和高中。
这些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中生、高中生要严重得多。
尽管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事实上,不少小学生经受不住一些很平常的小挫折,如老师的批评,一次测验考得不太好等,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之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助感或者高度焦虑。
林则徐清朝的家与文化改革家
![林则徐清朝的家与文化改革家](https://img.taocdn.com/s3/m/fc8ea7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5.png)
林则徐清朝的家与文化改革家林则徐被誉为清朝的著名文化改革家,他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对他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林则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入手,探讨他是如何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化改革家的。
一、家庭背景与教育环境林则徐生于清朝嘉庆八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望族大族的名人,对于家族的教育重视程度极高,林则徐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林则徐被灌输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忠孝尊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他的父亲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教育家,注重培养儿子的品德修养和学术能力,林则徐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全面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对林则徐的影响林则徐的家庭环境给了他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厚重的学术氛围。
他的家族藏书丰富,其家庭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这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支持。
在家庭的熏陶下,林则徐从小就对古代经典文化产生了兴趣,他对于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许多知识和智慧。
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良好的学术习惯和扎实的学识基础。
三、林则徐的文化改革观念林则徐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改革家,他主张推动社会变革,提倡注重教育、弘扬科学、促进智力发展,并深信通过文化的改革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在林则徐的眼中,清朝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儒家文化的僵化和官僚制度的腐败是其主要问题。
因此,他积极倡导文化改革,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推动学术思想的独立和社会制度的创新。
四、林则徐的文化改革实践为了推动文化的改革,林则徐成立了纲饰堂,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和改革者。
他们共同研究各种学问,探讨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法,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育事业和社会改革运动。
林则徐还着手编纂了一系列的书籍,如《禁烟小志》、《织造调级钞法》等,旨在宣传科学知识、改良社会风气。
他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五、林则徐的家与文化改革家林则徐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家庭教育案例名人素材(2篇)
![家庭教育案例名人素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691c0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3.png)
第1篇林徽因,我国著名建筑师、作家,是我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
她不仅才华横溢,还拥有着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
本文将以林徽因为例,探讨她的家庭教育智慧。
一、林徽因的教育背景林徽因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林徽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二、林徽因的教育理念1. 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林徽因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
她鼓励子女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
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林徽因认为,品德是人生的基石。
她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尊敬他人、热爱祖国。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3. 鼓励子女广泛涉猎,全面发展林徽因认为,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她鼓励子女在学习之余,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在她的影响下,子女们全面发展,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4. 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林徽因深知身心健康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
她注重培养子女的体育素养,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同时,她还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三、林徽因的教育案例1. 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林徽因的女儿林君瑜从小就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林徽因的教育下,林君瑜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
2. 注重培养女儿的品德林徽因对女儿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视。
她教育女儿要诚实守信、尊敬他人。
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林君瑜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3. 鼓励女儿广泛涉猎,全面发展林徽因鼓励女儿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她的兴趣爱好。
在林徽因的教育下,林君瑜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具备丰富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论陈鹤琴家庭教育
![论陈鹤琴家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8d4d97651e79b8969022694.png)
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儿童家庭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先驱,但他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存在不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对未来良好的国民具有奠基作用。
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从浅层次讲,早期家庭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然而从深层次讲,早期家庭教育关于国家兴衰有更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
但现今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多从浅层次含义出发,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仅从光宗耀祖的角度或是抱着在下一代身上弥补自己失去的东西,实现自己未能实现之梦想的目的去教育子女,如此难免目光短浅、教育片面。
因此现在的家长要改掉家教即是为个人家庭教子的思想,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含义,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
”因此,儿童的心理是施行家庭教育的依据,但这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迁的。
婴幼儿时期,他们都是在家里,父母就是他理想中的人物,父母的一切行为他都会模仿,这也是儿童心里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在儿童学习的性质方面,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即感觉、联念和动作。
学习就是先感觉外界的刺激,后把所感觉的事物与所有的感觉联合起来,在发生相当的动作去反应外界的刺激.儿童学习具有一定的原则,一是刺激的原则;二是联念的原则;三是动作的原则。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f498535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0.png)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最佳环境,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他提出了“三爱”的家庭教育思想,即爱孩子、爱家庭、爱社会。
首先,陈鹤琴认为,家长应该爱孩子,以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用暴力或威胁来迫使孩子做事。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其次,陈鹤琴认为,家长应该爱家庭,要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担当责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家庭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最后,陈鹤琴认为,家长应该爱社会,要教育孩子尊重社会公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还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孩子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以“三爱”为核心,即爱孩子、爱家庭、爱社会,这一思想可以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家长应该以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担当责任,教育孩子尊重社会公德,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家庭才能发展得更好。
蔡元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和家
![蔡元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和家](https://img.taocdn.com/s3/m/1d0991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6.png)
蔡元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和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近代中国的杰出教育家和家。
他不仅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家庭中也是一个可敬的人物。
本文将从他的教育事业和他对家庭的重视两个方面来介绍蔡元培。
一、蔡元培的教育事业蔡元培对教育的贡献可以说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蔡元培提倡了科学教育。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他成立了“南洋公学”和“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出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蔡元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蔡元培的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他提倡的科学教育和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播,在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二、蔡元培在家庭中的重视除了他的教育事业,蔡元培也是一个家庭观念极强的人。
他注重家庭教育,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首先,蔡元培注重子女的教育。
他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从小就独立思考和学习。
他给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能力。
他深知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蔡元培重视家庭的和谐。
他和妻子黄至英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感情,相互支持和理解。
他们一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蔡元培的家庭给了他温暖和力量,使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不懈。
蔡元培在教育事业和家庭中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作为教育家和家庭人的优秀品质。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许多人,他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指导,他的家庭则是他坚强地后盾。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是这样爱孩子的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是这样爱孩子的](https://img.taocdn.com/s3/m/bf655b7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6.png)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是这样爱孩子的一个家庭,没有父亲的参与,母亲一个人能不能把孩子养大?答案是肯定的。
但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母亲一个人不可能既兼任父亲又兼任母亲的教育角色。
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无论母亲多么强大,教育出来的孩子,还是缺了些什么。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既有高度,又顾家,还会教育孩子,这不但是这个家庭的幸运,更是孩子们的幸运。
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父亲,堪称父亲们的典范。
他不但自己很牛,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个个很牛。
他也再一次完美的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教育,还是得拼爹。
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最早被我们熟知的,就是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
这些头衔,都极有分量,但在这些之外,恐怕世界还欠他一个“教育家”的桂冠。
正是在他的颇具特色的梁氏教育下,整个梁氏大家族才能人才辈出、满门才俊。
梁启超一生育有五子四女,共计九个孩子。
做事,有用更要有趣梁启超的孩子们,都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喜欢,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也更能做出成绩,而不是专门为学而学。
这一点,跟他们的父亲梁启超也有莫大的关系。
梁启超认为,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他一方面给孩子建议,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他说“人生没乐趣,要来何用。
”他曾建议二女儿梁思庄学生物学,因为这个专业国内奇缺,以后肯定有前途,但女儿表示不喜欢。
他就给女儿写信:“凡学问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
”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学建筑学,他怕儿子学太久,弄得人本身也变得无趣,就去信告诉他分点儿时间学些文学或者人文学科,他怕他所学太专,生活也单调。
便在信中说:“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提醒儿子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就有苦恼,这是堕落的根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与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8aacb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0.png)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与教育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丰富多彩的天地,其中家庭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而教育则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家庭与教育的关系经常被探讨和描绘,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描绘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的社会化环境,也是一个人获得爱与关怀的地方。
在很多作品中,家庭被描绘成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为主人公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
比如,在鲁迅的《家》中,主人公的家庭虽然贫穷,但是充满了温暖和关爱。
这种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和温暖,也让人们意识到家庭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然而,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被描绘为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地方。
家庭是一个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社会单位,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
因此,在家庭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
比如,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主人公的家庭被描绘为一个充满了冷漠和疏离的地方。
这种描绘让人们反思家庭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家庭成为一个更加和谐和温暖的地方。
除了家庭,教育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教育被描绘为一个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问题的力量。
比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体制的关注。
这种描绘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思考如何改进教育体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然而,教育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被描绘为一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地方。
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
比如,在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的女儿在学校中受到了严重的欺凌和压力。
这种描绘让人们反思教育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减轻学生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与教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85 0172 0171 0168 - 0160 0151
28183
0186 0185
17111
- 0183 0176 16127
显然 ,社会创造性人物的家庭环境特点主要 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其中家庭的价值观和人际 关系最为重要 ,其次是家庭秩序性与家庭活跃性 。 相对而言 ,这些家庭比较强调成员的成就动机和 独立性以及道德伦理品质 。另一方面 ,以严格的 家规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控制和家庭生活的组织 , 家庭生活缺乏活跃性和宽松性 ,对政治 、社会活动 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则充分反映了这些家庭 的时代特征 。 312 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征
综上所述 ,无论对一般个体还是高创造性的 个体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都发挥着无可替
作者简介 :谷传华 (1975 - ) ,男 ,汉族 ,山东人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001 级博士生 。 17
2003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代的作用 。有关的研究虽然很多 ,但仍然存在一 定的缺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对 象主要限于一般的儿童及父母群体 ,对创造型家 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则主要是针对艺术 和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个体进行的 。相对而言 ,对 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表现出杰出创造性的个体 , 即社会创造性人物开展的有关研究较少 。(2) 对 社会创造性人物进行的历史测量学研究主要限于 国外 (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 ,国内尚未开展有 关的研究 。中国历史传统影响下的家庭背景很可 能会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采用历史测量学方 法 ,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成长的家庭环 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考察 ,有助于揭示这种文 化特点 。(3) 有关社会创造性人物的家庭环境与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比较肤浅 ,内容过于简略 ,很 少涉及具体的家庭环境特征 (如家庭的和睦性 、伦 理性 、控制性) ,也缺乏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具体内 涵的深入探讨 。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 (包括杰出的政治家 、社会活动家 、军事家) 的成长 环境 ,包括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 以更好地揭示社会创造性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工具 2. 1. 2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 FES —CV) (维度) 。 该量表在 R. Moss 等人 (1981) 的家庭环境量表基 础上修订而成 ,主要评价不同类型的正常家庭的 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环境状况[14] 。修订后 的量表共包括亲密度 、情感表达 、矛盾性 、独立性 、 成功性 、知识性 、娱乐性 、道德宗教观 、组织性 、控 制性十个维度 。本研究主要在上述十个维度 ,而 不是在每个维度下的具体项目上对近现代社会创 造性人物的家庭环境进行总体评价 ,建构了由家 庭环境量表各维度构成的“简式量表”,每个项目 后设有“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四个选项 ,分别记 为 1 ,2 ,3 ,4 分 。主要由研究者依据历史人物的有 关资料进行评定 。
1 前言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场所 。迄今进行的 有关研究一致表明 ,家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早期认知能力 、社会性情感 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1] 。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和家庭气氛有利于个体早期人格的健康成长 ;反 之 ,不良的亲子关系 ,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缺乏对 子女的监管 ,以及过分严格 、易变 、或宽容的家庭 约束方式 ,则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各种问 题行为[2] 。
总体上表现为“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
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分别对上述父母教养方 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 ,父亲和母亲教
养方式各抽取出两个主因素 ,累积解释率分别为
71105 %与 65151 %。各因素负荷及其方差解释率 见表 2 (只显示绝对值在 0150 以上的数值) 。
表 2 父母教养方式各变量的因素负荷与因素解释率
见表 1 (只显示绝对值在 0150 以上的数值) 。综合
各有关项目的意义 ,因素 1 可以命名为家庭价值
观和人际关系 ,因素 2 可以命名为家庭秩序性 ,因
素 3 可以命名为家庭活跃性 。
表 1 家庭环境各变量的因素负荷与因素解释率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成功性 道德宗教观 娱乐性 亲密度 矛盾性 独立性 组织性 控制性 情感表达 知识性 方差解释率 ( %)
其次 ,这些家庭的矛盾性很低 ,家庭成员很少公开
表露自己的愤怒和攻击 ,这与家庭的亲密度较高
是一致的 。
为了进一步探明这些家庭的突出特点 ,以主
成分分析法对家庭环境量表的各个维度进行探索
性因素分析 。根据特征值和陡阶图 ,可以从中抽
取 3 个主因素 ,累积解释率为 62121 %。进行方差
最大性正交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和因素解释率
抽取其中十位人物进行的分析表明 ,父亲教 养方式的五个维度的评定者信度系数在 0170~ 0188 之间 ,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的评定者信 度系数分别在 0166~0187 之间 。 212 研究对象
首先从多部中国近现代 (1840 年以后去世) 社会名人大辞典中搜集到 300 位 (已故的) 社会名 人 ,然后 ,请三位历史学专业人员根据社会创造性 标准从中筛选出 80 位典型的社会创造性人物 ,其 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社会活动家 。社会 创造性人物是指在社会活动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稳 定地表现出创造性的人格倾向与认知能力 ,能够 以新颖 、独特 、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提出和解决社会 问题的人物 ,他们在处理社会问题 ,尤其是重大社 会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性是为历史所公认 的 。剔除那些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社会创造性的 、 不典型的人物 ,其中包括主要因为个别的奇闻逸 事 、道德品质 、失败的社会活动经历 (如无能的政 治决策 、军事战略战术) 而出名的人物 ,主要从事 工商业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人文学术活动 、科学 研究活动的人物 。从中选取 30 名历史资料相对 充分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 (见附录) 。 213 研究资料
在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成长过程中 ,父亲 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既有共同之处 ,又呈现出各自
不同的特点 。父亲和母亲在情感温暖 、理解 ,过分
干涉 、保护 ,偏爱维度上的得分均较高 (均在 3 分
以上 ,即“经常”或“总是”如此) 。但相对而言 ,父
亲在严厉 、惩罚维度上的得分较高 ,母亲在拒绝 、
否认与严厉 、惩罚上的得分均较低 。显然 ,它们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结果与分析
311 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特征
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表现出以下
基本特征 。首先 ,这些家庭一般具有很强的控制
性 、组织性和明确的道德宗教观 ,家庭成员之间的
亲密度也很高 ,它们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比较集
中 ,平均分均在 3190 以上 ,其中控制性得分最高 。
同时 ,这些家庭的成员还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
以自传和纪实性的名人传记为主 ,排除史实 性不强的杂记 、传说 。如果同时具有多种传记材 料 ,则根据纪实性程度 ,作者情况及其所掌握的材 料的来源 、充分性和真实性适当选用 ,对不一致的 记录应以大多数资料为准 。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 SPSS810 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
谷传华 陈会昌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2003 年 文章编号 :100124918 (2003) 0420017222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78 文献标识码 :A
第4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 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谷传华 陈会昌 许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 :从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 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的基本维度 ,对 30 位中国近现代社会 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 , (1) 这些家庭在控制性 、组织性 、亲 密度 、独立性 、道德宗教观等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较高 ,而在矛盾性上的平均得分较低 ;其家庭环境特点主要表 现在家庭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家庭秩序性与家庭活跃性三个方面 。(2) 上述家庭总体上表现出“严父慈母” 的传统教养方式 ;其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在严厉性与慈爱性两个方面 。(3) 聚类分析显示 ,家庭环境可分为 低控传统型家庭与高控传统型家庭两类 ,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严厉型教养方式与温暖型教养方式两类 。 关键词 :社会创造性人物 ;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 ;历史测量学研究
型[3] 。近年来 ,我国心理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有 关研究 ,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 型 ,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观念和行为 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4~8] 。
家庭对创造性人才的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研究表明 ,创造性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 一般具有较多的独立和自由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 父母多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具有民主 、宽 容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 ,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 望[9~11] 。Feldman 概括指 出 , 在 家 庭 环 境 诸 因 素 中 ,家庭的遗传史 ,父母的生育年龄 ,儿童的出生 次序和性别 ,父母的职业或职位 ,家庭资源的数量 和种类 ,宗教信仰等 ,都会影响到父母对孩子才能 的认同 、鼓励 、训练和指导 ,进而导致创造性发展 的差异[12] 。Simonton 总结了有关的历史测量学研 究 ,得到类似的结论 ,他发现 ,出生次序 、智力的早 熟 、童年期的创伤 、家庭背景 、教育和专门的训练 以及角色榜样和导师是影响创造性发展的 6 种常 见因素[13] 。通常情况下 ,那些能够为个体提供经 验和创造活动的机会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 ,并注意发展儿童独立性的环境往往能更好地 促进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
在各种家庭因素中 ,父母教养方式尤为重要 。 Crusec 等人概括指出 ,对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 研究可以分为四种 :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 的 、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 ;将学习理论 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 ,侧重奖赏与惩罚的 影响的研究 ;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 ,侧重父母的 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 ;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 ,侧重 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3]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 角度考察了亲子互动的本质 。20 世纪六 、七十年 代起 ,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类型学的思路 ,比较广泛 地考察了父母教养行为与亲子交往的不同风格 , 如 D. Baumrind 从温情与控制两个维度将父母教 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 、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