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_一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简介〕易木(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此文是笔者撰写的《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第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已在《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4期发表,题中“外国”指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
【学术史论】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
易 木1 姜英东2
(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阳市文化局,辽宁辽阳111001)
〔关键词〕鲁迅;比较研究;文化
〔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1-0123-07
1
近十年鲁迅与法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较之鲁迅与英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明显薄弱,且仍主要局限
于鲁迅与波德莱尔的研究。张挺的《波特莱
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 较有特点:将两位作家的生平遭遇、情感历程亦引入文中进行比较,清晰地揭示出两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触及了比较研究更高层次的命题——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李铁军的《惨白与忧郁:在废弛的地狱边沿——〈野草〉与〈巴黎的忧郁〉比较研究》 提出,鲁迅与波德莱尔在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一个从废弛的地狱边沿走出,一个却永远留在了那里。对于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亦较细致。黄乔生的
《鲁迅、波德莱尔及世纪病》
通过鲁迅收藏的波德莱尔著作(日、德文版)与鲁迅作品的比较,考察了鲁迅所受波氏之影响,认为两者都并不只是考虑个人,更关心全体,探究病因及治疗之法,只要还有人受着痛
苦的折磨,他们心里也就不可能不感受着“人间苦”。此文是较为标准的影响研究论文:重史料的勾稽探寻,以明影响发生的轨迹,又重视作品内容的“类似再现”。 马为民《罗曼・罗兰与〈阿Q 正传〉及
其他》!披露了罗曼・罗兰写给《欧洲》负
责人建议发表《阿Q 正传》法文译文的信
的全文,介绍了这封信的发现经过,以及法国鲁迅研究的情况。文中说,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夫人领导的鲁迅研究小组同我国复旦大学合作,拟用十年时间出齐法文版《鲁迅全集》。
—
123—
2 鲁迅与德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堪称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头戏,至少是重头戏之
一。成果数量较繁,并有许多新的开辟,且不乏力作。
袁荻涌的《鲁迅与德国文学》∀介绍了鲁迅对德国文学的涉猎评介,认为从整体看来,鲁迅对德国文学不太重视:批判精神较弱,贵族化倾向较明显,思辨精神太强,作家多屈服于压力。除尼采外,鲁迅未受德国文学更大影响。
鲁迅确实受有尼采深刻影响,关于鲁迅与尼采的研究,同以前一样,依然是鲁迅与德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刘福勤多年来致力于鲁迅思想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曾写有鲁迅与赫胥黎的比较研究论文多篇。近年,他又发表了长篇论文《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伦理观的影响》#和《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有关的特殊性》∃,两文系上、下篇。在上篇中,作者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的狂人的比较入手,指出鲁迅与尼采在感觉、情绪、追求、思路诸方面的一致性,进而论述了两人都以生命哲学批判传统伦理道德,反虚伪,尊崇自主、向上、创造、健全的原则的一致性及差异所在。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从尼采所用的思想武器和批判方法中拿来了一些,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下篇更深一层考察了两人关于文化史的思路和对所处时代、地域的文化的看法的异同及其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并从中透视鲁迅所受尼采的某些影响和他的某些独立性。文章认为有人以“托尼学说”评鲁迅,其实“托”的方面甚弱,而“尼”的方面强固。“狂人”式的精神战斗,《阿Q正传》等对精神文化现状的剖露,《孤独者》等作品中的心理映相,杂文的伦理道德批判以至整个“文明批评”,都浸染着尼采的强力冲创、“抗拒战斗”,激响“超越”、解放个性、解放思想、发内曜张灵明的精神,并且有着新的创造性的发挥。鲁迅与尼采的道德伦理批判及整个“文明批评”都围绕着精神文化更新这一中心。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鲁迅接受并创造性发挥和重铸的精神,所从事的批判和文化“建设”的努力,无论和哪些政治派别、经济方略一致或相抵或参差,我们都不应忽视。鲁迅凭着改造了的尼采哲学和他得益于此而形成的“鲁迅精神”,在伦理道德及整个精神文化方面所进行的针砭和建设,不仅在当时是最敏锐而大有意义的,现在亦需深长思之。刘福勤这组文章的最大特点:他的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试图援引中外文化史之实例,匡正现在的“经济偏至”。这样,也就赋予了鲁迅及鲁迅学以极强的现实意义。两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深入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前鲁迅研究界对鲁迅非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误评予以反驳,认为鲁迅这一主张的实质无非是呼唤精神文化的革新,强调个性的解放与发展。许多人对鲁迅的主张有所误解,夸大了其局限性。第三,两文从文化史观切入,对鲁迅与尼采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从鲁迅与尼采这一专题而言,还是对鲁迅与外国其他文化名人进行比较研究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辟;同时,这不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亦能更好地揭示鲁迅本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致中也撰有多篇关于鲁迅与尼采的论文。《论鲁迅与尼采》%认为鲁迅早期将尼采学说既作为社会改革之武器,又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成其“立人”主张的最有分量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与尼采作为一个孤独者的“悲怆之情”产生共鸣;中期则吸取了尼采的反对偶像崇拜说和两种道德
—
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