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_0
《诗经》的内容简介
《诗经》的内容简介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诗经》ppt课件
关 雎
而死意 死,十 。另分 雎
一专鸠 就一在 忧的传 思水说 不鸟中 食,是 ,其一 憔一种 悴或情
关雎(诗经第一篇)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茂盛的样子。
水边。 水中小块的陆地。
你从 对内 这容 首或 诗情 的感 感方 想面 。说
说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 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 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 失望的心情。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 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 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特色:1.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3.双声叠韵,在变化中增强节奏与音乐美。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 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笔记整理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诗经》
——执著追求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 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
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 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 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 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 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 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 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 状。
二、重章叠句: 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 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 双声、叠韵字。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荻苇、芦苇”,生于水边。 蒹葭的意思是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下面作者为您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②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唐代文学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诗经中的“风”及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风”及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共收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较为重要和有价值的是属于“风”这一部分。
这部分诗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
有写婚姻爱情的,如《关雎》、《氓》等。
有反映剥削和被剥削关系的,如《伐檀》、《硕鼠》等。
有反映劳动的,如《芣苢》、《十亩之间》等。
有讽刺当时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如《墙有茨》、《相鼠》等。
也有反映出征兵士怀乡恋上的。
如《击鼓》、《扬之水》等。
总之,《诗经》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但作者并不受其限制,只要能表达自已的感情,说清楚自己的意思,三、五、六、七、八言的句子都使用,而且用得非常灵活。
《诗经》的语言特色也是很鮮明的,它凝炼、朴实,具有丰富的词汇。
在节奏上往往采用重选反复的方法。
很多诗前后各章只变换了几个字,读者在反复中能加深对全诗的印象。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大量地采用了赋、比、兴。
赋,就是直接陈述事物。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用一种事物引出自己想要说的的样子事物。
这些表现手法在历代诗歌中都沿用着,而且发展着,成为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
它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篇1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特点
诗经特点内容简介体例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诗经的形式
诗经的形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风、雅、颂《诗经》中收录的诗据说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
(文末附有风、雅、颂介绍)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形式: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内容: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影响: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
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诗经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
诗经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诸子百家的诗歌,表现了不同阶层、季节和情感的诗歌。
它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思想、社会现象、文化等等,是一部集合社会现实和情感心理的古典诗经。
《诗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农耕、节日、游子、怨仇、恩信、贪婪、怀古、哀悼、悲歌等,以及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描绘等。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一、采取叙事性语言,展示节日或重大事件。
例如:《招魂》中描绘的“昔酒暖先生泪,湿湿今复湿人心”,表现了宴饮时的孤寂;《哀郢》中描绘的“复营去,悲哀来”,表现了当时士兵战争的悲情;《小雅·荡》中描绘的“两朵红叶,像萧兮”,对节日的欢腾热烈地表现出来。
二、采取抒情性语言,表现郊野景色中的栩栩如生。
例如:《国风·鹤鸣》中描绘的“七月七日鹤鸣,胡笳一声莫不惊”,用抒情化的语言表现出诸子百家对鹤号的热烈感受;《小雅·玉台体》中描绘的“山长水阔,禽兽悦喜”,勾勒出一幅古老而美丽的国家美景图画;《小雅·桃夭》中描绘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现了春天花木吐艳的情趣。
三、采取比喻性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雅·采芑》中描绘的“采之矣桑,而弗离”,表现了夫妻之间默契稳固的情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描绘的“桑之夭夭,其叶蓁蓁”,比喻贤良持家的妇人;《小雅·采芑》中描绘的“采之矣桑,而有子”,比喻夫妇爱自己的孩子。
四、采取譬喻性语言,表达古时的习俗礼仪。
例如:《小雅·大歌》中描绘的“载酒载肉,载鸡载鹅”,表现了古时尊师请安必带贡物的传统习俗;《小雅·大有》中描绘的“天子呼冢宰,九夷犹未聘”,表现了当时对上司的敬职;《采薇》中描绘的“白马九如,一物把节”,表现了古时尊敬大臣的传统仪式。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这些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更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风格上。
以下是对《诗经》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一、现实主义精神《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描写。
这些描写不仅涉及到了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风俗,也涉及到了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进行了真实描写,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揭露也十分深刻。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反映了《诗经》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也体现了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二、多样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赋、比、兴等手法。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直白地展现出来;比则是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法,将所要表现的内容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兴则是通过引出主题、渲染气氛等手法,为所要表现的内容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境。
这些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其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优美的语言风格《诗经》的语言风格优美自然,其语言简练、意蕴深厚,且形象生动。
其中,叠字是《诗经》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同音字或词组,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此外,《诗经》中的用词也十分简练,常常只用一个字或几个字就能表达出深刻的情感或意境。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不仅使得《诗经》更加优美动人,也为其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
四、强烈的抒情色彩《诗经》的诗歌大多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其表达的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的基本情感,也有对国家、民族、社会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情感表达真挚、朴实,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中,对爱情的描写尤为丰富多彩,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则体现了《诗经》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这种抒情色彩使得《诗经》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五、和谐的音乐美感《诗经》的诗歌大多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感,其节奏明快、押韵严谨、音调优美。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1、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23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3、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诗经传统分类
诗经传统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含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含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魏、韩、赵、魏、秦),大部分就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就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做“十五国风”,存有篇,就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就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成《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就是宫廷乐歌,共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赞歌》包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和《无取》(5篇),就是宗庙用作祭拜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就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轻易统治者地区--而言的。
就是相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魏、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收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篇。
大部分就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诗经的表现手法大全
《诗经》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 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 《离骚》。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 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 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 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文学常识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 3、共305篇。 4、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 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5、《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课文所 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 “雅” 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 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
“比”——比喻象征法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 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卫风·硕人》)
•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 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如 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 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小雅·天保》)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 可卷也。(《邶风·柏舟》)
范例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 为好也!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 为好也!
•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 为好也!
GOOD BYE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二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 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 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五章)
大学语文《诗经》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含商颂、 周颂、鲁颂,共40篇。(毛诗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 神明者也。”)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1、爱情婚姻诗。如《诗经》第一首《关雎》 即为情歌。
2、农事劳动诗。如《豳风·七月》写了农奴们 一年到头春夏秋冬四季的劳动。
孔子很重《诗》,告诫
儿子伯鱼:“不学诗,无 以言。”《论语·阳货》 篇载:“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诗经》的时间 《诗经》约编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6
世纪),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 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风土人情、道德文化等,洋溢着浓厚的 乡土情韵、人伦情感、人本意识,具有 “美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我国诗歌 现实主义的传统。
作品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诗写男恋女之情。 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 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 “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 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 友之”、“钟鼓乐之”便 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 望。 这是一首兴诗。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 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即感物起兴。
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 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 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 丽:“手如柔荑,肤如 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 倩兮,美目盼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体例分类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
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
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