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是 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探究《诗经》中的意象, 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表达也反过来影响了意象 的创造和选择
Part Four 探究《诗经》中意象与
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经》中常用的比喻手法,如“赋比兴”,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情感。 《诗经》中的象征手法,如以“鸟兽草木”等自然物象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意义。 《诗经》中的拟人手法,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经》中的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诗歌中通过比喻、 象征等手法,表达 了友情的美好和纯 真。
《诗经》中还有一 些诗歌,表达了对 离别和失去友情的 痛苦和思念。
乡情情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思乡之情:《诗经》中有很多诗歌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邶风·静女》中的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怀旧之情:《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如《小雅·白驹》 中的“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Part Three 探究《诗经》中意象达的作用
意象是情感表达的 载体,通过意象可 以更好地传达诗人 的情感。
意象可以增强诗歌 的艺术感染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意象可以引发读者 的共鸣,使读者更 好地理解诗人的情 感。
意象可以拓展诗歌 的意境,使诗歌更 加深刻和丰富。
人物意象
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纯朴 士兵:勇敢、忠诚、爱国 贵族:奢华、虚荣、腐化 女性:美丽、温柔、坚强
器物意象
玉:象征高洁、美好 琴瑟:象征夫妻和谐、爱情美满 木瓜、桃李:象征友谊深厚 鹿:象征和平、安宁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1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1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1篇)诗经的表现手法 1《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__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小编收集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3.1 《诗经·小雅·节南山》“汝坟之绿,其叶萋萋。

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四、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价值4.1 赋比兴为《诗经》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具有历史、文学和民族情感的独特价值。

4.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情感意蕴和形象塑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镳biāo 。翟dí 茀fúí 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鳣zhān鲔wěi发发。葭jiā菼tǎn揭揭,庶姜
孽孽,庶士有朅jié。
翻译原文

贵人身材修长,穿绣花衣裙披外罩。齐王的 女儿,卫王的妻子。齐太子的胞妹,邢王的 小姨子,谭王是她的妹夫。

手指像柔软的初生草芽,皮肤像凝结的油脂。 脖子像又白又长的小天牛,牙齿像洁白齐整
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
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
的叮咛告诫之辞,并没有假借外物的形 象,而是直接所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即
是“赋”的写法:不借外物,直物=心)
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
《诗经》之赋比兴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叙”,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 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 比,即“比喻”,是借客观景物作比况,使要 说明的事理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具体形象。 兴,即“起兴”或“发端”,是用眼前景物为
比喻和象征,把它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引出要歌咏
的本事。
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比”是“比喻”的意思,也就是用打比方的办法,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诗经》里有的诗整体用比,以拟物的手法反映现 实生活,表达思相感情。如《魏风·硕鼠》。
《魏风.硕鼠》

《硕鼠》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
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 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 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 望。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贴切生动,
既辛辣又含蓄,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
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 情感的表达,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体现在生态平等基础上的“赋比兴”手法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往往是文化性格、审美风格的重要标志。

中国“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是从《诗经》的这种艺术表现中归纳出来的,因而成为中国诗学原生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之一。

《诗经》的“言志”,是通过比兴手法,运用辞藻的,也阐明了这种手法适用于表达真切的感情。

周代歌诗擅用比兴之法,含蓄有味。

用生态美学的视野和方法再阐释《诗经》,就带来了新的言说空间。

《诗经》中的“赋”大多描写了人与自然的纯美和谐、对美好社会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作品质朴而自然。

赋的手法多见于《大雅》和《颂》,但《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也不少用,长诗如《豳风·七月》,它按照季节物候的变化描绘了古代农家生活,并以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真实风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既深刻又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邶风·静女》一诗,用戏剧性的场面和描写,来展示人物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生动的描写了青年爱侣幽会时,姑娘的调皮和男子的焦灼不安;“匪女之美,美人之贻”,用男子对女子所赠花草的赞美和喜爱,表现了女子如花般的容颜以及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王风·君子于役》是思妇对征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诗歌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人畜返家的生活图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开头,用的是直接陈述,即为所谓的“直陈其事也”的“赋”法。

“不知其期”,表示归期遥遥。

而“曷至哉?”的一问,则又加强了别离痛苦的情感。

这一问,又是她倚门而望多少次的失望的结果了。

傍晚时分了,鸡鸭都自动地回到了埘寨之中,牛羊们披着最后一抹斜阳也从塬上愉快地回来了。

这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然而就是见不到她那久出不归的“君子”。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又怎能阻止她的浓深的思恋呢?方玉润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篇1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爱情诗中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爱情诗中的赋、比、兴手法

简论《诗经》爱情诗中的赋、比、兴手法《诗经》中的风诗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爱情生活的篇章。

“无郎无姐不成歌”,这情形古今并无二致。

南宋朱熹曾经说过:“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诗经》中的许多爱情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发展道路上各种不同的典型情感,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写出了他们在热恋过程中的感情波澜,其中也有思妇之情,弃妇之怨,还有男女双方对亡夫亡妻的深沉悼念。

凡属青年男女在爱情中的忧喜得失,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毫不掩饰的反映。

这些爱情诗,大都诚挚、朴素、健康,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内容清晰,情思优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原始牧歌式的爱情诗,或炽热、或倩巧、或凄惋、或柔媚、风格多样,秀姿纷呈,是《诗经》中最具异彩、最有美趣、最富魅力的篇章。

《诗经》中的爱情诗,因题材内容不同,表现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在相互自然的总风格之下,又有刚健直率、委婉含蓄、言约意远等多种风格,但其主要艺术特色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古代研究《诗经》,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总结,体现在爱情诗中也是如此。

但历来对这三种手法的解释区分,众说纷纭,似有看重比兴手法而轻赋体之意。

大概是因为照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以为“直陈其事”不如比兴手法形象含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容易勾起读者的无限想象,能加强诗歌形象的空灵感。

其实,用现代眼光来看,“赋”本质上是一种铺陈,一种叙述,更带有散文化的特征。

在《诗经》爱情诗中,“赋”的手法用得较多,既直陈其事,也叙物言情,有的甚至通篇用“赋”,不借“比”“兴”。

《郑风·溱洧》生动地描绘了三月上已之辰,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相约游春,嬉戏谈爱的情景。

全诗用赋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的地点、景物、对话和动作,形象生动,情节曲折。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子:
1、《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器
2、《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兴。

译文: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3、《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译文: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的特色内容。谈谈《诗经》是如何结合景、物抒情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的特色内容。谈谈《诗经》是如何结合景、物抒情

谈谈《诗经》是如何结合景、物抒情达意的。

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诗经》的突出特点是多用比兴,借助景物抒情达意,从而使抒情形象可感,耐人寻味。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都涉及到用物来表心达意的问题。

实际上表现为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

①用“比”。

②用“兴”。

兴的原义是起兴,在《诗经》中特指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

③写景。

诗中通过对具体景物、生活图景的描写,对感情抒发起烘托渲染的作用。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的比兴艺术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诗经》的突出特点是多用比兴,借助景物抒情达意,从而使抒情形象可感,耐人寻味。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都涉及到用物来表心达意的问题。

实际上表现为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

①用“比”。

②用“兴”。

兴的原义是起兴,在《诗经》中特指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

其实,大量的起兴都不只是起到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兴中有比,是一种暗喻,或象征,兴所描写的事物与诗中所歌咏的事物、所表达的情感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样,它较之“比”要有更深入更丰富的联想,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回味的空间。

“兴”在《诗经》中还常常用作廋语,成为某种固定的意象。

为什么说《左传》也是一部文学著作①《左传》在记事过程中,注意抓住矛盾冲突比较突出的典型事件充分展开了进行描写,使叙事有波澜,有曲折动人的情节,颇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②《左传》在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往往不放过具体可感、生动有趣的细节,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富于生活气息和文学趣味。

③《左传》叙事有些地方还能够突破实录的限制,进行一定的想象虚构,从而具有某种文学创造的意味。

《战国策》人物的说话艺术善言巧譬,话锋机敏睿智,富于说服力,也使行文形象生动,富于文学色彩。

①善进言。

《触龙说赵太后》《齐人谏靖郭君城薛》《魏使人因平原君请纵于赵》②近取譬。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建信君贵于赵》③巧用故事。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那么它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的艺术特色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以现实为主,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感情,拥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其中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

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

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

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

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

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

《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特点

《诗经》特点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一)描摹现实:(二)抒发真情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赋:1.全部用赋:《七月》2.赋中有比:3.起兴后再用赋:(二)比1.作用:2.形式,(1)通篇用比(比体诗):《豳风·》《魏风·硕鼠》《小雅·鹤鸣》(2)局部用比3.博喻明喻: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郑风·出其东门》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暗喻:借喻:(三)兴1.作用: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在诗中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2.位置:3.内容:4.分类:(1)与诗意相关:A 正兴:与诗意一致B 反兴:与诗意相悖(2)与诗意无关:在诗歌的开头协调音韵。

三、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周南·关雎》《诗经》中偶见二言至八言句:▪二言:▪三言:▪五言: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六言: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

《周颂·丰年》▪七言:《魏风·伐檀》▪八言:《魏风·伐檀》四、重章复沓的章法(一)数章重叠1.递进关系:《周南·芣苢》2.并列关系:《秦风·无衣》(二)半章重叠1.前半章重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美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2.后半章重叠: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三章结尾《周南·汉广》3.部分重叠:五、丰富优美的语言(一)词汇丰富动词中手的动作: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二)叠字:1.拟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2.绘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3.状情: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摹态:巧言如“簧”;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叶“蓁蓁”(三)连绵词1.双声:参差、栗烈、踊跃、黾min勉2.叠韵:委蛇、差池、绸缪、栖迟(四)语气词:▪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开创了表现性诗歌创作传统,正所谓“诗言志”,以诗歌为载体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

这个“志”既是指理性的思想观念,又指感性的情感态度,还包括人们的潜意识。

正是由于写作对象微妙细腻、不可名状,因而人们选择用意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含蓄委婉地蕴含在意象之中,这便使意象具有“藏”和“隐”的特点,需要人细细揣摩、品味,正如《蜀经》所言“立象以尽意”。

这与苏州园林,通过隔景、障景、借景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与朦胧性,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婉转、温柔敦厚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在解读诗歌时因理解不同、个人情感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诗无达诂”。

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塑造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相辅相成,使易于表达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精神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1、本事象征《诗经》像一轴巨幅的历史画卷,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再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史诗”之称。

孔子言及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一些诗歌意象具有典型的本事意象的特点,影射社会现实,表现人们或讽刺或赞美之情。

例如《鄘风·墙有茨》和《鄘风·相鼠》就是在影射卫国一段荒淫乱伦的历史:卫宣公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伋子,后又占有伋子的妻子宣姜。

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顽私通。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通过曲笔的手法,将卫国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糜烂腐化的生活尽泄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在“不可道”中尽道无疑。

《相鼠》更是对卫灵公、公子顽以赤裸裸的蔑视和讽刺。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怨怒之音,直透纸背,真实地表达了百姓愤怒激怨的情绪,也间接地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羞耻感。

同样属于鄘风,《载驰》记叙并赞美了许穆夫人归国救魏的壮举。

据记载,卫懿公好鹤失政,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

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

卫人拥立戴公为君,舍于漕。

次年,戴公病逝,立文公。

许穆夫人是戴公的亲妹妹,远嫁许穆公,当她听到卫戴公逝世的消息时,立刻奔赴漕邑,吊唁戴公,慰问文公,并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后得到齐桓公之助,卫终复国于楚丘。

《载驰》再现的就是许穆夫人“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一段历史,歌颂了一个坚毅果敢、有情有义、高瞻远瞩的女英雄形象。

2、义理象征所谓义理象征是以诗歌意象委婉曲折地象征着人生哲理。

例如《周南·汉广》连用四个“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象征着“汉广之智,不求不可得也”,意在表明爱情婚姻要有礼法,不能做逾越礼法之外的事,即所谓的“好色而喻于礼”。

又如《曹风·蜉蝣》以象寄意,用蜉蝣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的短暂、渺小。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一个“忧”字统摄全文,是作者对人生短暂,生命无所归依发出的苦苦的忧愁和深深的感叹,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幻灭感与悲剧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桧风·隰有苌楚》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诗人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艺术的外化,寓深情于诗外,慨叹人生苦而不言苦。

但在羊桃树茂盛的枝条、婀娜的花朵、润泽的果实中,我们隐约听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喟叹;在羡慕羊桃树无知而无忧之乐、无家而无累之乐、无室而无愁之乐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厌倦、对人生痛苦的哲学思考。

知识与情感是人痛苦的来源,颇有些道家与佛家的意味,体现了人生的悲剧意识。

3、遗俗象征远古母系社会的遗俗已经成为诗歌意象的潜层象征意义,反映了上古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爱情观念。

相传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祖狄在河边食玄鸟之卵后得子。

因而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这一天,人们相聚河畔,祓禊祈福。

青年男女也于这一天相会,谈情说爱。

体现了人们对繁衍后嗣、幸福生活的祈求与期盼。

《郑风·溱洧》正是对这一节日礼俗的描绘。

男女自由幽会是母系社会遗留的另一风俗。

高禖庙、桑林、水畔都是男女欢会的场所,有着多子与幸福的寓意,同时也透露着上古时期男女性爱原始的粗野的气息。

正如《鄘风·桑中》所言“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周南·汉广》中“错薪”、“刈楚”、“秣马”的意象展现了人们结婚礼前的准备。

《周南·芣苡》中祈子的巫术仪式,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殖崇拜和强烈的生殖欲望。

《易经》有言:“男女觏精,万物化生”。

4、礼乐象征周朝是礼乐之邦,当时盛行的有“五礼”即“吉”“凶”“军”“宾”“嘉”,此外还有“飨燕之礼”、“乡饮酒礼”等等。

《诗经》本是诗乐舞合一的,大多与西周礼乐之制有关,集中体现在大雅小雅中。

例如《小雅·鹿鸣》描写周天子大宴群臣,《小雅·彤弓》描写周天子宴飨赏赐有功诸侯,都属于飨礼。

《小雅·宾之初筵》描写贵族饮宴,这属于燕礼。

《豳风·七月》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体现的是秋天丰收时的乡饮酒礼。

《诗经》意象往往蕴含着礼乐之义。

例如《周南·关雎》中摘取荇菜有所选择,喻男女交友也要有所约束;钟鼓之乐是礼乐之乐,是肃穆和平的象征;以及君子与淑女门当户对,这象征了“好色而喻于礼”的意思,即男女之间的情爱是合于礼、有底线、有原则的。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按朱熹的说法: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成为后代诗歌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叙事诗都是从《诗经》的赋体总汲取营养创作出的佳作。

后代诗歌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和“咏物”、“感怀”等诗歌样式更是从《诗经》比兴手法中孕育出来的。

1、赋体赋体,按朱熹的说法:“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铺陈直叙、叙述事件、写景状物。

《卫风·氓》全篇以赋体为主,通过女主人公讲述与“氓”从恋爱、结婚再到被虐待、被遗弃的经过,突出表现女主人公痴情、勤劳、善良、刚烈的品质以及“氓”的虚伪、自私、残暴、无义的性格。

故事叙述完整、语言精练、人物个性鲜明,钱钟书赞美《氓》“工于叙事”。

《郑风·溱洧》通过对话形式,以第三者的角度描写了三月三上巳节之日,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溱洧水边游乐的情景。

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动作等描摹的有条理、有层次,语言生动活泼,情节自然完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共享其欢乐。

2、比体比体,按朱熹的注释:“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拟喻,是把要表现的意志借比为具体事物的表达方式,使被说明的事理更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它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它直接把二者联系起来,明白易懂。

常用的比喻词有“如”、“若”、“像”等。

例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用嫩芽、凝脂、蝤蛴、瓠犀、蝉的额头、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手指的柔嫩、肌肤的润洁、颈脖的长且白、皓齿的整齐、前额的方正以及睫眉的弯长。

比喻贴切、生动,女主人公貌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要经读者的联想,把两者联系到一起。

例如《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以月光的皎洁莹润暗喻女子的娇美纯洁。

皎洁的月光与姣好的女子相辉映,诗情画意在这月光流泻的梦幻景致中毕现,营造出一种朦胧之美。

借喻指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相比明喻、暗喻,借喻更隐晦,象征性也更强,需要经读者的想象与思考。

例如《卫风·氓》中“淇则有岸,隰者有泮”,就近取譬,以淇水、湿地的有岸有边比喻惟有自己的愁苦是无边无岸、没有尽头的,痛苦怨愤之情更显激烈深刻。

3、兴体兴体,朱熹注释为:“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头、起情,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

赵沛霖曾说:“兴是诗歌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物我关系,使物我相谐,物情相融,从而创造了富有魅力的艺术境界。

”它可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引起诗人情志。

如《周南·关雎》以关雎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和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

又如《召南·草虫》以秋虫鸣叫起兴,由此引发女主人公内心的忧伤与不安。

其二是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烘托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的是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冷萧瑟的秋景图,使全诗笼罩着一层凄清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后文男主人公面对心仪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迷惘伤感之情。

又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描绘出风雨如晦、狂风暴雨时的场景,渲染了阴暗、悲凄的氛围,是后文写女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前奏曲。

其三是含有譬喻和象征意义的兴句。

例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由枝繁叶茂到枯黄凋零比喻女子由美丽娇艳到憔悴苍老,也象征着女子爱情婚姻的变化即有热恋到被厌弃的过程。

譬喻贴切、生动,解释了男子婚变缘由,为后文做了铺垫。

又如《周南·桃夭》以桃花的艳丽喻女子的娇美,比喻生动形象,洋溢着青春气息,富有朝气与活力。

正如姚际恒所言:“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咏美人之祖”。

如果说中国文学作品灿若星河,那《诗经》无疑是灿烂明媚的阳光,每一颗星星都沐浴着、折射着它的恩泽。

无论是意象的多重象征性,还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亦或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价值,《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发挥着溯源、指引、借鉴的作用,对于诗歌“藏”、“隐”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含蓄美、意境美,中国人温润优雅性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三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脉动、他的力量、他的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