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贸易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与军事同盟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与军事同盟在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交与军事同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中国发挥了积极的外交作用,并与一些国家建立了军事同盟。
这些外交和军事联盟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外交同盟的形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通过与盟国的外交接触,逐渐形成了外交同盟。
1915年,由于日本对德国在中国的特权提出要求,中国发起了二二八事件,激起了民族主义情绪。
随后,中国与英、法、俄等盟国开始密切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联系。
二、军事同盟的建立除了外交同盟,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建立了军事同盟。
这些军事同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卫领土和对抗日本的侵略。
1917年,中国和英国在天津签订了《中英通商航海条约》和《中英协防协定》,共同保护他们在华利益。
同年,中国与法国也签署了《中法协同防御条约》,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
此外,中国还与俄国保持了密切的军事关系,并于1918年签署了《中俄密约》。
根据这一条约,俄国同意帮助中国保卫北方领土,并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中国派出了一支远征军前往俄国参加战斗,表明了双方军事同盟的紧密程度。
三、外交与军事同盟的意义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与军事同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抗战形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外交同盟加强了中国与盟国之间的联系,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与英、法、俄等国的合作,中国得以参与国际和平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这有助于中国争取到了一定的国际支持,为后来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其次,军事同盟为中国提供了军事支持和技术援助。
与英、法、俄等国建立军事同盟,使得中国得以获得他们的军事援助。
尤其是在与日本作战时,这些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中国的战斗能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最后,外交与军事同盟促进了中国国内外的团结和抗战动员。
外交同盟的形成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国内的团结和抗战意识。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经济发展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经济发展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国内经济变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各种因素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并解释中国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变革情况。
一、战争与中国经济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同样受到了影响。
战争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动荡,中国的出口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此外,中国作为次级帝国主义国家,也利用这个机会加强自身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首先,战争对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参战国的经济资源都用于战争,各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制造和农业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然而,这也迫使中国转变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
其次,中国在战争中寻求自给自足,增加了国内生产的力度。
由于进口受阻,中国政府鼓励国内产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农业和制造业。
这些政策包括提高农业产量、鼓励农民合作社的建立、推进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状况,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争带来的实力和技术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得中国开始了一场与西方国家的技术竞赛。
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供给和军事装备,中国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的瓶颈。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采取了引进技术的策略,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许多新技术和机械设备。
这些技术进步提高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同时,战争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许多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回到国内,带回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
这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研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战后经济重建与中国崛起战争结束后的战后重建期,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挑战。
然而,中国通过借鉴战争期间的经验,顺利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日本在一战中的角色
日本在一战中的角色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虽然日本并非主要战争参与方,但它的参战对于战争的结果及世界格局的重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日本在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角度,探讨日本在一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军事角色在一战初期,日本通过与英国、法国等列强的合作,与德奥帝国开始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1914年,日本趁着德国专注于欧洲战场,混战中的德国殖民地--山东半岛上的青岛,派遣军队进行进攻并占领。
这次行动不仅巩固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地位,也向世界宣示了自己作为列强之一的地位。
随着欧洲战场的持续延长和舰船的需求增加,日本成为了一战中为盟军提供军事援助的重要角色。
他们派遣了一支军队参与到东北亚战场,帮助盟军对抗对俄帝国。
日本在海战中的军事实力也在此时得到充分展现,显示了其对于军力实力的掌控。
此外,日本还扮演了护航和巡逻的角色,确保了航行中的商品和士兵的安全。
二、经济角色一战时期,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的重要经济力量之一。
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受战争影响较大,日本成为了欧洲商品的重要供应国。
他们出口商品、粮食和军需物资到战争受困的欧洲国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使得日本的工业和贸易迅速增长,国内经济形势好转。
在经济方面,日本还与同盟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他们与英国、法国等国签署了贸易协定,供应战争物资,并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
这对于当时的日本经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也为日本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外交角色在外交方面,日本在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战提升了其国际地位。
作为同盟国一员,日本积极参与战争,并在战争胜利后,参与了巴黎和会。
他们在此次会议中争取到了对外国领土的扩张和权益的保护。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地区的特权和利益,从而对亚洲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在一战结束后,日本还试图通过提出种族平等原则的倡议,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倡议未能得到普遍接受,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因此开始恶化。
两次世界大战和平时期中的经济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和平时期中的经济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在战争期间,各国经济都非常紧张,政府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军事和战争支出,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
而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 一战期间的经济影响1914年至1918年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经济的恶化。
在战争期间,许多欧洲国家都遭受了大规模的损失,贸易和货币体系受到了破坏。
此外,世界各国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军事和战争支出,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下降。
2. 二战期间的经济影响二战期间,欧洲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
战争使得工业、交通和通信设施严重受损,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愈发严重。
此外,战争期间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人们消费意愿降低,加剧了经济萎靡。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时期1.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1944年,世界各国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必须保持稳定,而美元则与黄金挂钩。
这一协议的签署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战争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繁荣。
随着各国不断进行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世界经济也逐渐复苏。
此外,国际贸易也随之得以发展。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及缩减关税等政策,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新兴市场的出现在战争后的经济发展阶段,新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如亚洲四小龙、中国和印度等。
这些国家不断以高速发展和崭新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贸易。
4. 货币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在尽可能打破贸易障碍和加强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美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之间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日益互相联系,国际贸易也在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和平时期中的经济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的经济萧条和不稳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战后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界经济会迎来更加繁荣和稳定的发展。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需求和市场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陷入战争,导致其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需求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军事装备和物资的需求。
中国正好处于亚洲,可以为战争参与国提供物质支持,这为中国的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市场需求。
2.农业危机和地方工业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危机。
地方政府和民众为了提高自给能力和解决物资短缺,开始寻求发展本地的工业和生产,以满足民生需求。
这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3.国内政府支持和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得到了国内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推动。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投资、减免关税、设立优惠政策等,以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到民族工业的发展中。
例如成立了工商银行、设计了实业债券制度,为工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工业技术引进和合作:为了满足战争需求和采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工业技术和设备。
与西方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和合资企业,如太原煤矿工程、上海机器公司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社会动员和人力资源投入:战争局势的紧张和紧急需要,使得社会动员和人力资源投入成为必要。
许多中国人投身到工业领域,提高了工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外部需求和市场机遇、农业危机和地方工业需求、国内政府支持和政策推动、工业技术引进和合作,以及社会动员和人力资源投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体系
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体系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不仅在军事上造成了深远影响,也在经济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
战时经济体系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参战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体系,其特点、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战时经济体系的特点1.国家干预增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有效管理经济资源,许多国家采取了强制性的经济干预措施。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军需物资的生产和分配,实施物资配给制度,限制消费和储蓄,使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经济命脉。
2.军需生产的扩大战争期间,战争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各参战国纷纷扩大军需生产。
德国率先实施全面战时经济体系,有计划地增加军需生产,使其在军事实力上取得了长期的优势。
3.战时税收的调整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各国普遍调整税收政策。
通过提高所得税、关税、消费税等方式,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同时,还采取了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资金,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
4.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为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各国实施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措施。
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各类资源,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统一安排,使国家能够高效地利用资源,满足战争需要。
二、战时经济体系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军需物资战时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军队获得足够的军需物资。
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军需生产力度,各国能够满足军事需求,增强战斗力。
2.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战时经济体系的运行,能够有效调动国内经济活力,加快经济发展。
通过大规模的军需生产,国家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得以大幅提升,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3.促进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为了满足军需物资的需求,各国不得不加快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的进程。
在战时经济体系的推动下,各类新技术和新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调动民众参与战争战时经济体系的建立,需要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军火贸易的兴起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
军火贸易的兴起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军火贸易的兴起: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在人类历史上,军事力量在世界的格局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作为战争的利器,军火贸易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当时战争经济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就军火贸易的兴起以及它在一战中的角色进行探讨。
军火贸易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贸易形式,其兴起与战争的需求密不可分。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个参战国家纷纷对军事装备的需求量剧增。
由于传统的军工体系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国家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全球范围内的军火市场。
军火贸易商迅速崛起,成为了满足各国需求的重要供应商。
军火贸易在一战中的兴起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军事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式的军事装备,如机枪、迫击炮、毒气等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变得更加致命和复杂。
这些先进的武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来确保战场上的持续供应。
军火贸易商的出现填补了军工系统的空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战争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而军火贸易为战争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火贸易商在满足各国军事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巨大的利润。
各国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军火。
军火贸易商因此获得了巨额利润,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同时,军火贸易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原材料、航运等行业相继崛起,形成了完整的军火贸易生态链。
一战中的军火贸易行业竞争激烈,各国不仅争夺战场上的制胜利器,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展开了激烈角逐。
各国政府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本国军火贸易的发展,如制定保护性政策、提供贷款支持等。
同时,各国之间也进行了秘密的军火交易,为战争经济的支持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军火贸易的兴起不仅成为一战中各国政治诉求的一部分,也影响了战争的发展走向。
一战结束后,军火贸易的兴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军火贸易带动了全球军工产业的发展,为二战以及以后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业发展与变革
中国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业发展与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场战争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期间,中国的产业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革,这对中国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经济基础的奠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导,并且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中国的工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但在战争期间,中国面临的物资短缺和战争需求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这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 军需工业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军需工业的崛起。
由于战争的需求,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弹药、火炮等军事物资。
一些旧有企业被改造成生产军需品的工厂,同时,一些新的企业也应运而生。
战时经济的刺激促使了中国军需工业的发展,为以后的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3. 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战争期间,进口物资的短缺使得中国纺织业得以迅速发展。
许多外国纺织厂因战争而关闭,中国的纺织工业填补了这一空缺。
许多纺织企业扩大了产能,并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
此外,由于出口市场的停滞,中国纺织业转向了国内市场,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
4. 钢铁工业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进口的钢材短缺,中国开始加大自主生产的力度。
新的钢铁企业相继兴起,旧有企业也扩大了规模。
这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材料。
5. 交通运输的改进战争时期,由于进口的限制和各国的需求,中国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改进大大方便了物资的流通,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6. 技术与科学的进步战争的需求迫使中国寻求新的技术和科学手段,以提高军需工业和其他产业的水平。
一些企业开始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技术人才。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持续至1918年,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尽管中国并未直接参与该战争,但它对中国的战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的经济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妥协与抉择:冲突和机遇并存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国处于妥协与抉择的境地。
中国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困境。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依赖外国市场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紧张局势使得中国需要保护自身的独立和权益。
二、对外贸易与资源输出在战争初期,中国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尽管战争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仍然通过向战争各方输出原材料和农产品来获取经济利益。
中国的棉花、丝绸和茶叶等产品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市场,并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三、军事物资生产和供应中国在战时经济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军事物资的生产和供应。
面对外部战争需求和国内军事现代化推进的压力,中国政府增加了对军工产业的投资。
大规模的军事生产活动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了中国的生产能力。
四、国内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内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增加对外依赖性的减弱。
尤其是在对外贸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中国加强了对自身工业的重视,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五、战争影响与挑战然而,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战争导致了外部贸易的中断和不稳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战时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以及社会动荡等问题。
六、战后经济重建和启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经济面临着战后重建的任务。
中国政府通过吸取战时经济的教训,加强了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控制,推动了新一轮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并未直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它的战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军事物资生产和国内工业发展等措施,成功地使中国经济在战争期间维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立国,因此没有直接参与战争。
然而,这段时期对中国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进行探究。
一、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的军事装备相对滞后,并且多数依赖于进口。
然而,战争爆发后,中国迅速意识到现代化军事装备对国家的重要性。
为了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装备改革。
1. 步枪步枪作为军事装备的基础,对战争的结果至关重要。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的步枪,例如从欧洲国家购买的毛瑟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
这些步枪的引进使中国的步兵部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战斗。
2. 火炮火炮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是对抗敌人的重要武器。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大规模引进火炮,并且通过学习和模仿外国技术进行本土化生产。
这些火炮的引进和本土化生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水平。
3. 坦克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军事装备之一,它对于机动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也开始研发和生产坦克,并在战后不久就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辆装甲车,为中国的军事装备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科技的进步除了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引进与制造,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事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军队的指挥和协调至关重要。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引进先进的通信设备和学习外国经验,提高了自己的通信技术水平。
2. 医疗技术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伤病员,因此医疗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并建立了一些先进的军事医疗机构,提高了战伤救治的水平。
三、对中国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的启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中国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本土化生产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意识到依赖进口军事装备的风险,因此通过学习和模仿外国技术,并进行本土化生产,提高了军事装备自给能力。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济影响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虽然并未直接参战,但其经济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济变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战争需求带动中国产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战争参与国为了满足战争需求不断扩大军备生产,这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军需品的生产日益增长。
工厂和工业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幅度提升。
二、对中国商品市场的影响1. 好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激增。
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军火、棉花、麻类和其他原材料,从而刺激了中国的出口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商品的价格上涨,出口量也大幅增长,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坏处:然而,在战争期间国际航运遭到严重破坏,使得中国的商品运输受到极大困扰。
在交通运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受到了限制,这对部分中国的商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同时,由于军事需求导致中国国内工业部门大量生产军需品,导致非军事商品供应短缺,价格上涨,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对中国劳动力的影响1. 工资上涨:战争需求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工厂增多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资水平逐渐上涨。
这一时期,很多中国劳工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并改善了生活条件。
2. 劳动条件恶化:然而,随着工业扩张,一些工人也遭受了劳动条件恶化的问题,如长时间工作、缺乏安全保障等。
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劳工运动和工人抗议,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人权益。
四、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战争参与国为了支持战争需要增加了大量的借贷需求,这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借贷需求导致了信贷供给相对稀缺,利率上涨,企业和个人融资变得困难。
此外,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加剧,给中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带来了压力。
五、对中国社会的带来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在经济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争的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争的变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这场战争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更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在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军事方面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也促使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迅速发展。
毒气、坦克、飞机和潜艇等新型武器相继问世,给传统的陆海空军战斗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飞机的运用,使得战争不再局限于地面和水面,而变得更加立体化。
同时,防护装备和防御工事的改进也提高了士兵的生存率,使得战争更加持久和残酷。
二、政治方面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爆发前,欧洲国家大多采取君主制度,但战争的残酷性和国家治理的不力,使得人们对君主制的怀疑越来越多。
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德国在战败后也发生了政治动荡,最终导致威玛共和国的建立。
战争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涌现出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使得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
三、经济方面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全球经济遭受了严重冲击。
战争期间,各个国家动员了大量资源和资金进行战争生产,以满足战争所需。
战后,各国面临着经济问题的巨大压力。
同时,大量的贸易中断和财产破坏也给经济恢复带来了极大困难。
这促使着各个国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和重组,以适应战后的新形势。
一些国家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政策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一定的经济合作和互通。
四、社会方面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震撼。
战争期间,大量年轻人被动员到前线,使得社会的劳动力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战争中的惨烈和残酷也让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反对情绪不断升温。
战后,世界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和社会运动,人们开始关注和呼吁和平与公正。
中国的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需产业
中国的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需产业中国的战时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需产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参与战争,为了战胜外来侵略者,军需产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经济发展以及军需产业的贡献。
一、中国的战时经济发展概况1.1 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时期。
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落后,普遍存在着社会不公平和贫困现象。
然而,战争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机遇。
1.2 战时经济觉醒面对外来侵略势力,中国政府意识到保卫国家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军需产业,并提供物资和资源支持。
二、中国军需产业的发展和贡献2.1 军火制造业的兴起在战争爆发初期,中国并没有拥有强大的军火制造能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国内军火制造业对于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了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和发展。
2.2 军需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中国的军需产业迅速崛起。
大量的军需物资,如军火、军用飞机、军舰等,被生产出来,并供应给了前线的战斗部队。
这些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不仅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技术研发和创新为了确保中国军需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许多军事科技项目得到了资金和人才的支持,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需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加速了国内军事科技的发展。
三、战时经济的影响和启示3.1 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时经济发展让中国政府意识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重要性。
中国开始重视工业化和技术创新,逐渐摆脱了传统农业经济的限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3.2 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意识战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只有拥有自主的军工产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发展。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结束于1918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关于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和事件。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和事件展开探讨,以期对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战争前的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以军事同盟为核心。
例如,德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与日本等国家签订了军事同盟,形成了各种同盟关系。
这种军事同盟的形成既体现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又制约了各国的行动自由。
二、战争爆发和交战国家的外交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例如,德国和法国之间一直存在着领土争端,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加深,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此外,英国、俄国等国家与德国的贸易竞争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战争期间的外交动态在战争期间,各交战国家之间的外交动态十分复杂。
一方面,各国不断寻求外交解决战争的办法,例如通过国际会议、外交调解等方式来寻求和平解决战争。
另一方面,各国也不断进行外交斗争,例如通过宣战、外交斡旋等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战争利益。
四、战争后的外交调整和国际关系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经历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和经济剥夺,导致了长期的国际紧张局势。
此外,一些新成立的国家也迅速崛起,例如苏联、波兰等国,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战争外交的启示和教训通过对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首先,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和破坏。
其次,国际关系应以和平、合作为基础,而不是以军事同盟为核心。
最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纠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避免无谓的战争。
综上所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外交和国际关系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转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转变,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一. 政治层面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外交手段来解决纷争,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由于各国利益的冲突以及同盟体系的复杂性,很快战争蔓延到全球范围。
战后,许多政治体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首先,帝国主义国家的崩溃导致了殖民地主义的终结。
战争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同时引发了殖民地地区的反抗。
例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殖民地纷纷爆发独立运动,这促使殖民主义思想受到质疑,最终导致了殖民地的解放浪潮。
其次,受到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国共产主义领导者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推动革命运动。
这引发了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慌,并加剧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
最后,为了防止未来的战争,国际社会在战后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这一条约试图通过对德国的严厉处罚来确保战争永不重演。
然而,该条约未能解决战争的根本问题,反而为二战埋下了伏笔。
二. 军事层面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政治上引发了转变,也对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中新兴的科技武器改变了战争的本质,导致了新战争格局的形成。
首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战争更加残酷。
化学武器、坦克和飞机等新兴武器被广泛使用,给士兵和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这些武器的使用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也催生了国际上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和保护平民的法律。
其次,战争的总体战略发生了变化。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各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军战争,而是开始利用海军和空军的力量。
这种综合军事力量的运用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 经济层面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经济关系带来了重大转变。
浅析一战二战期间的中德军事贸易的特点
018史海钩沉浅析一战二战期间的中德军事贸易的特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中德军事贸易大多以民间形式进行随着近代德国的统一,德国对华的侵略政策愈趋强硬,对华资本输出也逐渐增加。
[2]1918年11月,战败的德国掀起革命高潮,德皇被赶下台,成立共和国。
但是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家们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操控在反共顽固势力手中,军队和重工业都与魏玛共和国保持着距离。
[3]这既是一战后战胜国要求德国裁减军备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后果,也是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的产物。
1921年5月20日,德国与中国签订《中德协约》,不仅提出放弃所有不平等特权的主张,而且把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置于突出的地位。
[4]因而,中德军事贸易的这种隐蔽的性质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魏玛共和国在对华武器输出问题上始终持反对态度。
考虑到我们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我迫切的建议,政府应始终拒绝支持德国公司从事对华武器贸易,只要有可能,就从根本上禁止对华武器输出。
”[5]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军部国防部并不完全遵从魏玛政府的政策行事,从其根本立场而言,德国终极目标是重整。
据中国海关统计,仅1925年,德国船运来华的武器总价值达1300万马克,超过全部外国武器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这还不包括走私和通过第三国转口的武器。
[6]从1928到1933年德国对华军火曾一度居对华军火输出国的前三位,因而在魏玛共和国秘密重整军备时期,中国就已成为德国武器和军火的主要销售地。
军事顾问在中德军事贸易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顾问团在1927到1938年的中德关系中起着联系沟通的纽带作用。
[7]克虏泊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自1880年代末起,该公司就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张之洞供应重型军械的可靠合同,很多受雇于李鸿章的德国军官都扮演着军事顾问和克虏泊公司代表的双重角色。
德国是一个新兴的、对中国比较“友好”并可望得到它的“帮助”的军事强国。
[8]与一战前的情形比较,一战后德籍军事顾问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中国此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内战时期,他们认为,“不应该以拒绝任何合作的方式来损害同南京官方当权者们的合作关系。
世界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
世界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世界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一、导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从1914年到1918年,全球各大强国在欧洲展开了一场血腥残酷的殊死搏斗。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全球影响。
二、军事影响1. 新战术与武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术与武器的革新。
例如,战壕战术在西线战场上被广泛使用,这种战术保护了士兵的生命,但也导致战线长期僵持。
化学武器的使用,如毒气战,给士兵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坦克、飞机和母舰等新兴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2. 军事力量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几个强国实力大幅度削弱,而新兴大国如美国和苏联则崛起为世界的主要军事力量。
这种军事力量的转移,最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政治影响1. 旧世界秩序的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以欧洲列强为核心的旧世界秩序,帝国主义国家版图大幅度缩小,新兴国家纷纷崛起。
此外,战后出现的《凡尔赛条约》也对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2. 国际组织的成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一系列国际组织相继成立。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联盟,它为后来的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一战留下的矛盾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联盟的效果并不如人们期待。
四、经济影响1. 经济衰退与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工业生产减少,财政赤字增加,战后重建工作艰巨。
战胜国为了偿还大量债务,采取紧缩政策,导致了经济不稳定,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崩溃。
2. 新的全球经济秩序随着战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改变。
美国崛起为全球经济的中心,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政策,如道德外交和国际借贷制度,重新定义了全球经济关系。
五、社会影响1. 人类伦理观念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伴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人们开始对战争抱有强烈的反感和悲悯之情。
无边恐慌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无边恐慌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无边恐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从经济崩溃、贸易中断和货币危机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经济崩溃:战争阻断产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全力投入到战争努力中,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都被动员起来支持战争。
军火生产、士兵招募和军事直接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行业生产能力严重受限,例如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等。
此外,大量劳动力调用至军队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各种产业陷入停滞状态。
贸易中断:对国际市场的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断裂。
交通和通信的中断造成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极大萎缩。
战争期间,各国禁止对敌国进行贸易,进口和出口规模都急剧减少。
同时,在战场上征用民用资源和占领殖民地年限国家的抵制,也进一步破坏了全球贸易体系。
贸易的停滞使得各国经济雪上加霜,企业面临破产,失业率飙升。
货币危机:超发引发恶性通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大量发行货币以应对战争开支。
然而,过度的货币发行导致了恶性通胀。
战争期间,物价飞涨,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此外,通货膨胀还导致了货币贬值,资产市场泡沫破灭,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许多国家的货币在战争结束后权值暴跌,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
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在战争结束后仍然持续,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长期影响。
其一,战争导致了许多国家的债务上升,需要通过加税和削减预算来还债。
这进一步破坏了国内经济体系,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二,战争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市场,普遍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全球贸易。
其三,战后各国在和平时期大量投资于军备建设,以备未来的战争,这进一步挤压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在20世纪初,世界局势逐渐紧张,争夺资源和领土成为各国的重要目标,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不仅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物力损失,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济问题。
一、战争物资的供应与需求战争所需的大量物资对各个参战国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军火、军粮、军装等军事物资的生产成为国家经济的重点。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国纷纷增加了军事物资的生产规模,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如加强国防工业、提高军事物资生产效率等。
同时,战争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迅速适应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加大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力度,特别是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此外,战争还促进了农业、运输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
二、战争经济的影响1. 经济动员与资源调配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国不得不进行全面的经济动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制定战时经济计划、增加军费开支、实行战时经济管理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整个国家的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人员支持。
然而,战争经济往往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和军费开支不仅对国家财政形成了巨大压力,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不良影响。
此外,由于战争的持续时间长,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爆发后,各个参战国之间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许多国家实行了贸易封锁和限制措施,以削弱敌对国家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战争也给中立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各个参战国需要大量的物资和军火,中立国家成为了物资输出的重要来源。
这导致了一些中立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3. 科技与工业进步战争的推动促进了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由于战争所需军事物资的特殊需求,许多新技术和工业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发和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军事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入了现代战争的概念,采用了全新的战术和武器,如毒气战、装甲战车和飞机战等。
这些新型武器的使用导致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和血腥。
首次使用毒气武器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战争后,各国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和毒气,为后来对战争行为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此外,战争期间军队的组织、训练和装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后,各国军队开始重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对战争准备的重视程度。
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战争后的几十年里,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战略对抗不断加剧。
二、政治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了战后多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转变。
战争后,以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几个大国崛起,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角色。
同时,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等多个帝国解体,出现了一系列独立国家。
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也催生了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如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新纪元,它旨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来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虽然国际联盟在二战前夕解散,但其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期间,各国为了支撑战争努力动员了所有的资源,大量投入战争。
这导致了经济的军事化和资源的枯竭。
战争结束后,各国陷入了经济萧条。
大规模的战争债务和战后重建任务使得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如保护主义和经济独立。
此外,战争对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战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国际贸易出现了停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时也限制对非重要品的输入
如英国 战时为节省船舶与制止奢侈,曾禁止输入非重要品及奢侈品。 英政府又先后对于白糖、茶、香烟、可可、咖啡、挥发油及药类等加倍 课以关税,为制止奢侈,对汽车、影片、钟表、照像机及各种乐器等也 课以从价税,即麦肯纳关税(Reginald Maekenna)。 英国在开战后,立 即 禁 止 粮食品的输出,几个月后又禁止饲料的 输出,其后于1914年秋,对羊毛、毛织物输出也加以限制,在输出时, 须经商务部批准,而该部对适于军用的羊毛及织物类一律不许输出。 1915年5月,英政府对英海军、协约国海军、铁道及军需工业等需要, 国内人民的需要,为充分供给,而禁止煤炭输出中立国,后规定为无商 务部批准,则一律禁止输出。 开战后,法国也数次发布禁令,禁止输出重要品, 其中与制造兵器 有关系而禁止的有兵器、火药,飞机、交通器具、光学机械、五金、矿 物、化学工业品及其他各种原料,共达数百种。
03
战争极大地影响到国外各市场间的联 系 ,几 乎所有参战国的军事贸 易都受到了影响,但影响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奥地利、 俄国等与国外市场几乎完全断绝了贸易往来。 德国由于受经济封锁、贸易杜绝, 不能输入原料、制造品丧失海外 销路、有些产业甚至于荒废。 由于受德国潜水艇的攻击,船舶被害甚多,美国棉花陷入不能输入 的状态,英国棉业受到沉重打击。受德国潜水艇的威胁,其原料棉花供 应中断,数百万人的生活立即发生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组织棉业统制 委员会以编制棉纺织业,并限制生产时间,限制机械运转,实行轮班制 等。总之,由于对外贸易状况恶化, 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 业生产的下降,英国对外贸易受到沉重打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期的军事贸易
01
战时军事贸易 体制的建立
02
战时军事贸易政策
03
军事贸易状况及 其对大战的影响
01
随着战争的日趋激烈,敌国封锁的日益加强,货物的输出、输入受到 严重影响,阻碍了各交战国的对外关系,战时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进口商品结构发生改变,军用物资输入占居主要部分。 二,是对外通商关系受到限制,贸易总额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发生 很大逆差。 一战中,由于战争给对外贸易造成逆境和困难, 如不采取相应的对策 和措施,军事贸易很难开展,也很难促进战时经济保障,为此,各交战国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迅速地调整政策,由平时贸易转变为战时贸易。 第一,建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对战时贸易实行高度的集权 管制。 第二,确立了战时对外贸易管理的几条原则。
英法两国所采取的加强封锁德国的措施急剧地限制了从国外 取得所缺乏的原料和粮食的可能性,德国出现了某些关键性的资 料供应不足,甚至出现严重短缺或枯竭。 在战争的头两年中,美国利用其“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 美是协约国军需物资和消费品的主要供应国,美政府鼓励美国公 司组成许多对外贸易的联合垄断组织。摩根的公司垄断了英、法 在美的物资采购,并作为英、法在美的代理机构。 美国的主要贸易和贷款对象是协约国,但也没有放弃同德、 奥等做生意。后来英国为切断中立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扼杀德 国经济,英实行海上封锁,美驶往德国的商船所载货物常常被英 海军没收。1916年美对英、法、俄、意出口达32亿美元,对外贸 易的增长刺激了美国工农业的发展,美工业生产1918年比1913年 增长38%,农业生产战时比1913年增长24%,小麦的种植面积由 1913年的4.5亿英亩增至1919年的7.5亿英亩,食品、肉类和食糖出 口增加2倍。
• 实施优先的原则
0
即优先满足国家最迫切的需要,如军需品,军火工业的原料、机器设 备、粮食和燃料等等,这些是战时主要物资,不可或缺的东西,必须随时 加以补充;其他别的东西可以不买或少买,但这些东西是非买不可的。
• 阻止本国物资供给敌国和购买敌货的原则
战争爆发后,各交战国立即断绝 了与敌国的一切经济关系,彻底禁止 与敌国的通商,如在协约国方面,禁 止德、奥、匈等敌国商品的输入,并 对于使用敌国原料以制造商品的中立 国也制定禁止输入的原则(法国依赖敌 国原料,开始是25%,后则减至5%)。 同时对于敌国直接间接输出也加以禁 止,从1916年6月14 日至17 日,协约 国在巴黎专门召集经济会议,商讨对 德经济对策,此后协约国对德经济封 锁更加严厉,禁止与德通商,监视协 约国与同盟国人民之间的商业往来, 限制德国人之工业所有权等。
英国在开战初期,即下令任命白糖委员,战前英国白糖 ,均从 德、奥等国输入,战时则转向西印度及南洋群岛购买。1914年8月用 救令任命白糖委员,1914年10 月,商务部根据军部要求,为购买军 用冻肉,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缔结协定,1916年3月,陆军部着手购 买俄麻,1916年5月,从印度输入兽皮,主要目的是制造军靴,8月, 为确保供应黄麻制品,陆军部直接由出产地输入,11月,首次购买 英属地的羊毛,由政府独占,1917年4月,陆军部独占马尼拉麻的输 入事宜,其独占的主要目的是阻止价格暴涨,并节约船舶用于最有 效的地方。到1917年末,因粮食、牛酪、肉类等,因产地等原因, 购进价格不一,英粮食部统一独占供给,维持价格的平均水平。上 述国家独占输人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保证军需供应,二是维持价格, 免除国内混乱。
• 首先维护国家信用的原则
由于战争物资耗费的巨大,国内生产的增加赶不上消耗的增加,结果 输人激增而输出减少,为增加输入,必须有足够的硬通货,否则,国家信 用就会动摇。因此各国管理对外贸易,限制输入,奖励输出;一方面减少支 出,另一方面增加收入,维持国家支付能力,避免金银和外汇的过度动用, 以巩固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信用基础。
俄额的逆差, 不得不变卖10 亿英磅的国外投 资,并欠下美国9亿英磅债务, 英不仅把世界金融主要中心的 地位让给了美国,并且成了美 国的债务国,美国还占据了欧 洲、拉美广大市场,日本商品 也大量涌进印度和东南亚等英 国统治的市场,英国在世界贸 易中的优势地位被美国夺占。
大战开始时,英国粮食4/5来自国 外,为了确保粮食供应,英国增加了糖、 小麦、肉类的输入,此外优先输入各种 纤维原料、皮革兵器、火药及制造原料、 器具机械等,满足军需民用。 英国属地澳大利亚政府和新西兰帝 国补给局,为英政府代理机关,掌管主 要粮食,购买、聚集、储藏运输原料, 对于所能输出的全部剩余物资,在英政 府与属地政府间缔结固定价格长期买卖 条约。 直属殖民地,所采用方式略有不同, 锡兰岛官方为英政府代理机关,负责调 运椰子油、非洲西部油脂用种子及棕搁 油,不能直接购买,然而禁止输往英以 外之国家,如输往英国,则英海军部特 派船只运送。
(三)制定战时物价政策、关税 政 策 和战时外贸法律。
对于须优先进口的货物,减少或完全免除进口税,在运输 、保险、金 融等方面给以特殊的便利,必要时,由国家给进口商以补贴,并亲自在国 外市场进行采购。对于应当奖励出口的货物,政府减免出口税,在急需品 等方面给以便利,由国家补助货物生产和出口者。 为增加军需品的输入,各交战国政府直接到世界市场进行采购,购买 所需物资。比如,英国为购买美国军需品及原料等物资,曾先后派人到美 国,后来又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共同设立调办机构,以利于采购物资。 为扩大贸易,征发商船,海运对战时贸易极为重要。战 时 ,由于军用船 舶的需要日益紧张,故被征发的商船也日趋增加,如英国所征发商船,几 达本国总船舶数的90%,法国在1917 年末,船舶亦被征用殆尽。
02
(一)加强对输入品的组织工作 各交战国把货物分成三类,即优先进口的, 限制进口的和禁止进口的:优先进口的主要是 武器和其他军用品,国防工业用的机器和原 材料,交通运输工具和燃料,也包括部分必 需生活用品;限制进口的一类包括国家很需要 的物资,但不输入并不减少作战力,如纸张、 书籍、糖、毛织品等;禁止输入的包括一切奢 侈品和艺术品、化妆品、烟茶、酒类、玩具 等,还包括本国的产量已经是够自给的。
除了对生产需求的计划外,由于战争造成的普遍饥荒,德国先后建立起 了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马铃薯局、战时动植物油脂管理局、中 央水果蔬菜局、战时粮食局、帝国谷物局、帝国服装局等机构,这样就把人 们基本的消费需求也纳入了政府计划管理的轨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划机 构。对此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德国“无可争辩地可以说是最准确、最精密、 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 战时德国能够把基本生产和消费逐渐纳入计划管理之中,其“经济基础” 在于对企业和劳动力的政府管制。1915年,德国通过了一个卡特尔化法律, 进一步促进了战时德国主要工业经济垄断组织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干 预和管制的手段。1916年德国颁布了《兴登堡纲领》,规定劳动力不能随意 流动,一切工业生产必须首先服从军事需要,从而为战时计划机构的运转提 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对企业和劳动力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已经使经济发展 脱离开了市场利润的导向,转而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生产。与其他主要国家 的战时经济一样,德国的战时计划经济最初也是出于战时的临时需要,但是 在这种需要中最终发展出国家控制经济的一种新模式。
战时德国曾遭到协约国方面的严密封 锁, 但初 期仍能与荷兰、丹麦及斯堪的那 维亚半岛等维持贸易和交通,并与其他中 立国通商。德国为了输入粮食和其他资源, 设立中央购买公司,并调配国内货物,开 战初期,汉堡帝国购买公司、但泽战时购 买贩卖公司、波森物资输入公司等各有代 理店,结果物价昂贵,不久就合并改组为 中央购买公司,该公司在荷兰、丹麦、瑞 士各地开设分店,负责调配物资。中央购 买公司组织分中央、物资两部,下设三十 多个分科,规模十分庞大,几乎独占货物 输人,对于维护价格水平贡献很大。
重要品的输出,在协约国内部则比较缓和。例如英国供应法国钢铁、 煤炭、羊毛及一部分兵器,而法国则供给英国飞机大炮等,俄国向 英法购买兵器、被服,各协约国则向美输人各种军需品和粮食等;至 于与中立国的贸易,一般是以输出作为交换条件而输入必需商品, 如英国战时对中立国禁止输出钢铁,但也有例外,如向南美输出轨 道,以清偿借贷;英从西班牙输人钢铁等矿石,故对采矿用的煤炭, 特准输往西班牙。英国为输入瑞典、挪威的坑木、各种矿石、钢铁 等也作为交换特准输出煤炭,美由南美输入硝石时,也曾供给挖掘 机械、燃料、采矿工粮食等,与日本交换铅铁。至于德国,则特设 输出入部,且设立顾问机关附属于帝国输出入委员会,指挥钢铁工 业品允许输出之中央部以外之三十余个立案机关,负责调节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