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工作室设计解析

合集下载

刘琨

刘琨

一、文学之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达诗不是一个建筑,可以是一个亭子或高台,四面来风,八方招摇,自由进出小说,则犹如一座建筑,有体块、有容积、也有线条。

人们的进入有赖于从中心向外的层层推进。

--翟永明<sup>1</sup>对我个人而言,(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情,就想表达这个或表达那个,它们是一个整体。

文学和建筑只有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

比如你对一个人性格上的东西感兴趣,肯定无法以建筑来表述你的看法,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没法直接用文字表达。

--刘家琨<sup>2</sup>本文力图避免单纯地囿于建筑学学科领域来分析刘家琨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因为作为小说家的刘家琨和作为建筑师的刘家琨对于我们研究其建筑创作来说同等重要。

建筑和文学,不过是刘家琨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体验方式和对这些想像性关系所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

建筑,作为刘家琨个人的表述体系中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另一半,在本质上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建筑。

以此为基点,才能真正理解刘家琨建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学性以及在文学作品中闪现的诸多建筑思想的片段。

(一)相对于建筑上的晚熟,刘家琨的文学创作可谓早慧。

早在他作为知青下乡到温江(1975-1978)的后期便开始了小说的写作,夹杂着青春期的些许伤感体验以及现实主义的叙述,这篇处女作闲置了几年后才在大三时被重新修改,并在大学毕业前夕发表于《花城》杂志。

<sup>3</sup>如果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的四年(1978/2-1982/2)里,刘家琨建筑专业上的"懵懵懂懂",部分是因为"重建工的特色就是老师不怎么管"<sup>4</sup>,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教学传统,重建工的野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什么都玩,到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像《美国丽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干,好像什么都干过了......"<sup>5</sup>,那么这一时期刘家琨的文学则早熟于建筑。

外界看刘家琨

外界看刘家琨

大学期间的刘家琨尚处于一个建筑资讯贫乏的年代,外文期刊基本陈列在教师阅览室,学生无缘阅读。教师们被耽误多年,只不过多一些工程经验,可以以更为成熟的姿态接受现代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家琨认为师生们基本上可以说是同时起步。10当时的建筑学教育仍是从线条、水墨渲染、五柱式(Five Orders)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20、30年代从美、法引入的布扎体系(Beaux-Arts)的基础训练起步,专业训练则从水榭、书亭等简单建筑过渡到类型建筑、建筑综合体、小区、城市的设计。平面及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尚未开设。由此可见刘家琨等一代人的建筑学基础中存在的传统成分。这一时期对刘家琨建筑思想上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主要是柯布西耶等几位现代主义大师。
一、文学之于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高台,四面来风,八方招摇,自由进出小说,则犹如一座建筑,有体块、有容积、也有线条。人们的进入有赖于从中心向外的层层推进。--翟永明1
对我个人而言,(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情,就想表达这个或表达那个,它们是一个整体。文学和建筑只有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比如你对一个人性格上的东西感兴趣,肯定无法以建筑来表述你的看法,而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又没法直接用文字表达。--刘家琨2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已开始体现出自觉的抵抗的地域主义设计策略。1)尽管这一系列地处乡村,也运用了一些当地的乡土性材料和工艺,如罗中立工作室把瓦板岩用于起居室的单坡屋顶上并把从河边捞起的卵石直接嵌于外墙和入口内墙上,何多苓工作室和丹鸿工作室墙面表层采用水泥粗抹工艺,但建筑师更重视的是这些材料在"此地"的可得性和工艺在"此时"的当代性。2)工作室都采用了砖混结构,这一结构正是当代农村住宅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而没有采用传统川西乡村住宅穿斗式木结构体系。3)这些建筑也并没有对传统民居或当代农民住宅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尽管罗中立工作室的起居室和阁楼上覆以单坡顶,但建筑的主体却是由方形体量和来源于当地的"砖窑"原型的圆柱体量构成。后三个工作室基本由方形体量组合而成--或方形层层相套或几个方形并置。最重要的在于建筑师对当代的、当地的技术、工艺、材料资源的积极态度。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作室
我们去何多苓⼯作室的时候下着⼩⾬,很难找啊,之前顶着⼤太阳没有找到,后来历尽千⾟万苦总算找到了,在⽯亭村,但是具体的位置真的不好描述,等我绘制了地图,传给⼤家看。

不过,听说何多苓⼯作室快被拆了,可惜啊。

这是从外⾯看何多苓的⼤门,其实丹鸿⼯作室也在它旁边。

这是⼯作室的⼊⼝,树⽊把建筑都挡完了。

这是天楼照的,表⾯都开裂了,被荒废很久了,但是这个机理效果很好~~
这是何多苓⼯作室的最⼤的空间,画室,客厅吧
我⼿上拿的就是⼯⼈们⽤铁丝做的构成,⼤提琴,还有很多东西
我们把琨哥设计的开洞,拿来艺术了⼀盘
这是丹鸿⼯作室⼊⼝的⼩景观。

何多苓工作室详解

何多苓工作室详解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 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 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最 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 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刘家琨
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 幢建筑的机锋所在,(作为一种粗 野的解构因素,)它破解了层层相 套、稳定严谨的正方形体,所到之 处焕然一新。
——刘家坤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IIII
结构材料
IIIII
工作室现状
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它如人一般,从 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而建筑得以延续生 命的关键便是使人成为它的建筑主体。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主要作品: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上海相东佛像艺术馆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流线分析 空间序列 空间视线 IIII 结构材料
IIII 工作室现状
流线分析
水池
一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 的外壁盘旋而上, 沿途移步换景, 穿越平台、客厅、画室、 书房, 在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 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 折, 进入突现的天井。
目录
I 建筑师简介&作品欣赏 II 工作室概况 III 工作室内部空间

感恩亲情之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感恩亲情之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科罗娜”是纽约一个社区。

1990年至1993年间,那里居住着一批来自中国的漂泊艺术家,包括诗人、画家、音乐家、电影人,和作家等。

他们住得相对集中,并逐渐形成一个沙龙,吸引着众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到此聚集。

这些人初到异邦年轻气盛,远离故乡亲人,远离昔日光环,没有固定收入,也说不大好英语,除梦想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命运将他们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

在这里,他们意外地体尝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漂泊、梵高的孤独、雪莱的浪漫,和巴尔扎克式的顽强。

他们的艺术灵魂从科罗娜开始国际化,流浪竟变成腾飞前的等待,石破天惊前的卧薪尝胆。

后来,他们又从科罗娜走向世界,开启了各自艺术生涯的新高峰。

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罗娜时期”,何多苓就是这一时期的灵魂人物之一。

当年我们都叫他“何多”,那个“苓”是留给签名或出版社编辑的,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何多那时已是著名画家。

他和小翟(诗人翟永明)何时抵达的纽约我记不大清,我遇到他俩是1991年早春,天还冷,就在科罗娜19号那栋三层连体楼。

那是我们记忆中的伊甸园,人生的地标式建筑。

后来小翟在散文集《纽约,纽约以西》中反复提到科罗娜这个地名。

纽约以西指的正是科罗娜,那里住着何多小翟,还有雕塑家魏天喻,播音导师罗赛,弹钢琴的姗姗。

还有一位上海女画家丽丽,美丽善良。

我当时正展开对她的猛烈追求,都说沪女京男比老鼠大米还要绝配,最后有惊无险阴谋爱情,终于她成为我的妻子,我两个孩子的母亲,往后还是我的老伴儿,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丽丽自住二层一个套间,有卧房和宽大的客厅。

她当时在洛克菲勒公司一间设计室当设计师,生活稳定,经常邀我们到她的客厅聚会,她那里几乎成了“科罗娜时期”的中心。

“我们”包括很多人,除何多、小翟,还有杨炼和友友、莫大风、杨谦、裴庄欣、尤思群、何宁、安娜、琳达,还有很多。

好像欧阳江河也来过,每到周末就在丽丽家派对,唱歌跳舞说疯话。

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名副其实的“海漂”,像风中落叶,为生计奔波,随情感起舞,今天在这儿,明天又不知会去何方。

四大经典建筑——何多苓工作室、流水别墅、越战纪念碑、绿荫里的红飘带、特点分析

四大经典建筑——何多苓工作室、流水别墅、越战纪念碑、绿荫里的红飘带、特点分析
经典案列分析
全弘艳
何多苓工作室 流水别墅 越战纪念碑 红飘带公园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 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外围的是一道具 有防卫象征的厚墙,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 圈房间,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张 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
设计目标

面对上述挑战,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 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本 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本设计要解决 的关键问题,也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河流廊道的自然过程和城市居民对它的功能需 求两者合起来,就是汤河滨河公园的生态服务 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
主要的一层几乎是 一个完整的大房间, 通过空间处理而形 成相互流通的各种 从属空间,并且有 小梯与下面的流水 联系。 层高只有7英尺一 英尺,低矮的空间 与周边的大玻璃窗 将视线动态的引向 外部景观。 一些天然的露头的 岩石从地下伸入起 居室地面,成为壁 炉前的天然效果。
三层也用作 卧室,南北 最深处不到 12米。 整个住宅的 台阶和楼梯 也不只是服 务于交通的 功能构件, 而是对基地 特征极好的 表达。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 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东 翼 指 向 华 盛 顿 纪 念 碑
西 翼 指 向 林 肯 纪 念 堂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 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 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何多苓女性题材油画研究

何多苓女性题材油画研究

何多苓女性题材油画研究作者:陈瑶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何多苓是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通过独特的审美观看视角完成了一系列的女性题材作品,他的作品优雅、缥缈、朦胧、诗意,具有一种神秘的现实性。

本文主要从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出发,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进行油画研究。

关键词: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视角1 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概述何多苓以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性为题材,他开始不断地转变自身的绘画风格,将古代文人画中的中国元素结合到了自己的女性油画创作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他在题材、笔法、色彩等众多元素上的创新为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早期的作品中,主要描绘身边的女性,作品含有一定的文学哲思性,对青春的迷茫与现实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换,在九十年代后开始描绘女人体,何多苓认为,从艺术的角度看,人体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油画的技巧,是对技术最大的挑战,并通过蓝色调表现出清冷的感觉。

在描绘女性题材时,得到的满足是其他题材所不能给予的,对艺术家来说,女性题材就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世界。

2 何多苓女性题材创作艺术特色何多苓早期的女性题材作品主要描绘对青春的迷茫、光阴的流逝、生命归宿及过去未来的思考,作品具有一种现实性,既重建于古典的庄严,又具备现代艺术的惶惑与浪漫诗意。

作品《春风已经苏醒》画中描绘了一个坐在草地上若有所思的小女孩,通过细致深入的刻画背景、环境来渲染情绪和气氛,突出画面的整体效果,注重形与色的表达,善于用柔和的灰色调,细致的描绘枯草地,卧地的水牛和仰视的小狗这极其平凡的农村场景,却在艺术家的笔下赋予了抒情的诗意。

何多苓的这种诗意来源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生活哲思,他创造的形象,尤其是美的形象,都与文学有关。

作品《青春》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意境,透露出哀伤的唯美,具有双重象征现实意义。

画中女孩穿着泛黄的军装,眼神坚定地注视着前方,双手不知所措的放在身旁,给人视觉上的静态美,而身后低空翱翔的鹰却造成了视觉上动态感,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

艺术家工作室实例赏析ppt课件

艺术家工作室实例赏析ppt课件
屋顶天窗的支架是在木工厂制作完成的支架中间镶嵌玻璃略微朝南这样有利于自然光线的射入满足使用者的需27优质202017卫生间雕塑工作室储藏室画室28优质202017东北立面西南立面东南立面西北立面29优质202017东北立面30优质20201731优质202017何多苓工作室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32优质202017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形体
周边均质排列着大小一样的门(有的门通往 功能房,有的面向室外引入自然光),这些 门会给人心里暗示,门后还有更多的空间。
3
储藏室
厨房 焙烧室
画室
lighting room 休息室
4
画室
lighting room
5
Atelier-Bisque Doll
-----UID – Keisuke Maeda
22
离挡土墙最近的空间用于储藏艺术作品,前 面则是雕塑工作室。雕塑工作室完全敞开, 向外是工作平台,视线由内而外,可以看到 一片绿色的海洋。
23
工作室5米高外围墙壁上是由四面倾斜混凝 土板形成的不规则屋顶,其结合处是一个巨 大的天窗,由于墙壁不设窗户,天窗便成为 工作室的主要光源。
24
25
为了达到预期的外观效果,工作室的建筑结 构设计得十分紧凑。二楼的悬空楼层和四面 钢筋混凝土墙壁形成了整个内部空间,达成 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屋顶天窗的支架是在木工厂 制作完成的,支架中间镶嵌玻璃, 略微朝南,这样有利于自然光线 的射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7
卫生间
储藏室
画室 雕塑工作室
28
西东东南北南立立立面面面
西北立面
29
东北立面
30

建筑师刘家琨

建筑师刘家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的另一个关键因 素是中心天井,与民 居中的天井不同,这 个天井的基本目的并 不是为了功能性的采 光。天井四壁封闭, 特意拔高,对外成为 物质性的主体,对内 则强化了空无,这个 天井是为空间的存在 性和东方精神而设置 的,在这个"天之井" 中,人们对难得留意 的天空,对壁端的阳 光,对飞廊的投影变 得敏感起来。
使机锋得以闪现的基础是叙 事,使破解获得张力的是围 合。围合的主题由于建筑处 理得以强化:封闭的立面, 防卫性的厚墙,以及墙与墙 之间的间隙;孔孔相套的窗 洞强调出内部的空间层次感, 使室外的风景变成一方如画 的平面。狭长的缝隙与其说 是为了表现光线的明亮,不 如说是对比出室内的阴翳。 最主要的光源都来自上方的 天空,这幢建筑不是为了风 景的流通,而是诱导从内向 外的窥视。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与取材较 为原始直接的Ⅰ号工作 室在形式母题和抽象程 度上相去甚远,但在核 心内容上却有一定的连 续性。如内部迷宫、螺 旋路线、砖混题材以及 其潜伏设计--未来的个 人小型美术馆等,但Ⅲ 号工作室有所发展,从 而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构 思意念。
公案总是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然间机锋一转, 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奇警中有所省悟。方案起始于一张观念性空间 草图,草图极为粗略,夸张地说,像一只方形笼子里惊蛇回头的动势,但却得到 审美激进的业主夫妇的立即认可。
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 石印章般外形简单内部繁复的正方 形体。正方形层层相套,剥离在最 外围的是一道具有防卫象征的厚墙, 中间是口字型环境绕的一圈房间, 最后,像打开层层包装看见的是一 张白纸,核心部位是一方天井。一 条线路环绕围封天井的外壁盘旋而 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 厅、画室、书房,在投影即将闭合 时的一个空中小庭园处骤然转折, 进入突现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 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 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 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 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飞廊继续 延伸,穿透建筑,擦过树冠,直指 河边平台,从而使河边绿地与二楼 庭园取得了直达性联系。这条使人 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 机锋所在,作为一种粗野的解构因 素,它破解了层层相套、稳定严谨 的正方形体,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

从“何多苓工作室”写起2012-01-17 22:15:51(一)何多苓工作室,这个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子似乎渐渐被遗忘了,如果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算是刘家琨的代表作的话,我更愿意把何多苓工作室看成是刘家琨的成名作。

刘家琨于1997年在《建筑师》杂志78期发表了他重回建筑界的第一篇文章---《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介绍了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罗中立工作室按照刘家琨自己的说法是重回建筑界之后一个不太娴熟的作品:“一个人这么多年没干什么事,突然来个机会,恨不得就什么都玩上去,出手有点重,有点太复杂。

”而在三号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完成之后刘家琨已经逐步显示出他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和成为“大师”的某种潜质了,但潜质毕竟是潜质,刘家琨自己说93年开始之后几年是他自己的学习期,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外文建筑师专辑,以弥补大学时期建筑资讯的不足,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语汇和手法。

而当刘家琨出名之后,特别是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建筑界获得了广泛影响之后,刘家琨早期的作品,特别是何多苓工作室,也引起建筑学界的重新审视和讨论。

2001年10月,一篇名为《刘家琨作品:何多苓工作室》的帖子发表在著名的建筑论坛ABBS 上,引起了众多网友广泛的讨论,这篇帖子被版主加精之后,热度更甚,最后一个回复的时间停留在2004年,可以说是一篇相当红的帖子。

贴内批评意见很多,可以总结为:这个房子是刘家琨低劣的对各种大师抄袭,造型处理不够细腻,建筑施工粗糙,缺乏值得玩味的细部,光线控制不精确,室内效果不好等等。

赞许意见大多的核心是:在中国这个条件下能修出这样一栋房子不错了,模仿与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令人感动的空间。

其实这些讨论在现在看来都过于激进或者上纲上线了,那个帖子里连何多苓工作室完整的平立剖都没有,只有一些零散的室内外照片,帖子到后来甚至开始就刘家琨是否是中国未来的“大师”展开舌战,可以说这个帖子很好的反映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心态,对国外建筑思潮的抵抗,对中国建筑界现实的不满和迷茫,大家都有好多话想说,而何多苓工作室本身和刘家琨成为了当时讨论的载体,其实帖子里很多讨论的很多东西意义并不大,大有人就着一张照片连平立剖都没仔细看过就开始指手画脚?而那些维护刘家琨的朋友引用他著名的“低技策略”也并不能回应设计本身的倾向。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

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探究作者:戴瑜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何多苓以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性为题材,创作出了一批带着“苍凉”等众多意味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何多苓女性油画的中期在美国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人画,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之后他将自己的女性油画与文人画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何多苓;女性;女性油画;思想一、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主题思想的分析何多苓是一位敏感、前卫、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家,他1948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使他在中国油画界开始声名鹊起,并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他对这种热捧似乎没有兴趣,与中国油画界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自走在潮流的边缘。

从创作初期到声名远扬何多苓从未停止对女性油画创作的探索,细致捕捉着女性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心理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自己绘画语言向社会展现出来。

何多苓的绘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俄罗斯油画的影响,但是他却一直探索者属于自身的绘画语言,每一个时期都在探索着不同的主题和绘画形式,而唯独不变的是他画中独具忧伤、诗意的风情和非凡的魅力。

何多苓的女性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是我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一)故乡的爱人(何多苓女性油画创作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国从事模特的女性少之又少,而翟永明对何多苓早期的女性油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妻子翟永明大量的创作奠定了何多苓对女性描绘的丰厚的基础。

何多苓大多的创作原型都来源于妻子翟永明,比如:作品《小翟》就是对翟永明著名的长诗《静安庄》的再理解。

在这一阶段何多苓将翟永明作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中,让人较为知晓的就是《窗前的女人》和《小翟》这两幅作品。

通过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何多苓的创作手法还是趋于写实的,对风格和创作手法、笔触、色彩上并不是很注重,他这个阶段更加注重的是内心思想上的表达。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

建筑的死亡与重生——探访何多苓工作室现状撰文 刘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前言]在大多数建筑评论中,对于建筑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图片,它们来自于建筑杂志、讲座、网站等。

这样的图像信息表达的只是一个瞬间的状态,且大多数的状态描述的都是建筑建成之初的情形:干净的建筑表面、充满张力的形体、富有精神意味的空间,它们无一不在强调自己是一个“建筑”的存在,一种罗曼蒂克的视觉对象,一种片段式的表达。

很少有人关注建筑建成后的使用过程。

而笔者在对何多苓工作室的一次探访之后,发现了一个有关建筑生命过程的话题。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他如人一般,从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

而建筑要得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使人成为他的支配主体。

人们在建筑里面工作、生活和学习,占据新建后的建筑。

而一旦人的使用过程消失,那么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走向死亡。

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死亡并非一个终结。

通过对刘家琨之何多苓工作室的一次探访,发现了一个有关建筑生命过程的话题。

建筑并非只是一件雕塑,他如人一般,从诞生开始便具有生命,而建筑要得以延续生命的关键就是使人成为他的支配主体。

何多苓工作室 建筑 生命 过程 死亡 重生 人 活动 自然摘 要关键词建筑原状( 照片来源于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现状(作者拍摄)Death and Rebirth of the Architecture:The Status of He Duoling Studio[建筑]何多苓1工作室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建成于1994~1997年,砖混结构,450m 2,地点位于四川成都犀浦石亭村境内。

周围一片田地,外围一道砖墙,葱郁的树木隐于其间,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建筑由两个封闭墙体的大小正方形相嵌而成,外围墙体做1/4的开敞处理,其余封闭为建筑内部空间。

一道斜廊穿越整个建筑,构成由天井、室内空间、入口空间、斜廊和水池组成的方形建筑体。

人的游走路线围绕着天井的外壁环盘旋而上,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刘家琨
JIAKUN ARCHITECTS
个人简介: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现与重庆大学合并), 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 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 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 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 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 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 事务所。
语录
•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 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 来我的职业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 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 的时间。由于我一开始就不喜欢 建筑设计,学校里的4年,包括毕业 后的十几年,我都没有把精力放在 建筑设计上。我没有真正爱这一 行,也没有把它作为我的事业。相 反我对其它事情的兴趣更大。我 一直想画画。像那个年代的大多 数青年一样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 小说。” • “商业建筑基本上是市场操作, 它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说开发压力 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 必须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像我 这样的小事务所未必能满足他们 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 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够去承担 这种业务。近年来做的商业建筑 要多一些,他们不仅仅要求量,更 开始要求品质。他们原始积累的 压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 附加值的东西,当他们在独特性、 是否更加细致地处理问题等方面 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时,我的业务就 多了起来。我想建筑设计和很多 行业一样,是攀附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
主要著述
• •
《 《 庭《 《 《 略《 高 英 灰 院 明 此 》叙 地雄 色》月时 事 》》 猫 构此 话 和 想地 语 有 》》 与 槐 低 树 技 的 策 • • • • •
个人经历:
• 他长久以来一直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 土地。 •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 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系。” •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 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去了兴 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 •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 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一直是 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 近10来年的时间。” • 1993年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 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 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中“迷宫般的路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在行走路线的每一个节点处,都会有两个不同方向上的路径以供选择,在不同的路径中光线举起到了很强的引导作用,演示这不同的游走体验。
①客厅 ②处的高窗(玄机)
③画室④小窗截取天井一 角的玉兰树枝⑤飞廊
⑥看到了作为主角的天井
结语:
何多苓工作室是一位建筑师为一位油画家描写的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观者在刘家琨的建筑中能明显体验到建筑师的主体性存在和他对空间效果和体验的预设,一如小说中的叙事结构。
何多苓工作室设计理解
何多苓工作室,这个设计于95年建成于97年的仅有400㎡的小房子似乎渐渐被遗忘了,如果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算是刘家琨的代表作的话,我更愿意把何多苓工作室看成是刘家琨的成名作。
何多苓,我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家,何多苓工作室选址于四川成都犀浦镇,基地呈梯形,有断坎,周边没有建筑,有的是绿树,农田和水洼。基地面积够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筑设计没有很大的影响。
体验:在何多苓工作室中有着迷宫般的体验,沿着环绕封闭田径外币的路线盘旋而上,沿途移步换景,穿越平台、客厅、画室、书房,在路线投影即将闭合时的一个空中小体院处骤然转折,进入突现的天井,此处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并从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二顿时变得清晰,世人明白该在身在何处。
何多苓工作室总平面图
何多苓工作室模型
结构:结构的选择上体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低技。砖混机构是当地最大量最常见以及最廉价的构筑方式,无论从经济性,技术成熟性还是问满上,他都具有第几理念最内在的属性。在此,墙(砖混结构的必然产物)被中分强调,具有充分砌筑感墙体的物质存在感被夸张。
路径:“游走路径”“迷宫般的路线”是建筑师刘家琨在描述他得艺术家工作 室系列中最常用的词汇。在何多苓工作室里,“游走路径”明确出现,楼梯间趋于消失,室内外的“游走路径”合二为一。从入口坡道开始,盘绕天井四壁而上的路径转变为飞廊穿破天井和外墙后急促而下,终于于室外的观景平台。“游走路径”是文学中的叙事语言在建筑中的体会,这是具有文学家背景的建筑师——刘家琨的一次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