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 含答案 全国通用
(完整word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亍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 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与我,与”A.和B.结交C.给D.赞成(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犬引颈下视井中,引”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阅读专项练习 文言文阅读 全国通用(含知识点、、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临(
)
遂(
) 尝(
)
苟且(
) 或(
) 易(
)
2.翻译下列句子: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3.文徵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试结合自己实际谈下体会。
【注释】 (1)临:临摹。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水平。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平生:一生。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16)书遂大进中的“书”字:书法。 (17)平生于书中的“书”字:写字。 【译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 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 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⑴将援.引射之
⑵宜燔.
⑶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而结果是
。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鲁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
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鲁人有好.钓者(
)
②以桂为.耳(
)
③故.曰(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六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 含答案-全国通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____________
。
六、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
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 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难: (2)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为: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1)(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少年志存高远1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2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3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4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5 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6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7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昔:______ 甚:______ 伐薪:______ 则:______ 览:______ 者:______ 衣:______ 锦:______ 恒:______ 于:______ 左右:______ 罗:______众:______ 尔:______ 如此:______ 尚:______ 应:______复:______ 吾:______ 逐:______ 者:______作色:______ 徒:______ 志存高远:______若等:______殴:______ 瞋目:______ 尔辈:______ 亦:______ 不顾:______ 去:______陈蕃有大志1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ǔ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2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4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尝:_______ 芜秽:_________候:______ 谓:______ 孺子:______ 待:______ 处世:______ 扫除:______ 安:______ 清世:_______ 甚:______画龙点睛张僧sē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于:______ 每:______ 即:______ 以为:______ 诞:______ 因:______ 须臾:______ 破:______ 者:______ 皆:______包惊几笃于友谊陈包惊几笃(dǔ)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拓展:精卫填海(含答案)全国通用
精卫填海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2分)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分)能力联系二——加标点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答案见第2页)练习一答案:1、尧和舜统治的年代,天下许多河流都没有治理好,洪水泛滥成灾。
2、大禹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疏通众多河流,在许多沼泽地带筑坝蓄水,亲自测量了许多做大山。
练习二答案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
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拓展阅读——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面向着山居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2)选择题: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①岁罹水患________②死者相踵________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通用版(含答案)[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全)一、逸闻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这样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说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温暖。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要旨是:(二)不展家信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念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信,见上有安全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边语句翻译能否正确()“念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念书,攻读刻苦,饭食粗淡。
2.下边词语,哪几项能归纳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劳 B .不怕贫苦 C .锲而不舍D.谦逊 E .不管家室 F .全神贯注(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1以示人曰:“穿易。
”卒以士及第。
1.加黑字解的两是()A.常自奇:子。
B.屡士:推,介绍。
C.官其姓:wù,。
D.或政或:有的人。
E.翰乃自以示人示:人看。
F.穿易。
易:简单。
G.卒以士及第卒:于。
及第:科代考取。
2.下边文意理解有的一是()A.桑翰自己的容颜感觉自卑。
B.桑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官是一个昏庸的官。
(四)系冢吴,季札,出游上国①,徐君。
徐君好季札,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使上国,未献。
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系徐君冢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与乎?”季子曰:“否则。
(完整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怀素写字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②至薄暮________③是汝家________④何不入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文言文1: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小池塘。
泉眼细细流淌,无声无息。
树阴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柔美。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文言文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
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昨晚夜里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凋落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文言文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太阳渐渐落山,依偎在山峦之间。
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于是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文言文4: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景。
床前的明月光照得很亮,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5: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景。
柳树如同碧玉一般美丽,垂下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
诗人不知道这些细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只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修剪而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
---以上只是精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将在后续文档中呈现。
希望这些文言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白日依山尽》太阳逐渐西沉,只见山峦上一片白云,如同白练一般。
整个山峦就像是被白绢包裹着。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夕阳的美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夕阳的美景】篇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篇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杜甫】2.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离别时的场景】*(以下省略,共45篇)*篇五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
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亭,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战!”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
”自出,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
投止旅店,头晕目昡,遍身焦灼如火。
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只邻庙。
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赤脚行山溪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
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语句中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父文荣,弱冠游楚弱冠:二十岁B.客死归州官舍矣客死:死在异乡C.寒燠失度,饥饱无时寒燠:极其寒冷D.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步履:行走(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②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自相矛盾(含答案)全国通用
自相矛盾能力练习翻译句子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 分)2、其人弗能应也。
(2 分)能力练习二——给文章加标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答案见第 2 页)练习一答案:1、楚国有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2、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练习二答案: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译文:楚国有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盾与矛者((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不.“其人勿能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
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
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
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
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
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
(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 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 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 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 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 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 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 守 ②句 子 中 没 有 实 际 意 义 的 词 语 应 删 去 。 例 如 : “陈 胜 者 , 阳 城 人 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 阳城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 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 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 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 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
回 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 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 有惭色。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 (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2)既毕,令间谍问曰 (3)魏王雅望非常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 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 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 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 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 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 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 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 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 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 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 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 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 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
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
“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 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 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 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 (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