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发展史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
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缺点一、明代內閣制的形成与演變明太祖取得南京後,沿用元制,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主持,下設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作為丞相副手,統領六部尚書。
自胡惟庸案後,中書省已廢,明代改進入了一個沒有宰相的年代。
廢相後,六部尚書升為二品,又分設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機構,各司直轄於君主,形成高度集權的現象。
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後廢相,太祖自理萬機,以便杜絕禍患。
但是公務繁重。
故設春、夏、秋、冬四輔官,皆以宿儒充任,職責是與君主論道、品評人物,但不能過問實際政事。
太祖卻批評他們“惇樸無他長”,(多年老)故此,在洪武十五年七月,太祖便又罷撤四輔官。
罷官後四月,太祖仿宋制,設置翰林院諸殿閣,一切文件奏章便委任翰林官員處理。
翰林官精通政事,後來更成為殿閣大學士的主體。
洪武十五年,太祖倣宋制置中极殿(又称华盖殿)、建极殿(又称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四殿二閣”大學士,洪熙元年又建弘文阁,实际形成“四殿三閣”。
職掌由“備顧問”逐漸演化而成。
因此,所謂“內閣”,實際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地方,內閣大學士就是皇帝的秘書。
明初的閣臣由皇帝直接任命,稱“特簡”,後轉為大臣推舉,稱“廷推”或“令推”,多選自翰林院。
(請記:當時只有內閣大學士,仍未有內閣之名)。
成祖以後,大學士的職掌有五項,1)起草詔令、2)票擬批答、3)收發章本、4)撰擬廟號、5)篡修《實綠》及史志。
最重要的是票擬制度。
由此可見大學士的職限與前代宰相相似,但制度的認受性,卻是有分別的。
前代宰相有固定職掌,可直接指揮屬員辦事,但大學士僅有“票擬”權,官品之低,按規定不能指揮別的行政機關。
內閣制的發展共分六期。
1、創設期為大祖朝,洪武十五年,初設殿閣,其時學士僅為皇帝侍從,以備顧問,由翰林院推升,職銜為“入文淵閣辦事”、“直文淵闊”、“掌文淵閣事”等,至於奏章批閱,仍皇帝親理,或會口授大學士意見,由大學士執筆,稱“傳旨當筆”,但實際決策權,仍由皇帝掌握。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真正的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情报收集。
这两个机构的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和反腐机构。
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员的恐惧和不满,最终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被废除。
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建立了内阁制度,设立了东阁和西阁两个机构,负责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
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任命,一般由文臣担任,但也有武臣担任内阁成员的情况。
内阁成员的职位和权力都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对于国家大事有决策权。
内阁制度的建立,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明朝后期,内阁制度逐渐演变为“六部一省制”,即由六部和一个中央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制度。
内阁成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六部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主要决策机构。
但是,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仍然存在,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内阁制度的建立,
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内阁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朝内阁成员变迁列表
万安十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
刘吉十月晋少保兼太子太傅
彭华十月晋礼部尚书太子少保
尹直九月晋户部左侍郎兼学士入。十月晋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万安十月罢
刘吉十一月进
万安十月晋少师,十月罢
刘吉十一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彭华三月致仕
尹直十一月罢
徐溥十月,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十一月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1468年)
陈文四月卒
彭时四月进
陈文四月卒
彭时
商辂十月晋兵部尚书
刘定之十月晋礼部左侍郎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彭时
彭时
商辂
刘定之八月卒
万安五月,礼部左侍郎兼学士入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彭时
彭时
商辂
万安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彭时
彭时
商辂
万安
同年彭时、商辂借彗星天变而请身居宫中的明宪宗入朝,而未谈多少时万安即大呼万岁,宪宗从此再不见大臣,一时内阁被笑称“万岁阁老”。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杨溥七月卒
曹鼐
杨溥七月卒
曹鼐
陈循
马愉三月归省
苗衷
高谷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曹鼐
曹鼐
陈循
马愉九月卒
苗衷
高谷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曹鼐
曹鼐
陈循
苗衷
高谷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曹鼐八月殁
陈循
曹鼐八月殁于土木
陈循八月晋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苗衷
高谷八月晋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制度』行政: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过程?[明]
制度』行政: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过程?[明]内阁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很微妙。
一方面,它处于皇帝与中央部、院之间,发挥着协调的作用。
明朝后期的嘉靖皇帝在严嵩垮台后,对内阁曾有一番评语,认为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隆庆年间的首辅大学士高拱也说,内阁“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但是另一方面,内阁大学士却又觉得办起事来缩手缩脚。
万历末年的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就说:“阁臣无相之实,而虚被相之名。
”有人说阁臣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阁臣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到底该如何理解?这需要从明朝内阁的由来说起。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这意味着所有的中枢政务都要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身上。
有人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中,内外诸司的奏疏共有一千六百六十道,涉及的事情达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二百零七份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桩政事。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其次,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列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中央权力,由谁来进行协调。
废中书省后不久,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向皇帝提供咨政议政的服务。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可以视为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到永乐初年,内阁制度初现端倪。
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朱棣命令入阁的七位阁臣,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
纵观永乐一朝,内阁诸臣的品级虽然很低,官止五品,但赏赐却往往是按照六部尚书的标准进行的。
洪熙朝及宣德初年,内阁诸臣的地位和品秩迅速上升。
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的。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明朝历史上最强内阁应该有6个时期:明永乐16年到正统11年间的杨荣、杨士奇、杨溥内阁,史称“三杨辅政”;明隆庆5年到万历10年间的高拱、张居正内阁;明万历40年到42年及天启元年到4年间的叶向高内阁;明正德7年到10年及正德12年到嘉靖3年间的杨廷和内阁;明嘉靖41年到隆庆2年间的徐阶内阁;明弘治11年到正德元年间的刘健内阁。
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位内阁首辅:(三杨)1、杨士奇(公元1366-1444),明代宰相、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四朝元老,入阁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编撰。
2、杨荣(公元1371-1440),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成祖时成就最为突出,后助宣宗平叛。
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被比作明朝的姚崇。
3、杨溥(公元1372-1446),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任首辅。
(高拱)4、高拱(公元1513-1578),明代嘉靖、隆庆朝大臣,隆庆五年升任内阁首辅。
主要成就:富国强兵,振兴朝政;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国策。
5、张居正(公元1525-1582),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改革内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主要成就: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赠上柱国,谥号文忠。
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张居正)6、叶向高(公元1559-1627),明代大臣、政治家。
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
万历三十六年,叶向高一人主持内阁长达七年之久,人称“独相”。
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中明朝政府机构的组织制度尤其重要,其主要围绕内阁这个机构展开,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朝廷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以宰相为首,负责掌管朝政大政,并将朝廷各部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的制度。
它由宰相、太子家仆、太师、介官、士林博士等机构组成,它们分别负责朝廷的各种职能,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朝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也不断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特设专门机构及官职,以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皇室中央集权,特设“大内九府”和“四大三小”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社会管理、审核官员犯罪、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等,为政府机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制》的出现也影响了明朝内阁的演变。
《明制》的出现,使明朝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制度、审核机制得以完善。
它们构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政府机构体系,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朝政府不断改革其内阁制度,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试行“中内政”制度,将朝廷内阁制度从内政机构中抽取出来,成立了特设的“中内”机构,其下设“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加强政府管理,提高了朝廷的信仰。
总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帝国的发展和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明朝几百年来的政府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而且
也阐明了明朝政府利用内阁机构实现统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改革、调整,使得明朝内阁制度有利于高效、有序地管理朝廷,使政府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明朝帝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明代内阁制度史
明代内阁制度史介绍明代内阁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全面地介绍明代内阁制度的历史。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内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等内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
这些内殿由宦官担任负责人,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处理各种政务。
这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朱棣将内阁设立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以内阁学士等官员担任内阁成员,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此后,内阁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上升,成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阁制度的特点明代内阁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阁成员的选拔:内阁成员通常是由皇帝亲自选拔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
选拔标准包括官员的品行、才干、政治经验等方面。
2.内阁的职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包括草拟圣旨、审核奏折、管理宫廷事务等。
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决策,对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内阁的权力地位:内阁在明朝政治制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朝廷的各种会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内阁成员也会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4.内阁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皇帝通过内阁来制约其他官员的权力,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内阁也成为官员们争夺权力的重要场所。
四、内阁制度的影响明代内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皇帝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内阁制度成为了一种权力制衡机制,使得官员们的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制约,有利于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最后,内阁制度也成为了明朝官员们争夺权力的重要场所,使得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
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
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如下是有关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1.内阁的萌芽:明太祖废相:内阁在明太祖时即有萌芽。
太祖废相之后,政务集于一身,因此他废相不久就不得不设立辅佐官员,先置春夏秋冬“四辅”官,选民间老儒充任,后又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顾问,此外,又临时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章奏。
2.内阁制度的建立:成祖即位后,特召解缙、胡广等人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称为内阁大学士,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对阁臣而言,殿阁大学士只是兼衔,其正式职务仍为翰林院官,品秩不超过五品,但他们朝夕侍内,接近皇帝,其意见和建议对皇帝制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3.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宣宗到英宗,内阁地位有所上升,主要由过去参与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再呈送给皇帝,供其参考,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不过其法定角色仍然相当于皇帝秘书处4.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有了排名先后,开始有首辅其次者称次辅,余人称群辅。
首辅并非制度规定,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中形成的,一般指大学士大夫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又通常最受皇帝信任。
后来票拟权专归于首辅,更加大了其与其他辅臣的身份差距。
六部凭借其最高行政机构身份,时常与内阁相抗,但最晚到嘉靖时期,内阁朝会班次已列于六部之前,在阁、部之争中占了上风。
5.内阁首辅之争:从嘉靖开始,首辅地位日益突出,首辅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不过张居正以后,内阁政治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内阁的实质:尽管明中叶的内阁出现了“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且阁臣常被俗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内阁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
首先,内阁在制度上只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其次,内阁的议政权也受到很大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批红,如不合皇帝之意,就必须“改票”,甚或去职。
在批红权被宦官窃取的情况下,内阁更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
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
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历程
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历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朝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并完善。
明朝内阁制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因为胡惟庸事件而废去有千多年历史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处理全国政策。
不过,由于国事繁重,凭皇帝一人之力,根本不可以完全妥善处理,故此有大学士的出现,帮助皇帝理政。
后来更发展内阁组织,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独立于已有的行政架构以外。
内阁制度随着后来的皇帝的重用而不断发展,然而同时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将内阁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分述如下:首先是明内阁的发展。
在太祖时期(1382年后),皇帝侍从,以备顾问,秩不过五品。
到成祖时(1403-1424年),「内阁」之名正式确立,与皇帝议国家大事,章疏常直达御前,渐受重用。
至宣宗(1426-1435年),为内阁制的第一阶段。
宣宗时以三孤、尚书等官兼任大学士,地位日隆,内阁大学士掌「条旨」(票拟),俨然汉唐宰辅。
英宗(1436-1449年)时,为内阁制的第二阶段。
英宗开「首辅」专权之始,阁权已超过六部。
后来,世宗至神宗初期,为内阁的鼎盛期。
威权已超六部,无宰相之名,却有「相权之实」,不过此时阁臣互相争夺首辅之位,间接形成党争,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最后,到神宗后期(约1570年后),内阁权力渐衰。
皇帝一面仍以内阁首辅票拟,但同时一面假手宦官居间传递奏章,令宦官渐专权。
自此以后,内阁权力渐被宦官所夺,就算内阁的首辅,也要和宦官合作,才可以较为顺利地处理政策。
如神宗时的张居正便勾结宦官冯保。
之后,皇帝多信用宦官,内阁根本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明代的内阁乃前朝所未有的组织,它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与一般的中央政府组织有别。
正因这样,故明代的内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变动性。
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
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若皇帝或信阁臣,或信宦官,或信奸臣,则内阁权力,便会因而增大或缩小。
其次,是附属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时代,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下达命令时,必须透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和内阁机构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内阁作为明代最高行政机构,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其演变历程和历史作用对于了解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内阁最早设立于永乐年间,当时称为“东厂”,负责处理内阁大臣的日常事务。
到了宣德年间,内阁的名字改为“东厂”,开始具备了更加完整的行政职能。
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处理国家大政,对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成化年间,内阁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分别处理文官和武官的事务。
嘉靖年间,内阁机构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六部,分别负责军事、财政、刑狱、礼仪、工程和户部的事务。
这一时期内阁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已经相对完备,成为明代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的核心。
明代内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威。
他们负责制定重要政策和决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阁大臣之间的辩论和协商,也为明代政治生活增添了一份活力和多元性。
内阁还承担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
内阁大臣在处理政务的同时,还要撰写诏书、编纂史书等,宣扬皇帝的政绩和理念,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育。
内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有助于维护明代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的演变和历史作用体现了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特点。
内阁作为明代最高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承担着制定政策、处理政务、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任务。
内阁的发展和作用对于了解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年(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年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年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
1457年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年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
1466年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时期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但直到明代中期才逐渐完善。
最初,内阁只是皇帝与官员们进行政治讨论的场所,但在明朝中期,内阁开始担负起了决策和执行政策的重要责任,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组织中的重要机构。
在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内阁成员的选拔和任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初年,内阁成员是由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担任,但随着内阁的权力逐渐加强,明朝中期开始采用了更为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有精通经学、文学和政治理论的官员才有资格成为内阁成员。
此外,内阁成员的职责和权限也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在明朝初期,内阁成员主要是皇帝的顾问,负责研究政策和建议皇帝决策。
到了明朝中期,内阁的职责逐渐扩大,开始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方案,并且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和决策。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 -。
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明朝内阁制度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
从洪武时期到崇祯时期,内阁制度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衰败的过程。
一、洪武时期洪武时期,明朝建立初期,国家的统治重心是强化皇权,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此时,内阁制度尚未形成,但已有了雏形。
洪武皇帝朱元璋设立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永乐时期永乐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减轻自己的政务负担,开始重用一些文臣,成立了内阁。
此时的的内阁成员主要是翰林院的官员,他们负责起草诏令、讨论国事,开始在内廷发挥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的内阁制度仍然是皇帝的私人咨询机构,没有形成正式的行政机构。
三、宣德时期宣德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宣德皇帝朱瞻基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让他们负责草拟诏令、批答奏章,参与国家大政的讨论和决策。
同时,皇帝还会指定一些官员担任“首辅”,作为内阁的领袖,统领内阁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内阁已经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其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提高。
四、正德时期正德时期,内阁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
正德皇帝朱厚照为了摆脱内阁的束缚,开始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
同时,一些内阁大学士开始通过各种手段争夺权力,使得内阁内部的矛盾加剧。
尽管如此,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五、嘉靖时期嘉靖时期,内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嘉靖皇帝朱厚熜通过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和权力,使得内阁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同时,嘉靖皇帝还通过设立“首辅”制度,让内阁大学士中的一位担任首辅,统领整个内阁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权力极大,能够对国家大政进行决策和处理。
六、万历时期万历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万历皇帝朱翊钧长期不上朝,导致内阁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决策机构。
内阁首辅张居正通过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使国家财政得到改善,国力得到增强。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明代内阁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建立阶段、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
建立阶段: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了机密院和东厂,这是明代内阁的雏形。
此后,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进一步将机密院发展成为“内曹”,设立了“东西书院”作为内阁的学术机构,内阁开始具有明确的职能和组织架构。
发展阶段:在明代中期,内阁逐渐成为朝廷的决策中心,内阁大学士开始出现,内阁组织结构趋于完善,吏部、礼部等其他部门的权力逐渐减弱。
内阁的决策机制也不断完善,例如“选人会议制度”、“半月谒礼”、“京师会议”等,使得内阁成为了明代政治的核心。
衰落阶段:在明末,内阁逐渐走向衰落。
清军南下后,内阁权力逐渐被削弱,皇帝和权臣分别成立自己的内阁,内阁渐渐成为一个名义上存在的机构。
明代内阁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阁是明代封建皇权的制度表现,内阁大学士和内阁中书省官员,是皇帝制定政策的主要依靠和助手。
2. 内阁使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和有效,内阁会议、会试和谒见制度等举措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3. 内阁建设促进了官僚阶层的选拔和培养,内阁中博学多才、富有政治智慧的官员可以获得战略性的提升。
总之,明代内阁在政治、文化和制度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皇权的体现,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典范。
历史
内阁制的演变
第二阶段:
英宗:
『首辅制』 阁臣带衔入阁,品秩地位相对提高
世宗至神宗的万历初(全盛期)
内阁达至顶峰的时期
内阁制的演变
第三阶段:
万历以后(衰落期) 宦权渐超过内阁 内阁的重要性大为下降
1:明太祖于何年罢相?
A:洪武4年 B:洪武10年 C.洪武13年 D.洪武21年
组长:陈吉伊 组员:项心卉 何佳盈 袁安琪 陆叶
建立时间:明朝永乐时期
废 相
辅 官 四
置 翰 林 院
殿 阁 大 学 士
内 阁
内阁制的演变
第一阶段:
没有决策权 权力少 地位低 只属正五品官
内阁制的演变
成祖时(成型期)
没有决策权 内阁权力比太祖时高 品秩依然只是正五品
内阁制的演变
仁宣两朝时(制度渐臻完备)
C
2.内阁制于何时正式确立?
A.洪武年间 B.永乐年间 C.宣德年间 D.万历年间
B
3.成祖内阁品秩多少?
A.六品 B五品 C四品 D三品
B
4.以下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是世宗至神宗年间的 首辅?
A胡广 B严嵩 C张居正 D高拱
A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