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絮凝沉淀实验

合集下载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与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掌握鉴定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进一步熟悉蛋白质的有关反应。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某种或某些集团可与显色剂作用,产生颜色。

不同的蛋白质由于所含的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不完全相同。

颜色反应不是蛋白质的专一反应,一些非蛋白物质也可产生同样的颜色反应,因此不能根据颜色反应的结果来决定被测物是否为蛋白质。

另外,颜色反应也可作为一些常用蛋白质定量测定的依据。

蛋白质是亲水性胶体,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质点大小、电荷、水化作用有关,但其稳定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破坏了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三、实验仪器1、吸管2、滴管3、试管4、电炉5、ph试纸6、水浴锅7、移液管四、实验试剂1、卵清蛋白液:鸡蛋清用蒸馏水稀释10-20倍,3-4层纱布过滤,滤液放在冰箱里冷藏备用。

2、 0.5%苯酚:1g苯酚加蒸馏水稀释至200ml。

3、millon’s试剂:40g汞溶于60ml浓硝酸(水浴加温助溶)溶解后,冷却,加二倍体积的蒸馏水,混匀,取上清夜备用。

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4、尿素晶体5、1%cuso:1g cuso晶体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446、10%naoh:10g 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7、浓硝酸8、0.1%茚三酮溶液:0.1g茚三酮溶于95%的乙醇并稀释至100ml.9、冰醋酸10、浓硫酸11、饱和硫酸铵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硫酸铵至饱和。

12、硫酸铵晶体:用研钵研成碎末。

13、95%乙醇。

14、醋酸铅溶液:1g醋酸铅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15、氯化钠晶体16、10%三氯乙酸溶液:10g三氯乙酸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ml17、饱和苦味酸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苦味酸至饱和。

18、1%醋酸溶液。

五、实验步骤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一)米伦(millon’s)反应1、苯酚实验:取0.5%苯酚溶液1ml于试管中,加millon’s试剂0.5ml,电炉小心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絮凝沉淀实验

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絮凝沉淀实验(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静沉曲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就是一变速。

这里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就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就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法,而絮涨沉淀采用的就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内径D≥100mm,高H=3、6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五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移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城市污水、制革污水、造纸污水或人工配制水样等。

四、实验步骤(1)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进行搅拌,待搅拌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值。

(2)开启水泵,打开水泵的上水闸门与各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3)放掉存水后,关闭放空管闸门,打开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4)依次向1~5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进水闸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 5 10 20 30 60 1200 1 2 3 4 5 6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 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 C00.0548C50.0371?100%??100%?67.70 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二:混凝沉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武理工水处理实验指导02絮凝沉淀试验

武理工水处理实验指导02絮凝沉淀试验

实验二絮凝沉淀试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步骤与测试方法;2、绘制去除百分数等值线并计算沉淀总去除率。

二、实验设备1、静置沉淀筒(附搅拌器) 1套2、光电浊度仪 1台3、秒表 1块4、125毫升水样瓶 5个5、混凝剂溶液 1瓶6、100毫升量筒 2个7、10毫升移液管 1个三、实验原理絮凝沉淀(又称Ⅱ类沉淀)中的颗粒因不断絮凝而改变颗粒的大小与密度,对沉淀过程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故不能用理论方程计算,只能通过沉淀试验进行分析。

将试验水样置于沉淀筒内,经投加混凝剂并作快速、慢速搅拌以后,让絮凝颗粒在沉淀筒内静置沉淀。

每隔一段时间,同时在各取样口放取水样测定其浊度并求去除率,绘制等浓度曲线。

理想沉淀池的去除率可根据等浓度曲线所列资料进行计算。

首先选定该池的溢流率为U0=h5/t2,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被全部去除。

而沉速U小于U0的颗粒,只能按U i/ U0的比例去除。

由等浓度曲线可见,与R c相应的平均沉速是等于或大于U0,故可全部去除。

剩余位于R c和R d之间,R d和R e之间的颗粒分别以h a/t2与h b/t2的平均沉速下沉。

因此沉淀池总的去除率可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R=R c+h a/t2 U0(R d-R c)+h b/t2 U0(R e-R d)+…….. (2-1) 等浓度曲线的间隔缩短,则计算式的项次增加,可提高总去除率的精度。

若按上式计算出的R不符合要求,可重新选择新的U/0(改变相应的沉淀时间t0),从而选择一个合适的沉淀池面积A=Q/U0/。

由上可知,Ⅱ类沉淀的沉淀效率不仅取决于溢流率U0,而且还受沉淀池深度的影响,这一点不同于Ⅰ类沉淀(分散颗粒沉淀)。

四、实验步骤1、测定原水浊度、容积,选定混凝剂投加量并量出混凝剂准备投加。

2、将水样混合均匀,加入混凝剂快速搅拌,并开泵,同时打开沉淀筒进水阀门,计时,启动搅拌器,沉淀筒内按300转/分的转速快速搅拌。

3、原水升至沉淀筒上红线标记处即关阀门停泵,并记下充水时间。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实验目的: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1.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

3.能够结合絮凝沉降规律进行沉淀池设计因素的分析。

实验要求:(1)学习和掌握絮凝沉降试验方法;(2)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絮凝沉降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絮凝沉降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絮凝沉降关系曲线。

(4)根据絮凝沉降关系分析沉淀池的设计因素,给出专业的分析、结论。

实验原理: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n T n T 1T 2T 2T 1T 1T -+++++-++-+-+=ηηηηηηηηHh H h H h n 其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T η——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T H u u /0=≥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h ——沉淀时间 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实验四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四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四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沉降比和污泥指数这两个表征活性污泥沉淀性能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减小2、进一步明确沉降比,污泥指数和污泥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的指导意义。

3、加深对话性污泥的絮凝沉淀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内容在活性污泥法中,二次沉淀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以澄清混合液并浓缩回流污泥,其运行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处理系统的出水质量和回流污泥的浓度。

实践表明出水BOD 浓度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出水中悬浮物引起的,而对于二沉池的运行,除了其构造上原因之外,影响其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混合液(活性污泥)的沉降情况。

通常沉降性能的指标用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来表示,沉降比SV %即曝气池出水的混合液的体积在100mL 的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 后,沉淀后的污泥体积和混合液的体积(100mL)之比值%。

如图2—4—1所示。

污泥指数(SVl)的全称为污泥容积指数,是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 静沉后, 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 计,即:)/(10%//min 30l g MLSS SV l g l ml SVI ⨯==)污泥干重()静沉后污泥容积(混合液可见,污泥沉降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且其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直观,因此是评价活性污泥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污泥浓度变化大时,用污泥沉降比就能很快反映出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以及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当处理系统受到水质水量的变化或其他有毒物质的冲击负荷的影响及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曝气池中的混合液浓度或污泥指数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时,单纯地用污泥沉降比作为沉降性能的评价指标则不够充分,因为污泥沉降比中并不包括污泥浓度的因素,因此引出了污泥指数(SVl)的概念。

简单地说,污泥指数是经30min沉淀后的污泥密度的倒数。

因此它能客观地评价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絮凝、沉淀性能,及时地反映出是否有污泥膨胀的倾向或已经发生污泥膨胀。

絮凝沉淀专业知识

絮凝沉淀专业知识

絮凝沉淀颗粒清除率按下式计算:
E
ET
h1 H
(ET 1
ET
)
h2 H
(ET 2
ET 1)
hn H
( EET n
ET n1)
式中:E——沉降高度为H、沉降时间为T时沉 淀柱中颗粒旳总清除率;
ET——沉降时间为T时,沉降高度H处颗粒 旳清除率;
H——沉淀高度(0、H3、H2、H1、H0), 由水面对下量测;
Al(OH)3 沉淀对 胶粒进行网捕
整个过程经历三个阶段:混合,絮凝和沉淀 1.混合
混合时间T:10~30s,最多不超出2min 速度梯度G:500~1000s-1 2.絮凝 确保足够旳絮凝时间 G:10~75s-1 3.沉淀 停止搅拌,静置
胶体脱稳 生成矾花 矾花与水分离
三、试验仪器及试剂
1、仪器 (1)1000ml量筒2个 (2)200ml烧杯6个 (3)10ml移液管5个 (4)光电式浊度仪 (5)六联电动搅拌器 (6)pH计 2、试剂 (1)硫酸铝Al2(SO4)3·18H2O:10g/L (2)三氯化铁FeCl3·6H2O:10g/L (3)盐酸HCl:10% (4)氢氧化钠NaOH:10%
试验一 絮凝沉淀试验
一、试验目旳
1、加深对絮凝沉淀旳基本概念、特点及沉 淀规律旳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措施,并能利用试验数据 绘制絮凝静沉曲线。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 700mg/L下列旳絮状颗粒旳沉淀属于絮凝沉 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 初沉池内旳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沉淀过 程中因为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 不断加大,所以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
表1
最佳投加量实验登记表
原水浊度 水pH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一、实验操作过程
1. 准备实验材料:取得所需的实验材料,包括溶液、试剂以及实验仪器等。

2. 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待测的溶液样品。

3. 添加絮凝剂:将一定量的絮凝剂加入待测溶液中,并充分搅拌均匀。

4. 静置沉淀:将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待絮凝物沉淀到底部。

5. 分离沉淀:使用特定的分离方法,将沉淀与上清液分离开来。

6. 干燥沉淀:将分离得到的沉淀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7. 记录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沉淀的质量、颜色等信息。

二、数据处理
1. 沉淀质量计算:根据实验记录的沉淀质量数据,计算出沉淀的质量。

2. 沉淀率计算:根据沉淀质量和待测溶液的初始质量,计算出沉淀的百分比。

3. 沉淀颜色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沉淀颜色信息,进行颜色分析和比较。

4. 数据统计分析:对多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指标。

5.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絮凝剂的添加对溶液中的悬浮物质有明显的沉淀作用。

2. 沉淀的质量和颜色与絮凝剂的种类、用量以及溶液中悬浮物质的性质有关。

3. 沉淀率可以作为评价絮凝效果的指标之一。

4. 通过统计分析多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絮凝沉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净化技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些结果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1年整理)4(专)絮凝沉淀实验

(2021年整理)4(专)絮凝沉淀实验

4(专)絮凝沉淀实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4(专)絮凝沉淀实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4(专)絮凝沉淀实验的全部内容。

实验四絮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絮凝沉淀特点和规律;2.掌握絮凝沉淀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整理方法;3.借助实验室的沉淀分析来确定沉淀池必要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的实验方法.二实验装置和仪器量筒100ml,烧杯 500ml,称量瓶,分析天平,抽滤瓶烘箱, 定时钟, 循环水真空泵,布氏漏斗,三实验相关知识点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凝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絮凝作用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在给水过程中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絮凝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使颗粒粒径和质量凝聚变大,从而沉降速度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降实际是一个变速沉降过程。

在实验中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的沉速是该颗粒的平均沉淀速度。

絮凝颗粒在平流沉淀池中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在沉淀柱内,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颗粒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沉淀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4-1。

每根沉淀柱在高度方向每隔500~600mm 开设一取样口,柱上部设溢流孔。

将悬浮物浓度及水温已知的水样注入沉淀柱,搅拌均匀后开始计时,每隔20min 、40min 、60min 、……分别在每个取样口同时取样50~100mL ,测定其悬浮物浓度并利用下式计算各水样的去除率.%100c 00⨯-=c c E i以取样口高度为纵坐标,以取样时间为横坐标,将同一沉淀时间与不同高度的去除率标注在坐标内,将去除率相对的各点连成去除曲线,绘制絮凝沉淀等去除率曲线。

絮凝沉淀法测定氨氮的实验优化探讨

絮凝沉淀法测定氨氮的实验优化探讨

絮凝沉淀法测定氨氮的实验优化探讨郭宏;党晋华;许涛;王林芳;乔鹏明【摘要】依据标准HJ535-2009,采用絮凝法处理氨氮水样时需调节pH=10.5.通过研究获取一个准确的加碱量,能够使沉淀过程迅速完成,消除浊度、色度和悬浮物干扰.并针对水样类别,采取适当的取样方式和取样量,以节省时间.补充检测标准的操作可行性,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期刊名称】《山西化工》【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氨氮絮凝沉淀法;加碱量;取样;预处理优化【作者】郭宏;党晋华;许涛;王林芳;乔鹏明【作者单位】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7;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7;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7;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7;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废水和合成氨化肥厂废水以及农田排放等。

此外,在无氧环境中,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亦可受微生物作用,还原为氨。

在有氧环境中,水中氨亦可转变为亚硝酸盐,甚至继续转变为硝酸盐。

上述水中各种形态的氮化合物,即水质氨氮。

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含量高时会致其死亡,同时给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和生命健康带来风险。

当今社会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也伴生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进一步使得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恶化,时有污染事件发生,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测定水质氨氮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和精准的靶向治理措施,净化水环境。

依据标准HJ535-2009,采用某厂污水样、标准样品、实验用水及现场水空白,通过絮凝沉淀比色法测定,以观察沉淀物形状来确定样品的加碱量,拟减少静置时间;分析吸光度(或浓度)与加碱量、沉淀表观效果的关系;针对水样类别,采取适当的取样方式、量器具和取样量,以期节省时间,并力求避免沉淀物带入上清液。

絮凝沉淀实验

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絮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絮凝沉淀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整理方法。

3. 复习废水悬浮物的测定方法。

(重量法) 二、实验原理如图3-1所示,絮凝颗粒A 、B 在沉淀过程中互相碰撞后形成了新的颗粒AB ,由于其尺寸增大,故沉速V ab 明显大于A 、B 二颗粒各自的沉速V a 和V b ,并沿着新的轨迹下沉。

由于生产性沉淀池中水力特性的影响,实际的絮凝沉淀工程远比图3-1所示现象复杂。

颗粒碰撞时可能有互相阻碍作用,故在絮凝期间,颗粒向下运动的同时也可能向上运动。

此外,颗粒到达池底以前还可能因液流的作用被破碎。

目前尚无理论公式可用以描述沉淀池中的这一复杂现象,一般是通过沉淀柱中的静态试验来确定某一指定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图3-1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示意图1、2、颗粒A 和B 的沉淀轨迹,其沉速分别为V a 和V b 3、A 、B 颗粒碰撞聚成较大颗粒AB 后的轨迹,其沉速为V ab4、絮凝颗粒沉速轨迹沉淀柱的不同深度设有取样口。

试验时,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取样口取出水样,测定悬浮物的浓度,并计算出悬浮物的去除百分率。

然后绘出颗粒去除率与时间关系曲线。

三、试剂及仪器仪器: 50ml 烧杯14只,50ml 量筒1只,坐标纸,滤纸25张 试剂:高岭土(7克)硫酸铝 (35克)四、实验步骤1、 检查整套设备是否完整,清扫配水箱及D N 100柱内的杂物,先用清水放满试漏,电源接上2、 PVC 配水箱先放满自来水,计算水箱体积,投加100mg/L 高岭土。

(约7克高岭土)3、 向高位水箱内注入50升自来水(接近一箱水);开启高位水箱搅拌机4、 在高位水箱内按500~700mg/l 的浓度配制实验水样(约35g 硫酸铝用烧杯先溶解后倒入高位水箱);5、 迅速搅拌1~2分钟,然后缓缓搅拌;6、 矾花形成后取50ml 测定SS 。

先打开旋塞4,再打开旋塞5把水样注入沉淀柱;7、 水样注入到1.9m 处时,关闭旋塞5;8、 用定时钟定时,6根沉淀柱的沉淀时间分别为10、30、50、70min 。

絮凝剂实验报告

絮凝剂实验报告

絮凝剂实验报告绪论絮凝剂是一种常用于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将悬浮在水中的微小颗粒物质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以便于沉淀或过滤。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条件下絮凝剂的效果,并探究其最佳使用条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悬浮物质(如黏土颗粒、悬浮液等)、试管、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如0.1%、0.5%、1%等。

(2)取一定量的悬浮物质,加入试管中。

(3)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溶液,混合均匀。

(4)观察悬浮物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下时间和形态。

(5)使用显微镜观察悬浮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添加絮凝剂后,悬浮物质的沉降速度明显加快,颗粒团块也变得更大。

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有所差异,浓度较低时,絮凝剂的作用较弱,颗粒团块较小,沉降速度较慢;而浓度较高时,絮凝剂的作用较强,颗粒团块较大,沉降速度较快。

因此,选择合适的絮凝剂浓度对于水处理的效果至关重要。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还可以得出结论,絮凝剂的作用效果与悬浮物质的性质有关。

例如,黏土颗粒在添加絮凝剂后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团块,而悬浮液中的颗粒则较难聚集成团块。

这可能是由于黏土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易于与絮凝剂发生反应,而悬浮液中的颗粒表面电荷较小,难以与絮凝剂发生作用。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得出了以下结论:1. 絮凝剂的浓度对絮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浓度越高,絮凝效果越好。

2. 不同类型的悬浮物质对絮凝剂的反应不同,一些颗粒易于聚集成团块,而一些颗粒则较难聚集。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本实验仅考察了絮凝剂对悬浮物质的絮凝效果,未涉及具体的水处理实际应用。

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添加其他辅助剂,如pH调节剂、表面活性剂等,以模拟实际水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条件。

此外,可以通过测定悬浮物质的浓度和絮凝剂的投加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的投加量,以提高絮凝效果。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实验报告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二、实验原理1.混凝作用原理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

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

对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

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

2.混凝剂向水中投加的能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的高价电解质,称之为“混凝剂”。

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

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有: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简称PAC)、聚丙烯酰胺等。

本实验使用PAC,它是介于AlCl3和Al(OH)3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化学通式为[Al2(OH)nCl(6-n)]m其中m代表聚合程度,n表示PAC产品的中性程度。

3.投药量单位体积水中投加的混凝剂量称为“投药量”,单位为mg/L。

混凝剂的投加量除与混凝剂品种有关外,还与原水的水质有关。

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小时,高价电解质对胶体颗粒的电荷斥力改变不大,胶体难以脱稳,混凝效果不明显;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大时,则高价反离子过多,胶体颗粒会吸附过多的反离子而使胶体改变电性,从而使胶体粒子重新稳定。

絮凝实验报告

絮凝实验报告

絮凝实验报告絮凝实验报告一、引言在水处理过程中,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浑浊物质是常见的问题,它们不仅影响水的质量,还会对水处理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浑浊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质的去除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自来水、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试管、滴管、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倒入试管中,作为实验样品。

(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

(3)用滴管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使絮凝剂充分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接触。

(4)记录下加入絮凝剂后的时间,并观察水中悬浮物质的变化。

(5)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三、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加入絮凝剂后,水中的悬浮物质逐渐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聚的颗粒逐渐沉淀到试管底部。

3. 在一定时间内,随着絮凝剂的加入量增加,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加快。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絮凝剂具有促进悬浮物质凝聚和沉淀的作用。

絮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能够与水中的悬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颗粒,从而使悬浮物质更容易沉淀。

2. 絮凝剂的加入量会影响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

加入较多的絮凝剂能够增加凝聚物质的数量,从而加快沉淀速度。

但是,过量的絮凝剂可能会导致剩余絮凝剂残留在水中,影响水的质量。

3. 絮凝剂的作用时间也会影响凝聚物质的沉淀效果。

在一定时间内,凝聚物质的沉淀速度会逐渐增加,但是超过一定时间后,沉淀速度将趋于稳定。

五、实验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絮凝剂的效果,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1. 对絮凝剂的种类和加入量进行进一步研究,找到最佳的絮凝剂使用方法。

2. 在实验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观察其对悬浮物质的去除效果。

3. 结合其他水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沉淀等,进一步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

4.2絮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的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50—500mg/L范围的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型。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变化的。

我们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21 000()()......() T T T T T T n T nH H HH H Hηηηηηηηη++++-=+-+-++-去除率同分散颗粒一样,分成两部分:全部被去除的颗粒和部分被去除的颗粒。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有机玻璃沉淀柱:D ≥100mm,高H=1.5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4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吃,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20ml比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有万公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虑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珠江水6.絮凝剂:硫酸铝、硫酸亚铁7.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四、实验步骤:1、取珠江水做水样,实验前取水50L。

2、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用小烧杯去少量水样,投加絮凝剂至产生絮花状沉淀,按比例往水池中加入絮凝剂,并进行搅拌,待搅拌均匀后,用比色管取20ml,此即搅匀后的原污水,可测量其SS值。

测量方法:取20ml水样后,用抽滤机抽滤,用少量清水将量筒清洗2-3次,将洗涤后的水同时进行抽滤,待抽滤完成后取出滤纸,用瓷盘盛放,与下面实验完成后,一起烘干沉重,并记录下重量W23、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准确称取21张滤纸(1张用于测量原水SS值,20张分别测定各沉淀时间下的SS值)记录下各滤纸的净重W1,并标明标号。

制水实验报告

制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制水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水的净化过程,提高水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活性炭吸附法、絮凝沉淀法、过滤法等多种方法,对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去除,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活性炭、絮凝剂、石英砂、活性炭滤料、滤纸等。

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滴定管、pH计、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仪器是否正常。

2. 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原水的pH值。

3. 将活性炭加入原水中,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吸附效果。

4. 将吸附后的水用絮凝剂进行处理,观察絮凝效果。

5. 将絮凝后的水用石英砂过滤,观察过滤效果。

6. 将过滤后的水用活性炭滤料进行吸附,观察吸附效果。

7. 用滴定管测定处理前后水的pH值,比较变化。

8. 将处理后的水用滤纸过滤,观察滤纸的污染程度。

9.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活性炭对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吸附后的水颜色明显变浅,说明污染物得到了有效去除。

2. 絮凝沉淀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絮凝剂能够使水中的悬浮物形成絮状沉淀,沉淀物易于分离。

处理后的水透明度提高,说明悬浮物得到了有效去除。

3. 过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过滤对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有较好的过滤效果。

过滤后的水清澈透明,说明污染物得到了有效去除。

4. 活性炭滤料吸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活性炭滤料对处理后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吸附后的水颜色明显变浅,说明污染物得到了有效去除。

5. pH值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后的水的pH值与原水相比,无明显变化。

说明实验过程中,水的酸碱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6. 滤纸过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滤纸的污染程度较低,说明处理后的水质量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絮凝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絮凝沉淀特点和规律;
2.掌握絮凝沉淀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3.借助实验室的沉淀分析来确定沉淀池必要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的实验方法。

二 实验装置和仪器
量筒100ml , 烧杯 500ml , 称量瓶, 分析天平, 抽滤瓶 烘箱, 定时钟, 循环水真空泵, 布氏漏斗,
三 实验相关知识点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 以下的絮凝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絮凝作用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在给水过程中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絮凝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使颗粒粒径和质量凝聚变大,从而沉降速度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降实际是一个变速沉降过程。

在实验中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的沉速是该颗粒的平均沉淀速度。

絮凝颗粒在平流沉淀池中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在沉淀柱内,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颗粒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沉淀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4-1。

每根沉淀柱在高度方向每隔500~600mm 开设一取样口,柱上部设溢流孔。

将悬浮物浓度及水温已知的水样注入沉淀柱,搅拌均匀后开始计时,每隔20min 、40min 、60min 、……分别在每个取样口同时取样50~100mL ,测定其悬浮物浓度并利用下式计算各水样的去除率。

%100c 0
0⨯-=
c c E i
以取样口高度为纵坐标,以取样时间为横坐标,将同一沉淀时间与不同高度的去除率标注在坐标内,将去除率相对的各点连成去除曲线,绘制絮凝沉淀等去除率曲线。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路和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计算法,而絮凝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根据絮凝沉淀等去除率曲线,应用图解法近似求出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颗粒去除率,图解法就是在絮凝沉淀曲线上作中间曲线,计算见图4-2。

去除率分为两部分。

①全部被去除的悬浮颗粒(E r )。

即指在指定的停留时间T 及给定的沉淀池有效水深H 0两直线相交点的等去除率线所对应的E 值,它只表示u ≥u 0=H 0/T 的那部分完全可以去除颗粒的去除率。

②部分被去除的悬浮颗粒。

悬浮物沉淀时,虽然有些颗粒小,沉速小,不可能从池顶沉到池底,但处在池体的某一高度时,在满足h i /u i =H 0/u 0时就可以被去除(请举例说明!)。

这部分颗粒是指沉速u ≥H 0/T 的那些颗粒。

这部分的沉淀效率也不相同,其中颗粒大的沉速快。

其计算方法、原理和分散颗粒沉淀一样,用图解法,因中间曲线对应的不同去除效率的水深度分别为h 1、h 2、h 3、h i ……,则h i /H 0近似地代表了这部分颗粒中所能沉到池底的比例。

这样可将分散颗粒沉淀中的
dp u u s P 00
0⎰
用+-+-+-)()()(341232121E E H h
E E H h E E H h O
O O … 代替。

综上所述,总去除率用下式计算(4-1式):
)()()()(10
23112211-+++++++-+-+-+-+
=n t n t i t t O t t O t t O r E E H h E E H h
E E H h E E H h E E 图4-3举例说明:
在指定高度 1.8m 处,沉淀时间为23分钟的全部去除效率E r =40%。

对应的u=1.8m ×60/23=4.7m/h 。

部分去除计算:1.28是指在23min 时,去除效率在50%~40%之间对应高度的平均值;7.1指50%~40%之间部分颗粒的去除效率,后几项依次类推。

()()1.280.70.40.15
%4050406050(7060)(8090)407.1 3.9 2.20.854%1.8 1.8 1.8 1.8
E =+
-+-+-+
-=++++=
图4-3等效率去除曲线 图4-4 各取样点去除效率
四 实验步骤
1.按500-700mg/l 的浓度配制实验水样,或取用城市污水加入6中。

开启搅拌器7,搅拌均
匀后取原水样测定其悬浮物浓度SS (每次取300ml ,平行做三次)
2.启动4,打开旋塞3,依次向1~4号柱进水,水样注入到溢流口阀门处时(4个柱子水样液面高度必须保证相同),关闭旋塞5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每根沉淀柱选定一个沉淀时间,建议取20min ,40min ,70min ,110min (但需要视实际沉淀情况而定)。

3.当到达各柱的沉淀时间时,在每根柱子上,自上而下依次同时取样(4个取样口),分别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SS (每个口取样量400ml ,测定其SS ,平行测定三次)
4.从溢流口位置至下准确测量沉淀柱4个取样口距离h 1,h 2,h 3,h 4。

实验原始数据记入表4-1,SS 的去除效率计算结果记入表4-2。

表4-1 絮凝沉淀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日期:水样性质来源:沉淀柱直径D=
表4-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E值计算表
取样点沉淀水深是指:设溢流口处为0.0m位置,向下方量取的其它4个取样口的距离。

五实验结果整理
1.将表4-1的实验数据整理,计算各取样点的去除效率E,填入表4-2中。

2.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以深度为纵坐标,将各取样点的去除率E标注在坐标图纸上,见图4-3。

3.在上述基础上,用内插法绘出等效率曲线(坐标纸绘制)。

E最好是以5%或10%为间距,例如:25%、35%、45%、55%、65%或20%、30%、40%、50% 、60%、70%。

4.自定某一有效水深H,过H做x轴的平行线,与各去除率线相交,再根据4-1式计算不同沉淀时间(自行选定4个)的总去除效率。

(实验报告要求计算过程详细!绘图完整清晰!结果明确!)5.通过实验,说明结果如何用到实际当中?
六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注水速度不能太快,要避免矾花搅动影响测定结果的正确性。

也不能太慢,以免实验开始前发生沉淀。

2.由于同时从每个柱的4个口取样,人员分工,烧杯、滤纸编号(如何编?)等准备工作要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