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淀池调试方案说明样本

合集下载

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

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

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一、前言絮凝沉淀池是水处理领域中常见的设施,用于去除悬浮物和悬浮胶体,净化水质。

本文将介绍絮凝沉淀池的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要点、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设计要点1.结构设计–结构类型: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圆形、矩形或U形絮凝沉淀池。

–池体尺寸:确定池体容积和尺寸,确保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

–入口设计:设置合理的入水口和集水系统,防止搅拌和堵塞。

–出口设计:设计合理的出水口位置和尺寸,保证水质均匀排放。

2.絮凝剂投加系统–设计合理的絮凝剂投加位置和方式,确保均匀混合。

–考虑絮凝剂种类和用量,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投加策略。

3.混合均质系统–设置搅拌设备或其他混合均质系统,确保絮凝剂充分混合、溶解和作用。

–考虑能源消耗和操作维护成本,选择适合的混合方式。

三、施工流程1.现场准备–清理施工区域,确保安全通道和施工空间。

–检查工具设备完好,并准备好施工材料。

2.基础施工–按设计要求对基础进行开挖、浇筑和加固。

–定位设置絮凝沉淀池的位置和高度,确保准确度。

3.结构施工–按设计要求安装组装絮凝沉淀池的各个部件。

–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漏水和水质泄漏。

4.系统安装–安装絮凝剂投加系统和混合均质系统。

–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

四、注意事项1.安全施工–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合格的安全防护装备。

–操作设备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避免意外发生。

2.环境保护–施工现场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污染周围环境。

–合理处理废水和废料,确保施工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3.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进行操作。

–做好施工记录和检验报告,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五、总结絮凝沉淀池作为水处理工程中关键的设施,其施工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操作。

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可以确保絮凝沉淀池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水质净化。

在未来的施工中,我们将继续秉承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为项目的顺利完成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关于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沉淀池方案全word参考模板

沉淀池方案全word参考模板

1、概述1.1 沉淀池工程简介:酒仙桥污水处理厂为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是该污水处理厂内重要的构筑物之一。

本工程南北二个系统共有圆形沉淀池6座,编号分别为A、B、C、D、E、F。

六座沉淀池位于污水处理厂北侧东部,每个池内直径R=57.1m,池底由四周向池底中心有5%纵坡,基础厚0.55m(上面另做50mm豆石混凝土找平层),墙宽0.35m。

每个池侧墙均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侧墙除锚肋处宽650mm,其余宽350mm。

每座沉淀池中心设出水筒一个,出水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5.66m,外径2.8m。

沉淀池底设ф1100mm进水管、ф800mm出泥管、ф300mm放空管各一道,除放空管直接埋置于基础混凝土以外,其余各管外包250mm~300mm钢筋混凝土。

每座沉淀池沿侧墙内壁周圈设现浇混凝土出水槽,出水槽净宽800mm,高1224mm。

为解决沉淀池池体抗浮问题,每座沉淀池基础以下设计有702根抗浮锚杆;每根锚杆长18m,其上部与基础混凝土锚在一起。

2、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序: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此处地质情况,其施工重点有施工降水、地基锚杆处理、基础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浇筑、侧墙池体混凝土浇筑、无粘结予应力施工等。

施工难点为:大体积大面积基础混凝土(一次浇筑1580m3)、侧墙混凝土。

施工技术控制点为:①混凝土浇筑及抗裂、防渗。

②施工接缝处理。

③混凝土池壁穿墙螺栓的防水。

④混凝土浇筑接茬控制。

2.1 施工测量:沉淀池是酒仙桥污水处理厂主要的构筑物之一,工程量大,要求施工精度高。

故工程测量控制工作很重要。

首先在项目部总工程师指导下,依据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提供的设计交桩,制定严密科学的测量定位控制方案,按照测量规程认真地进行各项测量工作。

2.1.1 人员组织我公司一旦中标,沉淀池测量工作由市政四公司酒仙桥污水处理厂项目经理部质测科所属测量组负责,测量组在项目总工程师指导下按要求放线定点,并严格依据污水厂站验收程序进行各道工序的测量复核。

某市水厂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某市水厂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某市水厂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一、引言
在某市水厂建设中,混合絮凝池和沉淀池是关键设施,能够有效净化水质,提
高出水水质标准。

本文将从施工方案方面探讨某市水厂混合絮凝池、沉淀池的施工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混合絮凝池施工方案
1. 施工步骤
在进行混合絮凝池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确定施工区域并
进行场地准备; - 进行基础的测量和开挖工作; - 安装混合絮凝池的主体结构; -
进行管道连接和设备安装; - 进行密封与测试。

2. 注意事项
在混合絮凝池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施工现
场的整洁和安全; -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质量; - 施工过程中要保持
沟通,确保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 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确保使用环保材料。

三、沉淀池施工方案
1. 施工步骤
沉淀池的施工步骤如下: - 确定沉淀池的位置和尺寸; - 进行基础的建设和浇灌; - 安装沉淀池的支架和主体结构; - 进行管道连接和设备安装; - 进行密封与
防渗工作。

2. 注意事项
在沉淀池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沉淀池的建设要遵循相关设计标准; -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 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 -
确保沉淀池的防渗措施到位。

四、总结
通过合理的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保障某市水
厂设施的施工质量,提高水质净化效果,为市民提供更加清洁、安全的饮用水资源。

在未来的施工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设施的综合效益。

高效沉淀工艺调试方案

高效沉淀工艺调试方案

高效沉淀工艺调试方案一、调试前的准备工作1. 首先呢,咱们得把设备都查看一遍。

像沉淀池、管道啥的,要确保它们没有明显的损坏呀。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哦!要是设备本身就有毛病,那后面的调试就白搭啦。

我每次都会仔仔细细地看,有时候还会多摸几下管道接口处,看看有没有松动或者渗漏的迹象。

这看起来简单,但建议不要跳过,避免后续出现问题。

2. 接着就是物料的准备啦。

沉淀剂之类的物料要准备充足哦。

不过,你要是不太确定用量多少合适,那就先多准备点,总比不够用好,对吧?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准备多少算多呀?哈这个可以根据你的沉淀池大小和以往的经验大概估计一下就行啦。

二、初步启动调试2. 在水流入的同时呢,开始添加沉淀剂。

这一步要特别小心哦!添加的量要均匀,不能一会儿多一会儿少的。

如果不小心加多了或者加少了怎么办呢?没关系,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根据沉淀的效果稍微调整一下。

不过,尽量还是按照之前估计的量来加比较好。

三、观察与调整阶段1. 现在就到了观察的时候啦。

看着水在沉淀池里的流动情况和沉淀的状态。

如果发现有异常,比如说水太浑浊或者沉淀分层不明显,那就要做出调整咯。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你可以先从沉淀剂的添加量开始调整,也可以检查一下进水的流速是不是合适。

2. 在这个过程中呢,要时不时地去查看一下设备的运行状况。

比如说,听听有没有奇怪的声音,看看管道有没有堵塞啥的。

这步可不能忘因为设备一旦出问题,整个沉淀工艺就乱套啦。

有时候我也会不小心忘掉这一步哈结果就会出现一些小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哦。

四、稳定运行及最终确认。

(完整版)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

(完整版)絮凝沉淀池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1.1 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的《50-F185S-S5405》施工图;1.2西南电力设计院桐梓电厂2×600MW机组工程《岩土工程勘测报告书》;1.3《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1.6《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土建工程篇)DL/T5210.1-2005;1.7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1.8国家有关安全、防火、消防和卫生规范规定;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1.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1.11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编制。

2、工程概况2.1高密度絮凝沉淀池为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2×600MW)机组工程中一个单位工程,位于厂区化学水区域,结构形式为现浇砼箱型结构。

本工程结构为现浇钢筋砼箱形基础,箱基底板厚0.65M,池壁板厚0.50 M ,底板顶标高-1.15M;±0.00M相当于黄海高程933.6m。

砼强度等级:垫层:C15;池体:C30,抗渗等级W6,抗冻等级F50。

2.2主要工程量3 施工准备及应具备的条件3.1开工前须具备的资料:3.1.1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1.2 工程设计施工图纸;3.1.3施工区域内无障碍物;3.1.4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平面布置图;3.1.5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署同意的开工报告及施工方案。

3.2施工准备工作:3.2.1施工前进行场地平整工作,确定运输通道及弃土点;3.2.2做好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桩位的复核、放样工作,并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查认可,边坡开挖轴线定位点及水准点设置在不受临时设施及机械运行影响的地方,做到牢固可靠;3.2.3根据施工要求做好施工临时设施的搭建工作;3.2.4 组织设备、机具进场,并布置好施工场地;3.2.5检查有关资料是否齐全,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予以修改和补充。

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

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

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操作前,检查所有管道、阀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各加药设备的剂量泵、搅拌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电气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一、药剂的配制及投放按照工艺设计要求,共投加三种药剂,他们分别是氢氧化钠、絮凝剂、混凝剂,分别叙述如下:1 、氢氧化钠——用于调节水质的 PH 值。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20%-25%配置,即 1 份药 4 份水或1 份药 3 份水。

投加量:按 PH 值得要求控制。

启动期 PH 控制在,正常工作期 PH 控制在 7-8。

投加方式:可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剂量泵投加,也可在池内直接投加。

2、混凝剂——用于气浮装置的加药和二沉装置的加药。

药剂名称:聚合氯化铝(PAC)。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10%-15%配置,即 1 份药 9 份水或1 份药 7 份水,药剂配好后开动搅拌器搅拌至均匀即可使用。

投加量:按水质指标试验后确定投加量,一般情况下按上述比例配制的药品投加量应在 20-50mg/L 范围内。

投加方式: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计量泵投加,也可在池内直接投加。

3、絮凝剂——用于气浮装置的加药和二沉装置的加药。

药剂名称:三号絮凝剂(聚丙酰胺 PAM)。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1%-2%配置,即 1 份药 99 份水或 1 份药 98 份水。

药剂配好后开动搅拌器,至少搅拌小时使其熟化后方可使用。

投加量:按水质指标试验后确定投加量,一般情况下按上述比例配制的药品投加量应在 5-10mg/L 范围内。

投加方式: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计量泵投加。

第二、操作步骤1、将操作面板上各设备旋钮指向手动或自动,控制系统中各设备进入启动状态(手动方式,需手点启动按钮)。

做好开机记录。

2、根据在线监测的PH数值,加入适量配制好的碱液,启动搅拌系统,调整到规定的PH值。

絮凝沉淀池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贺志勇

絮凝沉淀池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贺志勇

絮凝沉淀池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贺志勇摘要:针对自来水厂絮凝沉淀池在生产过程中絮凝效果差、矾花出现晚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折板絮凝池的检查,改正了折板安装不当导致的短流问题。

同时开展了烧杯试验,确定了最佳的絮凝剂和助凝剂的投加量,并通过往原水中投加黏土,解决低浊度的问题,最后使出水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絮凝沉淀池;调试;矾花江西某自来水厂处理规模为3×104m³/d,采用了常规水处理工艺:絮凝、沉淀、过滤、消毒。

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在建成运行调试过程中,发现絮凝过程中产生的矾花太小,产生的时间晚,一直到沉淀池中段才出现明显的矾花。

严重影响到了整个调试项目的进度。

1 设计简介`设计絮凝沉淀池一座,采用竖向折板絮凝、折回式平流沉淀池,絮凝区有效水力停留时间18.28min,折板分为三段,流速依次分别为0.3m/s、0.2m/s、0.1m/s。

沉淀区的水平流速为12mm/s,沉淀时间2h。

絮凝剂投加在絮凝池前段进水管上的管式静态混合器上,管式静态混合器的公称直径为DN700,共三节,总长3m。

进水管在絮凝池前端通过配水槽,将进水均有分配到三格絮凝池中(每格絮凝沉淀池可以单独运行),通过三段式折板絮凝池,最后汇合,通过配水花墙进入平流沉淀池。

表1 絮凝池水力参数表折板采用不锈钢材料,其加工制作精度高,折板与池壁之间用角钢固定,安装方便,运行过程中不易积泥。

絮凝剂采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C,不投加其他助凝剂2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水量分为600m³/h、800 m³/h,再到1000m³/h、1200 m³/h四个档级,由于水源为水库水,进水浊度约为3NTU左右,根据老水厂的运行经验调试加药量分为1%、2%、3%三个档级。

在调试过程中,絮凝沉淀池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矾花,直到沉淀池中段,才出现大块的矾花,且在沉淀池后端,出现矾花上浮的现象。

高效沉淀池的调试及运行管理

高效沉淀池的调试及运行管理

高效沉淀池的调试及运行管理摘要:该文阐述了高效沉淀池的基本工艺流程,通过对高效池各反应段的分析,重点介绍了要有设备运行参数、药剂投加量、污泥回流量和泥位设置等对高效装置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通过对各项参数的实际调试和优化,得出常规的运行参数,为其他同类装置的调试和运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效沉淀池;混凝;絮凝;回流;搅拌高效沉淀池是集反应、澄清、浓缩及污泥回流为一体的高效水处理构筑物,分为混凝反应区、絮凝反应区、预沉浓缩区、斜管分离区、中和反应区等。

具有高效去除地表水和污水中的有机物、胶体、悬浮物、硬度、碱度、TP、重金属的作用。

其具有表面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对原水水质波动不敏感,分离效率高、排泥含水量低、出水浊度低、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的深度处理中。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中,由于药剂投加量,污泥回流量,设备参数设置等对高效沉淀池的性能参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对以上参数的合理控制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减排。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此做了详细介绍。

1工程概况延长石油延能化污水处理厂是对上游石化装置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污水系统采用溶气气浮-两级AO-二沉池-高效池-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超滤-反渗透的处理工艺,清净废水采用高效沉淀池-超滤-反渗透-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工艺,总体处理量为1500m3/h。

其采用2套高效沉淀池工艺,处理能力均为940m3/h,操作弹性50%~110%,采用快速混凝、絮凝和沉淀三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工艺组合来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出水水质达到进入超滤和反渗透装置,进行回用水的制备。

2高效沉淀池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2.1工艺流程高效沉淀池由配水渠和配水阀、混凝区、絮凝区、预沉区、斜管沉淀区、中和区出水槽渠、中和区、刮泥机、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系统组成。

具体见下图。

清净废水或生化系统产水经过配水槽进入混凝区,在混凝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絮凝区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三维絮凝沉淀池预处理工艺调试方案
山西三维循环排污水项当前期预处理系统采用原水池+穿孔旋流絮凝池+斜管沉淀池处理工艺, 设计规模为350m3/h.设计处理能力要求为: 悬浮固体SS去除率为90%, 出水浊度满足后续过滤器进水要求。

一、主要预处理工艺流程
流程说明: 原水进入穿孔旋流絮凝池, 经过上下交错的方孔, 顺序流出至布水槽。

再经过布水槽下部的穿孔花墙均匀出水进入斜管区, 水流经过斜管缓慢上升, 絮凝杂质在斜管上沉淀下落进入排泥斗, 经过沉淀后的水经过斜管进入清水区, 清水经过穿孔集水槽汇入集水总渠, 最终流入原水池。

二、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1)穿孔旋流絮凝池
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进水量为350m3/h, 1座, 6格.长X宽X高: 4mx6mx5m,每格尺寸1.8mX1.9m,四个角填成三角形, 其直角边长为0.3m. 絮凝池孔口流速应按由大变小的渐变流速计, 起端流速适宜为0.6~1.0 m/s, 末端流速宜为0.2~0.3 m/s。

絮凝时间按10min计。

(2)布水槽
采用穿孔花墙均匀布水, 共上下2排, 每排9个方孔, 方孔尺寸200X200.
(3)斜管沉淀池
钢筋混凝土结构, 1座, 长X宽X高: 9.1mx6mx5m, 穿孔管排泥。

设计排泥量为42 m3/d.设计液面上升流速v=2mm/s, 颗粒沉降速度u0=0.3mm/s。

斜管沉淀时间5min。

初步设计排泥周期为1d/次。

每个沉淀池排泥斗容积为0.9 m3。

(4)原水池
钢筋混凝土结构, 1座, 尺寸: 6.5mx6mx5m.有效容积: 183 m3。

有效水深4.7m.
(5)设计排泥周期
与沉淀池相比, 絮凝池及布水槽污泥量相对较少。

排泥周期相对较长。

就斜管沉淀池而言, 由于沉淀池较长, 沉淀池进水端积泥较多, 顺水流方向, 依次递减。

因此, 沿水流方向, 前两个排泥管排泥周期小于后面几个排泥管的排泥周期。

根据水质报告, 初步确定沉淀池排泥周期为0.5~2d,一次排泥时间10~15min.具体排泥时间由调试结果确定。

三、工艺调试方案
(一)调试目的和内容
调试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 带负荷试车, 解决影响连续运行的各种问题, 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 确定符合实际进水水质水量的工艺控制参数, 如絮凝剂最佳投加量, 助凝剂最佳投加量等。

在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耗量; 第三, 确定絮凝池, 布水槽和沉淀池的排泥周期, 从而在PLC 和上位机设定参数, 确定排泥闸阀开启的时间。

第四, 编制工艺控制规程, 以指导今后的运行。

(二)调试方法
1、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
a.工艺、化验、自控、仪表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各一人。

b.接受过培训的各岗位人员到位, 人数视岗位设置和能够进行
轮班而定。

2) 其它准备
a.收集工艺设计图及设计说明、自控、仪表和设备说明书等相
关资料。

b.检查化验室仪器、器皿、药品等是否齐全, 以便开展水质分
析。

c.检查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 管
道及构筑物中有无堵塞物。

d.检查总供电及各设备供电是否正常。

e.检查设备能否正常开机, 排泥闸阀能否正常开启和关闭。

f.检查仪表及控制系统是否正常。

g.检查维修、维护工具是否齐全, 常见易损件有无准备。

h.絮凝剂和助凝剂投加装置是否完好, 是否具备开车条件。

i确认业主总进水水泵是否具备试车条件
j 确认业主排泥沟是否具备排泥条件
2、带负荷试车
1)工艺参数确定内容
设计中的工艺控制参数是在预测的水量、水质条件下确定的, 而实际投入运行时的循环排污水其水量水质往往与设计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水量水质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 以保证运行的正常进行和使出水水质达标, 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

需要确定的工艺参数有: 絮凝剂投加量, 助凝剂投加量, 絮凝池和布水槽排泥周期及一次排泥时间, 斜管沉淀池排泥周期及一次排泥时间。

2)确定方法:
确保原水池在保证进水不溢流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在高水位运行。

调试可根据每天自动排出的出水表观颜色来判断排泥周期。

若从排泥管出水颜色浑浊, 黏稠度较大, 出水流速较低, 说明污泥浓度较高, 排泥周期应该缩短。

若出水清洗或者黏稠度很小, 应加长排泥周期。

一次排泥直至排出进水为止, 记好一次排泥时间。

排泥调试时需要有专业人员现场观察排泥情况, 并作好排泥记录表。

排泥周期及排泥时间调试运行表
3、工艺控制规程:
工艺控制规程主要是用来指导生产运行的, 是工艺运行的主要依据, 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各构筑物的基本情况; 第二, 各构筑物运行控制参数; 第三, 设施设备运行方式; 第四, 工艺调整方法; 第五, 处理设施维护维修方式。

工艺控制规程应在工艺参数确定后编制。

四、应该注意问题
1)试车前对所有设施、管道及水下设备进行检查, 彻底清理所有杂物, 以避
免通水后管道、设备堵塞。

通水后进行水下设施的维护困难相当大, 主要是因为维修需将水池放空, 放空一次相当费时费工, 在通水前一定要认真检查、清理。

2)若絮凝剂和助凝剂投加不当, 会导致沉淀池出水水质变差, 可能导致后续
多介质和超滤出水水质不符合要求。

因为本设计沉淀池出水水质无法在线分析检测, 只有超滤膜污染之后才能推测到可能是前期该预处理工艺去除效果不好, 因此建议分析室做好相关参数检测工作, 定期进行检测, 主要是出水浊度与悬浮固体检测。

3)沉淀池常见问题:
如下图所示: 沉淀池分为四个区
沉淀池常见现象及其可能原因:
a)排泥周期长导致布水区下方池底污泥积泥较厚, 底部污泥发酵后形成大
块状浮泥经过斜管后浮到水面, 清水区表面出现大量浮泥, 感官极差。

b)排泥周期长导致布水区有效水深减小, 配水花墙过水断面积减小, 穿过
花墙的水流速大幅度提高, 体积较大的矾花被打碎, 不宜沉淀, 穿过斜管浮至沉淀池清水区表面, 清水区表面出现大量浮泥。

c)沉淀池排泥管容易堵塞, 如果调试运行中, 发现堵塞严重, 需要借助压
力水管进行反冲洗办法。

以后根据需要来选取。

4)严格控制排泥周期, 以免排泥管堵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