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的理由
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的理由一、政治原因1.整合统一: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战乱局面,建立稳定统一的政权。
通过改姓氏,可以消除异域特色和异族痕迹,使北魏政权更具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有利于统一王朝的根基和巩固。
二、军事原因1.促进军事集结: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统一和管理。
前的北魏军队多是来自不同民族的零散部队,实行姓氏可以统一将士的身份和称谓,增加统一指挥和执行效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2.建立军队忠诚度:改姓氏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士兵对政权的忠诚度。
改姓氏可以强调士兵与北魏王室的关系,增加士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加忠诚于北魏政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士气和韧劲,从而为北魏地区的稳定和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原因1.促进文化融合:北魏改姓氏旨在消除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和分裂,倡导汉化和统一文化的发展。
改姓氏可以促进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整合优势,弱化差异,加强汉族文化对民族政权的影响和渗透,促进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提倡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广和弘扬中原文化。
孝文帝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君主,他希望通过改姓氏来遵循中原的礼制和文化传统,提升北魏政权的文化素质和地位,使北魏政权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中原王朝特点,加强统治稳定。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姓氏具有多方面的理由。
从政治上看,改姓氏是加强统一统治、建立合法性和国家形象的需要;从军事上看,改姓氏有助于军队的统一指挥和作战效率的提高;从文化上看,改姓氏可以促进文化融合、推广中原文化。
以上因素共同促使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从而为北魏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 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 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 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 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C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 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 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C
(2008年江苏高考24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亲云:“平原王才 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 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 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 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 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 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 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 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 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 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 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 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 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 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1)积极: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2)局限: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孝文帝为何要改革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1,自然条件充沛优越.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社会环境稳定.4,政府注重开发,劳动人民的勤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在朝廷必须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拔氏改为姓元;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校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孝文汉化”是历史上对于孝文帝改革的一个称呼,是拓跋宏所采取的一系统性地改善方法,这次实行不仅稳住了鲜卑族对国家的统治,也更好地推动了当时的发展。
因为拓跋宏改革的举措可以谈得上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胆改革,因而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他的改革仍被后人拿出来研究,这改革也受到了不少评价。
众人的评价主要是将焦点聚集在实行了与以往不同的制度。
众所周知,田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可是在封建时期,有权利有身份的人都巴不得可以将田地收入自己的袋子里,而这次改革却恰恰相反,将田地交给百姓去劳作。
将田地交了出去后,沉重的税费一直是百姓头上的一把斧头,为了减轻负担,税费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还有的评价却注重拓跋宏下令改变原有习惯上。
拓跋宏在年少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并非专一制的教育,汉家的教育对他的影响颇深,因而他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的眼光并不是只单单放在了一个狭窄的区域以及民族内,而是将目光放到了统一上面。
这次的改革让民众再也不用有出身差异的担忧,正因为如此,各地少了战乱,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拓跋宏的改革在历史上一直有着不少的评价,然而评价都是对其改革作出了最实诚的评价。
历史上每次的改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评价,然而拓跋宏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评价,由此得以知道这个改革影响深远。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பைடு நூலகம்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
3.意义 意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根本原因 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措施得当。 4、措施得当。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 5、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全方位的改革
有人认为: 例2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 论道。 亡”论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 改革应充分肯定, 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理由
北魏孝文帝改革理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政治和文化。
在孝文帝的时代,北魏虽然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历史上各个部族的文化和政治差异,造成了很多的混乱和不稳定。
因此,孝文帝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旨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首先,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分封制度,取消了地方领袖的相对独立地位,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控制。
他还建立了中央机构和监察体系,以确保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其次,孝文帝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汉字,并规定了一套标准的汉字书写规范。
他还建立了一系列学校和图书馆,以培养人才和推广中华文化。
最后,孝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以增强国家的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
他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国家税收的收入,同时降低了贵族和地方领袖的特权,以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
总的来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国家的行政能力和财政实力,还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北魏第六位皇帝,在看到北魏统治的弊端后,为了加强统治,使北魏更加的强大,开始推行改革。
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因为北魏的崛起与强大,统治者统治手段的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寻找更完整的体制来承载皇族的统治,在经过拓跋宏的深思熟虑后,决定将鲜卑族汉化。
鲜卑族原来是游牧民族,其管理制度和经济文化都是松散和不利于管理的,当时的汉唐之风是最文明文化和最先进的统治体系,拓跋宏决定,要将野蛮转化成文明,继续生存。
改革内容全面细致,从迁都洛阳,到后来的文化礼仪都要效仿汉唐,无不显示出拓跋宏改革的决心。
改革最终成功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巩固了统治者的封建地位。
而拓跋宏之所以能将一个民族彻底改造,与以下几点原因是分不开的。
首先,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文明先进战胜野蛮落后,是历史的必然,拓跋宏深知游牧民族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统治,所以索性换血重造。
其次,拓跋宏的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
而且孝文帝本人也是以身作则,是改革的积进分子,他讲拓跋的姓改为元,便是最好的证明。
还有改革措施的全面细致,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农业生产,甚至是朝廷的规章制度都在改革范围内,可见改革力度之深,范围之广。
最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没有什么比得上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来得让百姓信服,拓跋宏这一改革不仅解决了民族争端,更满足了百姓的愿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在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推动与作用下,北魏社会逐渐恢复了生产力与生产水平。
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促进了北魏经济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孝文帝鼓励百姓发展手工业和畜牧业,恢复了北魏社会的生产水平。
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北魏商业逐渐萌芽和发展。
其次,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北魏的政权,巩固了孝文帝的统治权。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扩展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
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
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
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
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
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
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
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
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
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
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
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坚定态度(3)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政治黑暗租调,租调徭役繁重,人民起义不断②民族矛盾:各族民众暴动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4)民族交融大趋势二、内容(一)实施均田制(1)背景:分裂战争地主逃亡,出现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①国家把无主土地授给农民耕种②官吏可获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3)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4)影响:积极:①保障地主阶级利益②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③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消极:①随着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②政府剥削农民劳动力。
(二)整顿吏治(1)内容①由官吏政绩决定任期,严惩贪污和徇私枉法者②实行俸禄制(2)作用①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减轻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稳定(三)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大,阻碍改革②经济:平城交通不便,农业经济落后③军事:平城受北方楼兰威胁,控制中原困难④文化:平城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2)目的:减小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过程①493年,孝文帝借口讨伐南朝,率军南下②494年,正式完成迁都洛阳(4)作用:为推行改革提供有利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四)革除旧俗(1)措施①重修官制礼仪②进胡服,穿汉服③讲汉语,改汉姓④与汉族通婚(2)作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三、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有利北方经济恢复,增强北魏实力(2)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3)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4)为隋唐大一统和发展奠定基础(5)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州郡
农民
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 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 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 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 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 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导
言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 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 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 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 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 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 革运动呢?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即设 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土 地,征发徭役兵役。
影响
使农民脱离宗主, 成为国家编户。 配合均田制,国家 收入增加。 使地方政权真正掌 握在国家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时代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3.北魏建立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时间:386年北魏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影响: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4.北魏初期汉化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文化:①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5.汉化实质: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民族融合①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②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③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6.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三、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实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制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
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重。
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颁布了均田制,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获得稳定赋税。
太和改制的一项就是恢复了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得汉族官僚物质待遇得到了提高。
推行汉化:胡汉通婚,孝文帝亲自带头娶汉族姑娘;改讲汉语,不得讲鲜卑语,根据
年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要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稍年长的,允许多给一点儿学习时间。
改姓氏,不要鲜卑姓氏了,都改汉姓,他带头改姓元,元是老大,大哉乾元嘛;改籍贯,都改成河南人;改用汉王朝的祭祀礼仪,尊孔。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
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
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社会矛盾尖锐;
1)阶级矛盾尖税;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
改革的必然性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 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 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 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 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 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 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 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 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 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鲜卑姓改汉姓
北魏服饰图
4、革除旧俗;
4)意义: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重点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 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 样的实质问题?
孝文帝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 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 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4、革除旧俗;
1)有利条件: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 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王安石变法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 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可能性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积贫积弱 (直接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1、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 2、核心内容: 富国 3、主要措施: 强兵 取士
富国之法
目的:以理财为主,增加政府收入, “民不加赋而 国用足”,解决积贫问题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抑制了土地兼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保 障了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 起社会不满。 ②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官僚 地主的特权 B.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
二、中国古代改革的性质与类型
1、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商鞅变法
2、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 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题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内容学习札记Ⅰ【自主学习】一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2)成功原因: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四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II检查自学效果:构建知识结构III.重难点突破1、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
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在遭到其他民族反抗时,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规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至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魏书·食货志》)。
另外北魏初期因长期征占,官吏无固定薪水,只靠战利品来作为奖励,逐渐统一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而大量贪污与残酷搜括,政府也常向农民调发额外的绢、帛、粮食等。
农民所受的惨重剥削使阶级矛盾大大激化,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个政权被推翻,总是基于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的激化。
孝文帝改革之所以会大刀阔斧、义无反顾甚至以强制性手段来进行,如果不是出于严峻的形势,会如此吗?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又有哪种形势会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激化更为严峻呢?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必要性:(1)北魏经济文化相会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行宗主督护制激化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赋税制度上的混乱激化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化民族矛盾。
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这一措施,使北魏政权吏治一有所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巩固了封建统治;并且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2)实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
这一措施,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这一措施,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这一措施,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5)迁都洛阳,保证深入改革。
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 定 改 革 成 败 的 几 个 要 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 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 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 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分 析:
1、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和封建化趋势,对当时的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3、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4、改革不仅进行了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改革较 为全面。 5、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 广泛的社会支持,鲜卑族的内部团结,使改革的阻力降低。 6、冯太后的支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启示: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 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
地区后,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落后民族只有主动适应先进 民族的文化才能பைடு நூலகம்固统治。)。
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