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第4节59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学情,我的设计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学生的照片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生:看不清)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放大。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巩固深化
师: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
1、要求: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
交流:请一个同学上台展示交流画法(展台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2、课堂练习(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先按4:1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学生独立画,然后找生上台展示汇报画法,其他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回答。
3、师生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4 、牛刀小试:课件出示青蛙的一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a是哪个图形按1:2放大的,学生完成,汇报交流
5、师: 除了刚才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外,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你会把他们按要求放大或缩小吗?(课件出示等边三角形、梯形、)
(1)小组交流画法。(2)试画(3)汇报(师配合课件演示)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拔高训练,观察一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图形中的1号是哪个图形放大的?
学生:独立做,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体会
五、布置课后作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之后的一个实际运用,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普遍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感知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并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即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效果分析
一是揭题时能够恰当地使用课件,有目的地让学生比较图形变化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能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新内容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处理例题教学重点突出,舍得在图形的放大花时间,图形的缩小处理较为简洁,;三是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意识较为明显;四是老师在图形的放大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变化规律,归纳小结,做到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总结规律,达成一定的效果。
思考之处:一是忽视了学生的课前自学,没有摸情学生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组织学习活动;二是对于学生不清晰的表达,应该反思的是老师的问题提法是否科学;三是通观全课,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的成分太多,应该向学生学习交流为主的形式发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所编排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继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又一有关图形变化的内容。
本课教材先呈现学生集体照片情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然后教材安排了例4,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材以格子图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整个教材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也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测练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后反思
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
先出示很小照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其次是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了图形的变化过程后,学生在描述过程中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本节棵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不足之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两种不同的图形变化,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尤其在综合性的联系中,放大与缩小是以谁为标准的也容易混淆。因此孩子们的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掌握概念和思考方法。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根据《标准》的要求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内容。其中比例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把两个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编排。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还要“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本节课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分属两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但由于平面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对应边的比总是相等的,图形的相似变换能更直观形象地揭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教材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之前,先通过图形放大,直观呈现放大前后形状没变、大小改变,进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相似打下一些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