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论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论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摘要: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之一,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优势,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助推力。
对职工而言,文体活动能够丰富日常生活,对企业而言,工会文体文化活动能够发扬先进的企业文化。
本文分析了工会文体活动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总结出工会文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以期为企业的工会文体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关键词:工会;文体活动;企业;问题;措施和谐企业的创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保障职工精神文明权益的有效途径[1]。
工会作为组织职工文化活动的主要部门,借助常态化的文体活动,职工之间的距离更近,亲切感更强,能够使职工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进而提高职工的整体文化素养,有助于构建和谐企业。
在新时期,面对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工会需承担起开展文体活动的企业责任,进一步推动我国文体事业的发展。
一、工会文体活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一)是坚持正确宣传引导的形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能够为职工搭建很好的自我展示平台,有助于激发职工的干劲,勇于拼搏。
同时,还能够营造团结一心、相亲相爱的企业文化氛围,符合企业和谐发展的要求,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力。
如此一来,文体活动在无形之中便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通过主题丰富的文体活动,能够进一步展现企业职工的良好风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象征,意义非凡,有助于提高职工满意度,获得员工对企业的肯定。
(二)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其成功“奥秘”为每一个企业均在团队建设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工会文体活动常常以团队竞赛的形式出现,职工广泛参与,营造了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氛围,职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
例如各种团队比赛,由每位队员所得分累加计算团队成绩,最终排出团队名次,职工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最新2020年《管理学》完整考题库158题(含答案)
2020年《管理学》考试15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决策就是出谋划策,与这一说法一致的是()。
A、拍板
B、定夺
C、取舍
D、出主意拿主意知识点:决策特点
参考答案:D
2.老张管理的公司是一家较大的、专门生产大棚蔬菜的公司,这家公司是几个人合伙开办的私营企业,他们生产的蔬菜主要是供应当地居民食用,由于经营不得法,该公司最近的处境十分困难,所以老张的几个合伙人最近一直吵着要转产更为赚钱的鲜花。
老张对此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因为他对退出蔬菜生产转而生产鲜花没有把握。
你认为老张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而没有转产鲜花?()
A、生产的专用性
B、退出成本的高低
C、心理因素
D、社会和政府的限制知识点:五力模型
参考答案:C
3.纵观世界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发现,不同时期常有某些行业企业的股票在股市上被投资者们一路看好,以致股价猛升,由此催化了一大批新办企业诞生,加入到这一行业中,从而使该行业很快转入高度竞争的状态。
下列几个行业都曾受到股票投资者的青睐,试问其中哪个行业对创业者来说进入壁垒最低?()
A、电子类企业
B、生物技术类企业
C、网络企业
D、以上三者都一样知识点:五力模型
参考答案:C
4.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波特提出要从行业内现有厂家、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制造商、供应商和顾客五个方面分析行业环境的竞争性。
如果管理者从战略思考的角度,寻求将竞争、对抗转变为合作、联盟,那么他应该主要考虑哪方面力量?()
A、电子供应商与顾客
B、行业内现有厂家
C、潜在进入者与替代品制造商。
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摘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要素条件和组织方式,使传统经济模式变革具备了现实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
[关键词] 创新驱动;科技革命;经济转型[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
深刻认识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关键要做到四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一)科学技术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他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了只有转化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把握这些论述的实质,有必要探究“创新”的内涵,辨析清楚它与科学和技术的不同。
科学(Science)过去属于哲学的探究范围,主要任务是发现(discovery),也就是主动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种“求知识”或“求智慧”的活动,可以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目的。
技术(Technology)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它的任务在于发明(invention),也就是生产某种新物品或研究某种新方法。
创新(Innovation)是指一个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变成商业化成果的过程。
它的任务在于创造价值(Value creation)。
浅谈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实践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管理纵横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61浅谈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实践陈海燕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内控体系的完善关乎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针对跨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法,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软实力。
一、跨国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是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在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借此不断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控治理将会出现混乱,引发经营效益下降,人浮于事,企业竞争力减弱并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有效运行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业务的健康运行、经营业务的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以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理念、文化背景、社会资源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同,在当今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跨国公司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频繁要求降价,成本压力,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至关重要,以确保企业资产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确保能对工作流程、生产运营等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提升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流程层面、结构层面、监督层面)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历程,内部控制至关重要。
一个企业若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应规范的治理实践,很容易致使企业逐渐走向衰亡。
内部控制还要因时因地因企业运营规模的变化不断地变革与完善,才能使企业的各项决策得到及时贯彻和落实,是维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驾护航砝码。
申论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申论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开头摘抄:
1.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
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
的改变和便利。
"
3.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始终
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
4. "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最重
要的途径之一。
"
5.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
结尾摘抄:
1.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实现
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
2. "唯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
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
3.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从自身
做起,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
4.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美丽的国
家而努力奋斗!"
5. "唯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才能够为下一代创造一个
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19秋)形考作业3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19秋)形考作业3一、论述题共1题,40分1、为什么说“要想生活好,就要制造好”?制造业完全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升级的一剂良药。
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一国经济指数良好运行的保障,是真正的强国之本。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就不会有真正的大国崛起。
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而是制造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环境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其根本目标在于拓展企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
因此,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并不等于放弃加工制造业务,要防止过度“去工业化”,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全中国比重约70%以上,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下,许多企业开始由东部向其它地区进行转移,更多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向中部地区乃至西部地区转移。
许多企业仍选择留在中国,除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外,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短期内也仍将远远优于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周边地区。
此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和相关产品配套能力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一些企业在珠三角或长三角的周边地区可以采购自己所需的几乎所有零部件。
因此,尽管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但由于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配套能力、存在巨大的资源禀赋区域性差异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制造业整体优势并未“消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制造业是所有经济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不管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人们总是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实实在在的需求。
另外,制造业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尤其是能够解决目前中国底层劳动人口,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低技能劳动人口的就业。
据初步估计,解决这些人口的就业问题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制造业,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无法解决,农民就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多元化战略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Whittington和Mayer在《欧洲公司战略、结构和社会科学》一书中说到,“战后欧洲各国经济中大企业的提升与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密切相关。
到1969年已有2/3的美国企业实施了多元化经营……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中期,超过2/3的大型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是多元化的,法国公司的比例也低不了多少。
可以把多元化战略称之为这些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的出现,一些大公司纷纷通过并购来实施多元化战略,由此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并造就了许多跨越地域、行业和市场的国际性企业。
在《财富》500强中,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从1949年的30%增加到1974年的63%(Rumelt,1982)。
到8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公司出现了一种降低多元化程度的趋势,一些采取多元化企业纷纷将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专心经营自己的核心业务,Markides(1992)将其称为“归核化”(Re-focusing)。
但是,这个变化不应该掩盖如下事实: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仍然相当多元化的。
尽管Lichtenberg(1992)研究结果显示,6505家样本企业在1985年至1989年期间企业多元化程度下降了,但这些数据表明,在这段时期最大的500家企业多元化程度实际上提升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我国企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热潮的影响和政府的推动,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开展多元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工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我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之一。
到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中就有大约2/3的公司进行了多元化经营,而且从趋势上讲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数目还在逐步增加(姜付秀,2006)。
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扩张和多元化并购。
从企业发展的情况看各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从企业发展的情况看各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课程:当代中国经济环境班级:2014MBA F2班授课教师:韩小明学院:商学院学号:2014102604姓名:武杰韩教授在《当代中国经济环境》课程中,关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概念。
并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将逐渐呈现二元化结构,发达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步入后工业时代,发展中国家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工业时代。
对韩教授的这一观点,我对于不同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深表认同。
但哪些国家能顺利进入“后工业时代”?是不是发达国家一定更先进入后工业时代?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公司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因此我们可以从各经济体里公司的发展情况,直观的分析其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1、美国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其也拥有一大批最优秀的公司。
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美国自己就占据了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
美国的超级公司的组成变化清晰的表明了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宝洁、强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PHILIP MORRIS烟草、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等一大批企业诞生于19世纪,它们代表着工业化和消费迸发的黄金时代。
这些企业也帮助美国全面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美国纸业、化学、石油工业、汽车已形成巨型产业,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与这些企业的贡献密不可分。
但另一批企业则代表了美国新的发展方向。
英特尔、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高通、谷歌等IT巨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纷纷崛起。
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美国成为了绝对的全球领导者。
这些伟大的IT公司带领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
据相关文献统计,在20世纪,全球GNP增长了20多倍,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70%之多。
非常可贵的是,除了制造业和IT产业之外,以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千亿市值巨擘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同为世界翘楚。
管理题库
宝洁公司的洗发水有三个品牌飘柔、潘婷和海飞丝。
它们的消费群相同,但各晶牌的定位分别是;飘柔侧重使头发柔软飘洒,潘婷侧重于美发护发,海飞丝侧重于去头皮屑。
从这种产品的市场定位中可以推断;A.三种品牌的洗发水将构成互补品B.三种品牌洗发水的不同定位反映了宝洁公司在推行密集性市场策略C.三种品牌的洗发水实际面向的是相同的消费群,所以宝洁公司是在推行无差异市场策略D,三种品牌的洗发水既存在竞争,又避免了直接的冲突A近一两年来,我国的铁路部门开始花大气力改进服务质量,使长期以来的“铁老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
这主要是由于;A.铁路员工的觉悟得到了提高B.国家对铁路部门的投资大幅度提高C.日益加强的竞争的推动D.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C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需要预估货款回收的可能性。
为此,信用审核部门力图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处理有关客户资信的材料,但因为过程速度太慢,使许多客户另求他处购货。
该项信用审核工作可以说是;A.重效率、轻效果B.轻效率性、重有效性C.重效果、轻效率D.效率和效果都不重视A一家用器械制造商以往从未向美国大型百货店提供过产品,最近却与西尔斯百货公司签订了一份3年期合同,将其洗衣机产品40%的生产量集中出售给西尔斯公司。
这一行动使该制造商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A.环境复杂性降低B.环境复杂性升高C.环境动态性降低D.环境动态性升高A有位到世界各国大公司作过考察的管理者谈他的感想;在日本公司,一个人安静地坐着,没有人会去打扰他,因为别人认为他是在思考;反之,如果这个人站起来走动,同事们可以随意找他。
很有趣的是,我国不少公司的情形正好相反,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就不是在做重要的事情。
由此可以判断;A.日本公司不注重工作的效率B.我国公司更重视工作时间的利用C.日本公司的组织气氛鼓励大家在行动中做反思D.我国这些公司的组织气氛更提倡概念技能的培养C广东步步高集团原以生产、销售彩电等大家电而成为名牌企业,1997年后开始进入小家电领域。
做好科学发展规划
做好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陈元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特别是亚非拉的合作,为13亿乃至15亿人口的城市化提供必要的能源、资源、粮食安全保障。
这就要求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
中国要发展经济,难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大得多,我们必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支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规划日益得到各方的重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国内经济明显下行的情况下,更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科学发展规划,为形势好转时加快发展积蓄能量。
下面,我就“做好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谈几点想法,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规划的起源和内涵;二是做好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三是科学发展规划的内容体系;四是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好科学发展规划;五是结合开发银行的工作,谈一谈我们在规划方面的实践和下一步考虑。
一、规划的起源和内涵规划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迅速发展,人们发现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主动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有了规划的雏形。
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规划起源于英国,发展于苏联,在法国实施得最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带动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大量卫生条件恶劣的“贫民窟”,这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安全和工业发展,为此英国出台了一部融入城市规划理念的《公共卫生法》。
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借鉴运筹学方法将规划发展到极致,他们通过制定军事、产业和社会发展规划,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组建了华约和经互会,形成了一度与美国和北约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为复兴法国和欧洲,制定了核工业发展规划、航空航天工业发展规划,现在法国核电占其能源结构的78%,基本不受石油涨价、市场波动甚至石油危机的影响;空客也是由法国推动建立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阿丽亚娜火箭也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培育我国企业敬业精神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培育我国企业敬业精神的必然性作者:曾斌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文章认为,纵观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在于培育既能继承本民族历史优良传统、又能适应当今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企业文化,而敬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培育适应新形势的现代敬业精神对于我国企业真正做强做大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狠抓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塑造,为自身的做强做大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企业;敬业精神;思考一、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企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作为本国对内外职能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企业在实现的,企业是这一目标的承载体。
企业在现代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组织,企业稳定、发展和繁荣了,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并且在未来社会中,企业还将继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世界500强企业在现代世界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在与日俱增,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把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多少看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最主要标准,因为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在各自领域的领头羊和杰出代表,不仅有过硬的经济数据,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主要路径是要创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绝非仅仅以产值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强大与否。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选企业来看,能够长期留在这一名单当中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往往与企业的产值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建设得越好,越能激发员工源源不断地开发自身的最大潜力,不断地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产值和财富。
试谈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素
企业论试谈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素◎孙满胜前言: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有很多名家论著,但本文采用高度概括、通俗易懂、力求实用的方式对其进行叙述。
本文对有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划分、四大市场行业中的企业例举等处,均依作者的认识叙述而没有采纳教科书中的标准说法。
文中所叙的内容在说法上也定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一、企业决策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的发展1.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相似农场,企业最高决策者相似农场主。
农场主需对农场精心谋划,才可能有好的收成;若粗心大意,轻者减产,重者绝收。
企业决策者需对企业精心谋划(市场预判、人财物调度、产供销衔接等),企业才可能有不错的效益,企业才会向前发展。
纵观世界级企业的发展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霸),无一例外与最高决策者的精心谋划高度相关。
现实表明,不论企业实力多么强大,倘若决策者一旦决策失误,轻者企业效益下滑、并无大碍,重者企业形象受损、走向衰败。
所以,企业的好与坏直接责任人就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
2.企业决策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诸如遇事慌乱、意气用事、不思进取、缺乏有效领导等,皆非企业决策者该有的素质。
纵观世界级的企业领袖,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具备不畏强势、敢做敢为的品质以及多层次、多矛盾的性格;而其品质和性格就是企业决策者应当学习的素质。
①是静士是斗士。
静士指沉稳镇定、善解问题的人;遇事不惊,处事不乱。
斗士指性情倔强、敢做敢为的人;喜欢征战大江南北,以战胜对手为乐趣。
②是学生是成人。
学生指童心不改、孜孜以求的人;喜欢倾听、接触、追寻天下奇闻怪事,探讨他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且谨记心间。
成人指不意气用事、三思后行的人;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算计联想。
③是贪婪者是慈善家。
贪婪者指不断追求钱财的人;善于寻找、捞取钱财,喜欢构建金钱高山。
慈善家指出手大方而不显吝啬,奉献于有意义的人和事。
④是跟随者是领头羊。
跟随者指善于尾随强者、观察其超人技能的人。
病句“一面对两面”专练
病句“一面对两面”专练病句判断中的“两面对一面”【】1、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2、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3、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4、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5、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6、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
【】7、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细心是质量工程的保障。
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我们要深思而慎为。
【】8、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
【】9、学生志向的高远和低下,对其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学生科学地确立志向,是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10、银行对申请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11、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12、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13、参加世界杯十强赛的国脚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个人的颜面,而且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14、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人才。
【】15、女强人过去往往遭“白眼”,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她们体会到了社会对妇女的卑视。
【】16、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是否真正了解。
企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企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企业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每一步的脚印都留下了沉甸甸的经验和教训。
初创和奋斗初创阶段是企业最为艰难的时期,我们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磨产品,树立品牌,招募团队。
我学会了忍耐和坚持,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不断创新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创新,不断突破自我。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份额。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始终坚信“不进则退”。
团队建设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协作。
团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风险防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
面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种种挑战,企业必须善于应对、稳操胜券。
我学会了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保障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持续学习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始终坚持学习和进步。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我深信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环保和公益慈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企业只有融入社会、回馈社会,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企业发展历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
我深知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勤奋、智慧和拼搏的结晶。
通过不断努力和拼搏,我坚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中国入世与利用外资方式的战略选择
净证券投 资 150 86 19 46 8t 43 28 57 53 3 1 09 2 5 ) 3 3 3 8 挣外国直接投矧 35 57 89 99 I 4 19 1 7 13 1 0 5 6 0 6 l4 4 54 4 2 0 8 6
接受 国的投 资, 并且带来 巨大的社会利益 :然而. 经 济学家 L cs 19 )在解 释为什么资本不更多地从 ua (90 富褡 国家流入贫穷 国家时指出,新的投资在拥有更 高技 能的劳动力和良好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国家更富 有效率 经济学家 Bs ot C ln (9 9 对 5 o r w h和 o i 19 ) 8个 ls 发展 中国家在 17 9 8年至 19 年期间 ,资本 流动对 95 其国内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的国家
家 B r Lt r D r o o adLe 19 现 , oe ̄ it eGe f ,n e(9 8 发 rze. gi J 当东
展中国家 。B s oh和 C ln 把流入发展中国家 的 ow r t o is l 资本分 为三种类 型 : 国际直接投资 . 有价证券投 资和
其它资本流动 ( 主要是银行 贷款 ) 。他们发现国际直
接投资对促进国内投资的作用最大 ;而有价证券投 资对增加国内投 资的影 响很小 , 甚至没有影响 ; 国际 贷款对 国内投资 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 同时. 经济学
维普资讯
W TO 研
究
中国入世 与 利用外资方式 的
战
略 选
一王 邓
红/ 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华 斌/中国新型建筑材 料广州公 司
2 0世纪 鲫 年代 以来 . 流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的构成 , 从以国外贷
款为主向利用 国际证券 投资和直接投 资为主转变 , 人 9 进 O年代 . 利用 国际 直接投资成为 主要方式 , 我国人世意味着我国要遵循与利用外资有关 的《 与
世界著名企业发展历程分析借鉴
21733
8%
2015
284031
29833
11%
2016
275971
21938
8%
2008年出现亏损,至2009年业绩逐步提升,2014年逐步趋于 平稳。
重大事件:
1930丰田喜一郎开始研究开发小型汽油发动机,由 织布机转型到汽车行业;
1953年,通过推行“动脑筋,提方案”制度,开始 逐步形成享誉世界的“丰田生产方式(TPS)”;
总结要点:
产品与业务方向:产品主要围绕电子产品领域展 开,软硬件服务相互支撑。基于目标市场,设计 整合优秀产品功能,创造新产品。
领导人及管理:乔布斯推崇极致设计与综合创新 应用,完美客户体验等,带领团队做出正确的决 定。库克具有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接手后依照 乔布斯时代的方向继续营运公司
商业策略:iTunes音乐商店、App Store应用软件 商店商业模式,以授权获利,并将硬件、软件、 服务构成生态系统。
88714
3694
4%
2008
77300
-989
-1%
2009 2010 2011
72100 71813 64932
-410 -2596 -4567
-1% -4% -7%
2012
67955
415
1%
2013
77673
-1284
-2%
2014 2015 2016
82159 81057 76033
-1260 1478
733
-2% 2% 1%
2008年开始下滑并出现亏损,至2012年业绩逐步提升,并 于2015年转为盈利。 备注:2012盈利因为出售总部大楼
重大事件:
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及其启示
★★★文档资源★★★内容提要国际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国际企业的一系列成功实践,使得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经营战略的不断演进.因此,认真研究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规律,准确地把握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是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演进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经济演进和人权发展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以及知识要素重要程度的提高和知识创新加快等企业内部因素的推动,国际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方面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这一演进主要表现在企业实践和观念的转变两个方面.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的转变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国际企业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企业纷纷将经营战略的目光集中在适应环境发展方面,利用“产品—市场分析矩阵”来确定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同时,参照通用汽车公司的成功实践,提出了“企业组织适应战略要求”的资源配置和行为方式的理论思路.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主要是解决业务发展方向问题,并在管理职能上推行事业部制的结构设计.进入80年代,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国际企业纷纷加强了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在“市场结构主义”思想框架下,众多国际企业利用成本优势、标歧立异和竞争分析方法来获取竞争优势.按照波特.Porter的归纳,就是运用价值链分析的产业选择,确立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将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基础引向价值判断上,并以“五力模型”分析方法,选择业务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战略仍然更为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面对企业内部的考虑往往只限于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创新领域.随着90年代资源能力理论的兴起,企业作为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在经营战略的选择中,已愈来愈重视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的积累和储存.企业资源存量和积聚新资源的速度及其使用方式,决定着企业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战略.其中,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价值体现,是企业与其赖以竞争的环境在顾客需求、稀缺性和可获得性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像CNN、直线保险Direct Line Insurance和Starbrcks等公司的高速成长,就是依赖于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可口可乐Coca-Co- la、微软Microsoft和Singer等公司的良好业绩,则还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实践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在企业的业务战略领域,既有大量的业务并购,也有众多的业务剥离;在企业的公司战略领域,既有进一步深化职能分工的网络式组织管理,也有强调职能协调和创新的“流程再造”和“企业变型”.二国际企业经营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的发展源于国际企业的成功实践,同时,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又可以对企业的成功实践提供思想基础.伴随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的转变,企业经营战略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1938年,巴兰德.Berand在其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中,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其后,安索夫H.I.Ansoff等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经营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开始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了BCG矩阵和“产品—市场演进矩阵”等一系分析工具.他们认为,企业战略性行动就是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并按照“组织—战略—环境”的过程加以适应和协调.1980年和1985年,波特出版了两本巨着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从产业选择入手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问题,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地分析企业经营战略问题,指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立相对竞争优势,并归纳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在分析方法的研究中,确立了“产业与竞争分析—竞争战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着名的“五力”模型如下图.成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主流观点.期间,在强调企业适应环境的主流经营战略理论研究之外,强调企业资源、能力作用的学者们也一直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工作.1959年,彭罗斯E.Pen rose在企业成长论一书中认为,企业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并依据企业自身的能力状况来确定其发展,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将对企业本质的研究引向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1984年,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认为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1990年,哈梅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企业优势的形成和拓展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保护密切相关.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企业能力的传递成本高昂且不易被模仿,企业能力的转移和获得难以通过一般性的沟通来实现.企业由一组特殊的资源和能力构成,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的新空间.另外,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思想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项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团队的学习问题.认为为适应和生存而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1993年,哈默M.Hammer和钱皮J.Champy在企业再造——企业宣言一书中,提出“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认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背离了企业流程,将流程分解为专门化的任务,使人们专注于任务而忽视了整个流程和结果,令企业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造成企业表现不佳.企业流程作为“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导向.其后不久,美国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型经济来临的趋势,又提出了“企业转型”Business Transformation理论,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确定企业模式,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并把握机会创造市场.该理论更为关注“人的使命”及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更高层次上使用信息技术.所以,只有进行企业相应的职能创新,才能保障企业经营战略转变的效果.1997年,科利斯D.J.Collis和蒙哥马利C.A. Montgomery在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一书中,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多业务企业经营战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公司战略三角形”分析框架如下图.企业优势就是企业创造价值而带来的超越对手的优势,从而将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最终目标,并用公司优势的系统创造分析方法,替代以往竞争优势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弥补了“五力模型”无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具备优势的不足.纵观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历史可以发现,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能力主体在长期目标方面的行为选择,也是企业注重内部发展和市场状况的系统决策模式.在确定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方面,从而使企业目标的稳定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长期性相一致;在实施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对机会的把握过程方面,进而达到准确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确立企业长期优势的目的.对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和观念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与以往的企业经营战略相比,现代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各个不同的侧面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下表: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比较表二、对我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启示当前,我国的市场和企业发展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众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借鉴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自身特点,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根据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实质,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确立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依据各自的价值考虑和判断、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而凝结的一种网络系统.企业通过经营战略的实施获取长期竞争优势,首先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因为利润最大化目标本身存在着短期性及风险性等问题,所以,势必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长期性要求自相矛盾,难以起到激励和指导企业发展的作用,并容易造成企业发展偏离预期方向的不良后果.例如,我国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多元化热潮,就是所有企业单纯追求“利润增长点”,而造成的企业经营战略业务选择的雷同局面.因此,确立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础.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顾客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两个方面.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方面,企业围绕着自身现有的资源、能力状况,通过将其运用到最擅长的业务中,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在顾客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方面,企业根据顾客消费的个性化要求,把握顾客消费和特定的价值取向等信息,主动地进行市场开发,提供更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顾客追求的便利.对于企业经营战略而言,同时实现企业和顾客价值最大化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选择价值创造为企业目标才更为科学合理.二提高企业把握机会的水平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企业经营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机会的把握.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长Andy Grove指出的那样,由于竞争、技术、顾客行为和其他市场不连续或驱动力的惊人变化,企业面临着战略转折点.战略转折点是指经营的基础即将作出改变,这时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可见,这些机会主要来自于市场和企业两个方面:在市场方面,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和客户主导市场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物质性的满足为目的、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特征、对商品使用价值直接消费的物质性消费越来越不重要,而注重商品的附加值、获得心理上满足的感性消费越来越多.这使得我国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另外,企业间协作和联盟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致使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的波特“五力模型”的企业经营战略难以全面把握市场机会.在企业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从形式到本质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企业转变,国家、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随着企业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对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掌握,企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培养了一大批了解市场、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所以,企业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所带来的机会,需要企业经营战略准确、及时地把握.总之,企业的利润只能来自于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企业把握不确定性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由此可以发现,企业经营战略应着重于把握企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机会,应用“企业战略三角形”来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三加强企业的职能创新企业职能创新是企业经营战略适应自身成长和市场发展要求的根本保障.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形成的变迁可知,企业职能由作业职能向经营管理职能和服务性职能转化,并且在分工领域出现了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分化.这一切都说明了在企业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职能创新主要表现为管理职能的创新.比如,对应于市场发展而言,企业通过业务调整和拓展来满足需求的变化要求,这时,企业的职能创新集中表现为业务职能的创新.企业的边界和范围具有动态性,其发展有张有弛.企业边界和范围的每一次变动,也都伴随着企业组织职能创新活动的发生.因此,要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就必须在确立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准确把握机会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与之相应的企业职能的创新.更多相关文档·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6236字·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12167字·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兴起与发展 7482字·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5281字·环形结构与传统企业学习战略 6548字·试论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 7522字·资本结构与产品竞争策略前沿性研究 10414字·对平衡计分卡顾客满意度指标设定的思考 1582字·转型期企业工作压力管理探讨 3101字·外包选择理论述评 4891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站长统计> ·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兴起与发展 7482字·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5281字·环形结构与传统企业学习战略 6548字·试论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 7522字·资本结构与产品竞争策略前沿性研究 10414字·对平衡计分卡顾客满意度指标设定的思考 1582字·转型期企业工作压力管理探讨 3101字·外包选择理论述评 4891字·谈学习型组织中领导权威的学习力提升 3539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站长统计nbsp;1978 及行为经济学的观点Penrose,1952;Siman,1947,1984相一致.Leibenstein1968,1987发现,企业家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企业家能发现没有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独特产品;企业家在和投入要素竞争中也起了特殊的作用,即他拥有组织、领导、动员员工的特殊才能.Rumelt1984认为,公司的企业家精神紧密地与独一无二的、奇异的资源表现及调整相关,且企业家拥有特殊的信息,他们是独特的,是能够创造纯利润的.Barney1986指出,一个产业中的某一企业也许拥有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是产业变革的源泉,其他企业也可能拥有独特的能快速地适应变革所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或技巧的企业都更有可能地生存下来.这种奇异能力是由企业的代理人或企业家创造和发展的认知理论建议,应该关注组织现象,如信息不对称、组织惯例、历史、声誉,这就已经超过了在评价竞争优势时的技术经济思考范围.换言之,战略选择隐含了对特有能力概念Selznick,1957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假设,推动了资源基础派的战略和竞争优势模型的发展.战略选择强调,一个企业战略领导者的主动性,包括了创造和抓住企业内外机会,而不是局限于给定的可选方案中Child,1972;Hrebiniak & Joyce,1985,且它集聚在对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很重要作用的组织变量上,这种企业分析方法明显地认识到影响企业业绩的管理主动性的作用.这种战略选择观与动态能力观联系很紧.如Teece、Pisano、Shuen1997认为,用Schumpeter1934的术语来看待竞争,这意味着在某一水平,企业是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过程有效及其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然而,在Schumpeter世界里,企业不停地寻找“新的结合”,并且对手也在不停地努力改善其能力或模仿他们高质量竞争对手的能力.所以,发展新的能力或改善既存能力的竞争在Schumpeter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在创造长期的竞争性优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然,由于战略选择观强调决策者的主动性,就自然地使其与行为制度观紧密相联.之,战略选择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如何做行动这一角度,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此观点近来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如Priem和Butler2001及Barney2001都认为,资源基础模型应通过创新的和企业家的过程理论加以深化.将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引入资源基础理论的更大贡献,可能在于它将为非主流的资源理论与主流的企业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及代理理论等的结合提供了方向.五、综合观Porter1994等认为,企业理论过分地强调了企业的内在性,即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资源状况而忽视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位势.他指出,资源观是无意义的循环.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资源,但什么是独特的资源呢什么使其具有价值呢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够创造或获得它呢是什么允许资源维持其价值FOSS,1997但我们注意到,企业能力理论并没有像Porter所言忽视了企业的周围环境的重要性Barney,1991.如在竞争力仿制、要素市场分析等方面企业内部观是涉及到环境因素的Amit & Schoemaker,1993;foss & Eriksen,1995,只是没有太多的深入展开.如,Dieficks和Cool1989认为,产品市场位势与独特资源共同决定了竞争优势;Wernerfelt1984也提出了产品市场观与资源基础观最终是同一的观点,并且认为环境分析,即如何在产品市场获得最佳的位势的分析与资源基础观基本上是互补的.尤其是Porter1980的产业分析法并不与资源基础观相矛盾.Schoemaker和Amit1994提出了“战略产业要素”概念,这是影响产业利润的产业专有性资源.Diericks和Cool 1989还指出,企业不必为了获得租金而拥有自己的资源,如它可以从正的外部性经济中获利,资源本身和进入移动壁垒是相连的.即使Porter自己也不是不注意内部分析,如他在分析地理位势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时,也关注到嵌入在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进化过程,只是他的重点是在于如何从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进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Porter,1998.实际上,从古典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以来,甚至是更早,就一直没有非常严格地将企业内外完全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如Andrews1971、Ansoff1965、Hofer和 Schendel1978等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可以用一个单一的组织框架SWOT表示.该模型表明,企业应通过利用内部强项、对外部环境机会作出反应以缓和外部威胁并回避内部弱点的战略,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许多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研究,或是集中于隔绝一个企业机会和威胁,或是描述企业的强项和弱项,或是分析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配合以选择战略.Foss1988认为,SWOT分析包含了企业资源和能力,涉及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企业阻止其他同行获得平均收益的专门壁垒及企业成长战略.传统的SWOT 模型也暗示,只有当其战略能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时才能提高绩效,其他特性如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也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条件是这些特性能促使其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资源的有价值性指出,在竞争优势的环境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环境模型有助于分离出那些利用机会或缓解威胁的企业特性,并进一步区分哪些企业特性才能被视为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基础模型则指出那些资源必须拥有什么额外的特性,才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那些集中于研究一个企业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学者,也已经认识到他们假设前提的严重不足.如Porter1985注意到内部的组织特性可能影响可持续竞争优势,他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是贯穿于企业内外的,它同资源基础学派的观点是具有一定的关系的.后来企业资源学派对该价值链进行了更深的研究.如Lado、Bord、Wright1992在价值链的基础上归纳出可持续竞争优势框架.他们认为,企业能力可以通过其代理人的战略决策和行动模式得以创造和培育.他们根据业务的职能将专有性的独特能力分为管理能力、资源基础能力、资源转换能力和产出能力,这些能力已经综合地考虑了组织文化、声誉、企业家精神、管理者认知及行为特性和外界环境等,它们共同产生了可持续竞争优势.并据此模型,Lado和Wilson1994还就人力资源系统HRS在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许多竞争优势的模型仅强调经济因素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Rindova和Fombrun1999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的认知因素,他结合经济学和有关认知理论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在该模型中,作者从物资资源和认知资源,企业领域和产业领域四个变量,从战略投资、战略方案、战略策划、资源分配、产业范式、成功定义等六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他们强调的是社会认知资源在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但很明显地他们在较大程度上结合了其他学派的一些观点.如果Knudsen1998的观点,即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企业成长论中进行讨论、而竞争优势的可维持性问题必须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解决是正确的,则一个完整系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就势必同时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即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说来,只有综合才是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有解释力的一种观点.六、小结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产业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及近来的资源基础理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目前来看还是缺乏系统性.且在不同的文献中的术语不尽相同,这导致了交流的困难,基本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至今还未结合在一起,不同作者的思想也未综合Peteraf,1993.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先外后内,再综合的过程.但并不表现出严格的时间区分,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交错出现的.即使在将来,该理论的研究也不可能只停留于综合.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相对而言是更倾向于一种非正统的经济理论Foss,1998,它更多地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在非常复杂的企业系统中要概括出一个相对通用的模型是比较困难的,况且由于可持续竞争优势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而只能局限于在此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寻找到某些必要条件.这就决定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仍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局部性研究,然后又推导出新的综合模型.更多相关文档。
公司的力量观后心得600字范文
公司的力量观后心得600字范文(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公司的力量观后心得600字范文《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公司的力量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司的力量观后感1我们利用了3个月的时间观看了《公司的力量》,收获甚丰,虽然一直在公司工作,但对于公司的起源和发展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系统的了解,通过对《公司的力量》纪录片的观看,对全球公司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总体印象。
《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
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成长中的中国公司的发展路径。
作为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出现被称作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和当前无可争辩的统治性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从本片中全球数十所高等学府、商学院和研究机构,5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9位知名商学院院长,还有数百位来自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各国自身学者的智慧言论和几百年来在公司这一组织形态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代表性和启迪性的历史事件,使我领悟到“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同时,也告诉我们“公司”在创造无数奇迹的同时,也已然化身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我们就身处其中。
二、公司无处不在公司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属于它的奇迹、属于国家的奇迹、属于世界的奇迹。
公司强则国强,公司的力量是国家力量的重要标杆。
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数量的%。
近代德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近代德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摘要: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不断进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的德国企业在这一环境下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德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对于企业发展有启示意义的经验和策略。
其中包括注重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
此外,德国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德国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正文:一、德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其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在这一时期,德国政府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
20世纪初期,德国的企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企业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和品质保证的企业之一。
二、德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德国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企业注重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高品质和高性能的产品。
例如,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通讯业等领域,德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德国企业保持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2.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德国企业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德国企业非常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保证体系建设。
它们采用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如ISO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这种“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成为了德国企业成功的重要支撑。
3.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德国企业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德国企业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德国企业会为员工提供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让员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德国企业的员工经常被赞誉为敬业、有职业操守和创新能力强等优点。
4. 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也是德国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多元化战略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Whittington和Mayer在《欧洲公司战略、结构和社会科学》一书中说到,“战后欧洲各国经济中大企业的提升与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密切相关。
到1969年已有2/3的美国企业实施了多元化经营……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中期,超过2/3的大型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是多元化的,法国公司的比例也低不了多少。
可以把多元化战略称之为这些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的出现,一些大公司纷纷通过并购来实施多元化战略,由此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并造就了许多跨越地域、行业和市场的国际性企业。
在《财富》500强中,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从1949年的30%增加到1974年的63%(Rumelt,1982)。
到8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公司出现了一种降低多元化程度的趋势,一些采取多元化企业纷纷将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专心经营自己的核心业务,Markides(1992)将其称为“归核化”(Re-focusing)。
但是,这个变化不应该掩盖如下事实: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仍然相当多元化的。
尽管Lichtenberg(1992)研究结果显示,6505家样本企业在1985年至1989年期间企业多元化程度下降了,但这些数据表明,在这段时期最大的500家企业多元化程度实际上提升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我国企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热潮的影响和政府的推动,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开展多元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工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我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之一。
到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中就有大约2/3的公司进行了多元化经营,而且从趋势上讲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数目还在逐步增加(姜付秀,2006)。
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扩张和多元化并购。
由于并购能够快速地渗入一些受政府管制、技术门槛较高或短期利润丰厚的行业,相比内部扩张成本低、成功率高,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的难度也在减小,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多元化并购方式来实现多元化经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对企业多元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最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多集中在战略管理层面,结论大多是主观判断性的。
企业多元化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归功于大量学者从金融学角度对企业多元化动机进行重新诠释。
但不同学者只从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提出观点或理论,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多元化动机进行完全、深入的分析。
学者们的兴趣又转移到多元化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上,试图从多元化的经济后果来寻找企业多元化动机。
但Hill和Hansen(1991)指出,如果不考虑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初始动机,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难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国内学者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范研究起始于90年代末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战略管理学角度定性分析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利弊,如张玉明和任晓宇(1999)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包括规避行业危机、充分利用资源和发挥企业家精神;二是遵循国外定量研究的范式验证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朱江,1999;金晓斌等,2002;姚俊等,2004;苏冬蔚,2005和洪道麟等,2006)。
而将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重要环节的并购活动(张新,2003)与多元化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以2000-2005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企业多元化并购动因及其绩效表现,以回答我们该对企业多元化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
而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就是在企业多元化经营动机的基础上来具体研究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他们认为,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有利有弊:其利来源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内部资本市场和分散风险等效应,其弊则在于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和代理成本等问题。
尽管仍存有争议(Martin和Sayrak,2003),但综合起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多元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以Lang和Stulz(1994)、Berger和Ofek(1995)等为代表的大样本研究均证明了多元化折价的存在。
作为企业推行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手段(Hoskisson和Hitt,1990),并购活动为多元化研究提供了样本外检验的对象,并购类型及其价值效应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多元化并购的态度也基本转向否定。
国内对多元化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且研究角度也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利用大样本对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析检验上(金晓斌等,2002;苏冬蔚,2005;姚俊等,2004;张翼等,2005和朱江,1999)。
而将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重要环节的并购活动(张新,2003)与多元化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Palich等人(2000)也认为,多元化发展战略相对于非多元化发展战略具有普遍优势,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基于如下理由:多元化发展战略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增加及诸如互惠性购买或交叉资助等市场势力机会。
的确如此,Markides(1995)则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许多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超过了最佳水平。
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发展方面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这些过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开始降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尽管那些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不足的企业仍然在拓宽其业务活动范围。
总而言之,他发现,大企业平均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几乎没有变化。
其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和日本企业也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Luffman和Reed, 1982; Pooly, 1972; Suzuki, 1980;Thanheiser, 1972)。
此外,再具体以出现反多元化发展战略现象的美国为例。
1992年,美国最大的500家公众公司销售了37万亿美元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大约占美国全部公众企业产值的75%。
尽管媒体和一些研究人员阐述了这些企业近年来的剥离活动,宣称“回归核心”,但是,这些变化不应该掩盖如下事实: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仍然相当多元化的。
尽管Lichtenberg(1992)研究结果显示,6505家样本企业在1985年至1989年期间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下降了,但是,这些数据表明,在这段时期最大的500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实际上提升了。
然而,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并没有始终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赞歌,它也曾一度陷入尴尬境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及西欧的一些大公司之间出现了一种降低多元化战略的趋势(例如,Markides,1990;Porter,1987;Williamson,Paez和Sanders,1988)。
例如,在《华尔街日报》(1995)上公开发表的一篇关于企业重组的报告表明,在850家北美最大公司中,有398家(47%)进行了重组。
《财富》500强的平均多元化指数从1980年的1.00降至1990年的0.67(戴维斯、迪克曼和廷斯,1993)。
Markide(s1995)则发现,20世纪80年代期间,《财富》500强中几乎有50%的公司进行了重新集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中国企业受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热潮的影响和政府的推动,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开展多元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工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之一。
中国加入WTO后,西方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在更多领域与中国企业展开形式多样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国的企业是否可以或者有必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价值?如果可以或者有必要,那么,又应该如何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呢?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1949年以后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而前苏联的那套模式是照搬美国企业20世纪初期的模式,就是垂直一体化的专业化成长模式。
斯大林在20年代把美国的那一套东西搬过来,而且把它强化到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行业之中。
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苏联解体,也就是到20世纪90年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可能比苏联还幸运一些。
我们知道,美国在二战后,尤其在60、70年代,没有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大企业已经是属于凤毛麟角了。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工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之一。
综合而言,在所有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中,由于其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的选择差异、实施程度的强弱和具体实施途径的不同,导致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也存在极大差异,甚至有的企业走向了失败。
另外,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西方的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将会在更多领域与中国企业展开形式更加多样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国的企业是否可以或者有必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价值?如果可以或者有必要,那么,又应该如何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呢?1.1.理论意义多元化经营的理论认为,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有利有弊:其利来源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内部资本市场和分散风险等效应,其弊则在于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和代理成本等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
尽管仍存有争议(Martin和Sayrak,2003),但综合起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多元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以Lang和Stulz(1994)、Berger 和Ofek(1995)等为代表的大样本研究均证明了多元化折价的存在。
作为企业推行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手段(Hoskisson和Hitt,1990),并购活动为多元化研究提供了样本外检验的对象,并购类型及其价值效应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多元化并购的态度也基本转向否定。
国内对多元化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且研究角度也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利用大样本对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析检验上(金晓斌等,2002;苏冬蔚,2005;姚俊等,2004;张翼等,2005和朱江,1999)。
而将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重要环节的并购活动(张新,2003)与多元化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1.2.现实意义20世纪60-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的企业以多元化战略作为公司增长与发展的首选,而到了9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则从多元化经营逐渐向归核化经营发展,即使仍坚持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多为相关多元化。
在中国,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从事的生产业务范围很广泛,从加工生产到商贸服务,从医院到学校等等,但这种“多元化经营”并不是市场力量催生,且通常企业仍能坚持自己的主业经营;而到了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证券市场的建立,我国大量的企业选择了多元化经营,其中上市公司中就有大约2/3的公司进行了多元化经营,而且从趋势上讲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数目也逐步增加(姜付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