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涉江 渔父赏析
涉江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ǔ):搅混。
3.哺(bǔ):吃。
歠(chuî):饮。
醨(lí):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én)汶:玷辱。
7.鼓枻(yì):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心忧国难 矢志不渝——屈原《涉江》赏析
, , 。
。
,
,
,
,
,
。
《 涉江 》 是 屈 原 被 顷 襄王 放逐 江 南 亦 即第 二次被放 逐 途中所写
, ,
诗歌 以纪
、 一
行 为 线 索 叙 述 了他 流 放途 中 的经 历 和 遭 受的痛苦 倾诉 了 他欲 留 不 能 欲 去 不 忍 的 愁怀 抒发 了他 对 楚 国 腐朽 政 治的悲愤 也 表达 了 他 同邪 恶 势力 牛争 到
际 的 具 体场景 学 生 也 就 不 容易把 文 章 写得 合体合 式 甚 至 造 成 作 文 以 教师 为 唯 一 读者 对 象 的 错 觉 养
,
.
、
、
、
、
,
,
成 不正 确 的 写作 态度 降低 了 作 文训 练的效 果
,
,
。
在交 际 的需 要 与可 能
而 反 映 这 些 语 言交 际 规律 的
,
好 的命题 是 作 文 成 功 的一 半 会把 学 生 引 向 有
所 为而 作 的美好境 地 张 志公先 生 和 叶 圣 老 的几 例
”
。
“
社会 生 活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用 一 个词 组 或一 个短 语 命 题 ( 传统 命题 的 习 惯做法 ) 在 一 般情 况 下 往 往 不 足
。 、
,
,
,
为 我 国 诗歌创作 开辟 了 崭新的领 域 他 的 思 想 品 质 创 作艺 术 影 响 了 后 世 一 大
心 矢 不 忧 国 渝 志 难
庆 重 省 川 四 一 校 范 师 其 君 邹 第 学
批诗 人 其诗作成为我 国浪 漫 主 义文 学 的 滥 筋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涉江》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涉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中的一篇。
此诗可分为五段。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涉江》赏析,希望你喜欢。
《涉江》屈原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奇服"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呢?屈原的"奇服"是他性格、志趣和人生信念的标志牌,它从一个侧面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佳人喜红粉,壮士爱宝剑。
喜欢把长长的宝剑挂于腰间,充分表现出屈原以壮士自许的安邦定社稷的雄心。
峨冠博带的装束是古代士大夫身份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屈原对自身治国才干的自信和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
至于"明月""宝璐"则是屈子内质修美、怀瑾握瑜的操守的十分鲜明的昭示。
屈原正是以这种新奇的服饰来向世人表明自己安邦治国的文韬武略和洁白清忠的高贵品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奇服"才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物语意义。
其次,我们更要看到,诗人用"奇服"来表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洁人格,是在他受到以楚襄王为代表的妥协投降势力的排挤打击,第二次被放逐之际,是在政治上处于逆境的情况之下。
那么,这时的"奇服"就不仅具备了显示志向、表明才德的作用,而且具有了表明爱憎、怨君忧国、睥睨群小的意义。
诗人这种虽处涸澈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依然正道直行,坚持自己的爱国主张,董道不豫,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性格、爱国情怀、政治信仰和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都通过"奇服"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了。
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种奇装异服,年纪虽然老了兴致仍不减退。
佩带着长剑光耀美丽,头戴的切云冠耸立巍巍。
身披明月之珠腰缀美玉,但举世混浊没人了解我,我正向高处奔驰一点不回顾。
有角青龙驾辕无角白龙拉套,我与舜帝重华同游瑶圃。
登上昆仑山以玉之精英为食,要与天地同样万寿无疆,要与日月一齐永放光芒。
哀痛南夷之人都不理解我,天亮后我将渡过长江湘江。
登上鄂渚回头看看来路,慨叹秋冬两季大风凌厉。
让我的马在水边高地散步,将我的车在方林那里停息。
我乘着有窗的船只上溯沅水,一齐挥动大桨劈波斩浪。
船只慢吞吞不能前进,在逆流中凝滞榜徨。
早晨便从枉渚出发,晚上便止宿在辰阳。
只要我内心端正忠直,再幽僻荒远又有什么损伤。
进入溆浦我踌躇徘徊,心中迷乱不知我要去哪里。
深深的树林幽远晦暗,乃是猿猴群居栖息之地。
山峰高大险峻把太阳遮蔽,下面幽深黑暗而又多阴雨。
雪珠雪花纷飞无边无际,浮云流动低垂下接屋宇。
伟大与孤独—《九章.涉江》赏析
伟大与孤独—《九章.涉江》赏析《九章.涉江》赏析《九章》中的又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涉江》。
《涉江》写于屈原晚年,被流放在江南的时候。
从本篇所反映的内容看,时间当紧接在《哀郢》一诗之后。
《哀郢》诗中讲到“方仲春而东迁”,讲到“南渡”。
而这篇诗讲到“秋冬绪风”,讲到“旦济江湘”,从季节和地点上是衔接的。
《涉江》这首诗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江南的历程和心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
他渡过长江,经过鄂渚(今湖北武昌市),来到洞庭湖地区;然后又上沅水(在湖南西部)经枉陼(今湖南常德市南)、辰阳(今湖南辰溪县西),入溆浦(今湖南西部有溆浦县)。
这是有关诗人晚年流放经历的一项重要史料,他出于诗人自己的记叙,当然是可靠的。
又从诗人在诗中的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这次所达到的流放地区,是十分僻远、荒凉的,处境是十分凄苦的。
但诗中洋溢着的情绪,却是不屈服的。
诗歌一开始,就写他被放逐的原因和绝不屈从于流俗的坚贞态度: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余幼”句:“幼”,年青的时候。
“奇服”,奇异美丽不同凡俗的服饰。
比喻自己不同于流俗的才德。
“衰”,这里指减弱的意思。
是说,我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不同于流俗的爱好并没有减弱。
“带长铗”句:“长铗”,长剑。
“铗”,原指长剑的把柄。
“陆离”,形容美而长的样子。
“冠”,作动词,戴。
“冠切云”,戴着很高的切云冠。
“崔巍”,形容帽子高。
“被明月”句:“被”通“披”。
“明月”,指夜明珠。
“宝璐”,美玉。
是说,身上披着夜明珠,佩着美丽的宝石。
“世溷浊”句:“世溷浊”,指人世间黑暗、浑浊。
“莫余知”无人理解我。
“方”将要。
“高驰”,远走高飞。
“不顾”,不管流俗怎么看待,我还是自行自的路。
诗人写他之所以不被国人了解,而遭受弃逐的苦难,不是由于别的,而是因为“幼好奇服”,“年老不衰”。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代表作品,主要叙写作者被流放江南过长江,渡湘江,溯沅水而上,抵达溆浦的艰难历程,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足音。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注释】长铗(jiá):长剑。
陆离:长长的样子。
冠:戴帽。
切云:一种高冠之名称。
被:通“披”。
明月:宝珠名。
即夜光珠。
宝璐:美玉之一种。
高驰不顾明·萧云从【大意】我从小喜欢奇丽的服装,年老后也没有衰减。
身佩着长长的宝剑,头戴着高高的切云冠,披挂着晶莹美丽的珠宝。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注释】溷:混。
顾:回头看。
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有角的龙。
螭(chī):一种无角的龙。
重华:舜之号。
瑶之圃:产美玉的园圃。
【大意】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我将远走高飞义无反顾。
乘着青龙、白龙驾的车子,我与帝舜一起游览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
【注释】玉英:玉树的花。
南夷:南方的蛮夷。
江湘:指长江和湘水。
【大意】我同帝舜登上昆仑山,品尝那玉树的花朵。
人的寿命可与天地一样万古长久,可与日月一样大放光华。
可哀叹的是,南边的蛮夷不理解我啊!明晨,我就要去渡长江和湘水。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注释】鄂渚:地名,今武昌、鄂州一带。
欸(āi):叹息。
绪风:余风。
山皋:山边。
邸:停留。
方林:地名。
【大意】登上鄂渚,我回头看,叹秋冬寒风丝丝。
让我的马在山边漫步,让我的车在方林停留。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注释】舲(líng):船。
沅:沅水。
吴榜:指船棹,划船的长桨。
传说吴人善为棹。
汰:水波。
容与:迟缓貌。
淹:停滞。
疑:同“凝”。
一本作“凝”。
【大意】乘大船溯沅水而上,齐挥船桨激起波浪,船行缓慢而不易前进,遇到回流更难行驶。
《涉江》赏析_已读
《涉江》赏析【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
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
好:爱好。
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
】年既老而不衰。
【既:已经,副词。
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沅湘流萦绕,汩罗独沉吟。
凭栏思旧友,泪满楚天心。
涉江而上兮,哀屈子之民生。
车轮滚滚东逝去,但总有不能抵挡的巨浪将它翻覆于江中。
屈原,他不为巨浪所折服,竟跳入江中,那勇敢与坚毅感人至深。
在死亡的边缘,他做出了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抉择。
故君思我兮,菖蒲生之浦。
荒淫无道的楚王为美色所迷惑,将他关入牢狱,在酷刑下屈原没有屈服。
怀王听信小人谗言,疏远屈原,甚至怀疑屈原投靠秦国,便下令放逐屈原。
身处苦境的屈原仍忠于故国,毫不动摇。
“横流”一词写出了水流的壮阔和汹涌。
屈原面对着黑暗势力的威逼利诱,强大敌人的屠刀,以及自己的无助,仍挺直腰板,奋起反抗。
尽管前路荆棘遍地,但也阻止不了他继续前进。
他用笔挥洒出了不朽的诗篇。
他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坚贞。
“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哀”字体现出了他的拳拳之心。
“求索不得”,一个“求”字包含了他多少辛酸?他寻觅了多少代?最终,他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比悲痛,像一只飘零的鸿雁,疲倦、哀伤。
他的努力却始终换来的只有失望与无奈。
这些他都忍受了,可是当他听到自己被楚怀王遗弃时,仍不禁落泪。
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彻骨的冰凉。
屈原是一个多情的男子,纵使流离失所,他仍会一次又一次忆起远方的伊人,吟诵出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流落江湖,但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他的胸襟,这是何等宽广!“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如此行尸走肉地活着。
他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即使已被楚怀王放逐,也始终高洁自持。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放弃高官厚禄,是怎样的意志让他九死不悔?汨罗江边,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他用鲜血浇灌出了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他死后的几百年里,不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人们都会记住他,铭记他的英名。
我们就如同这秋天的流水,永远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梦想是心灵的归宿。
我的论文——《涉江》赏析_诗词鉴赏
我的论文——《涉江》赏析《涉江》赏析《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遭受流放时所创作的诗篇。
它描写了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前往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
诗篇描述了诗人路途。
途中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
屈原为人忠直廉洁.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具有巨大威胁后,他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
起初,楚怀王还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与他官位平行的上官大夫的挑拨离间,谗言陷害,以至对他逐渐梳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
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屈原希望变旧更新进行变法,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
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
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
屈原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虽然楚国被攻陷的时候,已经证明屈原联齐抗秦主张是正确的,楚王仍旧执迷不悟,拒不起用屈原,迫使他不得不“涉江”南下,远离朝廷。
《涉江》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表现了诗人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涉江》这首诗有五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虽然坚持美德,却始终不为混浊的现实所容。
表明南渡的基本原因,是一个坚持“好修为常”,怀抱高尚理想的伟大人格与“腥臊并御”的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第二段,叙述南行的路线和途中流连反顾的心情。
屈原之《涉江》节选知识讲解
4.朝(zhāo)
朝,早晨,名词作状语。下文中的“夕”与此词。
5.僻远
僻远,偏僻,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放逐到 边远的地方去。
4 入溆浦余儃
佪兮,迷不知吾 所如。深林杳以 冥冥兮,乃猿狖 之所居;山峻高 而蔽日兮,下幽 晦以多雨,霰雪 纷其无垠兮,云 霏霏其承宇。
2.忠
忠诚的人,指忠臣,形容词用作名词。下 文中的“贤”字用法与此同。
3.伍子逢殃
伍子遭到灾祸。伍子,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 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 (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历经宋郑等国入吴。后帮 助阖阁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 久,又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 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渐被疏远。后,吴王夫差 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 后赐剑命他自杀。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 起来啊,心里迷惑不 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幽深的树林是那样的 昏暗啊,是猿猴居住 的地方;山又高又险 遮住了天日啊,山下 又阴又暗经常下雨; 雪花纷飞一望无际啊, 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 檐。
5 哀吾生之无乐
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接 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伍子逢殃兮,比 干菹醢。与前世而皆 然兮,吾又何怨乎今 之人?余将董道而不 豫兮,固将重昏而终 身。
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凝滞。朝 发枉陼兮,夕宿辰 阳。苟余心之端直 兮,虽僻远其何伤?
在鄂渚登岸,回头 遥望来路,对着秋冬的 寒风叹息。让我的马走 上山冈啊,驾着我的车 来到方林。
坐着船沿沅水向上游前 进,船夫们一齐摇桨划 船。船却慢慢地不肯往 前走啊,停留在回旋的 水流中。早晨我从枉陼 出发啊,傍晚住宿在辰 阳。如果我心是正直的 啊,即使被流放到边远 的地方,又有什么关系 呢?
屈原《涉江》欣赏
屈原《涉江》欣赏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注释1.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
2.衰:懈怠,衰减。
3.铗(音夹颊:剑柄,这里代指剑。
长铗即长剑。
陆离:长貌。
4.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
崔嵬:高耸。
5.被:同“披”,戴着。
明月:夜光珠。
璐:美玉名。
6.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
7.方:将要。
高驰:远走高飞。
顾:回头看。
8.虬:无角的龙。
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
螭(音痴):一种龙。
9.重华:帝舜的名字。
瑶:美玉。
圃:花园。
“瑶之圃”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句的盛产美玉的花园。
10.英:花朵。
玉英:玉树之花。
11.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
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
12.旦:清晨。
济:渡过。
湘:湘江。
13.乘:登上。
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
反顾:回头看。
14.欸(音哀):叹息声。
绪风:余风。
15.步马:让马徐行。
屈原《涉江》赏析
自走 自己的 路 。 第 二节 ( “ 乘 鄂渚 而反 顾兮 … …虽僻 远 其何伤 ”) ,写 傲 自负 ,而 主导 的思 想则 是他对 自己的政 治理想 、道 德操 流 放 行 程 , 诗人 水 陆 兼 程 ,走 了一 段 曲 折 的路 程 , 他 从 守 的 自负和执 着 ,他认为 这 是他 不见容 于 楚国 当权者 的原 鄂 渚 出发 ,经 “ 山皋 ” 、“ 方林” ,渡 湘 江 ,过 洞庭 ,逆沅 因,也 是他 的骄傲 和 光荣 。他 反 重 申要坚 守 自己的主 张与 水而上 ,又 从枉 陪 到辰 阳,沿 途奔波 劳 累,但 诗人 却觉 得 信 念 ,不与世 俗 同流 合污 ,永不 妥协 。
一
、
第 三节 ( “ 入 淑浦 余 值 佃兮 ” ・ … 固将 愁 苦而 终 穷 ”) , 写 进入 淑 浦 时 的情景 ,在 当时 ,溆浦 是 个荒 无 人烟 之地 , 山高林密 ,环 境幽 暗 ,猿 狄 出没 ,雨雪 纷纷 。诗 人独处 山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寂 寞 、悲 愤, 日子 难 熬 , 因而产 生 “ 哀吾 生 之 无 乐 ” 的 哀 叹 ,然 而 诗人 并 没 有 因 为这 种 艰 苦 的环 境 而 产 生 动 摇 , 明知 “ 固将 愁 苦而 终 穷 ” ,却 仍 然 坚定 地表 示 “ 不 能 变 心 以从 俗 ” ,诗 人 的倔强性 格跃 然纸上 。 从 以上 三 节可 以看 出,诗 人 南 渡 长 江 ,逆 沅 水 而 上 抵 达溆浦 后 ,“ 迷 不知吾 所如 ” ,迷 失 了方 向,只好 安顿 下
了极为深 远 的影响 。 来 。朱 碧莲教 授说 :“ 溆 浦一 带是 此行 的终 点 ” 。这 是诗 人 《 涉 江 》是 屈 原被 第 二次 放 逐江 南 时 的作 品 。当 时 顷 自己,描 述其 真实 的一段 流放 经 历。 因此 这 首诗可 以说 是 襄 王任 命其 弟子 兰为令 尹 ,彻底 走上 了对 秦妥协 投 降的道 首纪行 诗 。
涉江—楚国屈原《九章》原文、译文及赏析
涉江—楚国屈原《九章》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①,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②,冠切云之崔嵬③。
被明月兮珮宝璐④。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⑤。
驾青虬兮骖白螭⑥,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⑦。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⑧,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⑨,欵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⑩,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注释:①奇服:不同于常人的服装。
②长铗:长剑。
陆离:长的样子。
③切云:冠名,古时一种高耸的冠。
④被:同“披”。
明月:明月珠。
珮:一本作“佩”,译文从“佩”。
宝璐:美玉名。
⑤方:刚、正好。
高驰:远走高飞。
顾:回顾,回头看。
⑥虬:传说中无角的龙。
螭:无角的龙。
⑦重华:舜的名。
瑶之圃:生玉的园圃,据下文,当系指昆仑,传说昆仑山以产玉闻名。
⑧南夷: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此指楚国南部的少数民族。
⑨乘:登。
鄂渚:洲渚名,在今武汉市长江中。
⑩山皋:山边。
闻一多《楚辞校补》:“此非乱词,不当于句中用兮字。
二句疑当作‘步余马于山皋兮,邸余车乎方林。
’《离骚》二句连用介词时,每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此或同然。
”舲(línɡ)船:有门窗的船。
容与:船随水波摇荡的样子。
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县。
如:往。
品读《九章·涉江》
品读《九章涉江》金铭洋《涉江》为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首著名浪漫主义诗歌。
其选自屈原自《离骚》后的另一大名作《九章》。
其实这篇文章我在初中时便接触过,但当时只是匆匆读过一遍,并未留下太多的印象。
而如今,在学过屈原的《离骚》选段后,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又对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讲述了作者涉江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要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
同时也揭示当时的黑暗社会,小人构陷,政局混乱的状态。
当时屈原因被小人陷害而被放逐,心中愤懑不平,于是在《涉江》中抨击了统治者的腐朽。
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超脱凡俗的伟大形象。
《九章涉江》写的很美,不仅美在其立意上,也美在其写作手法上,文中,作者用多景物描写不断的来衬托心情,从“深林杳以冥冥兮”一直到“霖雪纷其无垠谷,云霏霏其承宇”,写出了一个幽暗寂静,小雨连连,阴云密布的环境,衬托出作者此时的迷茫而不知所措,心中愤懑有抑郁的感情。
而“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问滞”则体现了作者此时心中十分复杂,心里斗争十分激烈的情景。
同时,在《九章涉江》中,屈原也大量的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手法。
作者用“明月”“宝璐”“青虬”“鸾鸟凤凰”来比喻自己宁死也不同流合污,不愿与小人妥协,愿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用“燕雀乌鸦”“露中辛夷”“腥臊并御”讽刺小人的丑恶嘴脸,统治者的腐朽,好坏不分,抨击当时的黑暗的局面和混乱的形式。
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更加衬托出作者的目光高远,正直廉洁,十分高尚的美好品德。
《九章涉江》是屈原的名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诗歌。
它突破了《诗经》的只以四言形式写诗的格局,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其写作时间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但其主旨的高深以及文学成就,艺术价值是世人一直所肯定的。
在学过《离骚》之后,便能更好地理解屈原的其他一些作品,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伟大而又寂寞的人的心理世界。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出身贵族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政治抱负,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不仅不重用他,反而疏远了他。
这就激起了他对楚国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失望之余,就“驾一叶之扁舟,举世皆浊我独清”,自沉汨罗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离骚体的政治散文。
诗歌开头即叙事,交代了写作的原因、意图及过程。
从题目中可知,它是有感于国事而发的。
它紧扣题目中的“涉江”二字。
“江”即长江,在当时中国南方流经今湖北和四川两省之间,其地名如襄阳、江陵等均属楚国管辖,诗人正是以此比喻在现实社会里遭到打击迫害,被排挤在朝廷外的爱国志士。
屈原诗所以写得好,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政治线索,那就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
诗歌表面上看去,是写诗人在清澈的河水边,身穿大夫的礼服,迎着和煦的春风,登上船只,正待渡江。
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人们却看到了诗人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坚定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因此,读者可以把它视为一曲追求光明的战歌。
其二、三、四句:说明了屈原不与秦朝合作的决心,从“乘舲船余上沅兮”至“吾令羲和弭节兮”是对屈原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增加斗争力量的描写;“奋长袂而拥之兮”至“哀民生之多艰”是对群小误国,奸佞当道,屈原奋起抗争的形象刻画;“哀吾生之无乐”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是对不能施展抱负,遭到谗害的悲愤和对群小害己误国的讽刺,这种反复咏叹,是《离骚》全诗的结穴所在。
第五、六句: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斗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衣裳已在设计、制作之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胸怀抱负,出淤泥而不染。
第七、八句:屈原爱国情怀的表达。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我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一、鉴赏诗人艰难的人生历程《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记述征程和抒写怨愤的诗作,是《九章》中的一篇。
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时感触,辄形于声。
”“涉江”就是过江南行,“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
诗人因进谏而遭楚顷襄王流放,离开郢都东行,到了鄂渚。
由鄂渚渡江湘南行,一路颠簸,到达方林,横渡洞庭湖,然后改行水路,溯沅水而上。
一路上只有孤寂的身影陪伴自己,却找不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诗人备尝艰辛。
诗人途径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几个县,山一程,水一程,行程非常漫长,一路上的波折坎坷不计其数。
从鄂渚出发还是“秋冬之绪风”,到达溆浦则已是“霰雪纷其无垠”。
路途曲折艰难,时日痛苦难挨,我们于上述地址的变化中分明看到了一位“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年迈老人的凄苦形象,分明感受到一位“帝乡日远”“逆以煎我怀”的忠臣的复杂心情,更清楚地听到“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顽强斗士的呐喊。
因此,作者并不是单单纪录自己流放的行程,而是以抒发自己越远离故都越沉重的心情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依恋。
诗人学问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干练的才能,曾为楚怀王左徒,明告怀王,“来!吾导夫先路”,希望“及前之踵武”。
可是楚国“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而怀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最后不辩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后信谗而齐怒”。
结果屈原由一开始的颇受信任到因奸臣谗言而被楚王疏远,再而“见放”终于“见逐”!这不幸的遭遇,多难的经历,多么像这流放的曲折之路啊!而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憔悴不堪,又多么像诗人倍受打击、横遭贬谪之苦、多艰的人生啊!我们读到《涉江》中的行程途径,不得不为诗人流两行同情之泪呀!二、鉴赏诗人伟大的艺术形象诗人从幼年起就爱穿标新立异的服装,这种兴趣到了老年仍不衰减。
周围的世俗之人不理解,于是诗人想象驾起青虬,吆喝白龙,陪伴舜帝漫游生长着美玉的仙宫;登上洁白无瑕的昆仑山,餐食玉树的精华。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是我国古代五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状,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屈原的《涉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涉江》讲述了屈原涉江自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屈原当时是楚国的大臣,但是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遭到了楚王的排斥。
屈原感到忧伤和绝望,决定涉江自杀。
在涉江的途中,屈原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风景所吸引,而是坚定地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
最终,屈原在江边自杀,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涉江》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诗中的描写把我们带到了屈原涉江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心中的哀伤和绝望。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屈原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涉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其中蕴含着屈原对人生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同时也是一首关于人生和死亡的思想经典。
通过阅读《涉江》,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其中的文学乐趣,同时也能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
屈原《九章·涉江》原文译文赏析
屈原《九章·涉江》原文|译文|赏析《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晚年的作品。
此诗可分为五段。
全诗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比喻象征运用娴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九章·涉江》原文先秦: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译文及注释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周游仙境。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
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
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楚辞涉江原文与解析
楚辞涉江原文与解析楚辞,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其中《涉江》一词尤为动人。
本文将带您一起欣赏楚辞《涉江》的原文,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涉江》原文如下:岩有所思,水有所味,涉江之宿,宗室以处。
心之忧矣!替余以为。
此处原文以简练、富有意象和感情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接下来,让我们逐句解析这篇诗词的内涵。
首先,“岩有所思,水有所味”,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身处岩石和水中时的心境。
岩有思考之境,水有品味之趣,这表明作者在渺小的环境中思索人生的真谛。
接着,“涉江之宿,宗室以处。
”这句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在涉水过江时的心理状态。
涉水过江的行动象征着作者面对困境、追求理想的奋斗。
其中“宗室以处”一句表明此时作者身处尊贵的家族,表达了对家族荣誉的担忧和责任感。
最后,“心之忧矣!替余以为。
”这句以备受忧愁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作者自省着自己的心情,自问忧愁的由来,并以不言自答的方式向读者倾诉。
通过对《涉江》原文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楚辞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可以品味到其中包含的哲理。
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古代文化的瑰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没有使用固定的标题和分节,而是将节与节之间以流畅的过渡句连接,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
这不仅利于读者理解,还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流畅美感。
总而言之,楚辞《涉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它以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吸引着世人。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我们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楚辞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篇一:屈原《涉江》赏析
涉江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
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
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
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
涉江[1]
篇二:《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